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枪,是我国武术长器械,古兵器之一。是由棍与矛演化而来。历史上也把枪称为槊等。枪与矛 的区别在于矛头较重,形制较宽厚,而枪头较小,比矛锋利,是较为轻利的刺兵器。原始的长枪仅 仅将木棒头削尖就成了。《通俗文》载:“到木伤盗曰枪。”后来发展到在竹木杆上绑着形似矛头的 石块、骨角锥刺猎物c到了商代出现了青铜矛,形体宽大,刃部具有双锋,不少矛鎏部的两侧有环 或孔,用以系缨。冶铁业发展以后,铁制矛头锐长,近似于枪。枪在隋、唐、五代已成为战阵的主要 兵器,人们逐渐把矛改称为枪,并将矛头的尺寸减小,使其更加轻便。枪的特点:制造简单,直线攻 击,攻击距离远,回抽快、杀伤力大。宋代枪的形制种类不仅多于唐代,而且用法也随着不同的形 制变化而呈多样化,但在军队中,枪仍然是近战的主要武器。清代枪的种类繁多,有军中普遍使用 的枪、战船上使用的钉枪,还有铁枪、线枪、虎牙枪、三眼枪、火焰枪、雁翎枪、大枪、双头枪、双 头钩镰枪等,这些枪主要是清朝八旗军和绿营军的常规武器。清代学、练、研究枪法者很多,《手 臂录》《万宝书》《阴符枪谱》和《甚氏武技书》等都记载了枪术理论。

火药武器在战争中普遍使用以后,枪在军事上逐渐被淘汰,但作为武术器械却得到了发展, 如今的套路演练形式有单头枪、双头枪、双头双枪、单头双枪等。枪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以后,竞 赛规则规定枪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直立直臂上举后的高度,枪杆的粗细因演练者的年龄、性别不 同而异。

枪法主要是以拦、拿、扎为主,同时还配合有点、劈、崩、穿、挑、绞、拨、圈、盖、缠、舞枪花 等。其运动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化莫测。

主要技法特点

枪虽在众多武术流派中演练风格各异,但其一般技法特点如下。

(J )枪扎一条线9三尖对照

枪法注重直扎,以扎发挥枪尖的技击功效,直扎远取发挥枪的优势和特长。扎不仅是枪术的

 

主要方法,而且也是枪术最主要的进攻技法特点,俗话讲“一寸长,一寸强” 0扎枪时要求沿枪身 纵轴用力,使枪身直线扎出,力达枪尖,爆发寸劲,同时要求出枪快、准、狠,即出枪快,路线短,有 力量,去如箭,来如线。方法上要使枪尖、鼻尖、脚尖在同一纵面内,即三尖对照,要求形成一个立 身中正、脚下稳固、人枪合一、灵活应变的整体姿势。并通过蹬后脚、拧腰、顺肩、挺腕在一条直 线上向前直刺用力。用力时要柔、快且有加速,力点准确清晰。枪扎出后要迅速收枪。扎枪时,大多 采用连扎几枪的衔接方法,故说“枪扎一条线,三尖对照” 0

(二) 枪贵四平、中平枪、枪中王

“四平”指顶平、肩平、枪平、脚平,即持枪的基本姿势应做到头正、颈直、下颌微收、两眼平 视而炯炯有神。两肩松沉,上体正直,才能势稳法活。两手与枪尖三点在一水平线上,枪才可以攻 守活便,出枪快而有力。两膝坐屈两脚踏平,重心自然下沉,身姿才能更加稳固。“四平”又称“中 平枪”,《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卷十记载:中平枪法,“为六合枪之主,作二十四势之元,妙变 无穷。”《手臂录》中也认为:“以中平枪为枪中王,为诸艺皆从此出也。”可见,“中平枪”在格斗中 不仅被视为不宜变换的基本实战姿势,而且其技法也被作为枪术的基本技法。

(三) 持枪稳活,前管后锁

指在枪术运用过程中,两手控制枪身的基本手法。即握于枪身中段的前手,要像“管” 一样套 住枪身使其不脱落,又能保证枪杆在其中自由出人而且还能灵活自如地控制枪的运动路线及运 动方向,即所谓“前手如管”;“后手如锁”,即后手握于枪把根部要像“锁”一样牢固地握住枪把, 推动枪身运动,不仅能灵活地运转枪把、变化枪梢的位置,而且又能使腰部力量传达于枪尖。

(四) 艺工于一圈

《手臂录》记载:“枪,总用之则为一圈,剖此圈而分之,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斜或正;或 单或复,或取多分,或取少分,以为行着诸巧法,而后枪道大备。是以练枪者,惟下久苦之工手一 圈,熟而更熟,精而益精。”实战时,两枪较技彼来我往,枪的防守在于与来枪相交,如拦、拿、缠 等;枪的进攻要避开对方之枪,如拦扎、拿扎、缠扎枪等,不外乎平枪走弧线,或整圈或半圈,或 大半圈或小半圈等,关键在于圈的熟练程度。

拦拿圈转是枪术中的基本防守技法,圈转与直扎交融运用,圈中化直、直中化圈,防中含攻、 攻中寓防是枪法中的一大技法特点。

一、概述

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短兵器,剑身直,双刃,能劈、刺、斩、截、绞,剑体轻便,可随身携带, 柄与剑身之间有云行或元宝形护手;柄端有云行或葫芦形剑首。平时,剑装入剑鞘,是一种防范非 常的卫体武器。

剑在中国,神乎其技,技“神”及剑,于是剑亦神通,称为“神器” o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广 黄帝本行纪》说:“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管子》说:“昔葛卢之山,发而 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传说黄帝与蚩尤曾战于逐鹿。华夏文明自黄帝始,距今五千余 年。当时,中国还处于石器时代,夏始出现青铜器。所以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剑的说法,不可信。现 藏于上海体育学院国家武术博物馆的商代晚期人头纹铜剑,全长25.3厘米,可能是现存年代最早 的剑了。

现在出土最多的青铜剑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剑,可见,虽然春秋晚期已有钢剑,然而青铜仍使 用广泛。最著名的有勾践剑,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之典型。

剑演化到近现代,为钢制。现代剑器,早已从古代的冷兵器战斗领域退出,不再用于实战,仅 作健身表演之用。因此,剑身造得很薄,无刃,无槽,很软,很轻,成为道具。

现代武术运动中的剑的长度,按《武术竞赛规则》规定,以运动员反手直臂持剑,剑尖达于耳 垂为准。一柄实用剑(做兵器用)质量二到三斤,过重过轻都不实用,中国剑术不以重胜。

中国传统武术中,剑术可谓“一枝独秀”,其历史最早、最久远、最高深、最高雅、最富传奇 性。中国剑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剑术被渲染得出神入化。历史上,史书对剑术 的着墨,远比其他武技多,剑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现象,剑远远超出了技击的领域,涵盖了 诗、书、画、乐等文化领域。

II

剑术的技法特点是由剑的形制特征所决定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形随时间而变化,同 时剑术技术也不断提高和发展,为了传承延续而模拟诸剑法构建了五彩缤纷、内容丰富的剑术套 路。尽管各门各派的剑术都有沿袭相传的技法内容,但一般技法特点可归纳为轻快敏捷、身活腕 灵、刚柔兼备、气韵洒脱,故又有“剑走美式” “剑走青(轻灵)”之说。

(_)轻快敏捷

剑器轻清两面刃,锋芒于尖。所以,它具有倏忽纵横,以短乘长的技击特点。剑术只有在轻快 的行步、潇洒的腾跃中表现敏捷出击,纵横劈刺,锐利攻势、闪展避让,才能体现出“剑器轻清”的 特点。

(二) 身活腕灵

各种剑法的轻快、准确及剑法的衔接变化,都与身姿手腕的劲力运使技巧相关。步法轻快, 腰似蛇行,身姿俯仰吞吐,手腕的扣、旋、点、绷、展、转,手握等灵活运用,能使身法、劲力协调, 达到身剑合一。

(三) 刚柔兼备

剑术劲力法则有柔有刚,具体表现在剑术运动及剑法的运使过程中。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 柔互渗运用。

(四 气韵洒脱

气韵,指剑术运动中的节奏和气度。而剑的节奏指剑法的刚柔、张弛、轻重、辗转、起落,以及 移步换形、行剑时重腰身和剑法变化,动作一气呵成,气势连贯,剑身合一。练剑时要做到“单手 独运捷于电”,“手眼清快身脚轻”(吴殳《手臂录》),使剑与手、眼、身、步通体轻快敏捷,同时 做到内夕卜贯通,身械和谐,气度宏大,洒脱自如。

 

 

一、概述

(一)棍术发展简史

棍是古代兵器,也是传统武术长器械之一,在古代又称为“殳” “棒” “梧” “杵” “轮”等。棍 被列为五兵之一,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防卫器具。作为无刀兵器,棍素有“百兵之首”之称。棍术是 一种器械类传统武术,在我国北方称为“棒”或“白棒”,而古代多称棍为“梃”。两者实际上说的 是同一物体,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在我国,棍的起源较早,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棍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原始人类在狩猎过

 

程中已使用天然棍棒,不仅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同时也是最早用于战争的武器之一。 《诗•卫风•伯令》载:“伯也投殳为王前驱。”《商君书》对此也有记载:人们“伐木杀兽”。《周 礼•夏官•司兵》载:“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柔。” “五兵”之一的“殳”,为西周时期兵器之 一。战国时,孟子曾对魏惠王说:“王如施政于民……町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俞大猷 所著《剑经》,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新唐志•仪卫志》记载,唐代每逢元旦、冬至的大朝会时, 仪仗队列中有约千人的殳仗队。宋代《武经总要》载:“取坚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 杵、曰轮、曰杆。”且列有诃藜棒、钩棒、杵棒等。有的用铁包裹头尾,有的装钩,有的头部周围植 钉,如狼牙棒。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棍主要用于军事,且记载较少,用途有限。

明代以后,有关棍术的记载逐渐丰富起来。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十二《短兵长用说篇》中 对此有一定的记载:“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钳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 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明朝时期,各家棍法都是自成体系的,并且都具有较为独特的风 格。尽管当时传承密授,但是由于久传而讹,逐渐发展成为忠实套路发展的一种趋势。、

作为武术器械的一种,棍术从清代、民国乃至现代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得到了更进一步 的发展。此外,不同的棍法与棍术套路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棍术被 列为全国武术竞赛项目长器械之一,根据《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在长度方面,棍的长度最短必须 等于本人身高,并对成年组男女、少年组男女及儿童用棍的粗细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清代、民国至现代,棍术在武术器械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且不同的 棍法与棍术套路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棍术被列为全国武术竞 赛项目长器械之一,根据《武术竞赛规则》规定,棍的长度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并对成年组男 女、少年组男女及儿童用棍的粗细各有具体的要求。

(二) 棍术流派

棍术在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诸多流派。在我国古代,棍术流派就已经很多了, 明代时期,就已有了十几种著名的棍法,如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青田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 钩杆、牛家棒、孙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南下, 取道河南,遂访少林寺。观少林棍法后,俞认为“已失古人真传”,众僧“愿受指教”,并把宗擎、普 从二人入俞军中学习,三年后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驰名海内外。明万历年间,安 徽休宁县著名武术家程冲斗曾投师少林寺学艺,并将所学少林棍法依势绘图并附文字说明公布于 世,这就是《少林棍法阐宗》一书,这本书为古代棍法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 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 棍术种类

目前,棍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棍都有其独特的技法特点和适用范围。较为常见的棍主要有 齐眉棍、手梢子棍、大梢子棍、大棍和三节棍。其中,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眉为度(现在武术竞 赛规定用棍与头齐),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很适 用于“武舞”棍法练用;手梢子棍是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多为双手各执持一棍演练;大梢子棍 是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中间用铁环连接起来,《武经总要》中提到的宋代“铁链夹棒”与其形近; 大棍长八尺有余,这就要求棍术的练习者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 制于人;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由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 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

棍除了有诸多种类外,还有很多种练习套路。近百年来,各武术流派创造了不同类型的棍术 套路,其数量之多难以确切估计。虽然这些流派、种类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在基本棍 法的练习方面,都离不开劈、崩、缠、绕、点、拨、拦、封、撩、扫等。练习棍法的形式也有很多,如 单人练、集体练等。各家棍术虽有不同,但在要求上仍有共同性。例如,“练棍要手臂圆熟,身棍合 一,力透棍尖,风声呼呼” o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双手执棍,开合、旋转要圆熟自如,拳谚说: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根据棍术的内容特点,又可将棍术分为侧重艺术性棍术和侧重技击性棍术两大类,具体内容 如下。

1 .以艺术性为主的棍术

以艺术性为主的棍术就是以展现美为主要特点的棍术种类。大都发展难度动作,讲究姿势 优美,是一种不求实用的“武舞”棍法,此乃古人所指“满片花草”。小说《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 进,舞棍“使得风车儿似转”,就属于这类“武舞”棍法,两类棍法都有很高的体育价值。舞棍时要 求手、眼、身、法、步协调合一,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增强勇敢顽强的精神。


  1. 以技击性为主的棍术


以技击性为主的棍术就是以技击性为主要特点的棍术。大多是采用两人对劈的基本功夫,也 有带护具进行互相劈、打、拦、刺等训练,虽然棍法不多,但实战性较强。

二、主要技法特点

在众多的武术流派中,棍术的演练技巧和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由于棍形制的特点使其在 技法特点上大同小异,因而可以将他们在技法方面的共同点归纳如下。

(一)把法多变,长短兼施

把法是施展棍的多种技法的关键。握持把的一端,可以利用棍梢抡、劈、扫进行远击;握持棍 的中段,可以把、梢兼用,一攻一防,上挑下撩,左拨右打。在运使时,一般都是棍梢、棍身、棍把交 互使用,变化莫测。所以,有“枪怕摇头,棍怕换把”的精辟棍论。另外,抡、劈、扫、撩的长击远打 的棍法和戳、扎、格、压的近身攻守棍法,都充分体现了长短兼施的棍术技法特点。

(二)棍如旋风,纵横打一片

棍的形制特点是:梢锐不及枪,把粗不如棒,因此,多以棍把戳、扎,以棍梢抡、劈、扫,运使 时快速勇猛,抡动赛旋风,上揭下打,纵横抡劈,能远能近,长短兼施,虽四面受敌而八方可兼顾, 形成了棍打一大片的技法特点和运动风格。棍论“打必及地,揭必过胸”,精辟地总结了 “棍打一大 片”的技法要领。

(三) 兼枪带棒,梢把并用

棍的形制一般是把粗、梢细。棍梢可按照长枪技法中的拦、拿、扎、点、崩、圈、穿、戳等枪法 运使;棍把可按照棒的技法,完成大劈、大抡、大扫等各种棒法动作。但以枪棒兼用的棍术,在运 动结构上往往不如梢把兼用的棍术密集紧凑。所以,两者相融,是棍术技法特点的具体表现之一。

(四) 换把变招,固把击发

换把应有招、固把便击发是棍术技法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由于棍形制特点,棍身处处可作为 握持把位,因而形成了棍械浑身藏法的特点。

 

本章通过对我国武术的代表性拳种作简单的介绍,对演练风格和 ; 技法特点进行了区分与阐述。

长拳是现代竞技武术运动中的主要拳种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之后,国家体委在汲取广泛流传的查、华、炮、红、少林等传统拳 : 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拳种。其技法要求为:拳如流星眼似电,腰 如蛇形步赛粘,精力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要纯。

太极拳是武术主要拳种之一,以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 论基础,顺乎人体的自然规律,强调养练结合。太极拳主要有陈式、 杨式、吴式、孙式、武式、赵堡架等。 :

南拳是中国武术主要流派之一,泛指流传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 各地的诸多拳种,主要盛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其主要特点为:稳马硬桥、 长桥大马、短桥小马、手法较多、快慢相间、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威势。;

少林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派系,其内容丰富多彩。目前社会上 广为流传的典型拳路就有大洪拳、小洪拳、炮拳、罗汉拳、朝阳拳、 梅花拳、通背拳、长拳、关东拳、长护心意门、七星拳、象形拳、心 意拳、柔拳、少林太极拳,以及各种器械、对练等。另外,还有与养 生功、医学、气功等有关的内容,都是十分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 [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之一,“八卦”最早见于< 易经》中:“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是以八卦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掌法变 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 [ 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动静分明,动作严谨,手脚和顺,! 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实,稳固沉着,整齐划一。在技击原则上, 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短打近用,快攻自取,抢占中门。

此外,本章还对刀、枪、剑、棍四种器械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针; 对它们的技法特点作了一定论述。 "

I ■

  1. “长拳” 一词最早记载于_朝_所著 一书中的“古今拳家,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 [

  1. 长拳的传统技法包含“八法”,即 I

  2. 简单介绍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

  3. 稳马硬桥、手法多变、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威势的拳种是 o

  4. 形意拳的基本桩法是,与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五种基本拳法


、、、、O

  1. 枪法中持枪稳活、前管后锁指的是? ;


 

张三丰《太极拳论》 |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 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I 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 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 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 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搠、捋、挤、按、采、拗、肘、I 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搠、捋、! 挤、按,即(先天八卦)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拗、肘、靠,[ 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 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 徒作技艺之末也。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 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 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 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 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 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秤准,I 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 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 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 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

第六章

武术散打与技法分析

【学习目标】

在学生了解与理解武术散打技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散打的基本姿势动作要领, 以及各项技术,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在实际的学练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散打水平。

【学习任务】

  • 了解散打格斗的基本动作及要领。

  • 熟练掌握运用散打技法中控制与解脱的技术。

  • 熟练掌握散打的步法、拳法、腿法、摔法等基本动作技术。


【学习地图】

散打格斗式

散打的实战姿势一般分为左手在前的“正架”和右手在前的“反架”两种。运动员可以根据自 己的习惯和爱好,选择一种合适的实战姿势作为最初学习散打的定势。本书均以正架(左式)为例。

在立正的基础上,右脚向右后方撤一步,两脚尖朝右前方45。站立,脚后跟微微抬起,两 膝略微曲,两手握拳,右手置于耳根下方,右臂贴近肋骨,拳与鼻尖平行,肘部下垂,大臂与 小臂夹角90。〜110。,下颌微收,收腹含胸,两眼目视前方,合齿闭唇,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图6.1—图6・3 ) o

易犯错误:两臂抬肘,眼睛下视。图片2

散打的实战姿势一般分为左手在前的“正架”和右手在前的“反架”两种。运动员可以根据自 己的习惯和爱好,选择一种合适的实战姿势作为最初学习散打的定势。本书均以正架(左式)为例。

在立正的基础上,右脚向右后方撤一步,两脚尖朝右前方45。站立,脚后跟微微抬起,两 膝略微曲,两手握拳,右手置于耳根下方,右臂贴近肋骨,拳与鼻尖平行,肘部下垂,大臂与 小臂夹角90。〜110。,下颌微收,收腹含胸,两眼目视前方,合齿闭唇,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图6.1—图6・3 ) o

易犯错误:两臂抬肘,眼睛下视。

(一)单手抓臂A

单手抓臂A状解法:稳定重心,屈肘回拉,小臂外旋,转体带动,整体发力(图6-4-图6-7 )o图片3 图片4 图片5

(二)单手抓臂B

单手抓臂B状解法:稳定重心,屈肘下压,划弧外翻,转体带动,整体发力(图6・8一图6-12 )o

(三)双手抓臂A
双手抓臂A状解法:稳定重心,抓握拳面,屈肘回拉,正直上挑整体发力(图6-13—图6-15 )o图片6

(四)双手抓臂B

双手抓臂B状解法:稳定重心,抓握拳面,屈肘回拉,翻肘下压,整体发力(图6-16-图6-18 )o图片7

(五)袭胸

袭胸状解法:左手上格,右手下压,固定手腕,转体撤步,下压后拉(图6-19一图6-24 )o图片11 图片8 图片9 图片10

(六)抓肩图片12 图片13 图片14

抓肩状解法:保持重心,固定手腕,转体下压,撤步后拉(图6・25—图6-29 ) o

在格斗式准备的基础上,前脚向前迈半步,后脚跟步,脚掌微离地面,跟步距离与前脚迈 出距离相等,上体保持格斗姿势不变(图6-30—图6.32) o一.前进步图片15

二、后退

在格斗式准备的基础上,前脚用力向后蹬地,后脚顺势向后撤步,前脚后撤,两脚撤步距 离相等,上体保持格斗姿势不变(图6-33一图6.35 ) o图片16

三、前滑步

在格斗式准备的基础上,后脚蹬地,重心前移,前脚稍稍离地,以前脚掌向前快速滑出, 后脚随之跟进相同的距离,上体保持格斗姿势不变(图6-36 -图6.38) o图片17

"四、后滑步

在格斗式准备的基础上,前脚蹬地,重心后移,后脚稍稍离地,以后脚掌向后快速滑出, 前脚随之后滑相同的距离,上体保持格斗姿势不变(图6-39 -图6.41) o图片18

五、躲闪步

在格斗式准备的基础上,双脚同时蹬地,根据进攻与躲闪需要,快速灵活向周围躲闪,上 体保持格斗姿势不变(图6.42—图6.46 ) o图片19

[知识拓展】

散打步法的训练

散打步法是攻防的基本要素,不同的步法在实战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对实战的 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实战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拳、腿的攻防上,所以在练习中对步法 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就非常重要和关键,步法的练习一定要熟、要精,这样才能给对手一种威 胁,给自己一种保障。

  1. 单步法重复练习


单步法重复练习是掌握步法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练习者可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反复多次地对某一步法进行练习,仔细体会技术动作的要领、运动路线等。

  1. 多步法组合练习


组合练习是指各种不同的步法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实战中攻防技术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各 种不同的步法运用和变化而实行的,而且使用的步法都是有意或无意地组合起来综合运用的, 所以在掌握单步法练习的基础上要进行多步法的组合练习,只有熟练地运用各种步法组合才能 在实战中发挥拳、腿的功效。

  1. 步法攻防练习


步法的攻防练习是指两人一组,按照攻防的运动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两人或攻或 防,对空间和距离进行反复练习,使自己的动作更加快速灵活,进而达到进退自如的目的。

  1. 结合技术进行步法练习


步法的目的主要是为攻防服务的,在两人进行条件战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拳腿法与步法结 合的练习,使步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把攻击与反击的技术与步法紧密结合起 来,做到在移动中进攻,在移动中防守,使步法的运用与拳法、腿法融为一体,成为进攻、防 守、反击的有机衔接技术,进而达到实战胜利的目的。

— %直拳:

(一)前直拳

前脚向前迈出一小步,大约10厘米,左拳内旋,向前滚动击出,拳心朝下手腕微下压, 力达拳面,收拳时路线不变,沉肘收拳,同时前脚收回,还原成预备格斗式(图6-47、图6-48)。

易犯错误:出拳时后手离开防护位置,出拳时肘部自然抬起。图片20

(二)后直拳

前脚前迈一小步,后脚跟步,同时转腰合髓送肩,右拳(后拳)内旋,滚出击出,沉肘收 拳,撤回上步,还原成格斗准备姿势(图6-49、图6-50) 0

易犯错误:原地冲拳和冲拳时抬肘,防护手离开防护区域。

(一)左摆拳

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左拳向外(约45。)、向前、向内成平面弧形横击,臂微屈,拳心朝 下。同时转腰发力,力达拳面或偏于拳眼侧(图6-51、图6-52)。

易犯错误:摆拳幅度过大,翻肘过早,收拳路线模糊图片21 图片22

(二)右摆拳

右■脚微蹬地并以前脚掌向内转,合胯并向左转腰,右拳向外(约45。)、向前、向内成平面 弧形横击。同时上体左转,腰胯发力,力达拳面或偏于拳眼侧(图6-53、图6-54) o

易犯错误:摆拳幅度过大,翻肘过早,收拳路线模糊.图片23 图片24

 

浏览4,4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