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基本防御技

攻击,可以说人人都会,即便未练过空手道,遇到敌人,谁 都会跳将过去,举手便打,抬脚就踢,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但是在防御意识方面,却不如攻击般与生俱来了。这就造成许多 实战空手初习者往往只注重攻击技术的练习,而忽视了防御技术 的练习。实际上,在实战空手中,防御技术和攻击技术具有相同 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从更好地保护自己,以求安全有效地打 败对方的角度来看,防御技术也是实战空手的精髓。

在本书中,我们之所以称“防御技术”,而非“防守技术”, 是因为从词义上来看,防御较之防守有更积极的意思,防守是单 纯的、被动的,而防御在防守同时更有创造反击机会的主动含 义。现代实战空手的防御概念正是如此,不再是为守而守。防守 只是手段,为了更好地攻击对手才是防御技术运用的真正目的。 与现代自由搏击世界潮流相一致,实战空手在传统空手道防守技术基础上,吸取诸如泰拳等擂台搏击术防御技术之精华,在提高 防御技术之实效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传统空手道防守技术的针对目标是对方的手、臂、 足、腿,其目的在于令对方的攻击受阻或使其攻击方向发生偏 移。实战空手道的防御技术与传统空手道的基本功能一致,但更 具攻击性。换言之,它不仅破坏对方的进攻,使对方打偏,更强 调运用格挡防御技术时要能同时创伤对方的手足,打击其自信。 另外,实战空手还充分理解和运用了截拳道、泰拳先进的截击技 术理念,注重后发先制,以攻击来达到防御目的。这在下章中我 们会予以图解详述。

其二,传统空手道手、臂防守技术的运用最广,而腿部用于 防守则少,这不适合现代实战空手搏击上、中、下段立体强攻之 现实需要。为此,实战空手道针对对手对上段头面部和下段大 腿、膝部关节重点打击的趋势,在进一步强化手、臂防御功能的 同时,更着力发展了腿部在防御中封截、阻击、格挡的实战功 用,使防御技术更为立体实用。事实上,在实战空手中,手、 臂、腿同时启用的立体式防御已是屡见不鲜(图842),它使实 战空手选手的防御工程犹如一道坚固的立体城墙,上下一体,左 右兼顾。简言之,实战空手道防御技术已经日趋综合、立体,变 得更为先进实用。

实战空手的防御技术是变化多样的,这就给选手以充分的选 择余地。在实际运用中,选手既可以从中选用他擅长的技术,以 充分发挥他的速度和力量优势,亦可选择恰当的技术来弥补其力 量或反应的不足,或弥补其身体某些部位伸展范围的局限性。不 管如何选择,初习者必须注意的是:所有的基本防御技术你都要 努力掌握。因为只有防御技术全面,才有真正的选择余地。另 外,对于防御技术要倾注如同练习攻击技术一样的精力。首先, 要通过空练掌握正确的基本技术,然后,再通过组手喂招对练、实战练习,逐步提高防御技术的动作速度、力量、准确以及运用 的时机,如此经过一段训练时间后,防御技术就可以完全掌握并 获得提高。

图片163

如何掌握防御技术?反复的练习!实战空手任何技战术训练 成功的奥秘其实只有一个:遵循正确的方法和程序,反复地练习。

实战空手道的防御方法有很多。按保护部位空间层次来分, 可以分为上、中、下段防御技术;按照防御形式来分,可以分为 手、臂防御技术和腿、足防御技术,等等。在本书中,我们简单 将之分为接触式防御技术和非接触式防御技术两大类。前者是通 过肢体单一或综合动作,直接接触格挡、阻截对方进攻肢体,来 达到使对手攻击受阻或令其攻击方向发生偏移,攻击力减弱的目 的。后者则是利用步法的转移,身法的闪避,移至对方攻击肢体 的一侧,远离或者贴近对方身体,使对方攻击掠过或够不着的防 御方法。在运用效果上,二者各有千秋。接触式防御保险性高, 接触后也可以顺势控制对方肢体,以利反击。而非接触式防御机 动灵活,难度虽大,但四肢随时都可以运用于反击中。距离、时机拿捏得准,可以创造极佳的反击机会,这在下一章防御反击中 将有详细图解。

不管如何,运用防御技术需了解以下几条原理:

让对方攻击肢体发生偏移的防御力量一般小于对方的攻 击力。当选手选准了最佳格挡偏移方向用技,只需很小的力量就 足以让对方的重拳、猛踢力量消于无形。

若对方攻击速度快,最佳的防御是直接后撤闪避。或者 在格挡同时后退。若对手攻击力虽大,但动作慢,象推过来一样 时,就可以前移重心,贴近对手来削弱它,亦可直接以攻为守, 破坏其攻击,令其无从发力。

—个极有效的防御方式就是侧移,闪开对手攻击范围, 并进入其攻击拳、足的外侧。此点将在下章详述。

当对方攻击已无法防御时,只有以身体去硬抗了。但需 记住:用身体硬抗时,身体承受面积越大,攻击造成的危险性就 越小。因为攻击力量因增加了受力面而削弱,故易于承受,当 然,此种情形,应在实战中尽量予以避免。请努力提高自己的反 应、判断速度和防御技术水平。

一、实战手最基本的防御技术:格斗势

格斗势是实战空手选手每一场格斗中唯一不变、运用始终的 防御技术。

格斗势本身就是一个做好了全面戒备的牢固的防御体,四肢 所保持的机动的封闭姿势;侧身对敌缩小暴露面的上体;利用肩 部巧妙遮护的紧含的下巴部位,等等,使选手一开始即处于一个 攻守兼备的良好格斗状态中。因此,格斗势是每一位实战空手选 手应该首先掌握的防御技术。

与传统空手道格斗势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实战空手格斗势下 肢站位高,上肢防护上提位置髙(图843),仅此两点即形成鲜明对比。实践亦证明:实战空手的格斗势较之传统姿势在今曰曰 趋立体的格斗竞技中,防御更加牢固、立体,且又不失机动与灵 活,从而使格斗势防御速度、力量与应变性发挥到极至。

图片164

请初习者始终牢记:掌握正确的实战空手格斗势,并能在格 斗中娴熟地应用,你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二、实战空手道接触式防御的手、臂防御技术

手、臂防御技术从防御形成上分,可划分为格挡防御——即 以手、臂将对方攻击拳、足挡开,使其偏离方向,同时令其拳、 足受创的技术;阻挡防御——即将手臂置于对方攻击方向上的自 身目标之前进行遮护,使对方攻击拳、足打在手臂牢固的阻挡面 上来达到防御目的•,封锁防御——看清对方攻击来向,主动迎上 封阻对方攻击拳、足或身体参与发力的一面,破坏其动作,令其 无法完成攻击的防御技术。从防御对方攻击武器的区别上分,可 分为防御手部攻击和防御腿部攻击两大类。在本书中,我们按这 两大类予以图解(注:以下介绍的技术,左、右均可运用,以后 不再说明)。

(一)防御手部攻击的手、臂防御技术

1.正拳上段格挡

这是对付上段攻击的防御方法。当对方出拳攻来时,用手腕 与肘关节之间的小臂外侧部分格挡(图844)。基本要点是:格 挡过程中,要一边从内向外拧拳,一边绷紧小臂外侧肌肉架格, 使对方攻击偏向斜上方而失去攻击效用。

与正拳上段格挡相同的防御技术是手刀上段格挡(图845)。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格挡之手呈手刀之型。采用此法有利于 顺势抓住对方手腕,施以后关节技擒拿。

图片165

正拳中段外格挡

用于格挡部位亦是小臂的外侧。当对方出中段拳击时,从外 向内旋转拳头,同时绷紧小臂外侧肌肉拨挡,使其攻击偏离(图 846)。注意:此种格挡是从对方攻击手臂的外侧格挡。

与之相似的,有手刀中段外格挡(图847)。

图片167 图片166

正拳中段内格挡

这是利用小臂内侧部位从对方攻击手臂内侧格挡的防御技 术。具体运用时,要求从外向内旋转拳头,同时收紧肋,接触瞬 间小臂内侧肌肉绷紧(图848)。与之相似的是背刀中段内格挡(图849)。

图片168

正拳下段内格挡

握紧拳头,绷紧臂部外侧肌肉对来自下段的攻击予以格挡 (图850)。这里介绍的是从内侧格挡技术,同样的,选手可以相 同方式从对方攻击手臂的外侧予以格挡。

图片169

与正拳下段格挡相似的有手刀下段格挡(图851)和更加有 力、可对对方攻击手臂产生更大创痛力的弓式手刀下段格挡(图 852) 〇

肘击中段格挡

这是握拳竖直手臂以肘尖垂直向下格挡对方中段拳击的防御 方法(图853)。准确运用此技可有效地创伤对手的攻击拳臂, 具有攻守兼备特点。

手掌上段外拨挡

是以掌心和掌根部位为力点从对方攻击拳臂外侧拨挡其腕 (图854),令其攻击偏离的技法。具体运用时,可以轻快地拍 打,对付速度较快的拳打,可以贴腕拨格的方法用长劲来防御重拳

图片170

手掌上段内拨挡

与手掌上段外拨挡技术一样,唯从对方攻击拳臂的内侧拨格 (图 855)。

图片171

肘臂中段阻挡

适用于近距离防御针对中段的上击拳或侧击拳攻击。要求大 小臂收紧,垂肘垂直紧贴身体一侧承接对方的攻击(图856、 857)

图片172

具体执行时,注意在承接瞬间呼气紧肌。注意含胸收颌略沉 身,同时双手成掌保持高护,以防止对手变招连击。

(二)防御腿部攻击的手、臂防御技术

十字下段格挡

当对方直踢,特别是由下向上强力踢击时,以两臂小臂外侧 交叉呈十字型格挡(图858)。要求施技时,降低重心,加上全 身重量去格挡。

图片173

可以同样方式进行上段十字格挡,对付直线型拳、足攻击均 可。

运用十字格挡时,双手均可顺势抓住对方拳、足,做控制性反击。

手刀中段格挡

以小臂外侧紧张用力,几成水平状向下沉身格压对方来自中 段的直线踢击(图859)。

也可以同样技术做手刀上段格挡(图860)。另外,手刀中 段格挡也可变化为正拳(手刀)中段内格挡(图861)或正拳 (手刀)中段外格挡。与手刀中段格挡区别在于是从内向外或从 外向内格挡踢击。

图片176 图片174 图片175

肘臂上段阻挡

握拳小臂竖直上挑,大小臂约45度屈曲,大臂与腋窝呈90 度,以小臂和大臂外侧为接触面,置于头部一侧阻挡对方侧面踢 击(图862、863)。注意肘尖略外撇,使之与对方攻击足相撞, 产生创伤效果。此技也可用于防御上段侧击拳。

图片177

肘击中段格挡

同肘击防御中段拳击一样,可以同样方法格击对方踢来的中 段踢击(图864)。如果准确挡击,可创伤对方的足背,或足趾, 攻守兼宜。在近身战中,可以此防御技对付冲顶膝。

图片178

正拳中段格挡

含胸收腹沉身握拳以小臂外侧呈水平状向下格挡冲顶膝(图865 )

图片179

手刀中段格挡

以掌根部为力点向斜下格挡对方膝部内侧,使冲顶膝偏向 (图 866)。

图片180


  1. 抄取格架


当对方直线踢进时,从侧方以一手自下而上抄取对方的足腕部(图867)。此技成功后,可借势实施接腿摔或踢、打攻击。

图片181

勾手格架

以勾手由内向外勾挂对手踢击腿的足腕部(图868〉。此技 作用同抄取格架

图片182

肘臂中段阻挡

同防御手法攻击一样,可以肘臂中段阻挡技术防御来自侧面

图片183

三、实战空手道接触式防御的腿部防御技术

(一)以腿部防御手部攻击的防御技术

三日月踢之足底格挡——以三日月踢之方法从外向内以足底 部分格开对手上、中段手技攻击(图870)。

图片184

与三日月踢之足底格挡相反的是从内向外的外摆格挡,着力 点在足刀外侧或足背(图871)。

图片185

(二)以腿防腿技术

在实战空手道中,传统的较为实用的以腿防腿技得到了很好 的利用。与此同时,由于实战空手竞技比赛日趋立体化,针对下 肢的强踢已经成为一种实效的攻击战术,因此实战空手道各流派 亦大量吸纳了世界自由搏击竞技擂台中那些行之有效的以腿防腿 技艺,以致形成日本式完全自由搏击化的腿防技术。

1.中段膝封阻挡

对付直线型踢击,可以釆用此技防御。要求准确判断来势, 直接提膝在对方攻击路线上形成阻挡面,使对手攻击落空。一 般,若对方动作快,可能会用膝尖上顶架开对方攻击腿。若时机 拿捏准确,阻挡面为小腿正面胫骨部位(图872)。

注意应在中、远距离用此技防御3运用时支撑足要稍屈膝, 足底密接地面,以求缓冲并保持平衡。另外,同侧肘臂垂立于同 一立面上,肘尖接膝尖,形成立体防御面。此技亦可用以对付来自侧面中段的踢击,如旋踢(图873)。

图片187 图片186

小腿中段内或外格挡

是以小腿内侧(图874)或外侧(图875)向左或向右侧略 外抛格挡对方直线或弧线踢击的技术。

在实际运用中,有些功力极强的实战空手选手敢于同泰拳手 般,运用胫骨正面实施从内向外(图876)或从外向内(图877)

图片188

的胫部中段格挡,以硬碰硬,创伤对方攻击足胫。在近战中,膝 封阻挡亦是破腿或膝攻的佳法(图878)。

图片190 图片191 图片189

对于一般习者而言,以胫部硬碰封挡对方胫部旋踢是比较危 险的,其直接后果将导致胫骨严重损伤,甚至骨折。所以,功力 不够者,仅以小腿部内侧或外侧肌肉较厚部分格挡就可达到目 的,但为了有足够耐受力,平时还是要加强对腿部抗打功力的锻炼。另外,注意双手对上段的配合防御动作,以防止对方踢下打 上,或其它难以预料的后续连击。记着:在全面的格斗中,全面 的防御技术和防御意识是必备的。坚固的防御是胜利的前提。

足底中段格挡

以此技防腿的技术方法和原理完全同足底格挡及外摆式格挡 手技之技术动作(图879)。

足踝下段挂接

上体侧转,勾足以小腿胫骨下部及足背挂挡对手针对下段的 直踢(图880)。挂接对方攻击腿的部位是足腕(足踝)或小腿 肚。此技运用准确,可有效破其平衡。

图片192

足刀下段压接

此技以攻为守,十分主动,要想灵活掌握并运用有相当难 度,因为运用者需有良好的预测洞察力和后发先至的动作速度。 因此实战空手不提倡初学者练习此技。此技类似于截拳道的低位 截踢。

具体方法是:当对方起足踢击瞬间,原地(距离远时,需主 动调距接近对方)略提膝,足尖内撇回勾,以足刀(或全足掌)

为接触力点,向斜前方伸展膝关节,迎面铲击对方攻击足之小腿 部,使对方无法踢出(图881)。

图片193

小腿中段挂接

此技是后发先至封阻对方踢击,使其难以完成的难度防御技 巧

(图882、883)显示的是当对方提膝欲起足瞬间,立即提后 膝向前迎向对方踢击之路线,趁对方之膝正要伸展之际,以膝关 节或小腿部位为接触力点封压对方膝关节至小腿一线,破其动 作。此技适宜封制防御来自中、下段的弧线型踢技。

压足下段挂接

当对方起足时,提后足,足尖外撇,向斜前下方对方攻击路 线来向上伸展膝关节,以足内侧或全足掌迎面压击对方攻击腿的 小腿部位,使其不能完成动作(图884)。

此技类似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鬼脚(或称拦门脚)。

足底中、下段格挡

此技同前面几个技法一样,是以攻为守的难度性防御技术。 要求选手能瞬间判定对手是采用前踢或旋踢,并于同时起足封截,使对手无法完成攻击动作。防御接触面为足底或前足掌部 分,足尖略外撇。

(图885)为下段足底格挡,(图886)为中段足底格挡。

图片194 图片195 图片196

四、实战空手道非接触式防御的闪躲式防御技术

传统空手道对于非接触防御之闪躲式防御技术是不受重视 的,这是基于传统空手大弓大马,强调一击必杀的理论之上的。 但是,随着现代世界自由搏击运动朝着更快、更灵、更劲、更强 调体力的高度对抗方向上的发展,日本实战空手道亦日益注重从 西方拳击、西方踢(KICKBOXING)等现代自由搏击运动中学 习和吸收现代格斗技战术的先进成份,其中就包含对躲闪式防御 技术的高度强调和重视。

在实战空手道中,躲闪技术被视为一种高级技术来传授。不 管如何,选手仅需依靠灵活的头部和身体小幅度闪转,或灵活快 捷的步法移动,轻易地避开对方凶猛攻击,而又同时能够保持最 佳角度和位置,随时以空出的四肢发动凌厉的反击,就比接触性 的格挡阻截等来得省力和巧妙。当然,接触性与非接触性防御技 术的作用总的来说各有千秋,例如前者在运用的把握性更大一 点,换言之,运用后者需要更加准确的判断,以使动作刚刚恰如 其分——既闪开对方攻击焦点,又处于能随时发动反击的位置和状态。总之,在实战中惟有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应用,随机应 变,方可发挥出实战空手防御技术的最高作用。

在这里,我们将实战空手道躲闪防御技术分为两大类来分别 予以图解。

(一)变角度防御技术

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依靠头部和身体的前、后、左、 右下方的小幅度位移或拧转来改变与对方攻击方向的角度,使对 方攻击擦目标而过来达到防御目的的技术。例如,选手以上体垂 直轴为中心,巧妙地旋体转肩即轻易闪开对手纵深攻击。另一类 如果配合步法,则可产生八个角度上(包括原地下潜)最基本的 变角度闪躲式防御技术。在此,我们择要图解:

后闪防御

此技可用于防御任何非纵深性的攻击。具体运用时,要求在 瞬间将重心移至后足,同时上体和头部向后仰。后仰角度依对方 攻击延伸程度来决定,但切忌过份后仰,以免失去平衡或有碍迅 速向前复位以利反击。如果对方冲势较猛,可适当配合退步来防 御。另外,双手始终要保持高护协防。同时,后足要保持足够弹 性,以便防御完成立即复位反击或顺利转为其它攻守动作。

(图88乃为原地后闪防御对方后手重拳。(图888)为前足 略收虚步点地配合后闪防御对手长距上击拳。(图889)则显示 当对手进步出拳时,选手适当配合后足退步接后闪防御后手重 拳。(图890)则以后闪防御对方转身后旋踢。无论何时,均需 根据情况来机动应用。

左、右闪防

此技主要用于对付针对上段的直线型拳击。技术要领是凭借 头部向对方攻击拳臂的内侧或外侧偏闪,配合肩膀的稍稍的斜前 沉降,使对方攻击拳臂从另一侧肩膀和头侧掠过的巧妙防御方式,可以最小的动作取得最大防御效果。实际运用中,可根据不 同情况结合左、右侧步或左、右斜前上步的步法,靠全身的移动 来防御,但头部左或右闪防御的动作是基本相同的。头部闪避 时,双手和肘臂注意保护头部和身体。

图片197 图片198

图891)为左闪防御前手直拳攻击。(图892、893)为配合 步法连续运用右闪和左闪成功防御对手前、后手上段直拳攻击的

图片199

(二)延伸距离的防御技术

这是纯粹运用各类向后直线撤退的步法,通过拉开与对方的 距离,使对方攻击拳、足无法击中的防御方式,主要用以对付纵 深性的强猛攻击。采用此类方法防御时,随后进行的反击多以长程足技来完成不过,需注意的是:在实战中,单单使用步法直 线撤退防御是不妥的,这样易于被对方找到规律,而且一旦遭敌 连攻,退之不及时,极易陷入困境。因此,应与各种变角度的躲 闪以及其它接触性防御相结合,不断变化,方可使自己能保持主 动,令敌猜测,而立于不败之地。

(图894、895、8%)是后足先撤一大步,前足紧随撤一大步 防御对手进步旋踢的实战例。(图897)是对方以上段旋踢攻击 时,前足并步后撤,双足同时微后滑闪避其腿的技术。(图898) 系以前脚经后足内侧向后撤步防御对手长距上击拳攻击图解。注 意图中选手双手防护姿势。采用此技对付拳击,可以有效地防御 对方快发之组合拳,因为选手离开对手距离较远。(图899)为 后足直接后撤一步配合后闪防御对方从下向上的前踢。(图900、 901、902)是针对对手进步上段旋踢所采取的前足经后足内侧直 接向后大幅度撤步防御的实战例。为躲避对方凶猛的攻势,选手 前足后撤过程中,后足有一个足掌贴地随之微后滑的小动作。注 意双手的上段防护动作。

图片200 图片201 图片202

在这里,使用何种距离防御方式以及同一个防御技术在对付 不同程度攻击时应如何变化,均取决于对手的动作快慢,所采取 攻击的攻击延伸性等等双方间距变数。简而言之,每一个技术在 具体运用中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切忌划地自限,自 我拘泥。相信读者通过上面有关实战图解会有所领悟。

五、实战空手道的综合式防御技术

下面介绍的综合式防御技术,有的可以看成是独立的防御技 术,有的则是接触性防御技术和非接触性防御技术在实战中比较 典型的综合运用,或者接触性防御技术的立体运用方式。在实战 空手中,综合式防御技术得到大量的运用,与全面、立体的强悍 竞技是相吻合的,唯有防御趋于立体、整体,才有可能在拳足横 飞的拳台立足^事实上,实战中运用单一防御技术的效果不如综 合运用时更可靠,对此,可通过实践来检验。

(―)臂肘综合封阻

此技主要用以对付弧线型的侧击重拳或上段旋踢之类攻击。 (图903)显示的是当对方以上段侧击重拳攻击时,选手迅速弯曲并抬起前臂至大臂与肩平行,肘尖斜朝前,用以阻挡、顶击对 方攻击拳臂内侧,小臂垂下,张开手掌,护住身体前侧,同时以 后手张开手掌在头前做综合遮护,耸肩、收颌、缩头、含胸、收 腹,形成臂肘综合式防御法,防御并化解对手攻击。运用准确, 斜指的肘尖还可有效地创伤对方之攻击拳腕。

(图904)显示了前手肘臂护头面,后手配合侧向拍击防御 的臂肘综合封阻的变化用法。

图片203 图片204

(二)肘臂、腿膝立体封挡

这是同时启动肘臂和腿膝部位形成的立体封挡防御综合技 术。它可同时封闭并阻挡对方可能的上、中、下段的强踢。当对 对方起腿攻击区域判断不清时,最好采用此综合防御技术。

(图905)是立体封挡侧踢的一例。

(图906)是立体封挡对方上段旋踢同时出拳反击的实战例。 (图907)为立体封挡对方下段旋踢的实战用例。如双方距 离较近,实战空手选手往往会以膝挡同侧之手,推压对方胸或肩 部,令其失衡。

图片205

(三)肘臂封挡拍击综合防御

这又是一种双手、肘、臂配合进行的综合的对付上段拳、足 攻击的防御法。当对方对上段实施攻击时,选手要迅速屈肘上 抬,肘尖朝向对手,大臂与腋窝成90度,小臂向上握拳或成掌 护于头侧,同时后手成掌侧向拍击,配合防御。要求与对方攻击拳、足接触瞬间,紧肌发力。另外,还要注意耸肩、收颌、缩 头,形成一个牢固的上段防御面。(图908)为肘臂封挡拍击综 合防御上段旋踢的实用例。

(四)退步勾手综合防御

对方踢击直线冲势较猛时,选手前足滑向后足,上体略收腹 后闪同时,前手勾手搂挂来腿防御(图909)。(图910、911、 912)为另一组相同的综合防御法连续图解。

图片207 图片206 图片208

(五)侧身闪避手刀格挡综合防御

运用此综合防御技术时,侧闪为主,格挡为辅。闪至外侧, 既让自身目标离开对手攻击区域,同时又获得较好的反击位置, 格挡则又加强了这一防御效果,起到保险作用。(图913)系对 方前踢之时,选手以前足虎趾为轴,顺时针转体侧身,后足向左 侧后方弧形滑动同时配合前手手刀外格挡(力点为小臂外侧), 成功完成防御。

这是一例闪躲式防御和格挡式防御相结合的综合防御法,可 以左右兼施。另外,试想想此种侧身闪躲的防御方式还可与哪些 格挡防御方式相结合,形成新的综合防御方式?

在实战中,综合式防御方式会经常被运用到。这是因为单纯 的防御技术应用并非万能的,其可靠性在某个程度上比不上综合 式防御方式。习者自可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并创造适合自我 的各种综合式防御。简言之,综合防御应用之妙,存于一心。

第九节防御反击

现代自由搏击发展的一个先进之处,在于攻守之间的结合更 加紧密无隙。守之目的是为了攻,攻守不可分离,此种整体的防 御反击观念的建立和实践,无疑大大提高了格斗技的效率。

实战空手道亦大力提倡“攻击是最佳的防御”,以及“防御 即是反击”的技战术攻防理念,使防御技与反击技日益融合,而 渐成有一定日本空手道特色的主动积极的防御反击打法。

在实战空手道中,为使反击达到最大的效果,所采用的防御 之法就必须为反击创造最佳的反击位置、角度、姿势乃至时机。 那么,实战空手是如何通过防御为反击提供最佳条件的呢?

一、尽量从对方的外侧盲点区着手防御

如(图914)所示即为与对方正面相对之时,对方外侧及侧 后的两处盲区,任何人都有这两个盲点区。如果选手能在发起攻 击或反击时,能够处于对方这两个盲点区,将占据优势。为什么 呢?因为当选手处于盲点区并控制对方同侧手、足或身体垂直轴 时,其异侧手、足亦会因为此侧手足的限制而失去作用。简言 之,盲点区是对手无法正常发挥手、足攻击威力的区域。

在实战中,选手一般不会正身相对。那么对方保持一种袼斗 势时,其肩膀必须有一侧肩膀更接近于选手,则这一侧就是选手 进入对方盲点区的最佳一侧(图915)。因为很显然从最靠近一 侧比从远的一侧更利于闪身于其身侧后之盲点区。当然,如果对 方起动后手拳、足攻击时,这个先前的远侧此时将变成最靠近选 手的一侧,那么此时这一侧就是选手进入对手盲点区的最佳一侧 (图9〗6)。由此可知,进人对方盲点区的最佳时机,就是对手将其身体的一侧靠近时——无论是进攻还是无意中地移动。对此, 每个习者均需灵活地变通应用。如此,便形成实战空手道的防御 特点:尽量从对方攻击拳、足的外侧防御,以便掌握主动权,进 人对手盲点区发动反击。

图片209 图片210 图片211

浏览4,4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