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散打是中国武术徒手相搏的实用体现。它以凌厉的腿法、凶 狠的拳法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摔法而著称于世。它是一种两人按照 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的防守技法进行徒 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相对于武术套路而言,散打强调活 用、自由,更注重实际对搏。比赛中,双方运动员进行智能、技 能、体能和心理等多项素质的综合抗衡,因此散打运动具有高度 的攻防实战性、激烈的对抗性和观赏性。

一、散打运动溯源

散打,俗称散手。它在我国历代有诸多的称谓,如相搏、手 搏、白打、对拆和技击等。它的发端可追溯至远古时我国先民的 生产活动。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除使用木棒、石头等简 陋的武器与野兽搏斗外,还必须依靠自身的徒手技能与之进行肉 搏战。随着搏斗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也就逐渐获得了使用武器 和徒手的搏击技能,这就是武术格斗的萌芽。随着私有制的产

 

生,部落间的战争使人与人“相搏”的技能不断提高。西汉时期 的储具园雕“格斗”就生动地展现了徒手相搏的场景。

春秋战国时期,徒手搏斗技术,如“相搏”、“技击”、“拳 勇,,等已经普遍开展。相搏攻防技术中,除拳打、脚踢外,摔 法、拿法也有了发展。如《公羊传》中记载的“万怒,搏闵公, 绝其腹",“绝其服"就是擒拿中的锁喉法。这一时期,搏斗战术 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如《荀子•议兵》记载:“若手臂之捍头目, 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从中可以看出, 徒手相搏已有惊上取下、佯攻巧打的战术运用。

秦汉时期,徒手格斗被称为“手搏”。据有关史料记载,当 时的手搏比赛已比较正规,比赛时由裁判人员主持。这一时期还 有理论专著问世,如《手搏六篇》。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手搏、角抵备受重视,比赛几乎形成制 度,每年正月十五及七月十五中元节多有手搏、角抵比赛。《隋 书》记载,大业六年,来自各地的高手云集在端门街,各献“天 下奇技",一比就是几天,甚至“终月而罢这一时期的比赛, 没有护具及体重分级,除击打外,主要靠摔倒对手取胜。

两宋时期,手搏与角抵在民间更为流行。当时,民间每年都 要举行“露台争交"的比赛,比赛还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比 赛分三个回合;比赛中不准“揪住短儿”、“拽起胯儿”;可以 “拽直拳、使横拳”、“使脚剪”,拳打、脚踢、绊摔都可以。我国 较早记载角抵、手搏的武术专著《角力记》,就是这一时期问 世的。

元朝时期,由于统治者严禁民间持有兵器和习武,并采用了 残酷的镇压手段,因而民间练武活动没有史料记载。但无数次的 起义又推动了民间武术搏击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武艺,主要以家 传方式秘密传授。

明朝是中国古代武术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我国民

 

间武术进入全面成熟的时期。武技在保留技击特点的基础上,逐 渐产生了流派林立的套路技术。此时的手搏多称为“白打”或 “搏击",被列为当时的“十八般武艺”之中。当时民间的“打擂 台”比武之风很盛。赛前先设擂主,由擂主安排好高手应战。为 避免纠纷,凡愿与其较量高低的人,临场立好“生死文书”,然 后上“献台”攻擂。比赛由“布署”主持,规定比赛双方“不许 暗算”,先败下台者为输方。

清朝统治者严禁民间练武,但伴随着农民运动的兴起及秘密 结社组织的出现,出现了不少练武的“社”、“馆”。各馆兄弟 “操练武艺”,经常通过比武较量来发展技艺。武技流派之多达到 了空前的地步,流行的技术风格、各异的套路有几百种之多。

民国初期,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技击大师霍元甲 在上海创立了 “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也相继成立,并于 1928年10月28日在南京举行了 “第一届国术国考”。国考设有 散打比赛,不分级别,不带护具,打法不限流派。比赛中,凡用 手、肘、脚、膝击中对方有效部位得一点;凡击中对方眼部、喉 部、裆部为犯规;采用三局两胜制。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 京举行了 “第二届国术国考",设有男、女散打比赛,以“点到 为止”决胜负。

至此,“凡用手、肘、脚、膝击中对方有效部位得一点;凡 击中对方眼部、喉部、裆部为犯规;三局两胜”,“以'点到为 止'决胜负”等等这些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标志着散打运动的雏 形已基本确立。

二、现代散打运动发展简况

中国武术打练结合经久不衰,炎黄子孙一直以武术健身、武 术强国而自豪,并逐步将其浓缩成为我国人民具有个性特色的爱 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 -O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 发扬。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武术运 动一直以套路形式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直到1979年,中国武 术界才开始进行现代散打运动的试验和比赛。经过近二十年的发 展和完善,散打已慢慢演化成了一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虽然 具有高度的格斗搏击性能,但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必须遵循 体育竞技运动的规律和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 原则。所以现代散打运动对传统的实用散打技术进行了有目的的 取舍和整合,使之符合体育竞赛的特点。《武术散打竞赛规则》 中严格规定了有效得分部位、禁止使用的方法和可用方法,并规 定禁止击打要害部位。这些最终使传统武术散打发生了质的变 化,散打成为了具有传统体育属性的竞技运动项目。

现代散打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1。年试验阶段(1979〜1988)


1979年3月,随着全国“武术热”的兴起,为全面继承和 发展武术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当时国家体委决定按照竞技 体育的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三 个单位进行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待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 推广它。1979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 会上,试点单位作了首次汇报表演。同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 运动会上,国家体委又调集浙江体委、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 学院和河北散打队赴石家庄进行了公开表演,并在此基础上,初 步拟定了武术散打的竞赛办法。1980年5月,在太原市举行的 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散打表演的省、市较以前增多, 同时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进行了内部技术交流和座谈, 为武术散打技术的规范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1980年10月, 国家体委又调集散打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拟定《武术散打竞 赛规则》(征求意见稿)。1981年5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武术

 

观摩交流大会上,北京体育学院与武汉体育学院进行了第一次公 开对抗表演赛。1982年1月,制定了《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初 稿),并按此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散打)邀 请赛。

自此,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我国每年都举行一次全 国性的武术对抗项目(散打)表演赛,并不断总结经验,充实和 完善规则。1987年的表演赛首次采用了擂台比武的办法,从而 确定了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武术对抗项目竞赛形式。1988年10 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节,并 在深圳会场举行了首次国际武术散打擂台邀请赛,来自15个国 家和地区的近60名运动员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七个级别的角逐。 我国派出了 5名队员参加比赛,分获五个级别冠军。这是我国运 动员首次向世界展示中国武术散打的风姿。

这一时期,武术散打得到了各省、市、自治区体委的普遍重 视和支持,各地武术馆、武术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散 打运动在群众中已有了广泛基础,出现了可喜的局面。随着武术 散打活动的开展和参加比赛单位的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全国性 武术散打邀请赛先后在成都、重庆、郑州、沧州、武当山等地 举行。

  1. 快速发展阶段(1989〜1998)


1989年,散打运动被批准为国家正式比赛项目,为散打运 动的快速、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90年,国家体委正式 公布《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同时批准了首批14名散 打武英级运动员;中国武术散打裁判员队伍,经过数年的实践和 努力初步形成体系,同年经过考核,原国家体委又批准了第一批 国家级武术散打裁判员。1990年还正式成立了 “国际武术联合 会”,并在北京举办了 “迅华杯”国际武术散打邀请赛。这是国 际武术联合会成立后第一次全面检验成员国开展武术散打运动情

况的活动,反映了散打运动被各国认可和接受的可喜前景,也为 世界武术锦标赛的设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图片1

1991年,经国家体委审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正式出 台,并实行裁判员、运动员等级制度,这标志着现代散打运动正 式成为一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同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举 办了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被列为表演项目。在此后每两年 一届的世界武术锦标赛上,散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外, 1992年,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届亚洲武术锦标赛上也把散打列为 表演项目。1993年,散打运动被列为第七届全运会比赛项目, 设男子团体金牌一块。1996年,在菲律宾举行的第四届亚洲武 术锦标赛上,散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7年,在上海举行 的第八届全运会上将散打项目金牌增至三块,分设大级别、中级 别、小级别三个小团体。1998年,在泰国举行的第十三届亚运 会上,散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立了五个级别的金牌 (2001年在广州举行的第九届全运会上男子散打十一个级别比赛 的金牌总数增至六块,第十届全运会散打比赛还将增设女子团体 金牌一块)。

这一时期,散打运动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学院(系)中也得 到了普遍开展,部分体育学院把散打运动列为重点项目;全国各 地的民间武术馆、武术学校则把散打作为教学训练的主要内容; 部队和公安系统更是将散打运动作为训练徒手格斗技能的必修科 目;各省、市体委,直属体院和行业体协纷纷成立散打专业运 动队。

与此同时,为了让世界各国更多的武术爱好者了解散打运 动,国际武术联合会和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编写了大量的国际武术 散打教材,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武术散打教练员、裁判员学 习班,同时还派出大批的专家、教练员到各国去推广普及散打运 动项目,甚至帮助它们组建和训练运动队参加世界各类散打比

 

赛。这些努力都无形中提高了各国武术散打运动的技术水平。

  1. 步入市场化、进军奥运会阶段(1998年至今)


让武术全面进入市场、走向世界,一直是我国人民的梦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这一夙愿,中国武术 界以发扬光大武术文化为宗旨,一直在着力探讨中国武术适应国 际市场的新模式,研究中西方武术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途 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武术散打运动竞赛就必须面 向市场深化改革,按照市场规律和人民大众的需要来运作比赛。

1998年,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分别在陕西户县、河北沧州、 山东青岛举行了三次具有试验性的武术散打比赛,运动员脱掉头 盔、护胸、护腿和护脚背,只戴拳套、护齿和护裆,同时增加了 比赛的局数。这些举措使比赛更为激烈精彩,也强化了运动员在 体能和抗击打能力方面的训练。同年1。月,在北京和上海举行 了中美武术搏击争霸赛和中国与欧洲运动员武术搏击对抗赛。 1999年,在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上,运动员正式脱掉了护头、 护胸、护腿和护脚背等护具。所有这些改革,都是为挖掘、开发 武术散打的市场潜力创造条件。为了获得企业的赞助,调动观众 的积极性,除全国正式的锦标赛外,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还举行过 不同形式的各类散打擂台邀请赛、挑战赛和争霸赛等赛事,1999 年5月,在浙江台州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武术散打水上擂台 赛”:只有男子60 kg,65 kg、70 kg三个级别的角逐;长、宽各 为7 m的正方形擂台搭建在水中,台面高出水面0.5 m;每对参 加比赛的运动员通过活动跳板走上擂台角逐,赤膊穿短裤,只戴 拳套、护齿和护裆;一局比赛中,一方一次下台落水,另一方为 该局胜方,如果双方落水,则从水中爬起上台再战。为保证运动 员安全,不仅水中有救生员,而且在赛前还要测试运动员的游泳 技能,不合格者不能参赛。此后,在湖北等地还多次举办过类似 的全国水上擂台赛。这些比赛都为开拓国内市场和满足观众需求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为武术散打进入市场化运作,与世界同类 徒手格斗项目进行交流做了必要的准备,为创造武术散打新赛事 创造了条件。

图片2

经过长期的酝酿和艰苦的谈判,1999年12月中旬,中国武 术代表团赴美国,与美国职业拳击手进行对抗赛。在美国犹他州 圣乔城的迪希体育中心,双方共进行了男子54 kg、58 kg、62 kg、66 kg、71 kg、76 kg、81 kg、85 kg 和女子 62 kg 级别的较 量,最后中国队赢得了对抗赛的胜利。这次比赛是武术界与企业 界携手使散打走向海外市场的巨大进步,将武术散打与职业拳击 两个不同的项目放在一起交流,本身就是一个创举。通过比赛促 进了两个不同项目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打开了禁锢,提高了武术 散打与其他同类项目进行交流的信心,也打出了武术散打运动发 展的新天地。近几年,中国武术散打与泰国的泰拳、法国的自由 搏击、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等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与 学习。

2000年3月,“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正式开赛。 这是一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运用经济手段调动各方面积 极参与的比赛。它是一个与过去单纯依靠行政组织管理完全不同 的全新赛制。散打王争霸赛每周举行一场比赛,贯穿全年。参赛 选手分 65 kg、70 kg、75 kg、80 kg、85 kg、85 kg 以上共六个 级别,各个级别的选手通过双败淘汰决出本级别的一名冠军,最 后由六个级别的冠军分成两组进行第一轮的循环赛,第二轮由各 组的第一名进行决赛,最终的获胜者成为“散打王为了使散 打王比赛更加精彩激烈,对比赛规则也作了部分修改,主要有: 每场比赛须打满5局,每局2分钟;拳套更加轻、薄;场子缩小 为6mX6m;擂台四周围上护栏;缠抱时间严格控制在2秒钟 之内;充分放开得分手段,鼓励运动员使用腿法和摔法得分。全 部比赛由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进行异地现场直播,把散打比赛的

 

场面真实地呈现给亿万观众。现代化的灯光、音响、音乐和舞美 设计,比赛现场主持人的解说,经过专业人士包装的运动员的服 装、发型以及出场亮相的动作,把紧张激烈的赛事渲染得极富观 赏性,不仅大大提高了武术散打运动的社会认知面和认同程度, 而且使众多原本默默无闻的运动员成了受人瞩目的明星。散打王 争霸赛是中国武术史上比赛跨度最长的赛事,也是散打运动开展 以来影响最大的赛事。比赛全部采用市场运作并导入了导演概念 和国际最前卫的包装理念,是中国武术向职业化、产业化进军的 一个重要突破,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2004年9月,在福建省泉州市首次举行了 “赛琪杯”全国 武术散打俱乐部联赛。这次联赛引人注目的全新包装,娱乐性强 的开赛形式,高潮迭起的精彩场面,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对 推动武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散打俱乐部建设的宗旨也 是把现代散打运动推向市场,在竞技体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 中自强自立,提高散打运动的技术水平。这次俱乐部联赛,说明 散打赛事可以吸引企业通过俱乐部的途径参与进来,通过企业的 加入吸引资金,激活赛事,完善赛事。作为企业来讲,则可以通 过俱乐部的成功运作,通过著名运动员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 度,同时提升企业形象。此举也表明武术散打运动在市场化、产 业化的方向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多年来,散打运动已经成为一个在全世界广为普及的体 育项目,目前世界上已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散打运动, 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高超、体能超群、能打硬战的运动员,同时 建立了一批稳定的、高素质的裁判员和教练员队伍。从已经成功 举行的六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可以看出,国际散打运动水平正在不 断提高,亚洲的越南、伊朗,欧洲的俄罗斯、英国、法国,美洲 的美国、巴西,非洲的埃及等国家的散打水平正在赶超作为散打 发源地的中国。近几年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有了常年散打 锦标赛和散打杯赛,亚洲、欧洲、美洲举办的洲级比赛中,散打 也成为了正式的比赛项目。所有这些,都为武术散打真正走向世 界、进入奥运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散打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得设立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的 条件已经成熟。1999年,在香港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 期间,国际武术联合会召开代表大会,大会一致同意举办世界杯 散打比赛,并将它写进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章程。在2001年亚美 尼亚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期间,国际武术联合会执委会 一致同意于2002年主办第一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鉴于武术 源于中国,并且中国在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具有其他国家和地区不 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到会的全体执委认为,第一届世界杯散打 比赛只能由中国来主办,由中国确定世界杯散打赛的标准和规范 后,再交给其他国家承办。2001年12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向国 际奥委会正式递交了武术进入奥运会的申请。武术申奥工作得到 了中国政府的支持,国家体育总局和2008年奥运会北京组委会 也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了国际武术联合会大力的帮助。

2002年2月,在盐湖城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一百一十三次 全会上,武术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同时得到 了国际奥委会的承认。随后国际奥委会给国际武术联合会寄来了 由罗格主席亲自签发的承认证书。国际奥委会对武术的正式承 认,使武术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正式成员,结束了百年奥 运没有源于中国的体育项目的历史。同年7月25日至27日,在 上海举行了首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这是由国际武术联合会举 办的第一届全世界范围内的最高水平、最高规格的武术散打单项 比赛,设男子十一个级别的比赛,中国队派7人出战,获得6枚 金牌。2004年11月,在广州举行了第二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 赛,并首次设立了女子比赛,中国队优势明显,6名男选手全部 得金牌,5名女选手夺得4枚金牌。中国队以其辉煌的成绩向全 世界展示了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引起了世界武术界及热 爱武术的人们对中国武术的仰慕与热爱。同时,这两届赛事也引 起了国内外武术界、体育界、新闻界、影视界、商业界的一致关 注,表明了举办武术散打比赛对中国武术全面走向世界具有重要 意义。

目前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体育项目有63个,其中只有 武术是唯一源于中国的体育项目。武术这一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 体育项目的加入,丰富了国际奥林匹克体育项目的内容,促进了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使奥林匹克运动具有了更丰富的内容。 但是武术要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还须国际武术联合会再次 努力。

三、散打运动的发展对策

为了保证散打这项蕴涵中国武术精髓的运动能够持续健康地 全面发展并走向世界,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从 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寻求散打运动发展的对策。国家体育 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 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并加大了对散打科学研究的力度


通过设立武术科研基金和科研课题,召开武术专题研讨会等 形式,多次组织各地专家、学者对诸如散打与传统文化、武术套 路的关系及其对散打发展的影响,散打运动的特点及技术体系的 构建,散打发展战略及技术发展趋势,散打教学与训练的规范化 与科学化,生物科学对提高散打运动水平的指导与应用等方面进 行了广泛的研讨与探索。这些工作对于提高认识、改变观念、统 一思想、达成共识、科学决策、共同促进散打运动的健康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图片2

  1. 大力推广和培训技术骨干


自1989年4月在北京举办首届全国散打教师训练班以来, 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过多次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班,组织编写并 出版了《中国散手》和《中国体育老师岗位培训教材武术(散 手)》、《中国武术教程下册(散打)》,加强对技术骨干的培训和 轮训工作,为各地组建和发展更多的高水平的优秀运动队伍提供 技术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同时,还配合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编 写了国际武术散打教材,多次举办国际武术散打教师、裁判员学 习班,派出大批专家、教师到各地去推广普及散打运动,甚至帮 助组建和训练所在国家的代表队参加世界性或地区性各类散打比 赛。所有这些,都为散打运动快速地在国内普及和走向世界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1. 不断修改、完善竞赛规则


自1982年制定出第一部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以来,根据散打 运动的发展规律和散打技术的不断提高,多次组织相关的专家、 学者研究和探讨如何利用规则的导向作用,规范竞赛行为,发扬 武术散打的技术特点,正确引导技术的发展,并且根据不同时期 的发展情况,先后修订、出版了 1990年、1996年、1998年和 2004年(试用)版的《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以及《补充规定》。 这些逐年修订的竞赛规则,在体重称量、因伤弃权、强制读秒、 消极搂抱的规定等方面,逐步朝着更加公平、对等、合理的方向 完善,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规则的总体原则和发展趋势,既顺应了 散打运动的发展要求,又确保了散打运动持续顺利地快速发展。

  1. 加强了项目的管理和赛风的建设


为了保证散打运动健康有序地发展,武术联合会严格规范了 各种类型比赛的报批程序和批准条件,加强了对参赛运动员的资 格审查和注册登记工作,制定了端正赛风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一系列规定,逐步完善了散打的医务监督措施。目前,

 

 

 

第一章散打运动概论

 

我国不仅有数十万武术散打爱好者,而且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技 术卓越、体能超群、善打能拼的优秀运动员。散打运动本着“更 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已逐步与国际竞技体育 接轨。

第二节散打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散打比赛场地与时间

  1. 比赛场地


比赛场地为高60 cm、长800 cm,宽800 cm的木结构平台, 台面上铺软垫,软垫上铺有盖单。台中心画有直径为120 cm的 中国武术协会会徽;台面边缘有5 cm宽的红色边线;台面四边 向里90 cm处画有10 cm宽的黄色警戒线;台下四周铺有高30 cm、宽200 cm的保护软垫(图1-1)。

  1. 比赛时间


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净打2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

二、散打比赛方法

散打比赛是指两人用踢、打、摔等技法,按照一定的竞赛规 则进行的攻防性的实战演练。比赛时运动员配戴护头、护齿、护 胸、护腿、护裆、护脚背和手套等护具,赤脚在台上进行,不准 使用肘、膝攻击对方,不能击打对方禁击部位(颈部、裆部和后 脑)。比赛中以得分多少定胜负,但在一局中如连续两次被打下 擂台或是一方被击倒后1。秒钟若站不起来,对方就是胜利方。

三、散打运动的特点与作用

散打运动经过最近二十余年的总结、改进和发展,已成为现

代体育竞赛项目,它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 神,已逐步与国际竞技体育接轨,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 风格。现代散打运动技术包括进攻技术、防守技术和防守反击技 术三大类。它是在部分继承中国传统技击术的基础上经过整合而 发展的。所谓整合,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技击术,经过相互 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的过程。整合后的散打技术更加符 合竞技体育项目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技击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 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渗透的典型表现。现代散打运动逐渐发 展成为一种适应于竞技的新的技击技术体系,它有别于传统的 “点到为止",也不同于“一招制敌”的实用技击技术。它之所以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图片3

裁判长、副裁判长、计时员、记录员席

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宦告员、编排记录长席

注:①③④⑤为边裁判员席
图标侧5为仲裁摄像席

图it擂台平面示意图

1-散打运动的主要特点

  • 体育性。


现代散打运动从起源到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的过程中,曾 经历过许多困难、矛盾和阻力。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散打比赛 与人们想像的武术徒手搏击形式截然不同,因为民间流行的武术 搏击,一般都认为是用来防身自卫的;或者像电影、电视、武打 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学好了武术,就能出神入化,风雨不透。这 是武术在许多形式上给人以神化、夸张的错觉而造成的误解。在 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不能让散打在狭窄的拼杀中求生存,应把 武术之精华融入简单易行的运动形式中,使人懂得,学好散打不 仅能自卫还能强身。所以,现代散打运动经过不断的试验、论 证、发展、完善,已基本符合竞技体育运动的规律和要求。其技 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防身自卫,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 点,从传统武术徒手搏击术中取舍动作,寓技击术于体育之中。

从现在的散打运动形式来看,散打与其他运动项目基本相 同,属于体育项目,但它又突出地反映出了现代散打的特殊本质 ——技击性,同时又明显地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术,不包

Lil
含致人于死地的绝招妙计。现代散打规则严格规定了不准向对方后 脑、颈部、裆部进行攻击,也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及肘、膝的技 法,但可以运用武术各种流派的技法,这也是体育竞赛的特点。

浏览1,3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