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教学甚严,待我拳脚有了相当功底后,又要求我全身每一个部 位,都要放出四面劲。肩、肘、胯、膝、胸、腹、背、臀全身无一处不发 劲,要求达到跪、弹、崩、抖的爆发力。每式练完都震的我头昏脑涨,仅 “虎抖毛” 一式,每次一抖就是几十次,直抖的全身像散开一样,不知是 自己的胳膊、腿,才肯叫停。开始我怎么也发不出来力,恩师一遍又一遍 地做动作,让我看,让体会。看我仍然不解,他又耐心地讲:“你见过拉 车的马,休息时在地上打滚没有?它起来抖土的那个样子,就是虎抖毛的 动作。”恩师简单形象地为我讲解少林拳的高深拳理。少林拳“有千金难 买一激灵”之说,这个激灵劲就一哆嗦,一如抖沙的抖毛劲。
大道至深则至简,少林拳全身无处不是拳,力发足蹬,要想消息灵全 凭后脚蹬,这就是高层次技击整劲,就是这么重要,又是那么简单。
少林拳有开有合,有放有收,有攻有守,首先待我拳脚呼呼生风, 全身上下,肩、肘、胯、膝、崩抖,发力自如的时候,他又将我叫至身边 说:“从今天起,你用意不用力。”开始给我划圈。首先要从云手开始学 起。练惯劈山倒海、破墙断壁、大开大合、蹿蹦跳跃的我大为不解。一身 的僵劲拗力,怎么也松不下来。什么云手、捋手,一个圈接一个圈,一个 圆接一个圆,整天划来划去,松松软软,有力用不上,有劲发不出,真是 练的烦死人!这哪是少林拳,这不是练太极吗?这会有啥用,真误时间! 因而产生急躁和厌倦的心情。恩师看出我的心事,一天将我叫到身边对我 讲“你发招过来打我,只管用力”。我不肯。年轻力壮,膀阔腰圆的我, 只恐失手误伤师父,连道“不行”。恩师见此状,知道我的顾虑,和蔼地
讲:“来吧,没关系!我是给你喂招”。在他的鼓励下,我才忐忑不安地 试试摸摸,向他打了几拳,不知怎么回事,恩师手一拦,身子一扭,我就 像打在圆球上一样,拳拳落空,我这才敢放心胆大地、竭尽全力的进攻, 恩师大声喊道“好,拳脚一齐来”。用惯腿的我左右两拳贯耳,紧接一个 穿心腿蹬了过去,眼见蹬到恩师前胸,而且我已感到脚掌已经蹬到恩师前 胸,只见恩师扭腰一转,我便一脚蹬空,向前腾空倒了出去。完了!非挨 摔不可,我做好倒地的准备。可谁知,在我即将倒地时,恩师却从后面一 把把我提了起来,说道“你走不了”!我定神一看,恩师已闪在我的背 后。恩师步法之快,身法之巧,手法之妙,令我终生难忘,记忆犹新。恩 师淡淡地说道:“少林绝招,啥是绝招?扭扭晃晃,一扭,一晃,人就出 去了。”简单形象的语言道出了千年少林绝技的奥妙。少林拳并非世人所 传铜头铁臂,什么铁砂掌、铁布衫、铁头、铁拳、铁指无坚不摧,而真正 的少林拳应是刚柔相济,软如棉花,硬如铁,轻如鸿毛,重如泰山。
当年的我,年轻力壮,心高气傲,总觉得“一力降十会”。只要练 一身硬功夫,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一天到晚打沙袋,打墙,靠树,踢 桩,恩师看到后给我讲了一个少林寺的故事。故事大概的内容是:少林寺 有两个把关(门卫),一个东把关,一个西把关,东把关虎背熊腰,力大 无比,但性直体笨;西把关矫健敏捷,身轻如燕,灵活多变。俩人一个身 高力大,一个小巧玲珑。老方丈在传授武艺时,让东把关多练硬功,也就 是三招五式,少而精;西把关多以闪、展、腾、挪、身法、步法、拳脚为 主。东把关总以为自己功夫好,总想将西把关打倒。但每次交手,总是打 不中西把关。一次东把关把西把关堵在屋子里面,并搬块大石头把门堵 死,心想这次你可跑不掉了,我一拳非打倒你不可。可是东把关打来打去 还是打不中西把关,西把关总是能够闪躲到他的背后,东把关只好认输。 恩师讲完后问我:“东把关,西把关,俩人谁的功夫好?”我望着恩师, 俩人一起哈哈大笑。每当回忆起此时情景的时候,我总觉得心里甜蜜蜜的,特别幸福。从此,我加强了步法、手法、身法的练习,逐步理解少林 拳滚进,滚出,借劲化力,以巧制胜,四两破千斤,以柔克刚的拳理。少 林拳“软若无骨滑如游鱼”这个软可是软弱无力的软,而是我们的“滚 劲”引人对方,使其感觉不到阻力而落空。
少林拳云手、裹手、捋手、封手、舞花等手法配合步法之变化,摇身 晃膀,扭腰调跨之身法,全身上下形成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的圆球,又像 机械传动的万向节,从任何方向都可以转动,照应了少林拳“全身无处不 是轴”的高深境界。真是碰到哪儿,哪儿滚,挨哪儿,哪儿转。找不到作 用点,无作用点,无反作用力,“软”字可就由此而得。在恩师言传身教 的严格要求下,我的手法一天比一天熟练,不仅四肢,而且肩、背、腰、 胯、膝,每个关节都可以灵活自如地扭动,以至我在练习的时候,大家都 认为我在跳迪斯科,练武术怎么会扭腰调胯,怎么也不会把这些扭来晃去 的动作,和少林功夫联系在一起。这些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扭来扭去的玩 意,使我终生受益。
恩师对少林拳内功研究很深,他认为将武术分为内外家不当,更不同 意少林拳是外家拳之说。他讲“少林拳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是内外 合一,禅拳一体的拳种;少林拳不仅能打能防,而且到老愈能练,有养老 (养生)用途。
恩师讲“少林拳发声如雷,气发催齿”不仅是以声助势,不同的发声 有不同的作用,练的是金、木、水、火、土内五行,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大 有裨益。他详细给我讲,什么动作发“哈”声,什么动作发“哼”声,什 么动作发“依”声,什么动作发“咳”声,什么动作发“喂”声,让我自 己用心去体会。
恩师在传授我少林禅拳时,对我讲这是少林内功拳,从呼吸到意念, 一招一式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以意领气,以气促力,意动形随,形动意 至的少林内功,非你现在所能理解,待你日积月累的苦练,功到自然成,
到那时才能明白。少林内功修炼,不仅仅是坐禅,行、走、坐、卧皆为 禅。禅拳是少林拳的至高境界,也称软拳或柔拳。你一辈子都不能丢,要 反复地练,细细地琢磨,用心去练。你现在学确实太早,但我年纪已老, 时间不多了,你快点学吧!今后能否领悟,全凭你自己了。
回忆和恩师最后一段时间,常常为当年无知而悔恨,不知珍惜时间, 记得有两次去登封未见恩师面就回郑州。恩师得知后,气得直跺脚,将我 师兄杨聚才(少林寺武僧,新中国成立后还俗参军抗美援朝,立功受奖, 后转业到登封邮电局,七十年代调入登封体委,任武术体校校长),大骂 一通,连声喊道:“你咋不让他等我呢! ”可见恩师对我的器重和疼爱, 师徒感情至深,我终生难忘!
恩师又将少林跌打秘方、正骨推拿之绝技传留下来,讲“武医同源, 少林寺秘方可是个宝,是少林的命根子,你可不要小看,将来都会有用 的”。数十年后的今日,我根据恩师留下之秘方,研制的少林丸、丹、 膏、散系列产品的问世,得到了社会的赞誉,我想恩师定会含笑九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武术界武德当先,我永远是德根大师的徒弟, 牢记恩师教诲,为传播少林武术,弘扬少林文化而努力!
一位学者的故事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1 )八月间,颜元游学河南,特意去拜访名震 南北的商水大侠李子青(字木天)。盛情的主人设宴款待。
李子青见颜元体态白胖,举止严谨,不苟言笑,俨然一饱学老儒, 不由得暗生敬意。又听说他左目早已失明,而腰间却赫然佩着一把短刀, 心中暗暗称奇,也颇有点不以为然。酒过数巡,李子青终于按捺不住,乘 着酒意,微笑着问道:“先生一定很善于使刀吧? ”颜元连忙谦虚地说:
“我还不太懂得刀法中的奥妙。”李子青顿了一下,缓缓地说:“先生如 果想学刀法,那就要先学会拳法,拳法乃是十八般武艺的根基。”
此时李子青酒酣耳热,技痒难忍,就起身脱去外衣,在月光下走起 拳来。他要在颜元面前显露功夫,一连演练了好几家拳法,颜元却不发一 语。过了好一会儿,颜元才拈着胡须,微笑道:“您练到这般地步,我可 以同你较量一下了。”李子青心中一惊。二人折下竹枝当刀,你来我往, 互不相让。谁知才几个回合,这位大侠的手腕被击中。李子青大惊失色, 抛下竹枝拜道:“想不到先生的武艺竟如此高明!”颜元又为他讲解实学 之道,李子青更加佩服。第二天,李子青命他的三个儿子都拜颜元为师, 同颜元游学而去。
这一年,颜元已经57岁。
李子青哪里知道,这位学者从8岁起就开始习武,14岁开始练气,23岁自 学兵法,而后又遍访南北武林名流,而刀法,又恰恰是颜元的看家之宝。
浏览1,2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