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是一种运用拳、肘、腿、膝进行实战对搏的功夫,注重 功力纯至和技术精细,其中“铁肘、钢膝、千斤腿”被誉为泰拳 的“三大杀手铜”,在擂台上曾令许多的功夫高手俯首称臣。

修炼泰拳可以强健身体,感悟拳理,修筑神勇的心境并争雄 擂台。如今学练泰拳者遍及五大洲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不少泰拳 师被各国重金聘用传授泰拳,其礼遇之高、薪金之厚令世人羡慕 不已。微信图片_20191107142415

随着中国功夫(散打)与泰国拳的交锋,人们领略了具有 “五百年天下无敌手”的泰拳的精功绝技,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空 前的了解、研究和学习掌握泰拳的热潮。

(一)昔日泰拳

泰拳是泰国民族的国技,享有“五百年天下无敌手”之美 称。泰拳是运用身体四肢的双拳、双肘、双膝、双脚这八个部位 作为攻击武器来进行搏斗较技,故又称“八臂拳术气泰拳,在 泰语中叫做“摩易泰”,英语称为Boxing Of Thaio早在公元649 年,泰族祖先尚居中国的云南省,唐史称这为“六诏”。蒙细奴 统一六诏后,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诏国,后改称“大理”。直至 公元1271年,正是中国元时,元朝势力日趋强盛,大理被元军所 灭,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于是泰人便陆续南移至现今泰国北陲 之地,并逐步沿湄公河顺流而下,至公元1275年,汇合成一个强 悍的民族,定都素可泰,建立了暹罗王国,也就是现在的泰国。

泰族建国后,战事连年不断,频受四周强邻的侵扰,因此, 历朝皇帝都崇尚武力,以巩固其王朝统治和对付频生的内争外 患。士兵们在战场上远距离作战时使用刀、枪、剑、矢,近距离 时则以拳、肘、膝、脚作为进攻武器,这便是泰拳的雏形。随着 泰族历史的演变,泰拳在士兵保国战争中逐步磨练并发展起来。 有关泰人习拳练武最早记载于《北方纪年史》,当时军中已有拳 斗活动,作为休战期间王侯贵族们的消遣娱乐,诸侯们已有豢养 武士进行角斗以取悦君王的风气,随着宫廷拳师与退役士兵的年 老返乡,拳斗技能逐渐传入民间,拳斗之风日益盛行,遍及全国。

泰国历史上首次拳赛记载于公元1411年°当时,清迈王驾崩,两太子为争夺皇位相持不下,最后决定各选派一名武师作为 代表进行比武决胜,规定搏斗到一方流血为止,双方经过剧烈地 格斗,决出了胜负。

公元1518年,暹罗王改革兵制,下谕令编制了《制胜术》一 书,内容包括了拳术、兵器和武备等方面,这是泰国史上第一本 有关拳术的书。直到公元1555年至1606年的“拍纳黎萱”时代, 史称“黑王子”的拍纳黎萱大帝,英勇非凡且精通武技。经过连 年的战争,拍纳黎萱大帝总结出定国安邦必须有一支勇敢善战、 武技高强的军队,于是便特意将拳术列入了军训科目,并命名为 “奔南”。“奔南”实质上就是暹罗土拳,招式包括头撞、口咬、 拳打、脚踢、蹬踹、扫绊、肘击、膝顶、肩抵、臂撞、推拽、抓 捏、压打、摔跤……,招招凶狠毒辣,充分利用了身体的诸多部 位,是一种用于实战的拳术。因此,当时古代泰族士兵们无不强 悍勇猛。

公元1662年至1708年是“虎王”拍佛驼昭的时代,也是泰拳 发展的鼎盛时期。因为“虎王”酷爱技击,传说他虽贵为一国之 君但常乔装出游,以平民身份参加佛寺盛会中的拳赛,大胜后便 悄然离去,此举被誉为泰拳史上的佳话。

乃克侬东,被泰国拳馆拳师奉为宗祖。公元1774年,拳师乃 克侬东在与缅甸武士决战中,连胜9人不败,为泰拳史写下了光 辉的一页。泰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特将他打败缅甸武 士的这一天,即五月十六日定为泰国拳师节。

1898年,泰皇拉玛五世皇帝朱拉隆功下令设立了 “皇廷拳 师”制度,有重大活动时,各地拳师献技表演,优胜者可获奖金 而且免交税赋。

1917年,暹罗军远征欧洲,在驻守法国边境时曾做过暹罗拳 术表演,受到当时体育报刊的好评。法国人评述泰国人体格虽 小,但身手极为敏健,掌握技击厉害而罕见,实非西方人可思议,其剧烈之处充分表现了该民族坚毅强悍的性格。

1920年,泰皇拉玛六世为野虎兵团筹募基金,在“玫瑰园学 府”广场举行了盛况空前的拳赛,各地拳师纷纷响应赴京比赛, 其中以原籍“柯助府”的拳师最为出色。

1928年,“泰北腿王”乃彭踢死了高棉拳师后,为了安全, “戴套”式泰拳比赛开始采用,比赛回合也减少为五局。

1937年,泰国政府教育署体育厅首次颁布了泰拳竟赛规则, 至此,全国擂台比赛的制度和形式终告完善统一。

194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了泰国两个著名的“功喃隆拳 场”和“仑披尼拳场”,这两个现代拳场的建立,为众多的泰拳 师提供了施展身手的用武之地,进一步推动了泰拳的发展,为泰 拳开辟了新的局面。

(二)今日泰拳

今日的泰拳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表演武艺,一种是竞技武 艺。泰拳发展到现在,全国已有各类拳馆7000余家,从事泰拳训 练的人数达到20余万人,其中包括业余拳手和专业拳师。一般拳 馆中,拳手多则数百人,少则数十人。职业拳师的拳坛生涯是十 分清苦和冷酷的,但由于拳酬较高,促使拳师们为此拼命苦练。 拳赛使得不少拳师名利双收,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一个初次登 台的新手,每场比赛可获1~300铢(泰国货币20铢等于1美元)的 报酬。一个名噪一时的走红拳师,每场所得不下10万铢;如果是 全国顶尖的一流名手,身价可高达二三十万铢之多,对于一般的 泰国劳动者月收入千余铢来说,拳王的身价,无疑是一般人梦寐 以求的。

在泰国首都曼谷几乎每天都有拳赛,周日还有电视转播;根 据拳手身价的不同,门票价格也有所区别。泰拳规则要求出赛拳 手年龄不得低于18岁。有志于练拳,想成为一流拳手的,大多在

10岁左右就开始苦练泰拳了。通常一名拳手的擂台生涯约5~10 年,鼎盛时期为23岁左右,这是泰拳手的黄金时期,大多数拳手 在26岁左右退役,而年逾30岁还在擂台上拼斗的,可以说是廖若 晨星。 •

由于泰拳比赛异常凶猛激烈,所以损伤事件时有发生。在生 活方面,泰拳手多保持独身,因不少拳手深信,一旦亲近女色, 从此便变为另一躯体,会影响拳坛生涯。因此,泰拳手多在成名 或退役后才结婚成家。

泰人以打拳、观拳、赌拳为乐。场上拳手精险激烈的搏斗与 场下赌徒、游客和普通观众的叫喊声交织在一起,这种气氛是其它项目无法比拟的。许多拳迷以自己看好的拳手下注赌博来决输豪,赌博与拳赛已混为一体,因此,泰拳比赛历来都吸引了大批的赌徒,对于拳坛赌博的弊端,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泰国政府国家行政局曾在1972年试图禁止,无奈拳赛赌博已成定势,且是泰 拳比赛的一大特色,难以禁止,结果仅采纳监察制度。如果没有 赌博,就难以有众多的狂热拳迷,拳赛的气氛也就不可能那么热 !, 烈,没有拳迷们的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泰拳师的拳脚也许就  不能表现得那么精湛勇猛,泰国拳赛也将逊色许多,失去其固有 的传统魅力。

随着泰拳比赛的不断发展,“主催人”(即经纪人)制度继 而产生。“主催人”受其所隶属的拳场委托,按期措办拳赛。各 拳场的成就及业绩和主催人的收入都与拳赛观众的上座率有着紧 密的联系。如果拳迷一旦发现拳手有打假拳的行为,即会引起骚 动,捣毁拳场,故泰国拳坛当局严禁打假拳赛并予以严厉制裁, 对于打假拳初犯者停赛16个月,重犯者判终生禁赛。

泰拳馆长训练拳手,多是分文不收的,因为泰拳比赛有利可 图,馆长如果教出拳技高超的拳手,除了从门徒出赛所得的分帐 来支付拳馆的经费之外,还能凭借打赌输赢获得入息,故此馆长训练拳手会倾囊相授,合盘托出,绝不会把一些招式视为绝招而 不传。拳手在训练中都是实干硬拼,与擂台作战毫无两样,也无 感情可言,故此泰拳技术越来越精,越来越尖端。

现如今,泰国的国防武装部队士兵都要接受泰拳训练,中等 学校也把泰拳列为体育课程内容,泰拳在国内蓬勃发展,已成为 一项全国性的体育运动。在国际上因泰拳手屡屡击败自由博击、 柔道、拳击、空手道、跆拳道、摔跤等一系列武坛高手而声名显 赫。世界五大洲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已熟知和学练泰拳,一股前所 未有的“泰拳旋风”在世界上掀起,仅荷兰泰拳馆已逾千家;法 国巴黎一地竟有泰拳馆2000多家,并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一种“腿 击术”:还有日本将泰拳翻版出“踢拳道”,这些功夫也曾都风靡 一时。不少泰拳师被各国重金聘用传授泰拳,其礼遇之高、薪金 之厚令世人羡慕不已。

中国功夫拳手在20世纪8090年代曾与泰拳选手有过小范围 的交手,结果互有胜负,但当时规则限定,泰拳肘、膝技法禁 用。进入21世纪,中国特警把泰拳引入作为训练课程内容,以提 高格斗水平;在武汉体育学院举办的中国首届泰拳教练员培训班 聘请泰国拳师授课,为中国武坛全面了解泰拳奠定了基础。随着 中国功夫“散打王”的推出,“中国前卫搏击队对泰国拳争霸 赛”以及“中国功夫对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先后两次在北京和 广州大规模、全方位的交战,结果互有胜负。从比赛场面的技术 分析看,中国队多以抢点和摔技取胜,而泰国队多以功力和招法 取胜,可见泰拳是无愧于世界的优秀搏击术,正如中国散打队教 练管健民赛后所言“泰国拳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随着中国 功夫与泰国拳的再度交锋,必将会掀起学练泰拳热,引发泰拳在 中国大地上的渗透与传播。

二、泰拳基本技术

(一 )泰拳空技

又称拳桩、基本姿势,现以左势为例。身体自然站立,双臂 自然下垂,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脚尖向外展,两脚接近90度 角,两脚与肩同宽,两手握拳,左拳为先锋拳,举至左眼前方, 右拳举至下颌右前方,含胸拔背收腹,下颌内收胸,两肘下垂

护肋,上身微右转,左肩侧对前方,身体重心平均落于两脚,双 腿前脚掌支撑地面,脚跟微提,

同时两膝稍弯曲,两眼注视对 手。(图1)图片1

要点:身体舒松,富有弹 性,便于进攻与防守,上体侧转 以减小受击打面积。

2.基本步法

又称步技。步法是通过练习 者单脚或双脚向不同方位移动来 接近或分离对手的一种方法,又 是泰拳技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进步、退步、上步、撤步、 闪步(左闪、右闪)、斜进步 (左、右)、斜退步(左、右)、换步、纵步(单、双脚)、环绕步(单、双脚)、垫步、三宫步 等。

步技要旨:灵活、稳健、准确、快速、多变。

进步:由左防卫势开始,右脚蹬地,左脚向正前方跨一步, 随即右脚跟进。

退步:由左防卫势开始,左脚蹬地,右脚向后正方退一步, 随即左脚退回。

上步:由左防卫势开始,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一步,变换 成右防卫势。

撤步:由左防卫势开始,左脚经右脚内侧向后撤一步,变换 成右防卫势。

闪步(左闪、右闪):由左防卫势开始,左脚向左侧闪一步, 随即右脚向左跟进一步;由右防卫势开始,右脚向右侧闪一步, 随即左脚向右跟进一步。

斜进步(左、右):由左防卫势开始,左脚向左斜前方跨一 步,右脚跟进;右脚向右斜前方跨一步,左脚跟进,变成右防卫 势。

斜退步(左、右):由左防卫势开始,左鲫向左斜后方退一 步,右脚随着后退,变成右防卫势;右脚向右斜后方退一步,左 脚随着后退,变成左防卫势。

换步:由防卫势开始,左、右脚跳动互换位置。

纵步(单、双脚):由防卫势开始,单脚或双脚使身体纵向 腾空,多配合飞膝、飞腿的一种步法。

环绕步(单、双脚):由防卫势开始,单脚或双脚按顺时或 逆时方向环绕的一种步法。

垫步:由防卫势开始,后脚向前脚位垫脚,前脚随即向前落 步。

三宫步:是泰拳一种古老的步法,由防卫势开始,前脚掌有 节奏地轻踏地面,随着双方距离的变化而移动的步法,线路基本 分为两种,一种是遵循三角形进行的,一种是直线前行的,此步 法可使拳手身体肌肉最大限度地放松协调,并能快速敏捷地做出 攻防动作。

(二)泰参拳技

泰拳是手足并用的自由搏击,其拳法比拳击的变化多,拳法 运用注重简路实用。泰拳的拳法常用于试探、虚掩、进攻、防守 及反击,并配合肘、膝、腿等技法运用。泰拳手用拳时的要诀为 衣 击打部位准、发力打击狠,一般泰拳手出拳的拳力在150-200公 斤之间。

基本拳法

直拳(剌拳)、钩拳(上、平、下)、摆拳(前、后)、掴击

密 拳、回手拳、捂鼻拳等。

2.拳技击打目标

眉角、眼部鼻骨、嘴部、下颌、心窝、腹部、胸肋、头颈、

耳后等。

3.发拳技术要旨

(1) 握拳正确:任何拳法,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握拳方法, 才能实施正确的击打技法,否则就难以集中力量,影响击打效 果,甚至会造成手指和腕关节的挫伤。正确的握法是:四指卷曲 握紧,拇指屈指压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处,拳的力点在食 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掌指关节处。

(2) 用力顺达:拳不要长时间地紧握,拳在未发时,应是虚 握;当出拳时,肩臂随之顺劲至拳,将要接触目标的瞬间骤然握 紧,集中全身的力量于拳面,产生爆发击打力;如果拳臂长时间 的紧张,不仅虚耗了体力,而且易造成动作僵硬、迟钝。

(3) 周身协调:出拳的动力是靠腿的蹬、伸发力,并通过

腰、肩、臂将全身的力量汇达于拳,单靠手臂的力量是不够的。 因此,出拳必须依靠步法的移动推进产生冲力,拳法和步法、气 息、意力、身体动作协调配合,并旋拧拳面,从而产生巨大的破 坏力攻守兼备:在用拳进攻的同时,必须要注意防守,养成 一拳出击,另一拳护卫防守的好习惯,同时出拳打击后应快速回 位,避免出现空挡。拳法禁忌:拳法不能滥用,要把握攻击时机,否则会导 致头部、胸部和腰肋等要害部位的空档,易受对方的袭击。左直拳(刺拳): 由左防卫势开始,身体向右 拧转,左肩前顺,左拳内旋 迅速向前直线冲击,力达拳 面,同时右拳提至颌侧,右 手臂起防守作用,目视左拳 方。(图2)图片1

右腿蹬地,拧腰 转胯,右肩前送,右臂拧旋 直线前冲,力达拳面。同时 下颌微收,左拳回收下颌 处,目视右拳方。(图3)

 

图片1
右直拳:由左防卫 势开始,身体左转,重心移 至左脚(3)上钩拳:以右拳为例。 由左防卫势开始,右手臂弯曲 小于90度,右拳由下向上弧形 钩击,力达拳面,右脚蹬地, 身体左转,拧腰转胯,出拳时 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同时左拳 回收下颌处,目视拳方。(图 4)图片1

(4)平钩拳:以右拳为例。由左防卫 势开始,右手臂弯曲小于90度,右拳由外 向里水平弧形钩击,力达拳面,右脚蹬 地,身体左转,拧腰转胯,出拳时身体重 心移至左脚,同时左拳回收下颌处,目视 拳方。(图五)图片1泰拳膝技

膝技是泰拳中的主要技法,泰语中叫“求”,是近距离搏斗 中致命的杀手铜。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或反击都有很大功效。由 于膝部坚硬,出击速度快、线路短、力量大,常常神出鬼没,令 对手防不胜防。泰拳基本膝技前冲膝、上顶膝、斜撞膝、横扫膝、侧弯膝、跃击膝(飞 膝)等。膝技击打目标 家膝技一般用于攻击对方的头部、下腭、胸腹部、胃部、肋

部、后腰、大腿肌等。 发膝技术要旨 用膝之道贵在精简、实用,把握恰当的时机,近身缠抱 马

时宜用膝法;跃击膝使用时一要弹跳力好,二要把握准确的时机 及距离。 H膝技运用必须配合腰、腿之力量,还需手法的辅助,一

般手的发力方向应与膝的发力方向相合,膝力才能凶猛、奏效。 发膝时要敢于冒险且有大无畏的精神,才能接近对手, 实施膝技发膝时要设法运用假动作,吸引对方注意力,保持膝技 的突然性和隐蔽性,使对手不知我之意图。膝技的优劣实质上就是髓节关柔韧性好坏的体现,故须 加强髅关节和腿部的柔韧训练。使用膝技时必须考虑未击中目标后的补救措施和应变能 力,不给对手反击的机会。膝技要和拳、肘、腿等技法配合使用,形成立体攻势。

膝技基本技法前冲膝:以右腿为例。 由左防卫势开始,右脚蹬地,屈 膝上提,向体前直线前冲,左腿 支撑身体,上体微后仰,两手体 前随动,呼气发力,力达膝部, 目视对手。上顶膝:以右腿为例。 由左防卫势开始,右脚蹬地,屈 膝上提,向体前方垂直上顶,左 腿支撑身体,上体微内含,两手 体前向下拉动,呼气发力,力达 膝部,目视对手。斜撞膝:以右腿为例。

由左防卫势开始,右脚蹬地,屈膝上提,向体前斜上方度撞 膝,左腿支撑身体,上体向左后转动,两手向右后摆动,呼气发

 

横扫膝:以右腿为例。 由左防卫势开始,左脚向外侧拧 转,右脚蹬地,屈膝上提,与上 体水平,且与地面垂直,由右向 左横扫360度,两手随动,呼气 发力,力达膝部,目视对手。侧弯膝:以右腿为例。 由左防卫势开始,右脚蹬地,屈 膝上提,用膝部内侧由外向里摆 击,左腿支撑身体,上体向右微 转,两手体前随动,呼气发力, 力达膝内部,目视对手。飞膝(跃击膝):是膝技中 唯一用于远距离攻击的膝法,飞膝时 利用身体的贯性和体重产生巨大的冲 撞力量飞击对手,一般有单飞膝、双 飞膝和连环飞膝。
以右单飞膝为例,由左防卫势 开始。双脚用力蹬地,身体凌空,右 膝向上飞顶。两手随动,呼气发力,力达膝 部,目视对手。


  1. 膝技组合



  • 左前冲膝一一右斜撞膝

  • 左斜撞膝一一右侧弯膝

  • 左上顶膝——右单飞膝

  • 左前冲膝一一右上顶膝

  • 左斜撞膝——右斜撞膝

  • 左上顶膝——双飞膝

  • 左斜撞膝——右横扫膝

  • 右侧弯膝——左单飞膝

  • 右冲膝——左冲膝

  • 右单飞膝——左单飞膝


注:练习方法可原地进行,也可配合步法练习。

泰拳摔技

摔法是泰拳高级技法,一般较难掌握,非身经百战、技术全 面、功夫高深的拳手很少运用此技。使用摔技时需要贴身近战, 故应看准时机,切不可草率行事,否则容易受到对方“铁肘”、 “钢膝”的致命打击;使用摔技的最好时机是在对方以一脚攻击 落空,而尚以单足支撑重心之时,此时巧妙地运用摔技,效果最 佳。

  1. 泰拳基本摔技


顺手牵拉摔、穿腋过背摔、托肘扫踢摔、抱膝按面摔、抱腰 按面摔、抱腿拧摔、抱腿别摔、钩腿踢摔、掀腿绊摔、扛腿过背 摔等。

  1. 施摔要旨


(1)使用摔技时要快速、敏捷,劲力协调,更为重要的一点 是控制对手的重心,从而把握时机和用力方向,破坏对手平衡, 令其倒地。例如,当对手双脚左右开立时,就应向前或向后用力

施摔;当对手双脚前后开立时,就应向左或向右施摔,还可采用 引诱对方抗力,然后顺着对手用力方向施摔。

(2)摔技是一种综合实战法,往往需要与拳、肘、腿、膝等 技法配用,才能更好地摔制对方。

  1. 摔技作用


摔技可有效地控制对方凶猛的攻势,瓦解对手的进攻招法, 变被动为主动;摔技还可起良好的过渡作用,在对手失去重心摔 倒时,无暇顾及防守与进攻,门户大开,我趁机进攻,重伤对 手;虽然泰拳比赛中使用摔技不得分,但可摧毁对方自信心,损 耗对方体力,给其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达到打击对手自信心以 及被摔跌地受伤等作用。

  1. 摔技基本球


(1)顺手牵拉摔:

当对方进身欲抱我腰

施技时,我顺势用双 手扣按其头颈或肩部, 用力回带。

泰举基本理论

(一)拜师仪式

泰拳的拜师仪式这一传统已经流传了数代,泰拳手们通过拜 师仪式来证明他们敬仰师傅,并感谢师傅传授其拳艺与智慧。不 管师傅们用多么严酷的训练程序来训练他们,泰拳手们总是非常 尊敬他们的恩师。

泰拳拜师仪式的形式因师承的不同而不同。欲拜师学拳者, 须准备好香、蜡烛、钱等作为贡品,用于拜师仪式。师傅在收学 拳者的贡品后,就可向他们传授技艺了。首先,传授的基本动作 是“泰帕侬”,即双手合十拜神和拜四方神,四方即东、南、西、 北;然后是“三宫步”,即泰拳步法,师傅将向弟子们演示、说 明这些优雅的动作,并让他们效仿,师傅还要向弟子们强调在练 习中要相互忍让,注意安全,并告诉他们习练拳技应以维护和平 和幸福为目的,不应当为达到不正当的目的而习练。虽然由于师 承不同而使拜师仪式的形式和举行时间的不同,但主要的目的是 相同的,即弟子通过拜师表示对其恩师的敬仰和忠诚。

在泰国,星期四是教师日,亦是用掌管各种技艺的神之名来 命名的,因此他们一般都会考虑在星期四作为拜师日。拜师者在 拜师前要备好鲜花、香、蜡烛、手帕、泰式浴巾和枚面值四分 之一铢的硬币以及“六索”(长度单位,由掌到肘端之距离为一 “索”)白布等,如果同时有多个拜师者会设下盛宴,并将鲜花、 香、蜡烛献给师傅,当一切准备就绪,师傅将拿起拳套或者吉祥

圈(一种头饰)举过头顶,这时拜师者向师父跪拜3次,然后伸 出双手接受师傅手中的拳套或吉祥圈。接着,师傅给弟子传授祈 福的咒语,即那…摩…弗…塔…耶…,以示从此弟子变得强大, 并享有永久的幸运和成功。当仪式结束时,一尊神像将被放在场 地中央作为见证,这时他们算正式拜师入门了,师傅从此在精神 上支持弟子而使他们无所畏惧。此时,弟子要进行宣誓:我将监 督自己,使自己坚强、纯洁、正直;我将不欺弱者,友爱团结, 多行善事,忠于国家和民族;我将抛开一切杂念,精修拳功,获 取胜利。

(二)人体要害

泰拳多攻打人体要害部位,如果遭到打击,就有可能导致严 重后果,因此作为拳手必须知道这些要害的部位,以便保护自身 安全,并给对方有效的打击。

  1. 面部:击中此要害,会造成视线模糊、流血不止,丧失格 斗力。

  2. 后脑:击中此要害,会造成神志不清、昏死、瘫倒在地, 丧失战斗力。

  3. 颈部:中间有咽喉,两侧有颈动脉血管等,若受到剧烈击 打,会使人发昏、休克,甚至死亡。

  4. 下颌部:击中此要害,会造成眩晕、倒地、骨折、窒息 等。

  5. 胸部:胸腔内有心、肺等重要器官。击中此要害,会使心 脏受损而胸内出血、呼吸困难、休克等。

  6. 腹部:腹腔内有肝、脾、胃、肾、膀胱、腹腔神经丛等重 要器官。击中此要害,会造成剧痛、昏迷、出血、呕吐、休克 等。

  7. 肋部:共有十二对肋骨。击中此要害,会造成剧痛、内脏


器官损伤、骨折等。 冬

&裆部:是人体神经敏感部位。击中此要害,会造成剧痛、

休克、甚至死亡。(现规则禁打部位)

  1. 后腰部:击中此要害,会感到异常疼痛,甚至有损伤肾脏 的危险。

  2. 后膝部(即膝窝):击中此处会倒地丧失战斗力,筋骨受 损。

  3. 大、小腿部:击中此要害,会造成疼痛、肌肉痉挛。

  4. 跟腱:击中此要害,会造成损伤,疼痛难忍,失去战斗力。


(三)发力

发力是泰拳的精髓。泰拳发力在于拳手利用身体的拧转,即 脚的展转、髅部转动,将拳、腿、肘、膝如同鞭子一样直甩出。形象的比喻是“拔浪鼓”,泰拳手的身体如同拔浪鼓的轴, 四肢象鼓上的小球,鼓轴一转,小球便甩出。"拳之发力由左防卫势开始,以右直拳为例,右脚掌蹬地,身体猛向左拧转,右拳向前直冲而出,由于身体的拧转、脚的前蹬,发出的 右拳力量大、速度快。以左平勾拳为例,猛右转髓和肩,左肘稍抬,呈弧形由外向 内击打目标,特别应注意向右拧身的同时以左脚掌为轴,脚跟外 旋,力传左平勾拳,如同子弹射出一般。

  1. 腿发力由左防卫势开始,以右横扫腿为例,抬起右腿,身体向左拧转,左支撑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内旋,配合身体左拧,右腿呈 弧形由右向左击打目标,力达脚面及胫骨,特别应注意左脚跟内 旋与身体配合一致。以右蹬腿为例,右腿屈膝上提,与胸同高,身体微向左拧, 左支撑脚掌为支撑点,脚跟内旋,右腿向前蹬出。



  1. 肘之发力由左防卫势开始,以左平肘为例,左臂曲肘平抬,左脚以脚 掌为支撑点,脚跟外展,身体向右拧,左肘弧形由左向前横击, 力达肘尖。



  1. 膝之发力由左防卫势开始,以右斜撞膝为例,左支撑脚跟抬起,向内 旋转,身体向左拧转,利用左脚掌蹬地,脚跟向内展转,身体左 拧,协调一致,使右膝向体前斜上方猛撞,力达膝部。综上所述,泰拳手发力之精髓是利用身体“根节”(即脚) 的拧转,配合身体“中节”(即胸背腰腹)的展转协调一致,达 于身体“梢节”(即拳、脚、膝、肘),显示出超强的爆发力。


(四)精神灵魂

泰拳手场上拼搏的那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和不将对手击败 誓不罢休的大无畏精神,除了凭借泰拳手的技术精湛、力度强 猛,捍卫“五百年无敌手”的泰拳荣誉、摆脱贫穷外,更主要的 一点是泰拳的精神灵魂,即泰拳信奉神灵的作用。泰国是一个佛 教的国家,全国大小寺庙有数万座,佛教徒占全国人口中的95% 以上。泰国人除信仰佛教外,还信奉神灵、先祖、圣贤和烈士。 泰拳手信奉宗教和常人一样,通地各种仪式,向高僧大师们求福 或向神灵祈祷,以求得到心境的平稳和置生死度外的大无畏的勇 气,使自己达到“不死”、“无痛”、“无畏”的状态,忘却痛苦 和忧虑,使其得到必胜的信心。

泰拳手供奉的神灵有:1.佛陀和神。2.历史英雄人物,如泰 拳宗师乃克侬东、长胜王武陵龙、断剑名将拍耶披猜等。3.祭拜 野兽飞禽,如龙、虎、蛇、豹等。此外还有巫术、符咒、神物、纹身。

泰拳自古就与巫术有不解之缘。泰拳手出战之前,都会请法 师为自己念咒祈保必胜、平安。赛前,拳手们常默念长咒,呼唤 神灵以增强信心,不畏击打,赐以超自然的力量。

现在泰拳手常配戴的神物有头箍,泰语称“蒙空”,多为布 料制成圈状,圈上有尾以增美感。泰拳手搏斗前头戴“蒙空”行 拳舞,向恩师表示致意,之后由教练在第一个回合比赛前脱去。 它作为一种护身咒符,能在打斗中带来好运,抵御各种危险。

臂箍泰语又叫“帕加”,用符布卷成环状,内藏佛像、符章, 外形如彩带,戴在拳手的单臂或双臂的二头肌处,有护身和长功 力的作用。

纹身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泰人纹身绣面大致有以下几 种:一是民族标志,二是妆饰美观,三是避邪,四是威武;就泰 拳手而言,更多是热衷于纹身,用于驱魔伏妖,神勇长存,增加 功力。

泰拳师的禁忌较多。女人历来被泰拳界所禁忌,他们认为一 旦与女性有染,其功力就会大降,并带来厄运。因此,泰拳场、 馆禁止女性踏足,女性一旦踏足便为凶兆,这是泰拳的习俗,是 不能被改变的。还有就是头颅禁止被人碰、摸,泰人认为头颅为 神灵之居所,除了父母和师傅外,严禁被人触摸,特别是陌生的 女性。一旦被触摸,灵魂便受到亵渎,功力也会大受损害。

(五)训练乐趣

几乎任何一个拳手都会有心身疲倦而厌烦训练的时候,下面 四个方法可摆脱训练时的郁闷,使训练富有乐趣。

  1. 训练课一定要有趣。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并有良好的训练 方法,那么即使在最疲劳的训练中也会保持轻松和快乐。其原则 是不断地改变你的训练方法,没有任何一种东西会比单调的、一
    成不变的训练更令你厌烦。只有通过运用各种训练方法和器械才 能保持课程的新鲜有趣,比如练习旋踢腿时,可运用多种方式进 行,如踢脚靶、打沙袋、踢面罩等。

  2. 训练量要适度。许多人因训练强度过大、进度过快而失去 兴趣,从而厌倦训练。训练是讲科学性的,应采用循序渐进的训 练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能够产生忍耐力和完全的适应 性;适度的训练量会使人精力旺盛,避免训练中受伤,视训练为 一种乐趣。切记不当的生活方式同样可以毁损训练效果,如过度 饮酒、不良饮食、睡眠缺乏以及混乱的作息时间,都会导致训练 烦闷的出现。

  3. 有准备实战。一个拳手相信只有上场实战才能检验其艰苦 训练的效果到底如何。场上较量会使训练内容增加无穷的魅力, 但有一个前提必须注意,拳手的安全及他们心理上、身体上和情 绪上是否作好了进入实战的准备。无准备过早的实战是绝不可取 的,在场上挨打,不但无助于克服训练中的烦闷,甚至会毁灭训 练热情。

  4. 选找一个好搭挡,可以迅速摆脱训练烦闷,在你消沉之时 重新振奋你的精神,使你训练时更加快乐。与搭挡共同训练是保 持情绪高涨必不可少的因素。有了搭挡,可不断地得到及时的反 馈,从同样的训练动作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哪怕是百分之一的进 步都会得到鼓舞。


(六)贴身近战

泰拳贴身近战是运用手和臂将对手箍紧或钳制,置其于任我 牵引,从而掌握有利地位,以便迎合膝技招数使其无法解脱或回 击而受重创。贴身近战看似杂乱无章,纠缠不清,实则为动作细 腻,并将高度的技巧和良好的体能融合为一体的真功夫。

  • 目标在于控制对手平衡。

  • 保持自身重心平衡,腰、颈挺直。

  • 扣紧对手颈部,发力下扯,配合膝撞。

  • 近战中身体适度放松,利于掌握对手重心,从而随机顺 势制敌。



  1. 贴身近战的决窍有身灵、劲聚、惹锐、神驰四种



  • 身灵是身体与步法灵敏,在角力中保持平衡的基本条


件,有利于争取主动和化解对手的攻势。

  • 劲聚是全身贯力,方能以劲力消解,抵御敌力,特别是 腰、颈部位;欠劲难免受制于敌;手臂乏力则不能拆解对手双臂 之缠制。

  • 意锐是在攻守间果断,掌握先机,反客为主。

  • 神驰是在猛烈对搏中,必须心神集中,又要松驰情绪, 否则消磨心力,久战不利。


上述窍门,至为重要,倘未能掌握任何一诀,则难在贴身近 战中取得主动。最有效的途径是勤练,只有经过重复不断的揣摩 和体验,才能纯熟的运用并发挥其功效。

贴身近战技术的训练,最主要的是角力,接触中,练习感应 对方的动向和企图,适时作出反应,化解对手攻击。由于是贴身 近战,攻击方式可以是膝、肘、拳或任何一种,所以身体的灵敏 性则属首要;其次,拳手处于不断的体力对抗中,如持之以恒, 可使全身肌腱强化,达到高度的战斗功能,从而达到体能、智 能、技术的全面提高。

  • 对搏战术


泰拳虽然是一项对抗性很强十分凶猛的运动,但光凭猛冲猛 打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1. 拳法引斗战术


在泰拳比赛中,拳法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前手拳,它能灵活 多变的引诱和打击对手,并为腿、肘、膝创造良好的进攻条件。 前手拳引斗战术能扰乱对方视线,使其心躁意乱,进而对其进行 凶猛的攻击。

  1. 重腿制胜战术


拳是先锋,腿是主帅,重腿可制杀对手。此战术是通过先锋 拳掩护使对方出现空当,我随即发重力腿单击、连击或组合踢击 对方要害,起到一脚定乾坤的作用。

  1. 肘膝近身战术


肘膝技法是近战的凶狠武器,可通过诱敌、抢攻、防反击等 法使对手接近缠抱时,突发肘、膝技,此战术最适合作风蛮横、 喜欢冲击和纠缠的对手。

  1. 迂回游斗战术


对手若是拳法精致,擅长先发制人,我最佳战术应采取迂回 游斗,运用灵活步法先避后击,待敌屡攻无效,气势转弱,我则 反手为攻,摧毁对手。

  1. 谨慎对敌战术


在比赛中遇到武德低劣之辈,对手用狠毒犯规动作时,我应 采取谨慎战术。比赛过程中要防范自身各禁区,做到防人之心不 可无,保持良好的比赛作风。

  1. 假动作战术*


假动作是一种真真假假变化无常的方法,也是克敌制胜的法 宝。假动作主要有虚虚实实、声东击西、进进退退、开开合合等 四种方法。

  • 虚虚实实:在实战中,采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方 法,就可达到妙法无穷的技术境界。这是一种使对手上当的方 法,也可试探对手技艺的高低。

  • 声东击西:是使对方产生错觉、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 法。常采用晃上击下、晃下击上、引左击右、引右击左等方法来 迷惑对手,使其处于被动局面。

  • 进进退退:是一种通过进退距离变化来做假动作的方 法。示退却进,示进却退,使对手被制。

  • 开开合合:是通过自身空当暴露诱敌上当的方法,进而 及时反击,重伤对手。



  1. 快速制故战术


该战术是以快制慢,利用猛烈集中的攻击,使对手无法稳固 阵脚而遭失败,是凭速度、力量优势获胜的战术。在对手力量薄 弱、困惑、疲惫或受创之际,使用此种攻击法为最佳机会。

  • 泰拳的要素


泰拳要素包括体魄、耐性、速度、智谋、拳术五项。这五项 要素,缺一不可,五项要素之间分量的差异,便形成了拳师的不 同风格。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五项要素的拳师,拳术造诣才能达到 全面完美的境界。

L体魄

体魄是经过各种锻炼,使身心能负担长时间剧烈运动压力的 本能。长跑是加强体魄的主要手段,拳师身体各部肌肉都必须接 受训练,以提高其运动力量。

泰拳的擂台比赛,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必须能承受肉体 上的痛苦、心理上的挫折,有在劣势中舍命奋战,反胜敌人的意 志力。这种意志力或心力,泰拳称为斗心,古代泰拳师常求助于 神道、巫术、禅功、诵咒等修练方法得以斗心的培养;也以精神 修行为本,静坐默思,冶炼心神,进入禅定境界,日久自信心大 增,身体产生出超常的能力,正所谓“斗敌先斗心气

2一耐性

耐性是指坚忍耐战的能力。要达到这个要求,须有坚强不屈 的意志,能忍能狠,具有置生死度外之心理,还要有足够的硬 度。

拳术绝对不可能打人而不被人打,凡拳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攻 击技术和力量,同时还要有坚强的抗击打能力。擂台比赛时,双 方获胜的机会大多是均等的,致胜的关键除了运用技术之外,还 要有足够硬度。拳赛中,在攻击对手时,自身的要害也暴露出 来,难免发生被击中之事,这时若有坚强的体魄,便可抵抗对方 的攻击;因此,拳师在体力和意志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应强调 理性和硬度的要求,遇危险关头要控制感情,沉着应变,反败为 胜,方不失为最佳拳师。

  1. 速度


搏斗时疾如闪电一击,或灵活如猫鼬之动作,这些也是成败 的决定性因素,身手敏捷自然成了拳师优胜的条件之一。

速度的养成,是有先夭性的,也可通过勤练达到理想水准。 基本要求是体格结实,使肌肉发挥出其最大功能。锻炼速度,除 基本体能及速度训练外,还要熟练各种招数,磨练攻防意识,这 样,用招时才能得心应手,快如流星、疾如闪电,达到收发自如 的境界。

  1. 智谋


泰拳是一门需要不断地训练和实践的格斗艺术,以技术取 胜,追求智谋的奇巧。拳师相斗,应以己之长击人,同时避敌锋 芒,使之不能逞强,而自己则从容应付,进而破之。正所谓: “拳无不可破,胜在智中求、

人在擂台比武,智谋的运用实在是必不可少。头脑简单、不 能用智的一介武夫,是永远不能取胜的。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杰 出的拳师,就必须能够迅速地洞察对手的弱点,扬长避短,避实 击虚,并时刻牢记一句话——真正的泰拳高手从不轻视任何对 手!泰拳谚语云:强而避之,逸则劳之,乱而击之,弱即破之。 这首谚语揭示了在不同情形和场合,需采用不同的战略战术,即 因敌而变,切不可墨守成规,其中心意思就是要告诫拳手们比赛 时要用智、用脑。

  1. 拳术


泰拳的技艺,是数百年来拳师们经过不断的擂台实践和考验 所得的拳术精华。泰国人自古以来就强调打拳的技术,其宗旨不 单是为了将身体的四肢化为攻防武器,还重视手足运用的法度。 一个好的拳师,必然熟练各种招式,这样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 胜,技艺低劣的拳手,成就必定有限。

(九)泰拳的特点

1,立体进攻、无所不用

这是泰拳最明显的技、战术特点。首先是进攻武器多样化,

泰拳素有“八臂拳术”之称,进攻时膝、肘、拳、腿无所不用, * 这些武器长短结合,威力各异,近距离作战多用肘膝轮番攻击, 中远距离则用拳腿相加。一般来讲短程武器力量大、速度快,动 139 作凶猛;长程武器打击远,控制范围广,劲力凶猛;以长程武器 引诱控制对手,最后施以致命的短程武器攻击,这正是泰拳实战 的奥秘之一;其次,是进攻线路多样化°泰拳对进攻技法高至头

部,低至足踝,前至胸腹,后至腰背,体侧两肋,都是泰拳有效 的攻击目标。

2•攻守合一、进退自然

泰拳的攻击思想是进攻有防守,防守存进攻,攻守合一,有 效打击对手,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泰拳手认为,主动进攻是最 好的防守,而一味注重防守只能被动挨打,谁敢攻,谁先攻,谁 就会占主动。例如,对方挥拳猛击我头部时,我判断准确,及时 抢先出腿,主踢其腹部或大腿根部,这正是泰拳手所推崇的高级 技法,实战时随机而动,亦退亦进都暗藏杀机。

3•组合连手,复合进攻

从理论上讲,泰拳攻击和防守反击招数组合是无穷的,圆通 极巧,变化多端。泰拳手在实战中打击对手部位,一般都在两个 以上,且招式连环,快速多变,使对手没有喘息反攻之机。

  1. 功力为质,技术为用


技术威力的发挥,必须有上乘功力与之匹配,这一思想始终 贯穿于泰拳训练之中。提高功力是泰拳手所经历的重要训练课 程。为了使拳法更具威力,泰拳手们以重量沙袋作靶,进行击 打;对于足膝的训练更不放松,经常一遍又一遍的踢击树干或重 沙袋,来锻炼脚背和胫部的硬度。

泰拳的搏击思想认为,技法是以功力为基础的,而功力必须 通过技法来发挥,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泰拳 高手。

  1. 无畏精神.必胜信念


泰拳手在擂台上总是表现出沉着冷静、视死如归的精神,是 当今世界各国武道拳手难以匹敌的。搏斗中双方首先要相信自己 的力量,要有必胜的信心,这是击败对手获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泰拳手的信念就是能在擂台上比武获胜,这是英雄的壮举,是崇 高的荣誉,是拳手的天职。擂台比武,无道义可言,只有一个目 标:保存自己,击败对手。

浏览6,6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