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明清时代中国跤多民族的融台

元朝是蒙古族贵族建立的王朝,为了防止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元朝 统治者严禁民间相扑等习武活动,以便“态悍之术不作,凶悍之技不传”。所以汉等 民族中相传的摔跤活动很快衰落了。但蒙古族有自己的摔跤运动,称“巴邻勒都” 或“搏克”,与宋朝中原的相扑不同,在元代之前的规则与现代的“自由式摔跤”相 似,即摔倒后,仍然相搏,以令对方双肩着地为胜。元代初期,由于社会安定,摔跤 活动性质向观赏转移,蒙古族摔跤发生了变化,胜败的标准是将对方扑放于地,这 与现行蒙古式摔跤的胜负标准是一致的。蒙古族贵族十分喜爱摔跤运动,他们有 自己的选手和摔跤队。摔跤是蒙古族“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搏克)之一,不仅男 子,女子也善其道。《马可•波罗游记》曾记载,海都之女艾吉阿姆用搏克选婿,结 果没有一个男子能战胜她,她因此而赢得了一万多匹马。这个故事已广传为草原 佳话。

元代时,中国摔跤运动主流与形式上的变化对后世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摔跤 活动都有深远影响。元代蒙古族人主中原,其摔跤成为主流,相扑被边缘化,明清 之后,便少见有关相扑的记载。相扑在中国消亡,但在日本却延续下来。日本有关 相扑比较确切的文字记载,是8世纪初编纂成的《日本书纪》,书内记述第三十五代 天皇(公元641〜645)为了接待古代朝鲜百济国使者,召集了宫廷卫士举行相扑竞 赛。尽管有专家称,在公元4〜6世纪,中国角力已随大量东渡的大陆移民传到日 本;相扑在中国出现后,也很快传到日本。但日本的相扑是否由中国输人,目前没 见到明确记载。徒手相搏,或一较高低,或闲暇游戏,应该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男系 社会里最通行的竞技游戏。因此,摔跤之类的活动,各民族当中都曾存在。但日本 的相扑不仅和中国的角抵相似,也与敦煌石窟中相扑图中的相扑打扮一致,这很难

 

说是一种纯粹的巧合;从日本有关相扑的文献记载正好和中国相扑发展时代相呼 应看,很难说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至少“相扑”一词是从中国传入日本,大概不会 有什么异议。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反蒙古族的风俗,力图恢复唐宋旧制,大力提倡相扑,相 扑在宫廷和民间又有所恢复。但因为拳术在当时有了很大发展,削弱了相扑的重 要地位,所以,击、摔结合的相扑,始终没有恢复到唐宋时的盛况。明代许多名为 “角力”、“相扑”的历史资料,实际指的都是拳术。

明代时,相扑被列入六御之内,成为军队训练的重要武技之一,军队中有专门 研究相扑技术的机构。明末,明王朝为平侵倭寇骚乱和农民战争,曾派官员出使日 本,将中国的相扑术传人日本,19世纪末后被革新为今日的柔道。

清代时,顺治、康熙皇帝等看到采取民族隔离政策的局限性与不可行性,于是 主动学习并吸收汉文化,在本民族原有的“布库”基础上,吸收蒙、汉各民族的技艺, 大力提倡相扑。摔跤活动较唐、宋更为盛行,风靡全国。不仅在平地摔,还进一步 发展到马上摔跤。大凡宫廷宴乐、礼宾集会和时令佳节,皇宫都要在大庭广众下进 行布库表演,场面十分壮观。清帝每年“木兰秋围”围猎之余,还要蒙古诸台长和盟 长“恭进筵宴,习武合欢”,进行所谓“塞宴四事”的活动,其中布库的比赛尤为精彩 和激烈。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塞宴四事图》,就是其情况的反映。

满族原来固有的“布库”,汉译为“撩脚”或“撩跤”,主要以脚法为主,兼带擒拿 之技,具有独特的满式风格,是满族人民擅长的技巧。这种摔跤形式注重脚的勾、 掠、绊、撇的使用,一旦负者倒地,不得再攻。这与近代的中国式摔跤极为相似。汉 族的角抵常用手臂搏斗,亦用腰功制敌,蒙古族的角力重力取,二者与库布还稍有 不同。清代时,布库从原先的以脚力取胜,吸取汉族角抵、蒙古族角力等技能后,发 展成以臂、脚、腰三功结合,技巧与力量相统一的“善扑”,使中国近代的摔跤运动大 体完备。满族的布库、汉族的角抵相扑与蒙古族的角力相搏是中国近代摔跤运动 的二大来源。

清廷侍卫府专设有“相扑营”,后称之为“善扑营”,是清王朝的皇家摔跤队。善 扑营专门搜罗和训练善扑能手,为宫廷表演相扑取乐,定期与蒙古各部摔跤能手进 行比赛。平时担任宫中守卫,御试武进士时充当执事。

善扑营编制有300名相扑力士,由正都统统领,下设翼长。善扑营分东、西两 个营。相扑力士满语称“布库”,俗称“扑户”,又称“扑虎”。布库分成头等、二等和 三等三个等级,头等最高,按照等级发给律薪。善扑营还是专门研究提高相扑技术 的机构,每个扑户都自练绝活。清末中国跤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集中表现在讲求 “四两拨千斤”的摔法的技巧上。除上述“官跤”外,民间消遣娱乐性摔跤叫“私跤”。 京、津、保定各地多有私跤场与传授私跤者。清末,善扑营瓦解星散,官、私跤合流,

跤技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总之,摔跤运动由于清代皇帝的大力提倡以及满族、蒙族和汉族跤手的交流学 习,跤术不断融合,跤技不断提高,规则不断完善,为我国独树一帜的“中国式摔跤” 跤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中国式摔跤是我国各族跤手共同创造和发展起 来的,是我国深厚历史文化的一项遗产。

清末与民国时期对中国式摔跤继承与发扬中国式摔跤经历代演练,容纳各族 及各个省份地区的摔法,于清代已为朝廷所垄断并职业化。清代皇室偏爱摔跤竞 技,跤技高手经层层选拔,与宫廷大内高手、武术精英,珠联璧合,进一步挖掘、研 究、整理、演练、锤炼,使这一摔技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所纳高手组成“善扑营”,也 就是保护皇帝不挂刀的职业贴身御林军。

辛亥革命以后,善扑营解体,积200多年专业训练的经验,可想而知当时的技 术水平绝对是不低的,可惜目前没有一部完整地记录当时技术方面的资料。据说 在民间有跤谱流传,也可惜数量很少,拥有者又大多秘不外传,所以市面上很难看 到,这对于中国式摔跤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善扑营解体以后,一部分扑 户流散到民间,成为中国式摔跤的传播者,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佳话。在他们的带动 与教导下,一代代人才辈出,一批批高手涌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头等扑户宛永 顺(称宛八爷)收高徒沈友三和宝善林,二人在20世纪30年代的天桥撂地卖艺,一 时双雄并举,使中国式摔跤达到了一个高潮。后来,沈友三移居河南,只有宝善林 一旗独挚,在北京影响极深,当时不论男女老少没有不知道天桥宝三跤场的。

中国式摔跤从清代开始到现代在燕赵河北最为流行,目前我国各地的中国式 摔跤技术都是从京、津、保定流传出去的,所以大家都知道河北是中国式摔跤的摇 篮。华北为强,其摔技精湛又分为北平跤、保定跤、天津跤三大主流。

七民国时期的中国式摔跤运动

在北京、天津等地有不少人以表演摔跤为职业。当时的武术组织中央国术馆 和精武体育会也有摔跤科目,曾举行过几次全国性比赛。1936年,还进行过女子 摔跤比赛。

佟忠义: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运动会女子摔跤比赛中获得了优胜。佟忠 义的弟子刘飞(江苏省江都人),也是那次大会比赛的轻量乙级优胜者,于香港教 摔。佟忠义在1935年著有《中国摔角法》。

卜恩富:通称卜六,天津人,曾在天津警察局作事,兼教天津摔跤。1935年在 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摔跤比赛中,他战胜了当时著名的北京代表宝善林, 从而名噪一时。

宝森:字善林,通称宝三或宝三爷,北京人。民国初年,他在北京闹市天桥卖

 

艺,曾从“小辫王”学摔跤,天性刚猛,号称“北京第一力士”。

沈友三:通称沈三或沈三爷,北京人。他在北京天桥卖艺,卖外伤药和大力丸 等。沈友三和宝森同是民国初年北京摔跤之雄。两人在天桥闹市设练习场,表演 “活跤”(即假装实战的摔跤表演),以招揽顾客,然后卖药。

马一奎:河北保定人,自幼从张凤岩学保定摔跤,后在中央国术馆学武术。 1935年,他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摔跤比赛中获得重量级优胜。

常东升:字漫天,河北保定人,他在10岁前从张凤岩学保定摔跤,15、16岁时 到各地参加大会比赛未曾败过,由于他的技术美妙快速,人称“花蝴蝶”。常东升年 仅22岁就被任为中央国术馆的摔跤教官,以后又历任湖南省的技术队和各地军队 的摔跤教官。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摔跤比赛中,他获得中级的 优胜。常东升是继张凤岩之后的保定摔跤第一人,年青时即被称为“摔角大王”,于 台湾任摔跤教官,著有《摔角术》。

浏览4,5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