(三)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个体对动作技术的掌握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良好的情绪可以起到“增力”作用,如明显的 增强人的活动能力,使人体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等。而不良情绪 的“减力”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为精神不振、无精打采、 心灰意冷、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情绪在运动员跆拳道训练过 程中的影响作用很大。
跆拳道训练往往是枯燥的,同一动作技术的反复练习,如果 运动员没有良好的耐心,情绪焦躁,就很难掌握好动作技能,而错 误动作练习对运动员的跆拳道训练是不利的,不仅不利于运动员 运动水平的提高,还会对运动员的机体正常运行产生损害。
意志与行动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人为了实现既定目标 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且在行动时自觉克服困难的一个心理过 程。参与跆拳道训练能使运动员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运动员坚 强的意志品质对于其掌握动作技能,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身体素 质水平和运动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
- 在跆拳道训练中,运动员机体肌肉有时会处于非常高的 紧张程度之下,并且需要完成各种不同难度的动作,此时意志努 力能够满足完成动作的需要。
- 运动员在跆拳道训练过程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意 志努力作用下,克服外部和内部刺激的不良影响。
- 在跆拳道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运动员的机体各系统 全面运转,因此容易导致疲劳,甚至是运动损伤的产生,意志坚强 者能够克服由于疲劳和运动损伤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并坚持完成 训练任务。
- 跆拳道训练初期,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运动员来说, 有时一些动作比较难完成,容易对运动员增添畏惧心理,而坚定 的意志则能帮助运动员建立完成动作的信心,顺利地参加训练。
- 注意力
注意力是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指向和集中,是 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长期坚持参与系统
的跆拳道训练,能够逐渐改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同时能使大脑细 胞更加柔韧,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更加紧密。大脑细胞之间的联 系越紧密,对于运动员接受新的跆拳道训练知识和技能知识的速度 加快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进行系统的跆拳道训练还有助于 改善过度训练对机体产生的巨大压力感,有助于运动员放松身心、 解除训练负担,集中注意力参加到跆拳道运动训练之中。
(六)认知
经常参加跆拳道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人的认知能力。运动者 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对外界物体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同 时也能迅速感知和调整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地完成动作。长期 地参与跆拳道训练不仅能够使人体变得灵活,同时还能有效地提 高人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
另外,长期参加跆拳道训练还可以提高个人的智力水平,也 可以提高个人的记忆、注意、思维、反应和想象等能力,还可以稳 定情绪,使性格开朗,延缓衰老等。反之,认知的提高对运动员的 跆拳道训练是十分有利的,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于提高和发展人的 智力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进而促进个体在跆拳道训练 中快速学会技术动作和领会动作要点,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并提 高运动水平。

二、运动员参与跆拳道训练动机的培养
运动员在跆拳道训练过程中,心理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 用,这种作用在某些时候甚至要大于生理因素上的影响,因此跆 拳道运动员要高度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一)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 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具体是指推动个体从事各种运动的 心理及内部动力。
- 动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动机分成不同的种类。
一般情况下,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 外部动机两种。
- 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如在运动过 程中体验到强烈满足感的动机。内部动机能够从内部驱动运动 员的运动行为,对人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其行为的动力就是运 动员内部的自我动员。
- 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通过参与运动而获得奖励来满足自 身社会性需要的动机,其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的动员力量。
运动员在参加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内部动机与外 部动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可 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外部动机既能起到对内部动机加 强的作用,也能削弱内部动机。
根据兴趣来划分,可将个体的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两种。
- 直接动机:直接动机是指以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运动本 身的动机。对运动项目本身感兴趣,认为在运动过程当中能够将 其潜力显现得淋漓尽致,使自己获得极大的满足,受这种思想驱 动的动机就是直接动机。
- 间接动机:间接动机是指以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活动结 果的动机。如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水平、获得荣誉而积极参与跆拳 道训练,这就是间接动机的结果。
(二)跆拳道训练动机的培养
在跆拳道训练中,如何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兴趣,调动运动员 的训练积极性,就涉及运动员训练动机的培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满足运动员的乐趣需要。跆拳道训练过程中,运动 乐趣性和艰苦性兼而有之,如果运动过程非常枯燥,就会导致运 动员失去运动乐趣,导致其运动动机的下降。因此,在跆拳道训 练初期,一定要合理选择训练内容,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和负荷,以 保持运动员训练的乐趣和积极性。
其次,可以通过强化手段培养动机。正确使用强化手段可以 激发运动员的外部动机,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内部动机。但如果 运用不得当,强化手段可能又会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造成破 坏。因此要合理选用。
最后,运动员还可以通过自我调整以引发动机。运动员如果 能够学会自己制定训练计划那么可能使训练计划变得更加完善。 因为,运动员往往对自身的各种情况更加了解。运动员应树立良 好的心态,正确看待跆拳道训练,培养和激发自己的训练热情。

三、运动员运动技能学练的心理过程
- 运动与感觉系统
动觉,又称“运动觉”“本体感觉”,这一感觉负责将身体运动 的信息传输给大脑,使机体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有所知 觉。动觉主要包括肌觉、腱觉、关节觉和平衡觉这四个部分。当 身体参与活动时,肌肉与肌腱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关节之间的压 迫,都能够产生刺激并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 动觉。动觉是发展高水平运动技能的关键。
视觉对于跆拳道训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与同伴或训练器材的配合离不开视觉的帮助。
听觉刺激能够有效诱发动觉中枢的兴奋,使人产生强烈的节 奏感,引发听觉和动觉的联合知觉,这种联合知觉有助于运动员 学习新的动作技术,感知新的技术动作。
触压觉是由于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分为 触觉和压觉两种。触觉是指因外界因素刺激接触皮肤表面造成 皮肤的轻微变形而引起的感觉,压觉则是指使皮肤明显变形而引 起的感觉。良好的触压觉是运动员掌握正确动作的基础。
跆拳道运动员的训练过程是运动员对不同技术动作的学习 和练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运动员多个感觉器官的共同参与。
空间知觉主要包括两种,即方向知觉和距离知觉,这两种知 觉能帮助运动员确定动作的正确空间位置。
时间知觉是对时间长短、快慢、节奏和先后次序关系的反映, 时间知觉能够揭示出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自然界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和人体内部自然的生理变化是人 类能够产生时间知觉的主要依据,准确地把握时间知觉是完成身 体动作的关键因素。
运动知觉主要分为自身运动知觉与对外界物体运动知觉两 种。在技术学练中,良好的运动知觉有助于运动员把握正确的动 作要领以及动作时间、空间变化,可促进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 提高。
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每一个动作的完成都与运动记忆有着密 切的关系。而运动记忆又与人体的肌肉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它和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等有明显的区别。

1.短时运动记忆与长时运动记忆
短时运动记忆是指停止某一个动作的练习后,其遗忘的速率 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遗忘的进程先快后 慢,但其记忆的内容并不会全部忘记。
而长时运动记忆是指学习一项运动技能后,在熟练掌握后能 够记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运动员的长时记忆能使其形成良好 的动作自动化。
运动表象分为内部表象与外部表象。前者是指以内部直觉 为基础,以内心体验的方式感受自己的运动操作活动,其实质是 动觉表象或者肌肉运动表象;后者是指表象时可从其他人的角度 看到其表象的内容,其实质是视觉表象,并没有感受到身体内部 的变化。内部表象时的肌肉活动往往要高于外部表象时的肌肉 活动。
大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器官,可以实现对个体所接受到 的各类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对个体来讲,在短时间单纯依靠记忆 是很难准确地记住太多内容的,这时就需要在大脑中进行某种组 合加工,将学习内容储入短时记忆,这是个体在跆拳道训练中学 习动作的重要认知过程。
(三)思维过程
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运动员的操作思维能够有效反映肌肉 动作和操作对象的相互关系,因此运动员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 表现都离不开发达的操作思维。在跆拳道训练中,正是由于思维 意识的存在,运动员才能正确认识动作并准确完成各种复杂的跆 拳道技术动作。

第三节运动学基础
运动学基础主要是指运动技能的基础。所谓的运动技能是 指人体
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也就是在一 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在跆拳道训 练中,运动员要想提高自己的训练水平,首先就要了解和掌握与 运动技能有关的科学理论,以更好地提高运动水平,进而达到增 强训练的效果。
一、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一)形成运动条件反射与运动技能
- 运动的反射本质
运动学理论认为,人的所有运动都是从感觉开始的,随之产 生心理活动,最后成为肌肉效应活动的一种反射。还有学者认为 运动的生理机理是以大脑皮质活动为基础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学 习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 运动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理假说
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是通过很多简单的非条件反射综合而 成的。随着大脑和各个器官的发育,在这些非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和本体感觉与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就 形成了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形成 的运动技能就是形成连锁的、复杂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 反射。
运动技能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并不是等同的,运动技能的区 别在于其复杂性、连锁性和本体感受性。
) 复杂性
一般而言,运动技能是由多个中枢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 动(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皮肤感觉中枢和内脏活动中 枢)。
(2) 连锁性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反射活动是连续不断的, 也就是说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动作的开始。
(3) 本体感受性
在条件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 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就得不到强化,同时由运动中枢发放 神经冲动传至肌肉效应器官引起活动的复杂过程条件反射就不 能形成,运动员也就无法掌握运动技能。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与条件反射的关系为:运动技能就是建 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二)运动技能的信息传递与处理
所谓的信息处理就是人对外界环境刺激到发生反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就是信息处理器,人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到发生反 应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也 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形成和再现运动技能的信息源(刺激) 的来源分别来自体外和体内。
(1) 体外信息源来自对运动学习的过程中,当教练或教师发 出信息,传输给运动者。运动者通过感觉器官,经大脑皮质分析 综合形成初步的概念。
(2) 体内信息来自大脑皮质一般解释区。大脑的一般解释区 由躯体感觉、视觉和听觉的联合区组成。一般解释区位置在额叶 后上方,角回的前方。一般解释区是视觉、动觉、听觉的汇合区, 具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体验和分析能力,信号则是由这里转移到脑 的运动部位以控制具体的运动。
二、影响运动技能的因素
(―)运动水平
在跆拳道运动中,运动员水平的提高一般都是先快后慢,主 要是因为在学习新技术初期,过去已经掌握的与新技术有关的相 似动作及动作经验,具有一定的迁移作用,有助于新技术的掌握, 而且在初期技术动作的分化都是非常粗糙的,新技术对于身体素 质的要求也不高。但发展到后期,随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运动条件反射的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与运动初期形成的运动 条件反射差距很大,这就相当于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运动条件反 射,而且要求对技术进行精细的分化,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 越高。因此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速度就会逐渐减慢。
-(二)大脑皮质机能的状态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大脑皮质机能的状态对运动技能发挥 的熟练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体大脑皮质兴 奋性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大脑皮质的技能状 态一般通过应激水平反映出来,疲劳可以导致应激水平降低,在 进行运动前,初学者可能会出现紧张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导致 应激水平提高。通过调整运动前状态和准备活动可以调整应激 水平达到最佳状态。研究应激水平的方法,目前主要应用脑电 图、心率、呼吸、肌电、皮电等。
(三)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 .
在跆拳道训练中,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多种 感觉机能参与下同大脑皮质动觉细胞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感 觉支配肌肉产生肌肉感觉,继而形成运动技能。所以在运动实践 中只有勤学苦练,反复实践,才能建立精确的分化,区别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肌肉感觉,才能巩固正确动作,消除错误动作。

在形成正确的跆拳道运动技能时,运动员训练除了受到听 觉、视
觉、位觉、皮肤感觉的作用外,还受到内脏感觉的影响。因 此,运动员在完成任何动作时各感觉机能都同时起作用,只不过 某一个技能动作对某一种感觉机能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运动 员在跆拳道训练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各感觉机能的作用,反复练 习,以形成正确的技能动作。
三、 运动技能的分类
据运动员分析,有关学者将运动技能划分为闭式技能和开式 技能两类。
(一) 闭式技能
闭式技能是完成动作几乎不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只是 千篇一律地重复动作,反馈信息也来自本体感受器。一般来说, 闭式技能多是单人项目。
(二) 开式技能
开式技能是技能动作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动作多种多 样,有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并综合总的反馈信息,其中往往以视 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开式技能多是对抗性项目,如武术运动中 的散打比赛就属于此种技能。
四、 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
运动技能的形成,要从简单到复杂,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 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 复杂程度而不同。一般说来,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 化阶段、巩固自动化阶段。运动技能形成后,就会得到不断的发 展,达到动作自动化。
(一) 泛化阶段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如果学习某一动作,最开始都是要从教 练
员或教师的讲解示范,到自我实践,然后获得一个感性认识,这 时,运动员对运动技能内在规律的认识并不全面。由于人体对外界 的刺激,通过感受器(特别是本体感觉)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 质细胞的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 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 现泛化现象。在这个阶段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 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 力。这些现象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对此过程,教练员 应示范给运动员正确的动作定型,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二) 分化阶段
跆拳道运动员在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动作技术后,就进入了动 作的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 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 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因此训练过程中的大部分错 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时就初 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如果有新异刺激产生,多余 动作和错误动作有可能就会重新出现。在这一阶段中,教练员要特 别注意纠正运动员的错误动作,帮助其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三) 巩固阶段
在跆拳道训练中,进入技术动作的巩固阶段后,运动条件反 射系统已经基本巩固,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 加集中和精确。此时,不仅动作优美、准确,而且某些环节还可出 现不需要意志支配就能做出动作,叫作动作自动化。在环境条件 变化时,动作技术也不易受破坏,同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动 作配合得很好,完成练习时也感到省力和轻松自如。
综上所述,形成运动技能的整体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没 有明显的界限。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在学习掌握新动作时泛化 过程很短,对动作的精细分化能力很强,形成运动技能也就越快。 相比之下,初学者在新动作的学习时,泛化过程较长,分化能力较 差,掌握动作较慢。动作越复杂,泛化过程就越明显,分化的难度 也就越大,形成运动技能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四)动作自动化发展阶段

跆拳道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随着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跆拳道 技术动作后,在经过了技术动作的泛化、分化、巩固阶段后,就会 进入动作技能的自动化发展阶段。所谓动作的自动化,就是练习 某一套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一种行为。自动化的 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者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 的,例如,走路是人类自动化的动作,在走路时可以谈话、看报,而 不必有意识地想应如何迈步,如何维持身体平衡,又如熟练的篮 球运动员在比赛时运球等动作往往也是自动化的动作。
在运动技能基本巩固后,第一、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的联系,已 经成为运动动力定型的统一机能体系。第一信号系统的兴奋可 以选择性地扩散到第二信号系统,所以运动员可以精确地意识到 自己所完成的动作,并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当动作出现自动化现象时,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已经从第二 信号系统的影响下相对地“解决出来”。完成自动化动作时,第一信 号系统的兴奋不向第二信号系统传递,或者只是不完全地传递,这 时的动作是无意识的,或是意识不完全。动作自动化的程度对提高 运动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不应认为动作达到自动化后质量就 得到保证。虽然动力定型已经非常巩固,但由于进行自动化动作时 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经常不能传递到第二信号系统中去,因此,如 果动作出现细微的错误,很可能一时不能觉察,等到一旦觉察,可能 变形的动作已因多次重复而巩固下来。因此,在动作自动化的发展 中,也要时刻保持动作质量的检查和纠正。

跆季直教字程序与方法研奔
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计划, 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一个训练过程。科学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对于学生正确认识知识、掌握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与 方法的科学选择、教学程序和教学组织的科学安排及教学文件的 设计都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具体来说,教学应根据教学文件制定 的规律,采用研究的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并结合具体的教 学任务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大纲、 教学进度和课时计划在内的教学文件的制定与实施是完成教学 任务的硬性指标,是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本章主要就 上述内容进行系统研究,以为跆拳道教学的科学开展提供必要的 理论指导。
第一节 跆拳道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一、跆拳道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概念
所谓跆拳道教学内容,是指将各种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 和教学比赛等进行加工后的课堂教学形态的总称。现代跆拳道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跆拳道基本知识和身体练习两个部分。
跆拳道教学内容层次划分
体育教学内容有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划分,跆拳道作为学校 体育教学的一个分支,对其教学内容层次的划分主要集中在微观 层面。具体来说,从微观层面来看,跆拳道教学内容按照具体化 的程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具体如下。
- 第一层次
跆拳道教学内容微观层面的第一层次即为跆拳道课程标准 所示的学习内容,以跆拳道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为例,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学习领域即是从 这一层次进行的分析。这种分析实际上是活动领域的一种表述, 并非常规意义上的跆拳道教学内容。
- 第二层次
跆拳道教学内容的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形式上的具体化,它 是指跆拳道课程标准所示的水平目标。跆拳道教学内容的第二 层次主要侧重于能力目标分析。具体如:获得运动的基础知识, 说出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左直拳、转体、横踢、旋踢等)。
- 第三层次
跆拳道教学内容的第三层次是指跆拳道教学的硬件与软件 设施。教学中所要用到的硬件设施,即经常听到的“教学教具”, 例如保护垫、护具、木板等教学用具器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场地 器材等。
- 第四层次
跆拳道教学内容的第四个层次是具体的练习方法和手段。 在跆拳道教学中,练习教学内容、游戏教学内容、认知教学内容等 都属于这一层次。
(三) 跆拳道教学的具体内容
跆拳道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以教学对象的层次和教学目标 为依据,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跆拳道理论知识
跆拳道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学生学习跆拳道技能和进行跆拳 道活动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我国高校跆拳道教学为例,课堂教学中,跆拳道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跆拳道技战术分析,跆拳道教学训练理论、跆 拳道竞赛的组织,跆拳道竞赛的规则、跆拳道竞赛的裁判法、跆拳 道礼仪等,这些都是跆拳道运动教学最基本的内容。
- 跆拳道技术
技术动作是跆拳道运动技能中最基础的内容。技术规格、动 作方法要领和技术的运用等都是跆拳道技术动作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跆拳道技术动作的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动作技术的详细讲 解和动作的科学示范,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动作定型奠定 基础。
- 跆拳道战术
跆拳道战术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战术布阵和两人 对抗练习来进行的。
跆拳道战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使 学生对对手的观察、攻击点、战术运用时机及其变化等内容有正 确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良好战术心理的培养,使 学生能在跆拳道实战中科学运用直攻战术、强攻战术、反击战术、 迂回战术、K0战术等。
二、跆拳道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为或操作体系,广义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 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层面的具体方法。它是指师生为实现课堂
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所有方法。
跆拳道教学多身体练习,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其他 术科(如语数外)的教学不同,同时,与物理、化学的实验教学也有 重要区别。跆拳道教学方法是在跆拳道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 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 跆拳道教学方法是服务于跆拳道教学目标和跆拳道教学 任务的,同时又受跆拳道教学内容的制约。跆拳道教学方法应与 跆拳道教学目的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教学方法的实施应能够促 进跆拳道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因此,跆拳道教学方法作为跆 拳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于跆拳道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 跆拳道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身体互动), 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联系密切,这是跆拳道教学方 法最主要的本质。跆拳道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师生之 间实现有效的双边互动,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跆拳道教学方法的价 值与作用。跆拳道教学活动可以简单理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 的学”两个层次的内容。
- 跆拳道教学方法是跆拳道教学中师生双方行为动作的体 系、是有计划的外部行为或操作体系。教学方法是在师生互动中 得到贯彻与实施的,跆拳道教学的方法与其他科目教学方法的主 要区别在于,跆拳道教学方法在注重教学语言要素的同时,更加 注重动作要素。
(二)跆拳道教学方法选择依据
1 .教学目标
跆拳道教学课的目标是确定跆拳道教学方法的依据之一,跆 拳道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应相应不同。 例如,如果跆拳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技能,教师应多 采用练习法、比赛法等;如果跆拳道教学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学 习新技能,教师应采用讲解、示范、分解、模仿练习等教学方法。
- 教材内容特点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跆拳道教学系统的两个重要构成因 素,二
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对一些技术动作教学内容应采 用主观的示范操作的方法,而对一些原理和知识结构方面的内容 则应注重运用语言法进行讲解。不同性质的跆拳道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选用也不同。
学生是跆拳道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方法的实施对象,跆拳道 教学方法选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生的 实际情况为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特征、身心 发育状况以及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等。教师在组织跆拳 道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有针对性 地选择相应教学方法。
在跆拳道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是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其自 身的素质对于教学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跆拳道教学如 果能力和素质有限,则其将不能发挥相应教学方法的作用,从而 对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 时,应对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力水平以及教法特点有客观的理解, 选择最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迅 速、准确掌握跆拳道相关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
跆拳道教学中,教学环境与条件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 的影响。教学环境包括场地器材、班级人数、课时数等,不同的教 学环境与条件会对教学方法产生制约作用。因此,跆拳道教学环 境与条件也是跆拳道教学方法选择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浏览7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