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花衝捶史身,右腿屈膝半蹲,左腿發直,使兩腿成右弓步。同時,兩掌 變拳,在胸前環?瓜,然後左拳向前衡擊,拳心向下,右拳向外,向上劃弧,然後上架 頭上前方,拳心向前,目祝左拳(圖84)。
動作要點:起身要快,衡拳要猛,全身連作要協調。
藏龍卧虎抬左脚向前上一步,兩脚碾地,體向右轉180度,兩腿屈膝全 蹲,成歇步,同時,兩拳變掌,隨身由外向内,向前屈肘、叉腕、亮掌、兩掌心向外, 目視兩手(圖85)。
提膝撩掌起身,抬右腿向前提膝。同時,左掌隨身向前屈肘撩打,掌心 向右;右掌向外撩,然後屈肘端於腰間,目視左掌(圖86)。
動作要點:提腿、撩掌要快,左腿立地要穩,手脚動作要與全身動作相協調。
弓步推掌右脚向後落一步,兩脚碾地,體向右轉180度,使兩腿成右弓 步。同時,右掌隨身向前推擊,掌心向右;左掌隨身向外撩,然後屈肘端於腰間,目 視右掌(圖87)。
動作要點:退步、轉身、推掌要快,要與全身動作相協調。
藏龍卧虎以右脚碾地,抬左脚隨體左轉180度,轉身後,左脚落六脚跟 後,兩腿全蹲成歇步,同時,兩手随身向前屈肘,亮掌,目说兩手(圖88)。
動作要點:轉身時,先抬左脚隨體左轉180度,使左脚落右脚後,特别注意右 脚要站穩,完成歇步時,挺胸。手的動作要與全身動作相協調。
提膝撩掌起身,兩脚碌地,體向右轉90度,’抬右腿,提膝。同時,左掌向 左側療擺,掌心向外:右掌屈肘端於腰間,掌心向上,目視左拳(圖89)。
動作要點:右腿提膝後,全身重量移於左腿,左脚站穩。左手撩掌要快;右手端 掌要與全身動作相協調。
金鷄交剪右脚向右落一步,兩脚碾地,體向右轉90度,使兩腿成右弓 步。同時,兩掌由外向内交前臂推出,兩掌心向夕卜,掌指向前,目視兩掌(圖90)。
動作要點:右脚落地後,着地要穩,轉身要快,兩手要随身自如,推出要快,要 與全身動作協調一致。
撒步右跨虎兩脚不動,弓步不變。兩掌由左向右轉腕(圖91)。接上動 作,左脚後退一步,收右脚落左脚前成丁字步。同時,右掌由前隨身向右側下方劈 撩,掌心向後;左掌變拳,由内向外,向上劃弧,然後上架頭左侧,拳心向内,高與眉 平。兩腿半蹲,目視前方(圖92)。
動作要點:退步要快,站脚要穩。右手撩劈要快、要狠,兩手動作要與全身動作 相協調。
撤步左跨虎右脚後退一步,收左脚落右脚前成丁步。同時,左拳變掌, 由上向下劈撩,掌心向後;右掌變拳,由下向外、向上抖肘上架頭右侧,高與眉平、 拳心向下。兩腿半蹲、目視前方(圖93)。
動作要點:收脚、劈掌要快,全身重量移於右腿,手的動作要與全身動作相協調。
雙震脚左脚踏實,兩脚碾地,體向右轉90度,然後抬右脚向右移於半 步,震脚(響亮),同時抬左脚與右脚并步震脚(響亮)。左掌變拳,與右拳由外向内 屈肘抖腕,抱拳於腰間,目視前方(圖94)。
動作要點:左、右震脚要緊緊相連,相隔時間僅在瞬間,震脚要用全脚掌,切記不可用脚跟,免得損傷大腦。
兩槍手兩脚碾地,體向右轉90度,抬右脚向前上一步,使兩腿成右弓 步。同時兩拳變掌,右掌向瓣揄出,掌心向下;左掌由内向外捺打,然後端於腰間, 目視右掌(圖95)。
接上動作,抬左脚向前上一步,使兩腿成左弓步。(圖96)。
動作要點:上步要快,出掌爲陽(即掌心向上),落掌爲陰(即掌心向下),左、右 上步、左、右掄手要緊相連,手的動作要與全身相協調。
雙雲頂以左脚爲抽,抬右脚隨體右轉270度。同時,兩掌隨身由左向右 繞頭雲旋一圈(圖97)。
動作要點:移步、轉身要快,兩手雲旋要與全身動作相協調。
七星衝拳右脚向右開一步,兩脚碾地,體向右轉90度,上左脚落右脚成 丁字步。同時,兩掌變拳、經胸部向前衡擊,拳心向下;左拳頭前至右前臂與右腕 内、兩腿半蹲,目祝兩拳(圖98)。
動作要點:上步、•轉身要快,衡拳要猛,要與全身動作相協調。
馬步側拳左脚向後退一步,兩脚碾地、體向左轉90度,兩腿半蹲,成馬 步。同時,兩拳在胸前環弧。由内向兩侧展臂衡擊,拳心向下,目視前方(圖99)。
動作要點:退步,轉身要快,形成馬步後兩拳急速向兩侧衡擊,完成動作後挺 胸塌腰。
五花坐山抬右脚向左横跳一步,左脚落右脚左侧一步,兩腿成馬步。同 時,左拳由左向上,向内劃狐,然後向下栽擊,拳落左大脤上部,拳心向後,右拳由 下向上,向外劃狐,然後向右侧架拳於頭上前方,目視前方(圖100)。
三五、少林石頭拳
據《少林拳譜》記载:石頭拳是少林拳較早的拳術套路之一,約始北魏時 代。何爲石頭拳,故名思意,石者堅也,固也。以石頭比喻拳術,故知拳之堅硬,打 人重,制人之痛。有此而議,百家拳術,無不以石頭拳之技爲標、爲母、爲範,而研 其堅硬之勁。故説石頭拳是百拳硬勁之祖,技力之母矣。
石頭拳之技法,最講究五行歸一,即金、木、水、火、土也。肺屬金;金之康壯, 肺故健舒,肺統管一身之氣,氣壯則化勁力。木屬肝;肝者須滋而怕火,柔剛益滋, 肝又藏血,血爲氣之母,肝爲血之卧源,動則化爲母。其他依次類推,五腑健者,精 力充沛,勁力宏大,融於手足,貫於招勢,則戰這必勝也。石頭拳中的手、足、身、 眼、步,综合稱五法,五法須精巧配合,方成爲拳。缺一者不爲拳,何以健身,何以 衛身,何以制人?
石頭拳的手法有單掌、雙掌、十字掌、五花瓣掌、四平拳、雙拳、撲拳、十字 拳、魁星拳等,隨步出手,臨陣變幻,樸實而得力。腿法有旱腿、提腿、二起脚、飛 脚、彈脚等,行以視前,臨陣而變化。其眼法,首稱靈活、機敏、招未到;應先以視 報,招行於視前,可以制人,招行視後,反會被人制。總之,石頭拳在技法中强調五 法精巧、緊密配合,融合五行,不老不嫩,不偏左右,不遲分秒,不燥不怯,静而靈 動,動而沉静,静動合理,皆生萬機,何易摧於强手矣。觀石頭拳之步型、技法、風 格和特點,故正宗少林拳法也,在十八世紀以前,廣泛的流傳在我國北方,此後逐 漸南移,陸績傳到魯、蘇、院、廣、湖、粤等省。至今已遍及全國,但其練法已各有所 異,視其基本動作和功法,技法却仍保留着少林武術的特點,故亦稱少林石頭拳 是也。
歌訣:
石頭拳法硬冠名,起於五行論王精。 手足身眼步合一,融合髒腑雄力生。 眼施招前最切要,手足連身一條龍。 出手如就巨石撞,彈足如同飛箭行。 觀其形姿如抗戲,實而如拉弩箭弓。 扣抓推掠彈子脚,獨一無二成武雄。 此乃少林石頭拳,四十一勢莫輕傳。
第一路:
(1)預備勢立正姿勢。兩足跟在一綫上,兩足尖成八字形,兩腿膝挺直,兩臂 掌垂直,全體端正,面目前視(圖1>。
⑵分手
兩臂、掌成正掌,向前平舉伸直(拇指在上)與肩成水平錢。同時,左足向前 一步,面目前視(圖2);
將兩臂,分向左右平舉,成一字形,兩掌向前翻轉成平掌(掌心向下),同時 右向前,以左足爲軸,向左旋轉右足向前上一步,立下(圖3);
兩臂掌由兩侧落至腰部,轉成仰掌,曲肘向後,兩掌緊贴腰部。同時左足向 足靠攏立定(圖4)。
⑶并踏
將右足提高,足尖向下,左腿支撑,右腿曲膝向前,面目向前(圖5);
右足用力落地,左足急速提高,仍同右足前項姿勢,同時兩仰掌微伸向前下方,再向後上方,成一旋轉,反掌面向下成平掌,贴置腰部(圖6)
左足用力落地,同時兩腿屈膝下蹲。兩臂猛向下方垂直按,掌面平式向 下,與大腿面約平。身體務必正直,不可前俯。面目仍向前方(圖7)。
⑷雙掌跨左足向左邁一大步,同時身體向左轉,左腿弩曲成左弓箭步之姿 勢。同時兩臂、掌,向前平舉伸直,掌指向上,掌心向前,面目前視(圖8)。
(5)連步雙掌
右腿向左腿前方伸出,足面平,左腿獨立。(務穩,切不可兩侧歪斜)同時兩 臂掌(正掌)從左向下,旋轉至右方平伸,右臂、掌伸直右方,左臂曲贴胸部,掌約在 右脅下部。身體正直面目前祝(圖9);
右脚在原懸處落下。左足急速跨向前一大步,兩腿仍或左弓箭步勢。同時 兩臂掌從右向上旋轉至前平伸。仍如前式雙掌姿勢,(圖10)。
花手單掌
兩臂互成交叉,落至腹部,兩掌自然伸直,(左臂在内貼腹右臂在左臂外 部)(圖11);
右臂掌由左下方。向上旋轉至右平舉。同時左臂掌由右下方。向上旋轉至 左平舉。兩臂成一字形,左腿隨體轉(180度)向後邁步成左弓步(圖12);
右臂掌由右向下旋轉至胸下。左臂掌由左向上旋轉至胸下,與右臂掌外兩 手腕上部,互成交叉(兩臂旋轉須同時)(圖13);
左臂掌腕由右掌腕上部(兩掌約離寸許)向外旋轉至右掌下方,將掌成拳, (仰拳)緊貼腰部,曲肘向後,同時右臂掌由左掌腕下部。向懷内旋轉至左掌腕上 部,再向前平直伸擊。兩腿足仍如前式(圖14)。
魁星獨立
身體半面向左轉。同時左臂伸向後方平舉。將拳成掌,兩臂、掌成一字形 (圖 15);
身體向右轉90度,兩腿直起(兩足原地不動維兩足尖約轉敵當度數)同時右 臂、掌由前下方隨身轉至右平舉。左臂掌由後向上,隨身轉至左平舉,兩掌心向上 亦成一字形,兩目向左平祝如(圖16);
身體向左轉90度成正面,同時右臂掌成拳,向上方伸直,臂緊贴於耳部,左 臂,掌成拳(仰拳)收回贴於腰部,肘角向猓,右腿亦同時原地立穩即提左膝,腿面 務平,膝角向前,足尖向下,成獨立勢(圖17)。
恨步拳
左足落下,與右足并攏。(圖18);右足提高,即用力着地跺脚,(原地)成一恨步,同時兩腿下蹲,(腿平、體 正)。左拳成仰掌,(掌心向上)向前下方伸直。右拳亦同時由上向前下方左掌心一 擊。(掌拳相擊聲與右足恨步跺脚聲同時)(圖19)。
花手勾掌
身體直起,左足退後半步,兩腿成交插步,同時身體向左轉成正面,右拳成 掌。左掌同右臂内方,穿迭在右掌臂上部,左右掌面向上,成仰平掌交叉兩臂貼抱 胸部,面目向右視(圖20);
右足向右足之右方半步,以足尖點地。(足尖膝角向右前方)同時左臂掌由 右肩向面首上部旋繞至左平舉(掌心向前),兩臂、掌成一字形,目視右方(圖21)
右足再向右半步落實直立,左足隨之向左半步,右足尖點地成右虚步,同 時左臂、掌,由左向下旋轉至右肋下,曲臂貼胸,反掌心向外,栂指向下,轉成反掌 (圖 22);
右脚落地,向右滑跳,兩腿下蹲。右膝向前,左膝半面向左,成馬步,同時右 臂掌在右方作一旋轉,由下向外曲肘掌成鹰爪,掌背向上,拇指五指向下垂,手與 肩平(圊23)。
馬襠一字掌
將左足向左半步,落實,兩腿成馬步勢。同時右臂勾掌伸直向前向右平拂 至左肩處成立掌,曲臂貼於左臂外部,面目向左注視,身體正直(圖24);
將左右兩臂由胸前向左右平分伸直,與肩水平成一字形(圖25)。
第二路
馬襠捕拳
將左臂曲肘貼緊々:部,掌置胸前,拇指張直向上。掌面向右。同時右臂掌 由右向下旋轉至左臂外方,兩臂互成交叉,(兩掌均系正掌)(圖26);
右臂掌面反向外方,拇指向下(反掌),作抓勢向首上部成拳(反拳),轉至頭 上右侧方。同時左臂掌成拳。由懷内向左前方直伸擊出(轉成正拳)(圖27)。
花丰單掌
①身體向左,轉成正面,兩腿成前弓後箭姿式(左腿弓曲右腿伸直後方足尖 半面向右),同時兩臂拳成正掌,由前方轉落至腹部,成交叉式(兩小臂交叉將右臂 在左臂外部)面目向前注視(圖28);
右臂掌由左下方向上旋轉至右平度。(轉成平掌)同時左臂掌由右下方向下 旋轉至左平度。(轉成平掌)兩臂左右伸展成一字形(圖29)
右臂掌由右向下旋轉至胸下,同時左臂掌由左向上旋轉至胸下,在右臂外 部互成交叉,約在兩手腕上部(圖30);
左臂掌腕由右掌腕上部(兩掌約離寸許)向外旋轉,至右掌下方,將掌成 拳,貼置腰部。曲肘向後(務書體所至),同時右臂掌由左掌腕下部,向懷内旋轉,至 左掌腕上部.直向前伸擊(兩掌互成旋轉)。兩腿仍成左弓箭步(圖31)。
穿掌勾羅手
①身體向右轉180度,同時左足轉向右足前一步,足尖點地,膝向前方微曲成 左虚步《右臂掌亦同時曲貼胸前,將左拳成掌(正掌),穿向右臂掌内侧,成交叉
勢,面目前視(圖32)。
②兩腿原地下蹲(左足尖點地),身體半面向右(不可前俯)同時左臂掌(正掌) 由右掌内方,穿向前上方(掌尖約齊额部),右臂掌亦同時向後方成勾羅手(五指撮 攏指端向上)(圖33)。
(14)進步上擊掌
將左足向前半步落實,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同時左臂、掌旋轉向右由下而 至上方(頭頂上方)(轉一周成反掌掌心斜向上)(圖34)。
將右足向左足前邁一步,兩腿仍成右弓步勢,同時將右臂之勾掌成拳(拳心 向前);由後直向前上方左掌擊去(左掌握右拳)(圖35)。
花手勾掌
左腿上跟半步,右腿直立,兩腿成交叉式,同時兩臂下落,曲貼胸部,將右 拳成掌,掌心向下。反左掌掌心向上,身體半面向右,轉頭目视右方(圖36)。
右足向左足之右方半步,向右轉身右尖點地,成足虚步,同時左臂掌由右 肩,向面首上部(此時掌心向面部)作撓環,(反掌面向外)旋轉至左平舉,右臂掌侧 由左向下,旋轉至右平舉,兩臂成一字形,掌心向前,目祝右手(圖37)。
右足再向右半步,落實(腿直),左足隨之向右半步,足尖點地(向左膝微 曲),同時左臂、掌由左向下旋轉,至右脅下,屈臂贴胸,僅拳向夕卜,拇指向下(反 掌)(圖38)。
兩腿下蹲,(以左足尖點地,蹲下以大腿面平爲合格)右膝向前,左膝半面向左,同時右臂掌在右方作一旋轉,(由下向外)曲臂肘角向下,曲掌成虞爪姿勢,(張 開拇指,掌拗向上,五指下蚤)爪根與肩平(圖39)。
—字掌同第一路第10勢之説明①②(圖4〇—41)。
捕拳同二路第11①②,説明相同如(圖42—43)。
花手蓋擊掌
身體向左轉,左足收回半步,成左虚步(足尖點地膝角微曲向前),同時兩拳 成平掌,(掌心向下)落至腹部。互成交叉按掌,(左臂、掌在右臂、掌内方)(圖44)。
右臂、掌成反掌(拇指在下掌面向外)由左下方向上旋轉至右下方,曲肘向 後,右掌轉成正(掌心向内拇指在上)置於腰部,同時左臂掌(平掌)由右向下旋轉 至左上方(轉成反掌),在頭之上部,臂微曲肘角向左(圖45)。
左足向前半步。移兩腿成弓箭步姿勢(見前)同時左臂掌轉成平掌,(見前) 向下蓋至胸前平拳(見前)曲臂肘角向後,轉拳成仰拳,貼置腰部。同時,右臂正掌(見前)由胸前左掌内部,向前平直伸擊。面目前視(圖46)。
白鶴掠翅掌①左拳化成仰掌,(掌心向上拇指在外)伸向前平奉右臂、 掌上部,成交叉式。(兩掌已轉成平掌)然後兩臂平掌,各分向左右平舉,成一字 形。同時左足退至右足前綫半步(足尖點地膝角微曲向前)(圖47)。
左臂掌伸向頭部上方(微向前),臂微屈肘向左,掌轉成反掌,同時右臂、掌 屈落置於腰部,掌轉成正掌,掌心向内,肘角向後(圖48)。
左臂掌轉成平掌,由面前下蓋至胸前。曲臂貼胸。轉成反掌。置於右肋下 部。同時右臂正掌。由胸前經左臂掌内侧。伸向右方立掌掌心向右(圖49)。
右臂掌向左臂肩角部,作巴拂式,然後將左右兩臂掌(轉成平掌)同時向下旋轉,各分向左右平上方成吊手,(五指撮攏指端向下)(手腕約平頭部)左腿提膝 成獨立勢(圖50)。
第三路
左斜方進步單掌①身體半面向左轉。左足向左前方一步,(右足跟隨之 脚點地膝微曲於後方)同時兩臂手平掌,引落至腹部(轉成正掌)互成交叉。(右臂 在左臂外部)(圖51)
②右足向左足前邁一步。(左足跟隨之懸起,腿膝微曲)同時右臂反掌,由左向 上旋轉至右平掌,同時左臂掌由方,向下旋轉至左平掌成一字形(圖52)。
左足再向右足前上一步。(右腿及足跟同第一變動)同時右臂平掌,由右向 下旋轉至左脅部,曲臂貼胸,反掌置於脅下(圖53)。
右足向左足跟步并立。同時左臂掌由左向上旋轉。經右臂外部向下轉經腹 前至左平方,反掌擊出(面目注視左掌方向)(圖54)。
右斜方進步右單掌
身體面目向右轉。右足向右前方一步。(左足跟隨之懸起腿微曲)。同時右臂 掌(平掌)下落置腹部。左臂掌由左向下轉至在臂外部(轉成平掌)。兩臂掌互成交 叉(圖55)。
左足向右足前一步。(右足跟隨之懸起腿微曲)同時左臂掌(轉成平掌)由右 向上旋轉至左平方。(轉成平掌)右臂掌由左向下旋轉至右平舉兩臂成一字形 (圖 56)。
右足再向左足前一步。(左腿足同第一變動)同時左臂掌由左向下旋轉至右 脅下,曲臂貼胸,反掌置於右脅部(圖57)。
左足向右足跟步立定。同時右臂掌由右向上旋轉,經左臂外部,向下轉腹 至右平方,以反掌擊出。(面目注視右掌方向)(圖58)。
進步獨立掌
身體面目半面向左轉。(原前正方)左足向前一步,(右足跟亦隨起腿微曲) 同時左臂掌下落至腹部(成平掌)。右臂掌由右向下轉至左臂掌外部。成平掌手心 向内互成交叉(圖59)。
右足向左足前邁一步。(左腿微曲足跟懸起)同時右臂掌(成反掌)由左下方 向上旋轉至右平方(成平掌)。左臂掌由右下方向下旋轉至左平方)(成平掌)成一字形(圖60)。
左足向右前邁一步。(右腿及足跟同動)同時左臂掌伸向頭部上方。(臂微 曲,肘角向左)手心向上,右臂曲落至腰部。(成正掌,肘角向後)(圖61)。
左臂掌由上向下,蓋至胸前下部掌心向上(肘角向左擊)置右膝(見後)。同 時右臂掌(正掌)由胸前左掌内部,向前上方穿擊伸出,右腿亦同時曲膝向前,身體 上提至腹部前方,左腿右轉立穩,右足尖向下貼緊左膝,膝角與左掌背互接 (圖 62)。
寒鷄拜佛掌
將右足用力着地。左腿急速提膝,(膝角向前,腿面平,足尖向下,足面贴於 右腿膝上部,同時在臂掌由前方,向左下旋轉,經左侧肩、腹部,向前上方擊出
(掌與頭平)仍正掌。左臂掌亦同時伸向後下方,成勾手。(五指撮攏指端向上)身體 微左,面目前視(圖63)。
將左足落立於右足後方。(以左足尖接近右足5艮)同時兩腿屈膝身體下蹲。 (左足尖着地足跟懸起,近接臀部)(圖64)。
連退單掌①左足退後一步,(身體上起)兩腿成右弓箭步姿勢,同時左 臂掌由左下方轉至前方腹部(成平掌)右臂掌下落至左臂掌外部(成平掌),兩臂交 叉(圖65)。
右足退至左足後一步,成左弓箭步,同時右臂掌(成反掌)由左下方向上旋 轉至右平方成平掌,左臂掌由右下方向下旋轉至左平方平掌,兩臂成一字形 (圖 66)。
左足退至右足後-步,成右弓步,同時左臂掌伸轉至頭部上方,微前,臂微 曲肘角向左,掌心斜向上,同時右臂掌曲落至腰部仰掌肘角向後(圖67)。
右足退至左足後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臂掌(平掌)由上向下蓋至胸前,做 抓勢成拳曲臂肘角向後,轉成仰拳,置於腰部;同時右臂掌由胸前左掌内部穿向前 方擊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左(圖68)。
操掌單箭腿將右臂(仰掌)做操撲勢成掌,(仰掌)曲臂於腰部,同時左 臂拳成笔,(仰掌)屈於胸前,後由右臂下方向前擊出;同時收左腿:向左轉體180 度,右腿亦同時直向前踢出,足面平足尖向前,面目注視前方,上體半面轉向右 (圖 69)。
退步拳①右腿落地後,成左虚步,同時右臂由下向右後伸直成右勾 手。左臂掌向下旋轉經右胸前而至左肩部曲肘立掌,掌指向上,掌心向右,(圖 70)。
②兩腿下蹲,左腿仍屈膝成低姿左虚步,同時右臂手成正掌,由下方經腹前 旋轉,向左臂掌外轉做抓勢成拳(拇指在下拳背向内)引轉至頭前上方。同時左臂 掌成正拳向前方擊出。(身體仍半面向右目祝前方)(圖71)。
(27)前踢右單腿①身體向左轉180度(左足原地落實直起,右足跟隨之抬 起),同時左拳成正掌,向下旋轉至左後方,同時右臂拳成反掌,直向右前方成平 掌,兩臂肩成水平綫,面目右視。(圖72)。
右腿直向前方右下踢出(足尖向前、足面平、采膝部直),同時右平掌向右足 面一擊,左腿務必直立,立穩(圖73)。
收腿右穿掌①將右腿膝部以下,緊屈收回(腿面平足尖向下,接近左膝 部,左腿伸直立穩),同時右臂掌向下旋轉,經腹部前方向上,由胸前曲肘时角緊 貼身體之右侧,轉成仰掌,約於右肩前部;同時左臂掌向上旋轉,由頭上向左下蓋 至右臂掌外部,轉成平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兩臂相交,面目右視(圖74)。
②左腿下蹲,成右虚步;同時,右臂掌直向前方擊出,轉成正掌。(以右爲前 方)同時左臂掌由右臂掌外部,向下旋轉而至左後方,兩臂成一字形(圖75)。
前踢左單腿①兩腿直起,(右足原地落實左足跟隨之懸起)身體向右轉 180度右脚再向前邁一步;同時右臂掌隨身向下旋轉至右後方。左臂掌以同時向 上旋轉而至左前方成平掌,面目左視(圖76)。
②左腿足直向前方踢出(足尖向前足面平,膝部挺直),同時左掌向左足面一 擊,右腿務必直立立穩(圖77)。
收腿左穿掌①將左腿膝部以下緊屈收回(腿面務平足尖向下,接近右 膝前部)(右腿穩立);同時臂掌向下旋轉,經腹前部向上,由胸前而至左肩前部,轉 成仰掌(平肩部)曲肘緊贴身體左侧;同時右臂掌向上旋轉,由頭上方向左下方蓋 至左臂掌外部,轉成平掌(兩臂交叉),面目前視(圖78)。
②兩腿下蹲,左足尖點地(足尖膝角均向前方)(兩脚距離半步)成左虚步;同時 左臂掌(由右臂掌内部)直伸向前方轉成正掌擊出。同時右臂掌(由左臂掌外部)向 下旋轉而至後方,兩臂前後成一字形(圖79)。
第四路
朝地龍①身體面目半面向左轉,同時左足向左斜前方半步,全脚着 地,右足跟,同時懸起膝微曲,同時左臂掌收回,曲肘肘角緊贴腰部,轉成立掌,平 肩部前方,右臂掌亦同時落至右後下方,成勾手,勾尖向上,(圖80)。
右足向左足之左後方半步,兩人腿成交叉步;同時右臂掌向前旋轉,以腹部 前方,向上轉至左臂掌外部(轉成反掌),互成交叉(圖81)。
右臂反掌,轉至頭上部,臂微屈肘角向右,同時左掌指端向下,掌面向外,向下直伸至左侧下方,同時左足向右足之左前邁半步,成左虚步,左掌貼近左腿 面(圖82)。
兩腿下蹲_在足即向左前伸直滑出,成左撲步,同時左臂正掌貼隨左腿,伸 向左前方。同時;臂掌伸上向右後上方(圖83)。
進足上擊拳①身體向左斜上方抬起。左腿向前成左弓步,右腿伸直;同 時左臂掌由下隨身向前上方,轉伸至頭上方,成反掌,臂微屈肘角向左,掌心向 上,同時右臂掌落至右後下方,成勾手(圖84)。
②右足向前方一步,成右弓步,左腿伸直於後方。同時右手成拳由後下方,直 向前上方頭之上部左掌心擊去,左掌即握右拳(圖85)。
(33>躍步+字掌①右足收回提膝。(腿面平,膝角向前,足尖向下,近接左 膝)同時向右轉身180度,身體重心移於左腿立穩,同時右拳成掌,向下旋轉,經腹 部前方,向上轉至胸前,屈肘緊贴右侧腰部,轉成仰掌,手指向前,手心向上,面目 右視(圖86)。
右足躍落原地,同時左足躍向右足前一步,兩腿成左弓箭步;同時左臂平掌 向右下方蓋至右臂掌外部,(轉成按掌)兩臂交叉(圖87)。
右臂掌由左臂掌内部,直向右前方擊出。同時左臂掌由右臂掌外部,向下 旋轉以腹前下部,轉向左後方,兩臂掌前後成一字形(圖88)。
左撲右轚拳①屈右臂,肘角贴於右腰部,轉成仰掌,約於肩平,同時左 臂掌向下旋轉,以腹前方,向上轉至右臂掌外部按掌(圖89)。
②右臂掌成拳,向右前方直擊,轉成平拳拳心向下,拳眼.向右,左臂反掌成反 拳再抬至頭前上方。(圖90)。
肘擊身體向右轉180度成右弓步,左腿伸直,同時屈收右臂,肘角向中 前方擊出,拳成平拳,贴於右侧肩部,左臂不動(圖91)。
下擊拳①將右小臂,向下旋轉伸向右前方,成平拳,同時左臂平拳向下 落至左肩前部,屈肘,肘角向左(92)。
身體向右轉,同時右臂拳成反掌,轉伸向頭部上方,臂微屈,肘角向右,同 時左臂平拳向前下栽擊,面目前視(圖93)。
上踢單腿①左足向右前邁半步,成左虚步;同時左臂拳成掌(成平掌)向 上曲臂貼胸前,將掌轉成反掌,貼置右脅下,同時右臂掌由上向左旋,經左方(左 臂外部)向下旋轉,復轉至右後方,成勾手(圖94)。
左足再向前方上半步,落實直立(身體重心移於左足)右足跟隨至抬起,向 前跟半步(足尖立地膝角微屈);同時左臂掌向下旋轉,以左方向上而至頭部上 方,仍成反掌(肘角向左,臂微屈),(圖95)。
右足直向頭前上方高踢(足尖與左掌互接)(膝挺直足尖向勾)左腿膝務 直、穩立爲要,(上身不可前俯)(圖96)。
右足隨落立於左足前(足尖點地,膝角微屈)保持身體姿勢,原地不動,面目 前視(圖97)。
花手上擊拳①左臂掌(成平掌)下蓋至胸前,屈臂贴胸,轉成仰掌,平右 肩前部;同時右臂手向下旋轉,經腹前向上,轉贴至胸前左臂外部。(成正掌)對正 面前,兩臂互成交叉(圖98)。
②右臂掌向上旋轉,經右方轉向右下方成拳,拳心向前,劈向後下方;同時左 臂掌(成平掌)向下旋轉,經左方而轉至左上方,成反掌,於頭前上方,臂微屈,肘角向左(圖99)。
浏览1,0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