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不再沉寂,成龙开始多方接洽,希望能 够为这些建筑瑰宝寻找一个好的归宿。
虽然曾经多次向特区政府求助无果,但成龙仍然希望能够将这些徽州 古建筑放在香港。毕竟,他生在香港,也希望在香港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 东西。于是,在遭到一次又一次拒绝后,他依然积极地与特区政府有关部 门商洽,然而,令他失望的是,繁华的大都市里,人多地少、寸土寸金, 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去安置这些体量庞大的古建筑。
成龙又把目光投向了内地。毕竟,这些房子当初就是为了实现父亲落 叶归根的愿望而购买的,如今,虽然父亲已经故去,让这些古建筑回到内 地,也算是"落叶归根"了。为此,成龙四处奔波,先后考察了几个地方, 却始终未能为这些古建筑找到令他满意的落脚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成龙与一位新加坡的朋友在聊天的时候偶然说起了 这件事,这位朋友听后,为他开拓了新思路——既然国内找不到合适的地 方来安置这些古建筑,为什么不将其“移植"到国外?
朋友还建议成龙,可以将视线投向新加坡。古建筑是不具有再生的功 能的,一旦保护不好就意味着“死亡"。新加坡的历史并不长,留下的古 建筑本来就少,况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速发展中,又出现了用摧毁古建筑来换取现代化的做法,对古建筑的大拆大建,使幸存的古建筑更是 少之又少。由于对古建筑的保护不力,让新加坡少了古迹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景点魅力在褪色。
新加坡政府逐渐意识到,这些古建筑是新加坡的根基,保护古建筑, 就是为新加坡留下根脉,可以让后代可以通过活化的建筑来感受曾经的历 史,通过承载着文化的建筑来感受祖辈的生活。从1971年制定《保存古迹 法令》,到1989年制定《市区重建局法令》,再到1998年的《规划法令》, 新加坡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古建筑。这个原本缺乏 历史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因为如今对古建筑的保护,让每一个去过的游客 都感到震撼。
成龙顿时感觉眼前豁然开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如果能够得到妥 善的保护,让这些古建筑留在国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在原 生地无人接收,甚至要面临被损毁的风险,那么,为什么不为它们寻找更 安全的归宿?与其将这些古建筑作为自己的私人藏品,不如让更多人欣赏、 了解它们,使这些古建筑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使者,不是更能体现它们的 价值吗?最重要的是让这些古建筑得到全面、细致的保护,不能放任时间 毁损它们的魅力。
彼时,成龙恰好在新加坡购买了一些英式的老房子用来投资。新加坡 总理夫人得知此事后,对成龙说,谢谢你,你很喜欢老房子。成龙笑着对 总理夫人说,自己还有一些更老的房子。成龙兴高采烈地从手机里找出那 些古建筑的照片,像个孩子一样如数家珍地给总理夫人看,并详细地介绍起了那些古建筑。
成龙的古建筑照片吸引了总理夫人,看完之后,她向成龙提了一个建议 能不能把这些古建筑放在新加坡?这与成龙的想法不谋而合。总理夫人向 成龙承诺,她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关于古建筑移置的所有问题。成龙 点了点头。
七天后,总理夫人给成龙打电话,说新加坡决定送他一块地,供他安 置那些古建筑。并且,新加坡方面还会负责运输、维修等一切事宜,所有 费用由新加坡来承担。
紧接着,新加坡就派来了一批人,来香港与成龙接洽。新加坡的旅游 部长、文化部长全都来了,让成龙感受到他们对这件事的重视,这也让他 更加放心地把自己的古建筑捐给新加坡。
最终,在自己多年来收集的十几栋古建筑中,成龙精挑细选了四栋, 包括两个古厝、一个凉亭和一个戏台,捐赠给新加坡,总价值过亿。
这几栋老房子虽然送出去了,但成龙的心里总是觉得有些不踏实。就 像把女儿送出嫁的父母一样,他迫切地想了解“女儿”在"婆家"过着怎 样的生活。于是,为了了解对方的保护计划和安置方案,2005年,成龙专 门来到新加坡进行考察。新加坡决定将这四栋古建筑安置在新加坡科技设 计大学校园内。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是新加坡的第四所公立大学,办学理 念新颖,建筑极具特色,将四栋古建筑放在这里,可谓相得益彰。他们认为, 把这些古建筑摆在学校里,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国的文化。
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这些"橱窗文物"将会变成"活教材”,成为有实用和使用价值的历史性建筑,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文物。它们会被放 入校园中,成为学生们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学生可以走进走出、仔细观赏, 近距离地对这些古建筑展开研究,甚至可以把戏台当成小型表演场所,在 亭子里休息,在两栋古厝内举行研讨会、开展览会,甚至把这里当成课堂。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没有让成龙失望,在那里,他看到学校专门腾出 一个空间,把古建筑摆在里面,并且用风扇一直吹着它们,防止它们潮湿、 发霉。他们的文物修复专家,以百倍的耐心精心地对那些古建筑进行保存、 维修、扫描,把每一根木头拿出来做记号再维修。他们小心翼翼地对待这 些古建筑,就像对待襁褓中的婴儿一般。
这时,成龙心头的疑虑全部打消了。为了让这些古建筑更加精美,成 龙还特意在国内寻找石雕,送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与它们搭配。在成 龙看来,要做就做全套。
经历多年苦苦找寻,成龙终于找到最有利于保护这些古建筑的方法, 在欣慰之余,他不由得感慨万千:作为文化器物存在的徽州古建筑,已经 不仅仅是一栋房子、一片院落,更是一段历史的遗留、一种活态的文化。 人们看到它,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气息。如今,虽然这些古建筑在异国他乡 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却终究脱离了原生的土壤,即使仍然能保持鲜亮的 容颜,却失去了自己的根。那些青砖黛瓦的古建筑,只有在青山绿水之中, 才能最好地呈现出它们的美。无论如何,让这些古建筑远离故土,总是一 桩憾事。想一想,终究意难平!
2013年4月,四栋古建筑在新加坡的落户工作基本上已经尘埃落定。
二十年前经人介绍,我在国内买了十间安徽的古建筑,本来想着 找一块地,把老房子重新建好,让爸妈住。不料爸妈都在十多年内相 继离开。这十栋包括厅堂、戏台、凉亭的徽派木建筑,便一直躺在仓 库里成为白蚁的食粮。这些老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如果不 摆出来让人欣赏实在浪费。十年前,我想把这些老房子捐给香港政府, 作为展示用途,但和二届特区政府谈怎样拨地,但几年都没有谈出一 个结果。可能有某些原因或者困难吧。两年前我跟一个新加坡朋友谈 起这件事,他马上请我跟一位新加坡官员见面,那位官员马上为我在 新加坡的科技设计大学找到一块地,好让全世界的学生了解我们中国 的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我随即答应把十栋安徽古建筑中的四栋捐给他 们。这次去新加坡,便到科技设计大学看看这些老房子的摆放进行得 怎样了。大学里对徽派古建筑有研究的学者和古建教授向我介绍他们 准备怎样摆放这四栋古建时,看着那些精致的模型和三维图样、镭射 扫描,我才知道为了好好陈列这四栋老房子,他们已经做了周详的考 证和周边环境的设计。这令我非常感动,几乎有冲动想把其余那六栋 也捐给他们。跟学生和教授们道别时,我们还高兴地来个大合照。
成龙的微博,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议论纷纷,有支持、有理解,更 有争议,甚至是明确反对。有网友说:“毕竟这些东西都是祖宗留下来的遗产,独一无二,就好比你制作那部《十二生肖》电影,留得住的东西就 一定要好好珍惜,治理房子要从根源上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找个理由来蒙 蔽他人,做对不住民族的事! ’’
《十二生肖》是成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2012年曾引起很 大反响。在电影中,成龙扮演的是一个叫作杰克的侠盗,为了寻找圆明园 十二生肖中失散的最后四个兽首,他四处奔波,历尽磨难。在最后关头, 一向惜金如命的杰克放弃金钱,将寻回的珍贵文物兽首归还给中国。电影 里的成龙,凭借着一己之力,桿卫了文物的归属,令人感佩。"只要是人 家的文物,我们一定要还给人家。没有人可以从别人的国家抢走人家的文 物,摆在自己国家的博物馆,说是帮人家保管。……这种行为是可耻的。” 这是电影中的经典台词。然而,现实中的成龙,竟然要将中国的古建筑捐 给新加坡,人们当然无法理解,一些人甚至斥责他为了名利“卖国”。
2013年4月9曰,成龙对这些质疑的声音做出了回应:"没想到捐房 子的事情弄得沸沸扬扬,其实我很想找机会把这件事从头到尾讲一讲,因 为是个很有趣的故事,只是三言两语说不完,要找合适的机会坐下来细细说。 不过有些话可以干脆利落地讲,请你们放心,成龙不会做犯法的事,更不 会做对不起民族的事。在此一并谢过大家的关心。"
其实,保护中华古建筑,是成龙的一个梦,是他的慈善事业延伸的另 一个领域,又怎会为名利所驱使做对不起民族的事?对成龙来说,名利早 已是阅尽的风景,何须为之弯腰?之所以要把这些古建筑捐给新加坡,是 出于无奈,更是为了保护这些文化瑰宝。
与此同时,在成龙的帮助下,四栋古建筑在新加坡的施工非常顺利, 2014年3月11日,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为这四栋明清时代古建筑举行了 隆重的上梁仪式,这意味着,这些古建筑主体结构的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 成了。上梁仪式自从明清以来,就普及于中国民间,被认为是建房过程中 重要的传统习俗。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用中国传统上梁习俗来庆祝主体结 构的竣工,令成龙感动不已。
古建筑中的戏台和双层亭,被安置在学生宿舍和学术大楼之间,一栋 供演出使用,另一栋可供学生们休闲。靠近学生与教工宿舍的两栋古厝被 生态池塘环绕,是举办活动的场地,为此,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在里面安 装了冷气,并且为古厝加上玻璃墙。另外,在古厝的山墙"开窗"(增添 窗口),让身处古厝里面的人,能眺望远处池塘潋滟的风景。除了类似的 这些小改良之外,古建筑都保留了原有的面貌。
2015年年初,这些古建筑开始投入使用,成为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校 园里的一个新地标。看到自己捐赠的古建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龙的 心里倍感欣慰。
浏览6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