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截拳道年度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年度训练大周期,是由若干个训练时期和阶段中周期组成的,它是教练员和拳手组织运动训练 过程的一个重要计划。人们通常都以年度训练为组织系统的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位,制定年度 训练计划是,从事系统训练活动的教练员和拳手,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年度大周期训练计划的类型划分
随着现代化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年度训练计划的种类越来越多,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单周期 和多周期两类年度大周期。
单周期制
传统的年度训练周期划分是按单周期的方式划分的,即把全年按一个年度大周期进行安排,全 年围绕一次重大比赛形成一个竞技状态的高峰。
多周期制
这是指将一个年度训练围绕多少重大比赛,形成多次竞技状态高峰。例如,可把训练周期分为 二个以上的大周期,相互连贯,衔接成一个完整的年度训练周期。目前,多周期制已成为进一步提。
高拳手成绩的主要方法。
(二)年度大周期训练计划的格式示例
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时,要特别注意各个时期、阶段的衔接,保持训练的连续性,逐步提高竞技能 力和竞技状态,力求在重要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年度训练计划的格式见
(三)年度大周期训练的比赛安排
重大比赛前形成最隹竞技状态所需的训练时间
大多数优秀拳手的年训练中都要经过200天以上或32 ~ 35个小周期训练后,才能获得最佳竞 技状态所需要的最佳的身体和心理能力,达到该年度的最高成绩。如果拳手是执行每天都训练的 计划,那么,在完成所有训练天数的65 ~ 80%时,就有可能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形成最隹竞技状态所需的比赛次数
一般说,每年重大比赛的次数越多,出现竞技状态的高峰次数越多,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所需的 天数就越少。
比赛主要安排在比赛期,准备期基本上不参加什么正式比赛,多为参加一些练习赛或检查性测 验赛。
第六节截拳道多年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多年训练计划,是对拳手从开始训练到成为优秀拳手的全过程长期的远景规划。由于拳手的 竞技能力只有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最高的水平,因而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是保证拳手长 期系统训练的科学性依据。
(一)多年大周期训练计划的类型划分
对于截拳道的传播与发展,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而不能急功近利。在这里,多年计划的 时间跨度较长,从2年一直到10~ 15年以上。因而根据其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全过程多年训练计 划”和“区间性多年计划”两种。
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
此计划是指对拳手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到达到个人竞技水平最高峰,直至停止参加训练和竞 技活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这是一个长期的远景计划,由于实际训练中,每个拳 手的训练是由不同教练员负责的,这就给这种整体设计带来了许多困难。但能够坚持下来者,当会 获得极大的成功。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此计划是指对这一全过程中某一个两年以上的特定阶段里的局部训练过程所进行的设计和规 划。这类训练计划是与多年训练计划的具体阶段相吻合的,而且也是围绕着一些重大的比赛进行 而制定的。
(二)多年大周期训练计划的格式示例
多年训练计划的总体安排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宏观安排,但也要提出一些定量指标,并使各方面 指标都相互协调和系统连贯,而(表6)就是一个可共参考的较为完美的计划表格。
(三)多年大周期训练计划的比赛安排
多年训练计划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启蒙训练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与专项训练阶段。实践证 明,只有在最后一个阶段中才容易出成绩,或者说出最好的成绩。本阶段是多年训练中参加比赛次 数最多、强度最大的阶段,因而运动成绩也应达到最高。
本阶段的最重大比赛应安排在最佳竞技阶段,并使最佳竞技状态和最高成绩均在该阶段重大 比赛中出现。若过早使拳手在专项提高阶段就参加重大比赛并出最佳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往往 会造成在应该出最高成绩的最高竞技阶段不能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出现最高成绩。
本部分主要就李小龙截拳道在国内的发展状况谈一下个人的见解。广大研习者学好前面的技 击术是一个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将其发扬光大。每每想到此,笔者有许多感叹和担优, 因为国内的现状不仅对截拳道的发展无益,反而有将广大爱好者引向误区的趋势,而且仅仅靠少数 几位专家的力量也是无法扭转目前这个局势的。对此,广大爱好者需加强自身的鉴别力,少走弯 路。
在李小龙有生之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借鉴了中、西方哲学和禅学的精神,从而吸取精华,建立 了系统的截拳道理论体系。他将拳理与技术建立在“循环不息的圆形上”,并时刻提醒自身求实创 新,以独树一帜。
李小龙虽学过传统武术、空手道等实战功夫,但仅是汲取了其中的有用部分,因为他认为:任何 一种形式都需要纠正、分析、否定或废弃,同时还需花费许多精力去自省,从而除去作茧自缚的约 束,使战斗方法永远新鲜、生动,并不断改革、创新,这样方能获得自身的安全与胜利。为了进一步 证明李小龙的独创拳法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将截拳道与世界诸功夫流派作一比较,以加深对截拳道 的认识。
第一节截拳道与散手运动的比较
近年来,通过挖掘整理,国内武术界已把许多散存在民间的优秀拳种和秘传技法公诸于世,并 提出了“将中华武术推向世界”的口号。此种迹象表明中华武术推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但现行的散手竞赛机制却严重的影响技击术的发挥,把技术固定在了“拳击加腿再加跤”的框框内。 从这一点上来讲,散手技术的丰富性是绝对无法与李小龙的技击术相提并论的,因为李小龙的功夫 首先是集传统武术精华之大成,而散手运动缺少的就是这些。近几年来虽也提倡与鼓励使用传统 技击术动作,但起色并不大。
(一)截拳道与散手运动在拳法上的比较
李小龙的拳法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运用了“节约的经济线”(即两点间的直线)的技击原 理,所以它打击对方的机会和实用性最佳。
李小龙一反传统观念,而注重“活用”的方法。他提倡的是随机应变、条件反射式的技巧,这也 是笨而“重”的散手拳法所无法比拟的。李小龙出拳时讲求的是“短”、“快”、“狠”,而散手拳法则注 重“长”、“快”、“重”,两者在观念与内涵上截然不同。
在拳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攻守抢中线,集中于中央突破”为截拳道的拳理要诀之一。李小龙 要求拳手对此需深刻领悟和灵活运用。而在散手拳法中则绝无此观念,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再者,李小龙在出拳进攻时,皆善于用脚控制住对方的脚,用以控制住其重心和限制其动作的发挥 和施展。
(二)截拳道与散手运动在腿法上的比较
李小龙以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些腿法为基础,并吸收了空手道和其它一些国家技击术中腿法 的优点和特长,而创编了在世界武坛中独树一帜的“李式”腿法。而散手运动的腿法却仍以老三腿 (踹、蹬、扫)为主,且在战术上缺少变化。
李小龙的腿法在施展时以短快与脆狠而著称,它运用的是爆发力,这种力量也许未必能把对方 踢倒,但却能把对方踢伤。相反,散手腿法运用的则是大开大合的长劲,运用这种劲力可能会把对 方击倒,但却没什么杀伤力,因为对方起来后仍能继续进行缠斗。此外,由于李小龙的动作短小,因 此动作速度亦相当快捷,许多时候,对方尚未反应过来,即在懵懂中挨上了李小龙的致命重腿而饮 恨擂台。事实上,李小龙的本体速度并不比常人能快多少,重要的是其动作在设计上要更为科学、 合理一些而已。
第二节截拳道与空手道的比较
空手道与中国武术有着明显的“血缘”关系。在中国武术中,少林拳对空手道的影响最大,也颇 接近,正因如此,空手道至今都没能摆脱中国武术的影子。千百年来中国武术的主要流传方式是套 路,也就是“型”,这种“型”是进步的绊脚石,而空手道从中国武术中遗传了这种“型'尽管近些年 来有了以格斗为主的“硬式空手道”和“全接触空手道”等,但这只是一种外形上的改变,其内涵与中 心要旨仍没有改变,所以说现在的空手道仍不是“自由”的,仍是受“型”所束缚着的一种“表演性的 ‘搏击’功夫”。
浏览1,4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