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太极拳与哲学

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子》和《易经》。因此,广大传统太极拳爱好者将太极拳与中国古典哲学联系在一起,认为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与哲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说,没有中国的古典哲学也不会有今天的太极拳。

徐才先生对太极拳与哲学的关系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作为东方体育文化瑰宝的太极拳,它蕴含着宇富的古典哲理。”指导太极拳人修炼的《太极拳论》就是一部精炼的古典哲学著作,它开篇指明拳之真谙:“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告诉传统太极拳研习者,凡事物均有生于无,太极拳亦然。动分阴阳,两仪生四象。继续告诉我们,“动之则分,无过不及”。太极拳拳艺之过程,说简单了,为上下、左右、前进、后退、中定四正四隅,由四面八方的方向、方位所组成。不管你是哪家什么派,凡是太极拳都包容在内,无有一家例外。有可能名称不同,拳法有异,但各家、各派的太极拳,都尊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王宗岳宗师的拳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在拳论中提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单从字面上不好理解。所谓的不偏不倚,是理也是法,说明白些是“中正”,不偏不倚为正。太极拳的中正从内外双修理解,要求习漆者先有心、神、意、气精神上的安静,方可有外形的安舒中正,心神不静难有肢体的干净,这是拳艺在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形把握的两个方面。太极拳习练者行拳一定要中正,如何中正,是“忽隐忽现”的中正,是双脚与大地离虚,是飘飘欲仙的中正。这是太极拳的哲学,这是太极拳的特性。太极拳要求习练者必须松空修炼,舍此难以完成自家五脏六腑的通畅,难以打通微循环。有人说“紧练”,紧练对太极拳来讲,此路不通,难以走入太极之门,中国古典哲学示人:大道以虚静为本。

太极拳是“理境原无尽”的哲学,每个动作都有哲理,动作衔接阴阳变转,势断意不断,在拳理的境界里道理无尽循环往返,太极拳是圆环哲学。笔者在一篇文章中谈道“动之则分”,“怎么分,细说,指尖与指根分,指根与掌分,掌与肘分,肘与肩分……从腰分,腰是坐标点,上松到手,下松到脚,全身都开了。”这是例举杨氏老谱中“对拔拉长”中的细分。暂定为“分说”,这是哲理、拳理和拳道。太极拳修大道,要阐述松柔、松空、松无之根本,太极拳修到上乘神明境界,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神明状态也讲究“动之则分”。有朋友对“分说”持异议,认为无法操作。操作和分说,不是一个层面,单从操作讲,是“拳”和“术”,拳术和拳道不是一回事,难以相提并论。

太极拳人要广学博识,博采众长,涉猎百家,读书要广且杂。不妨读些中医药学、解剖学、人体科学、经络学、心理学、古典哲学、天文学、逻辑学、美学、文学以及老子、庄子、孟子、佛学、道学、《易经》和《孙子兵法》等古典文献。中华民族自然科学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先贤智慧的结晶,领军人物当尊老子,老子在其“空无之道”的论述中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之能胜,以其无有易之”。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思想相通相承,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太极拳拳法求的不是简单的拳术,拳理修炼是虚静无为,拳法为道法自然的松柔、松空的阴阳学说,较技、技击亦以大道虚静为本,以保持自身的重心和平衡从不去主动出手攻击他人。拳术者说,有前有后,有左有右,有上有下。拳道者戒,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上无下,阴阳平衡,安舒中正,神为主宰。道和术修炼的起点始终不在一个基点线上,道指导术,所以太极拳被誉为博大精深。笔者在同道中提倡以文会友,也是看重太极拳的哲理内涵。

传统太极拳研修者修炼太极拳是修大道,中道、小道可不可?不可!太极阴阳学说就是大道,知人者智,知拳者智。明明知道太极拳的特性是修松柔、松空,而有人提到“练紧不练松”。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在五十三章句修道中指出:“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道不走自寻小路,也是太极拳修炼大道上的无奈,天要下雨,是挡不住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太极拳同道,松练是朋友,紧练也是朋友,大道朝天,随之不见其尾,道法自然,行于大道,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万物得一而生,紧和松早晚要走到一起,老子之道“柔弱胜刚强”是真谙。

太极拳得道者,行被动之拳,得术者主动练拳,道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难求同,这是太极拳哲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沿轨、离轨任君随心所欲,这是太极拳哲理。太极拳圈内走,环外行,物竞天择,适者阳光灿烂。

太极拳松柔自由,轻灵圆活,动静相兼,阴阳变化,亦诗亦画,多维审美,是哲学在太极神韵中的反映,美哉太极拳哲学!

浏览3,4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