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现代化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以两全的命题。这不只令成 龙苦恼不已,也是全世界和全人类共同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即使是到现在,在中国城乡各地仍然 保存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古镇古村。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 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已有六七千年的历 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万里的长城,堪称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 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 早就已经走在了世界桥梁科学发展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 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 国的古典园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 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是有灵魂的,而那些古建筑正是承载着历史的灵魂,这也正是古 建筑吸引成龙、吸引其他收藏家们的魅力所在。它们代表了城市与乡村在 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建筑特色,饱含着丰富的历史信 息,正如成龙所说:"从这些老房子里,你能看到过去,也能看到未来。”

毫不夸张地说,古建筑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化石",它是不 加粉饰的历史记忆,正是凭借着它们,人们才能定位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

欣赏那些古建筑,就如同翻开了一本沉甸甸的史书。从那洪荒远古的 神话传说,到秦皇汉武的丰功伟业,再到大唐帝国的宏伟蓝图,还有在历 史书上可能都找不到任何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被它详 尽地、形象地记录了下来。

也正因为它们拥有的巨大价值,世界各国对古建筑的保护日益重视。

成龙曾经去过日本很多次,日本对古建筑的保护,给他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早在1950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就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随着 社会的发展,这个以保护各类文化遗产为宗旨的综合性法律与日本环境省 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个更为严谨的法律保护体系。尤其 是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日本更加意识到古建筑自身所蕴含的价值和 其代表的历史价值的重要性,对古建筑的保护愈加升级。

曰本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所采取的策略,以宣传古建筑价值、再利用、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主,力求在促进古建筑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 保留它们原有的外观和历史价值;在促进旅游观光等景观经济、带动当地 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保留古风古志,让人们可以体验传统生活,保留传 统价值观,发展本国传统文化。

在缜密完备的古建筑保护法的呵护下,曰本大量优美、典雅、有着浓 厚中国古代元素的传统建筑得到妥善的保护。就以山口县萩市为例:400 多年以来,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仍然安然地躺卧在周边。长长的白墙,围起了一座座庄严肃穆的武士大宅,报安的钟声从远处高大幽深的寺院悠悠传 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萩市也需要现代化发展,然而,他们解决社会 需求的基本方法,不是毁掉这些老建筑来获得空间,而是选择了在老城区 外部建设新城区。良好的保护,使得古建筑既实现了浓厚历史传统的自然 延续,又青春常在,焕发了勃然的生命力。

同样令成龙惊讶的,还有意大利。意大利人将保护古建筑的意识称为 他们的DNA。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在他们的心中,都给古 建筑贴上了一个“珍藏品”的标签。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历经时间洗礼的 古老建筑,就像基因一样重要,它们以低调的姿态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 面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条款,早就被写入意大利的宪法,凡是稍有历 史的城市,都会圈出一个古城区,限制车辆进入。有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咖 啡店,已经以古老的面貌已经存在了几百年。

意大利人的保护理念是"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因此,意大利的很 多古建筑,现在仍然作为办公场所或者住宅使用着。它们虽然保持千年前 的古老面貌,流露各自的时代特征,但内部却别有洞天,已经被翻新、加固, 适应现代办公、居住需求。在维修这些古建筑的时候,必须要遵守极其苛 刻的文物保护规定,比如,翻新的时候就连窗户的颜色、材质都不能有一 丝一毫的变动。

然而,反观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城墙、宗庙、桥梁、 寺塔等建筑持续不断地被兴建着,却很少对其加以保护,再加之战乱连连、 兵灾不止,中国的古建筑几乎长时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近现代虽然人们已经产生了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不过由于战事此起彼伏,对此仍然是无 暇顾及。

走进和平时期后,经济建设和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又使古建筑保 护的空间被不断压缩。为了扩大现代企业的规模,古建筑不得不让路; 为了打造现代化城市,与其格格不入的古建筑被推倒……我国虽然已经 制定《文物保护法》,却没有古建筑保护法,尽管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 系,然而却因为各有要旨而有所区别。如果一直没有一部专门完备的法 律来保护古建筑,那么,古建筑的保护或许就会始终处于无序的状态之 中。像成龙这样拥有十几栋古建筑却没有途径使其得到妥善保护的事情, 也会层出不穷。

怎样才能使中国的古建筑在传统与创新、本土特色与国际化、人文与 自然之间找到平衡,走出一条崭新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之路?对 于这个问题,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不过,成龙给出的答案,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将古建筑捐献给 新加坡,对古建筑进行异地保护,走出了一条古建保护的新路子。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古建筑的异地重建,或许是“最不坏” 的一个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相对城市,这 种变化更为显著,因为无论是从格局还是体量上,作为个体的村庄所构成 的农村都比城市小得多,对资本的抵抗力也更弱。在这个无法逆转的历史 进程里,最先遭受冲击的就是古建筑。除此之外,农民本身也有摆脱破旧老屋阴暗、潮湿、低矮、闭塞、难以与工业化相对接环境的强烈愿望,希 望入住干净整洁的城镇化楼房。

而且,中国的古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不但容易受到火灾、水灾、虫 噬等自然外力的破坏,时间稍一久远也会老化、松散。很多古建筑正是因 为这个原因无法继续居住,房屋主人必须在原有的宅基地上盖新房,不得 不匆匆忙忙处理传了几代的老房子。

要想使这些老房子免遭这样的命运,异地重建是一种比较可行的保护 方法。没有被列入文物的古建,得到的保护力度就会打一些折扣,甚至无 人问津。然而,这并不代表它们是没有价值的。私人或者企业组织无偿参 与或出资保护,使得原本会遭遇破坏拆毁的古建筑幸免于难,或者换一个 地方,它们就会得以继续保存下来,甚至重新大放异彩。

与其让它们在风吹日晒、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曰益损毁,人们只能 在照片中欣赏它们的美丽,不如让成龙以及如成龙一般的人来保护它们, 让它们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异地保护的模式现在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得到实施,比如江西婺源篁岭 景区以独有的产权收购、异地搬迁保护模式,在保持原有村落建筑和古村 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对村落建筑和风貌进行规划、保护,提升古村 历史文化内涵,让古建筑的生命得以延续,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婺源县的怡心堂,就是篁岭异地重建保护的一个典型案例。怡心堂原 来是一栋古建调居客馆,在徽派古建筑体系中拥有独特的资源价值。2012 年,怡心堂的花窗门片几乎全部被盗,损失极其严重。而且,由于年久失修,房屋还出现了后进木结构横梁断裂、"牛腿”脱落、多处腐烂塌陷等毁坏现象, 如果不及时对它加以维修保护,独特的古建资源很快就会损失殆尽。

2013年10月,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怡心堂所在的许村镇政 府达成了一个合作协议,由篁岭景区全额出资,将怡心堂整体异地搬迁, 并修缮保护。这不但使古建筑产生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让古建筑得 以保存。

不过,当下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民众的古建筑保护意识。{威尼斯宪 章》里提到:"世世代代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流下来的信息, 是人民千百年传统活的见证。"梁思成也说过:“最有效的保护就是让国 民知道其价值,只有大家都知道是可贵的才会自觉保护。"从这个角度看, 成龙将四栋古建捐赠新加坡,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古建保护的新路子。

浏览5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