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运行于经络,充达于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筋骨皮肉,如环无 端,固行不息,源源不断地营养物质,输送敷布于脏腑及全身各细胞组织器 官,以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古人云:“血主濡之”,全身各部,包括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 骸,无一不是在气血濡养作用下发挥其功能的,肝受血而目能视,足受血能 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摄,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换言之,若 气血充盛而畅利,则机体各部细胞组织就会获得充分的营养物质能量,代 谢旺盛,功能健全且彼此协调,使整体阴平阳秘,内强外壮,健康而充满活 力。反之,一旦气血衰微,或运行受阻,甚至二者兼而有之,会机体组织失 养,代谢紊乱,功能失常,体害疾病,所以《内经》说:“气血不足和百病 乃变化而生”。气为病邪之气,《内经》提出的病邪主要有两类:一是外感 病邪,既自然界的六气异常变化为邪气,侵人发病,二是体内之气运行失常 而引发各种疾病,如《阴阳应象大论》说:“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 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气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三、 气血与脏腑、经络

(一〉气血通盛人强健

气血是所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状态如何必然对人体的健康状况有 的影响,《内经》说:“壮者之气盛,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也就 是说强壮的人,气血旺盛而流畅,脉中营血与脉外之卫气相贯而周行全身, 不失其常度。机体之上下内外,得到了气血的充分濡养,则各司其职,协调 一致,令人精充神旺,抵抗力强,不生灾病,既古人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 生。真气得安,邪气乃入。如果气血衰滞,机体细胞失养,机体细胞失养, 则必然导致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使致病因素乘虚而入,令人发病。 即所谓:“两虚相得,乃容其形”,清代王清任亦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 出,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其初病,所伤无非气血,强调人之疾病必从气血衰 滞而起。

(二〉气血通盛的关键

气血通盛与否的关键在于机体的脏腑与经络的功能,是否强健,气为精 所化生,人体之气,由体内所藏之精化生,无形而运动于形体之内,而其运 行不息,又可激发精的化生,精微人体内一切有形的精华物质,包括禀受于 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其衍生物如血、津液等,而气是此精 更细微的物质,无形可见而运行于体内,能推动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营养 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如《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 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痹论》 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 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寿夭刚柔》说: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 则夭。”《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着,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脏腑经络功能一旦失衡,后天补充的营养物质便难以化生成水谷精微之气 血、津液。

(三)脏腑与气血

气血既是经络与脏腑各细胞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脏 腑功能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失去气血的濡养,脏腑将不复具有正常的功 能,而脏腑如果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则无以化生充足的气血,其结果必然 气血衰滞,经络枯阻,所以欲保证气血充盛,必先令脏腑尤其是五脏功能强 健,所以古人认为:“五脏者,身之强也”。脏腑功能强健,化生气血的能 力就强,则气血充盛。气血充盛,则又邪外御,病安从来?生命的关键在 于气血的充盛,而气血的充盛则决g于脏腑功能的强健程度。故古人说: “五脏皆坚者,不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 气、神乃居”。生命犹如一株大树,它把自己的命运牢牢地建立在自己的 根上,根越深越壮,树就会长得越高越大,故水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而脏腑正是人体的生命之根,唯有强健的脏腑,才会赋予机体以强大的生 命力。

(四〉经络与气血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借经络方能“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令 机体各部组织细胞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能量,借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 经络壅塞,则气血难以畅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对于机体则如气血衰微一 样,得不到充分的濡养,也必然导致功能失常和疾病的发生,孙思邈说:

“凡病皆因血气壅滞不得宣通”,着重强调了疾病中经络功能失常以致气血 壅滞不通这一因素。

(五)脏腑与经络

就气血而言,脏腑的功用在于令其“充盛”,经络的功用在于令其“畅 通”,而脏腑与经络并非“各自为政”。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影 响的。气与血犹如水液,盛则流畅,虚则鲜有不滞者,也就是说机体气血充 盈则经络得其濡养,功能健旺,令气血畅利,若气血虚衰,必导致经络失去 濡养,而令其功能失常,经络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则气血壅滞,导致疾病 的发生,既如古人所说,气血虚损,则诸邪辐辏,百病从集;反之,经若有 壅阻,也必破坏脏腑的正常状态,令其化生气血及其他功能减弱,导致抵抗 力下降。综上所述,脏腑强则气血盛,经络通则气血畅,气血盛通而营卫之 行不失其常,机体则强健而无病。

气血是生命的主宰

《内经》云:“气血者,人之神”。就是说气血对人体是极为重要的, 他主宰和司控着机体的全部生命活动,中医十分重视气血,认为“人之所有 者,血与气耳”。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营养物质能量,是脏腑经络组织器 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以及疾病的发 生,发展都是气血运动变化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在临床实 践中,无不将气血作为重要的参考和调治对象。

第四节十二经络与十二时辰

一、十二经络

经络学说是中国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络遍布全 身,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人体各部位之间相互联系的 途径,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髓等组织依靠经络的 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络是经脉的总称,经脉是经络中的主干,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循行 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经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附属十二经脉,如十二经筋,十二皮 部,经络有十五络,如浮络、孙络等基本内容列表如下。

经脉循环的規律
f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经^手厥阴心包经y由胸走手
L手少阴心经,
'手阴大肠经'

手三阳经^手少阳三焦经y由手走头
.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

「足阳明经 1

三阳经彳足少阳胆经丨由头走足 L足太阳膀胱经J

f足太阴脾经’

k足三阴经^足阙阴肝经y从足手胞 L足少阴肾经.











ft

yr w
f——M:、 ¥1—^心

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胆

注:经脉相接:肺与大肠胃连脾,心接小肠膀胱及腎经走向心胞络,三 焦胆肝循不已。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桥脉、阳桥 脉,这八条经脉不直接于脏腑联系,无表里关系,所以叫奋脉,奇经八脉的 任督二脉直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上,其他六脉则附属于十二经脉之间,因此 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排在一起合成十四的循环体系,这就是所谓的十四

十二时辰

(子时)11 ~i点主胆:因十一脏取决于胆全身气机的生发,顺畅与胆 有关。

  • (丑时)〗〜3点主肝:主管全身气血的循环,因肝是主血,休息好了

  • 养肝。

  • (寅时)3 ~5点主肺:朝百脉全身气血由肺输不全身,其为肺气。

  • (卯时)5〜7点主大肠:全身气血流行的大局,肺和大肠互为表里

  • 关系。

  • (辰时)7〜9点主胃:阳气运化,须吃食物,摄取水谷来冲阳。

  • (已时)9〜11点主脾:运化水谷精微物质,营养全身。

  • (午时)11 ~ 13点主心:阴阳相关,人要午休,不耗精力,养神。

  • (未时)13〜15点主小肠:分化精微,简称分类过滤器。

  • (申时)15〜17点主膀胱:它是人体气化功能,使人的精力旺盛,头脑

  • 活跃。

  • (酉时)17〜19点主肾:肾主闭藏,把一天的运化和吸收的东西储蓄

  • 起来。

  • (戌时)19〜21点主心包:代心受邪,保护心脏,所以内部气机要

  • 畅通。

  • (亥时)21~23点主在焦:气血轮流掌管一个循环,人体自然造化轮回 准备阶段,这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十二时辰的阴阳交合养生。

  • 第五节中医调治八法

  • 中医调治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清法,湿法,消法, 补法。



  1. 汗法用药使病人出汗,为驱散风寒的疗法。



  • 辛温发汗法:发散风寒,常用于风寒感冒等。

  • 辛凉汗法:发散风热,常用于风热感冒等。



  1. 吐法用药催吐排除胃内积滞和有害之物及气管内的黏痰、异物

  2. 下法用药通利大肠,攻下肠内郁积,水分等疗法(峻缓下法)。

  3. 和法解除病邪叫和法,也叫和解法。

  4. 清法是退热疗法,用于热性病。

  5. 温法急救和强壮疗法,多用于衰弱病症。

  6. 消法包括消散,消导,用于瘿瘤和积聚,或消化衰弱,温热壅



  • 滞症。



  1. 补法滋补体力不足,消除一切衰弱症状,疗法有补气、补血、补 阳、补阴四类。



  • 武医结合之疾病调理

  • 第一节浑元沖氧拳疾病调理的原理

  • 前边我们讲了武医结合可以防病养生,未病先防,那么武医结合对于疾 病有没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来谈一谈武医结合对疾病 的治疗和调理作用。

  • 浑元冲氧拳以静动呼吸充氧、吐纳、引导行气、内外合一、摄生运动使 用简练,它的运动方法多样,站坐卧行,从前练后,从后练前,阴阳反复修 炼,也可分阶段性练习,可长可短。因人而异,不管用哪种方法修炼都可起 到防病祛病的功效。浑元冲养拳运动不仅适合青年锻炼更适合中老年修炼。 它的主要功能冲氧洗髓,伸筋动骨,活动脊柱,益脊髓,调理机体使神经系 统、心脑血管、骨髓肌肉都可得到氧能量,在运动与呼吸协调配合下,内外 均整,疏通经络从而起到调节精气神和脑肺功能作用。对一些慢性疾病,心 血管疾病,神经衰弱,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炎,哮喘,阳瘘早泄,关节炎,妇 科疾病等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 第二节浑元氧气健身m

  • 浑元氧气健身术,首先从整体观念体验自然,回归本性,大脑神经全身 放松,太极阴阳互抱,功法动力调节,神经氧气导引,腹式呼吸深缓,氧 气充实脏腑,可提高健身功效,这是一种修心静养很高的境界,无论是站、 坐、卧,通过自然腹式呼吸,冲氧能量,物质精微,达到内外调节、祛病、 防病、保健、养生等功效、使精力充沛增加稳定性。一般修炼一个月左右就 可取得健身效果,因氧气对心肝脾肺肾起到冲盈作用,脏腑蠕动,产生内在 自然按摩,可打通经脉,把氧气供给大脑及全身细胞,平衡调理,所以别小


  • 看这一功法,可以预防治疗许多疾病,如:气管炎、哮喘、冠心病、防治心 血管动脉硬化、心肌梗死,推动肝脾运动,提高新陈代谢功能,消除肝脏病 变,降低脂肪肝的危害,对消化不良、胃病和调理大肠、防治便秘、提高脑 供血不足(供氧量不足),防治中风,脑溢血,头晕眼花、开发智力、改善 末梢微循环,四肢手指发凉、脸色苍白、消除疲劳等,还可增加胆量。所谓 拳学家之说,壮胆术,人有六气,力有六挣,五运六气。医学认为害怕是肾 虚,胆怯是一种病态,冲氧能量给人带来勇气,神力正气足,百邪不侵,静 心无欲则无所畏惧。

  • 第三节沖氧贯气修炼

  • 冲氧贯气修炼方法:两脚左右分开,与肩同宽,守神静心站立,身体中 正,吸坐靠顶,眼睛平视远方(也可闭目),舌顶上腭,同时双手臂举过头 顶吸气,双掌下压小腹丹田处,掌心向下,气海通命门,任督相通,循环不 已,然后把双手抬至胸前,浑元抱一,掌心向内,舌顶上腭,牙齿微扣,自 然腹式呼吸,舌在上腭左右回动搅液缓缓咽下,液还丹海,舌头为活字,唾 液为生命活水,通过呼吸冲氧的结合,如同中医配药,调理疾病,浑元氧液 可健体,合理搭配,健康就在于呼吸冲氧之中。这一方法,继古创新,丰富 内含能量,是特性有机结合运用,产生一种动力,物质疗法,调理各种疾病 的妙处,实用的养调术,浑元氧气修炼,不仅仅是老年人健身也是青少年克 服体弱多病的方法。

  • 综上简易修炼法举一反三随意变连运用,坐卧式同上不再解述,功法养 生,生活化随时修炼。

  • 第四节练中有养养中为用

  • 浑元冲氧拳以培养人体元气,充实内氧,增强血液循环,调动和挖掘自 身潜能,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功能来作为养生之法。中医学认为元气是生 命之本,身体健康取决于元气的盛衰。《难经》云:“气者,人之根本,根 绝则茎叶枯亦。”《论气寿》篇所云:“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足百 者,气不足也,气运则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元

  • 气充实可以修补残缺,改善气血运行,使人体各器官的活动功能旺盛起来。 浑元冲氧拳促使血液供养心脏,通过动脉循环系统可调节五脏六腑各系统的 新陈代谢,为全身输送营养而维持生命的存在。《内经》云:“心者为五脏 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 则十二宫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由此说来冲氧 可使血液增强,气血运行正常,方为养生之本,所以练功之法首先要培养元 气,返本还元,互相转化,使氧气与血液得到统一,形体内外协调平衡运 动,虚实混化一个整体,推动十二经气周身循环,不稍滞,使真气旺盛,气 血和顺,驱除病魔,百病消失。只要静心养气,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自然 达到浑元冲氧的养生功效。

  • 第五节心力衰竭调理法

  •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咳喘等,多因心气虚,心肌缺 氧,血液细胞缺氧,神经细胞缺氧,阴阳两虚,日久出现血瘀,真阴耗竭, 元阳欲脱,阴阳诀离,错综复杂之症状。调理法.•修炼浑元冲氧拳运动(冲 氧能量),常练肚皮复式呼吸法(脏腑蠕动气血充实),自我按摩点按穴位 (疏通经络,配穴调治,刺激,激活细胞,活化血液)。配用穴位:膻中、 巨阙、郄门、内外关、神门各按1分钟。

  • 第六节冠心病调理法

  • 冠状动脉硬化,属于胸痹范畴,病因多由精神过度刺激、饮食不节、年 老体弱、痰瘀痹阻、心脉受阻、内脏亏损导致。多表现为胸闷、胸骨疼痛、 放射到左肩痛、舌紫有斑点等。调理法:调神养心,修炼浑元冲氧拳(冲氧 能量),常练肚皮腹式呼吸法(脏腑蠕动,气血充实)。自我按摩点按穴 位,推摩前后胸背疏通经络,配穴刺激,激活细胞,活化血液。药物配用: 活心丸。配用穴位有:大椎,脾俞,膻中,肾俞,中脘,合谷,内外关,神 门,足三里等穴位。

  • 第七节脑血絰调理法

  • 脑血栓是神经、血液、细胞缺氧由异物(固体、液体、气体)经血液循 环进入脑动脉或颈部动脉引起梗塞,血液障碍导致脑组织细胞坏死,病在于 脑,涉及于心,心气不足缺氧,气滞血瘀痰浊中阻等。调理法;补心气,涤 痰活血,修炼浑元冲氧拳(冲氧能量)。常练肚皮腹式呼吸法,脏腑蠕动气 血充实。自我按摩点按穴位,按摩前后胸背,推拿颈部,疏通经络,配穴刺 激,激活血液细胞,活血化瘀。心脑缺氧、瘀阻症,配用穴位有:印堂、率 谷、风池、风府、曲池、内外关、合谷等穴。

  • 第八节痴呆调理法

  • 老年痴呆症是由于心肌、血液、神经细胞缺氧,脑组织病理改变的一种 疾病。表现为呆滞迟钝,抑郁寡欢等。本病为脑与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 有关,脑脉痹阻,气血亏损,脑髓失养,痰瘀滞留脑髓,荣塞清窍等。调理 法:补肾填精,补养脑髓。修炼浑元冲氧拳(冲氧能量),常练肚皮腹式呼 吸法(脏腑蠕动,气血充实)。自我按摩点按穴位。配用穴位有:百会,风 池,哑门,天柱,内外关,足三里,大椎,命门,肾俞,涌泉,合谷,四 聪,拇指尖,无名指尖,肾上腺,生殖腺等穴。

  • 第九节中风调理法

  • 中风是心脑血管、神经细胞缺氧,脑部、颈动脉血栓和继发性气滞血 瘀,阴虚阳亢,肝肾阴虚痰瘀互结,外受风邪所致。表现偏枯麻木,肢体瘫 软,口眼歪斜等症。调理法:扶正固本,活血化痰。修炼浑元冲氧拳(冲氧 能量)。与按摩配合调理,按病况轻重灵活运用。

  • 第十节痰癖疾病的调理

  • 痰瘀同治是中医调理治病辨证思维,许多急慢性疑难病症产生病变,是 体内缺氧,由痰瘀所致,如高血压,心脑梗,中风,痿症,老年痴呆症等症 均有痰和瘀风的显见,因氧是人体命源,痰是人体津液不化,水液和代谢失 常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瘀是人体血行不畅,污秽之血,浊气阻塞脉络,凝结 血脉转化为瘀,不通造成病理反应,缺氧痰瘀为患,气虚而多痰,导致痰浊 内生,造病之根。《丹溪心法》指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在 肺者可随咳嗽而出,其阻塞喉间气道则现痰声噜噜;在胃者,可随呕吐而 出;在肠者可因药物攻下随大便而排出;在某些肌体浅表层部位者,可因局 部有肿块硬结而扪及;这种痰有形可见而易知,然而其在脑髓脉络或其他深 处部位者,则伏不见,并在一定病况可以不显现痰的症候,称之为无形之痰 (伏痰)。如遇风、火相煽牵动伏痰窜扰神明蒙蔽清窍,则神识不清,流窜 脉络,闭阻脉道,则肢体疼痛,甚至瘫痪,口眼歪斜,是痰瘀本源,无论是 局部,脏腑,脑部梗死等,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 痰瘀交结关键所在,所以因病论证,辨论调理,必须直攻其痰,活血化瘀, 脉道始得通畅,气血流通,氧份供给,百病不作,这就是痰瘀同病治疗的方 法,可达到临床疗效的目的。

  • 第十一节四时气运调理

  • 36dcbd665da24c7b88e4c8008fb75fae d8dda42d1f2d49a4ba69cd612c93b8c1 6fb8d70c1acd4364b28f7105688b2615 1c90aa8ce37849e39ce341b01c1870cf

  • 百病之气分四时,天周二十八宿有三十六之分,经络二十六,岁有 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为一面七星, 四七二十八星,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十分身之八,故人气在于脉,春、 夏、秋、冬之气,应以四时调理,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于肉,冬 气在筋骨,正、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四月天气正方, 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八月阴气 始杀,人气在肺。九、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至十二 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故因时调气血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阴中

  • 有阴,阳中有阳,平淡之日,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阳中之阴,合夜至鸡 鸣,阴中之阴,鸡鸣至平淡,阴中之阳也,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泽而卫气 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 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 卫气去,形独居,善养生者,不可不知也。

  • 第一节道学思想浅谈

  • 老子哲学自然思想:“混元一窍是先天,内而虚无理自然,若何未生前见 得,明知必罡大罗仙”。注:无、有、先、后、天人合一、混元一窍、内外 合一、守窍是通道,从无到有,从虚到实,创新求变是相互作用,通过神精 信息传递,意念活动激发潜能,内在心理和外形技术结合,通明知理,道 法自然也。

  • 老子哲学自然思想:“炼气徒施力,存神妄用功”。注:呆势愣神,虚无 空灵的境界,没有任何结构和形式,自然深呼吸,以达到内丹气海,气由心 生,象由心变,以此养神,炼炉治胜物,明心见景象,虚无生万物,物边无 心也。

  • 《道德经》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注:众妙之 门,观其微入其妙,玄关一窍,细微通窍,细心留意观察,吕祖《指玄篇》 云:“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方法王,一粒栗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 江”,注:玄妙首窍,内在东西,观妙在已有物之东西,阴阳是三生万物的 根本,纳米颗粒藏世界,挖掘潜能技术精微总结实践,万物万法归一变。

  • 第二节道功概论

  • 道功失传久矣,道源自天地未开之前,元始炼红光成赤,书玉篇真文, 降五老始有世界,太上老君作道德五千言,始有道,玉皇心印妙经云,大道 无名无家,虚无渺茫,即指红光意也,上古之时,道本无字,皆以口传,三 期末却,始能人人以口或笔,普传大道,贵在无言,出于自然,凡人修道至 简至易,唯炼至玄玄之境,须神点化也,世人下生,善性已连,道根已久,
    为七情六欲,酒色财气,物欲所蔽,离经叛道,道则远矣,道非远人,人自 远道,《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中庸》

  • 云:“天命之谓性,率性谓之道,修道之谓教,故凡人修道,浅则祛病延年,

  • 深则成真人也,道与德连,无德丹已不能结,修道易,守道难,蓄道功分门 道,访道,求道,学道,修道,守道,了道,成道,八节也。三教一家,本一 理,道家应以《道德经》《玉皇心印妙经》,为修道之章本,释家应以《愣 严经》《金刚经》为修道之章本,儒家应以《大学》《中庸》《易经》《论 语》为修道之章本,道德经炼性,易经炼命,性命双修,为人生修道也。

  • 武学道功静动合一織论

  •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清轻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天地者,为阴阳之气 也,阴阳合万物化生,人为万物之灵,禀赋独厚,半阴半阳之体,半仙半鬼 之魄,修道则仙,战必为鬼,道若不修,路乃难平,前途崎岖,进何易易,

  • 故修道者,必先具坚强之体格,体格既坚,灵魂易悟,欲坚躯体,非武术不 为功,盖武术功道二者,一外一内,一动一静,前者乃动中求静,后者乃静 中求动,武道兼修,体魄并练,动静合,无内外,二而一者也,盖其道最 微,其理至妙。缘武学以操筋骨而养气为事务,动练筋骨皮,静运内中气,

  • 非使之静乃自静也,故曰动中之静,道功系静其体,安其神,于虚无渺茫之 境,寻先天造化之枢机,气接任督,效天地之自转,神连二目,作日月之合 璧,心静神定,引动玄机,非使之动乃自动也,故曰静中之动。参透此理,

  • 历难临却不灭,可于天地同体,故武术道功,宜相提而论也。

  • 第四节武医台道筒说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物始生,练己抱一。道与名是表 里内在的有机结合,呼吸合道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融为一体。为道日损,体 验领悟,道理通明,明为懂理,理为运练,练知内外,静动变易,神连意动 合、养练合一奇妙作用,一种动力悟道方法,信条思想,不同学派有不同看 法,基根不变,方法可变。宇宙星体有运变规律,古今顺从自然之变也。物


  • 从极化而变,方可创新发展易之解;不懂之动,动为变内外,易为变易,无 思矣,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 易为大道之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动小动内外连之动,宇宙的万 事万物可用来研究动态,易有几层含义:



  1. 变易易字是由动物象形而得,如变色龙能随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肤色 以适应环境,人体亦可以因环境不同而调节自身,有很强的可塑性,从而解 释为万事万物有变易性、通达性、简易性发展。

  2. 不易易字的构成上为日,下为月,日、月运行有一定的轨迹,易是 有规律的,在千变万化中要把握规律性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为不变,动知 灵感,感物激发,精神意识也。

  3. 简易一般认为越繁多,越能清楚明白,其实不然,越是重要的东 西,道理越简单,越是关键的地方,其表述应该越精简。民间学艺常说:真 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卷书为烦琐,一句话为简易,简易即是万物的概 括,容易被人记住。



  • 易有变易、不易、简易的三大特性,即是变化性、规律性、概括性。

  • 它对研究万事万物有着指导意义,从整体观,易的研究是全息,其大无

  • 小、其小无内、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八卦,是易的

  • 研究具体内容,人的整体信息从无极到有极的阴阳互抱,宇宙包括:天、

  • 人、地、上、中、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四象为四梢,四季先

  • 天之本的生发,同步、同振、萌有方向和发展,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与

  • 人体内脏心肝脾肺肾相连,五行的构成,如与先天因素配合不当,其内

  • 脏就会出现病变,八卦是与人体、腹、手、股、耳、目、口、足等相对

  • 应的,所以易是全息的内在特性有机结合互补万物生发变化的自然性,

  • 去伪存真变易广用的方法、方向直通的快速列车。通往武医大道的健康 之路。

  • 【附一】孙真人卫生歌

  • 春月少酸宜食甘一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月增辛聊减苦一秋来辛减少加酸 冬月大寒甘略戒一自然五脏保平安 若能全减身健康一滋味能调少病缠

  • m

  • 唯有夏月难调理一付阴在内忌冰水 瓜桃生冷宜少廣一免至秋来生痢疾 常令腎实不空虚一曰食须知忌油腻 太饱伤神饥伤胃一太渴伤血多伤气 饥餐渴饮莫太过一免至膨聘损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一去此二者不生疾 人资饮食以养生一去其甚者自安逸 食后徐行百步多一手摩脘腹食消磨 夜半灵根灌清水一丹田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性情一剧饮过多致百病 肺为华盖倘受伤一咳嗽劳神能伤命 慎勿将盐去点茶一分明引贼入人家

  • 【附二】道生

  •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 有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注:上古圣人,谓古之医圣,如 黄帝岐伯等是也。下,人也。教下,教人避病害之法也,虚邪贼风,足以害 人,如春旺于木,东风为正,西风为邪;夏旺于火,南风为正,北风为邪; 秋旺于金,西风为正,东风为邪;冬旺于水,北风为正,南风为邪。言风从 后来,趁虚而人之邪也,风之趁虚而入,犹贼趁人不备而入室也,故谓之贼 风。皆当随所遇而安,所以避之也,故曰避之有时,恬淡,安也,安则内无 所营,外无所逐,虚无,空也,空则虚极静笃,臻于自然。真气,有生以 来,所有之元神也,从之,神不外散也,安于空虚,元神克保,则精无或 伤,邪自难犯,病无由生。故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 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比天地,无有终时,比其道生。注:真人 者,无七情六欲,声色货利之人也,望之若愚,既之也和,其所受之天者, 行必本乎天时,其所受地者,行不违乎地气。天阳也,地阴也。尊天地,即 所以和阴阳也,提携于前而把握于后,庶几不失天地阴阳固有之真也,呼 者,气出也,吸者,气入也,出气至高,上可接天根,人气至深,下可通地 脉,气炼成精,精化为气,故曰呼吸精气,至于精气皆化,则独在乎神,故

浏览7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