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拳是中华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它以站桩开始、弹腿入门、套路求法、散打求真, 循序渐进;它以求艺度形的技艺特色引导人们逐渐进入刻意求真的练功境地。提倡“习艺 尚德,学拳明理,艺德并举”,开拓思维,启发悟性,风格独特,姿态潇洒,深受人们喜 爱。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査拳形成了内容丰富,功法全面,艺理俱精,融査、滑、 炮、洪、腿拳于一体的完整体系。
第一节查拳起源的传说
奄拳是流传全国及海外的一个影晌较大的拳种,在山东的聊城、济宁等地盛行。关干 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不知其详情,此拳待査而取名査拳:二说是一位査姓拳师创此 拳后要给拳术命名,便在《古兰经》中査选合适的字,结果杳来査去也没有赍到,遂取赍找 之义起名査拳;三说是一位名叫查尚义又名查密尔的人,从西域来,留下此拳,取姓氏为拳 名,称为奄拳,等等,说法不-,对它的起源年代,说法也各不相同。迄今为止,还没有确 凿的史料佐证。关于查拳的起源也是众说不一。其中有种传说流传较广,拳谱中也有记 载:
相传在唐朝年间,有一支东征的军队,路经冠县时,留下了一位身负战伤的青年将 领,名叫滑宗歧。在当地百姓的精心照料下,滑恢复了健康。为了报答人们的调养之恩, 他便把自己檀长的“架子拳”技艺传授给村民,后随其习武者日众,滑便将旅居长安的师 兄査元义请来共同施教。
查元义,又名密尔,武艺精良,尤善“身法势”拳。
“架子拳”动作饱满,舒展有力,因此被称为“大架拳”;“身法势”动作紧凑,快 速小巧,人们叫它为“小架拳”。后来,査元义、滑宗歧相继故去,当地人为纪念恩师, 便把他们所授之拳易名,用老师的姓氏代之。査元义所传的“身法势”就叫做“査拳”,滑 宗歧所传的“架子拳”就叫做“滑拳”。
第二节査滑拳与査滑门
“架子拳”共有四套,后来叫做头趟滑拳、二趟滑拳、三趟滑拳、四趟滑拳,其中“三 趟滑桊”衮路长,招法多变,被认为是拳中精华而从不轻传,故有“师傅不传三路滑”之说。 “身法势“共有十套,分别叫做头路上手势、二路行手势、三路摇穴势、四路撩阴势、
五路快速势、六路六脚势、七路梅花势、八路飞虎势、九路二十四势、十路串通势,后来称 这十个套路为十路査拳,并附有十路查拳歌诀:
头路上手母子拳,二路行手势相连;
三路飞脚摇穴.勢,.四路撩阴势当先;
五路快速风魔起,六路六角埋伏拳;
七路梅花上手势,八路飞虎带连环;
势龙摆尾,串通十路仙人传。
滑宗歧两人既是师汜弟,又同场授徒,情同甲足,故査拳、滑桊历来被视 为一门。善査拳者也多会练滑拳,久名沿袭成规,形成了“査滑拳”、“査滑门”。桊谱中 也有“査滑是一家”之说。
第三节查拳技艺的发展
査拳于清代康熙年间,已在黄河流域盛传。王位东先生在光绪三十年《奄桊谱诀录》序 中记“大清康熙岁月,兴武华夏,民康牧阜,盖天下武学善査拳者,莫过于沙姓夫妇……指 穿牛腹,堂断枷棍”;“江湖奄氏娘亦是德硕可见,艺海年华,冶诸般武艺熔査拳,善舞 査钩,一代巾帼英杰”。,在冠县阳谷等地被拳师们称颂的“飞腿沙亮”,也是生于康熙年间 的査拳大师,他年轻时曾与东平拳师展良玉较艺,失败后矢志练武,功成艺就,尤以腿法 见长,不仅成为一代名师,并因此走上仕途。道光十一年的“冠县誌”载“沙亮,字 智公,雍正五年武进士改侍卫,授巡捕营守备,历升陕西延绥镇标左营游击,乾隆十三 年征大金川力战阵亡……。”在沙亮之前见于文字记载的还有白作义、金广聚、何成武、 何明武、燕子飞、杨海全、赵洪秀、郭登云、何兴等七代拳师。至今这些拳师习武的奇闻 轶事仍在民间流传,如白作义传下“子母槌”,金广聚精于“三路滑”,郭登云人称“神枪 手”等等。
经过历代拳师的辛勤传播和发展演变,清代乾隆年间,査拳已在山东的冠县、任城 v(今济宁市).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技术流派。从査拳的拳谱资料和技艺传播的地.域分 析,冠县两式查拳师承上的分途约在清朝雍正年间,而任城一脉查拳技艺的形成还要早 些。约在清光绪乙丑年以后,三派査拳始远近闻名。
冠县的“张式”査拳,快速敏捷,拳法严谨,以冠县城外张伊庄(又名一里庄)人张 其维为代表。张其维,回族,生于清咸丰癸丑年(1853年),是冠县査拳名家张乾的高足。 他武功卓绝,,掌指力量惊人,能戳穿牛腹,终生好武,授拳严格。在他亲自督练训导下, 培养出了一批査拳精英,民国时期曾在河南设场授拳的张西彦、张风岭、常振芳,同期在 中央国术馆出名的张英振,以散打闻名全国而今旅居台湾的张英健,建国后传艺于山西的 张锡太,以及李超群、何振全、宋义洲、何亭英等人均出自他的门下。
冠县的“杨氏=査拳,舒展大方,勢正招圆,以冠县城里南街人杨鸿修为代表。杨鸿 修,回族,生于清商治甲子年(1864年),是冠县査拳名家张金堂和马老为的得意门生。 他身材高大却非常灵巧,自青年时练功就刻意求真。由于家境贫寒,他靠推车售粮维持生 计,为了坚持练功常常披星戴月。据说他每曰绝早起床,腿上绑沙袋,身上穿沙衣,边走 边练,往返十数里,收功回家时,天还没有大亮。经勤习苦练,终成一代查拳名师。民国
时期以“大枪杨鸿修”、“快拳杨”闻名武林。杨鸿修的弟子,也大都秉承他的苦练精神, 如闻名全国的武术家王子平、马金彪,以散打、摔跤出名的何振江、于振声、马裕甫,授 徒有方的王兆林、米广亭、马永魁等人,都曾有过一段艰辛的习拳史。
任城的产李式”查拳,刚劲有力,招勢连贯,以济宁人李恩聚为代表。李恩聚,字会 亭,回族,生于清咸丰己未年(1859年)。李氏家族,祖辈习武,尤精査拳、弹腿和捣捶。 李恩聚自幼在其父李振荃的指教下勤习苦练,20岁时,被河标营录为营官。后在父亲的支 持下离家出走,寻师访友,增进武功。他做过保镖、开过镖局,晚年在上海精武会执教。由 于他执教严谨,授徒极少。济宁人沙荣民是其主要传人。
第四节查拳拳系的形成
査拳的基本功套路,由以腿法见长的“弹腿”、以“仆步穿掌”为主要动作的“滑抄” 和以拳法为主的“捣捶”组成。查拳先辈们将拳术中的基本动作化整为零,编成功法练习 颇具创新意识。这些基本动作简单易学,左右对称,既可单练,又可串连对练,可以引导 初学者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基础。在进人套路散打的髙级练功阶段后,坚持练习这呰基本功 法,对促进技艺的掌握与使用,仍然大有裨益。
査拳的基本套路由最初的十路发展为正、副各十路,器械和对练项目也从无到有。查 剑三路、杳刀四路、査枪六路、奄棍二路、査镋十二路、查钩二路等器械单练套路,以及四 路査拳对打、鲁八杰对打,康八腿对打.板搭铐子对打,六路短打等拳术对练和“对扎 枪”、“对摔棍”、“对剌剑”、“镋进枪”等器械对练项目,都具有鲜明的査拳风格。另外 还吸收了四套滑拳、三套炮桊、四套洪拳、两套腿拳,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查拳拳系。
“副拳”的来历,据拳谱记载,是在奄拳与其它拳种的技艺交流过程中吸收、发展而 成的。这些拳术套路,大多保留了原来的精华动作,再融进部分査拳动作而成。副拳中包 括滑拳四套、炮拳三套(三、六、九路)、洪拳四套(一、三、四、七路)腿拳两套。
器械与对练项目,大多通过交流、吸收使原套路演变成具有査拳风格的技术套路。如 “一路査枪”是由“转环枪”演化而成,“二路査枪”是由“梨花枪”演化而成,“三路 査刀”是由“太袓十八刀”演化而成,“一路査剑”是由“昆吾剑”演化而成。由此可见, 査拳拳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交流、吸收、兼并、发展的过程。
浏览3,6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