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员所制定的运动训练计划,既要有对不同运动员的个性要求,又要有对 全体队员的整体要求。另外,还要对重点运动员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只有这 样,运动训练计划中规定的任务,所要达到的指标、内容、方法和措施,才能更 切合实际。因此在训练课上既要以全队集体训练为主,也要经常安排一些针对性 较强的个人训练内容,这主要是由于每名运动员的个人技术、身体素质等因素各 有不同。例如,有的运动员腿法较差而拳法较灵活,有的柔韧性较差但力量较 强。这就要求教练员在散打运动训练或比赛中,要根据这些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 措施和方法,以提高专项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
(三)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在初始训练前,教练员可围绕竞技能力的几个主要决定因素了解运动员的具 体情况。例如,在素质方面需了解速度、力量、耐力等数据;在身体机能方面应 掌握脉搏、血压、发育水平,以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等基本情况;在身体形态方 面可测定身高、体重、皮脂厚度等指标。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尤其要注意观察 运动员的表现,记录运动员的成绩,通过批阅运动员的训练日记,了解他们的训 练感受。
第九节有故捡喇原则
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
散打运动训练有效控制原则是指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在训练过程中,为了保证运动训练能够依照训练计划所设计的方案正常运作,并 确保训练目标的实现,教练员必然准确地掌握和控制运动训练的各种因素,例 如,负荷的量和强度,训练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并根据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 手段与方法,适时地进行调整。在散打运动训练全过程中,也可运用控制论、信 息论、系统论等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新型模式的运动训练体系,从 而有效地对运动训练进行监控,进一步提高训练的效果。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依据
(一)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的理论基础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各运动项目的教练员都深刻地认识到, 要想取得运动训练的成功,必须对训练对象(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变化
第五章散打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施加合理而有效地监控,才能确保运动训练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因此,散 打运动训练的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要以科学工作者为我们建立的重要方法论 为基础,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对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此外,教 练员还可运用统计学、模糊数学、运筹学和网络技术等学科,对训练过程中 采集的各方面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运动员进行监控,从而保证并提高运 动训练的效果。
完整的散打运动训练控制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施控主体(教练员等)和被控对象(运动员等)。
控制信息(讲解、示范等)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
反馈装置、反馈信息(训练效果等)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
教练员要根据上述几个基本环节,采取相应对策,科学地调整训练计划。另 外,运动员在练习中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技术动作,更改训练方法,建立 自我反馈。运动员只有采用“步步反馈”,最后才能实现训练的最终目标。
(二) 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客观要求
散打运动训练受多种因素影响,与此同时,各种因素又千变万化。在运动训 练过程中,教练员起主导作用,运动员是主体,运动训练效果首先反映在运动员 的竞技能力和比赛成绩上。这种竞技能力水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训练因 素、运动员的情绪和社会交往、训练条件、场地及气候、个人的生物节律、意外 的伤害、比赛中非可控因素导致竞技比赛结果的取变等。教练员要根据这些情况 实施有效地监控,这样,才可以保证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稳定,并且在比赛中充分 发挥已获得的竞技能力。教练员只有对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才 有可能实现所制定的训练计划和目标。
(三) 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依据
散打运动训练信息反映运动训练系统本身的各种特征和状态。散打运动训练 信息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与状态的诊断。
了解和掌握运动训练过程的进展状况。
测定选材对象的有关信息,为科学选材提供依据。
利用赛前和赛中所获取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组织赛前和赛中的战术调控。
运用有关运动训练信息改进工作,不断地创新技术、战术以及训练的手 段和方法。
运用各种信息对训练过程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控等。
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 科学地制定运动训练计划
对散打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前提是科学地制定运动训练计划。 只有科学地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才有可能实施有效地控制,并围绕预先_立的各 种指标进行训练。所以,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确保对训练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 前提和基础。
(二) 对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要高度重视
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要在不断地动态变化中对运动训练过程实 施有效的监控。可以通过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以及运动训 练学的各种诊断方式,采集大量的运动训练信息,从而了解运动员的竞技状 态、训练效应等,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作出决策,调整训练内容、方法和手 段,使训练过程同运动员本身的实际情况相协调,以确保取得良好运动训练的 效果。
(三)要及时有效地对训练计划进行修整
在运动训练之前,教练员虽已制定好各周期的运动训练计划,但在实际运 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通过各种手段对训练中的相关因素(运动员的生理指 标、生化指标等)进行监控,获取了大量的运动训练信息,并经过系统的整理 和科学的分析,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教练员应该将所得出的结论同原来的训 练计划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地分析,从而有根据地对原训练计划进行科学的修改 和整理。
(四)通过生理生化指标科学监控
运动员比赛时的心率值、血乳酸值监测大强度训练负荷,能较好地控制训练 过程。血色素能准确监测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运动量和机能水平。赵光圣 等做过散打运动员比赛时的心率值、血乳酸值和训练课中的心率值、血乳酸值的 比较(表4、表5),结果表明,比赛心率与训练心率之间、比赛血乳酸值与训练 血乳酸值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大强度训练课的强度已达到了比赛强度, 训练实践中用比赛强度监测运动训练强度是可行的。
表4散打运动员比赛心率值与训练心率值比较
心率 | N | X土SD | Z | P |
比赛心率 | 5 | 192.00±27.27 | 0.655 | >0.05 |
训练心率 | 5 | 187.00±7.58 |
血乳酸 | N | X±SD | Z | P |
比赛血乳酸 | 5 | 15.75±2.50 | 0.124 | >0.05 |
训练血乳酸 | 5 | 15.50±3.70 |
浏览1,4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