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我发了微博,宣布四栋给新加坡,大家就开始格外关注,愿意跟 我坐下来谈的机构也一下子多了起来。这样恰好说明我用的方法是有效的。 其实国内那么多老房子,我真的希望各地政府能重视起来,好好地去思考 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比如各地政府可以有一笔基金去专门做这件事。 平时我世界各地跑,去法国小镇、意大利小镇、德国小镇,可以看到人家 几百年前的古建筑,都保护得特别好。现在我们国内这种保留着原貌的小 镇真的很少了,毁的毁,卖的卖。我收的那些老房子,你看照片就知道, 有些梁、牛腿等已经没了,早就已经被拆去卖了。因为我这个行动,引起 内地政府和人们的关注,我其实非常开心,我很愿意呼吁更多人去爱护我

们的这些文物,把原有的那些保护好,让所有的民众和外国的旅游者也看 到原汁原味的中国小镇。

现在跟北京这边谈得比较有进展了,方向也已经比较清晰,不会出现 我担心的那种商业行为。现在初步定的是放在一个公园那边,把它做成一 个"成龙和平园”,既有环保元素,又有文化元素,它不单纯是我自己的 一个博物馆,而是包含世界各地文化的东西,也会有人在那里讲课,可能 过年的时候会安排一个敲钟盛典,我希望把这个公园弄好。

这些东西在当年我买的时候,都放在原来的地方风吹雨淋不被重视, 如果不是我买来,很多可能现在已经坏掉了。其实刚幵始我买的时候,没 有认为这是一个国宝我才要把它买下来,这些几乎都是20年前买下来的。 那时候也没有人去说这是历史古建筑,需要保护啊等等。只是因为现在我 的身份,大家才开始关注这些。现在这些老房子在新加坡已经完成。关于 很多人争议的“老房子到底是不是文物"这件事,我也专门跟国家文物局 的人咨询过,我买下的这些东西是过去一些有钱人的民居,它们的工艺很 美很少见,是很有中国文化韵味的建筑物,但并不算是文物。

十多栋老房子,捐给了新加坡四栋,剩下的这些,有一部分我会捐给 北京,一部分可能捐给国内其他地方,2200万拍卖了一栋,也依然希望留 两栋在香港,我真的很想找一个机会,留一些东西在香港。当年爸爸妈妈 在世的时候,我着急,不知道几时才能维修好,几时才能让他们住进去。 后来妈妈去世了,爸爸前两年也走了,最初的愿望终究没有达成。我想, 再不捐出来,我都60多岁了。如果不捐,哪天自己不在了,那些房子木头就都变成废物了。我看房祖名每次经过公司,都用不屑的眼神来看我弄 这些,就知道他是不会接手这些东西的。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快点把东 西捐出来。

我的朋友们会抱不平,说大哥你从开始买这些房子到后来的维护,大 概花了几千万,最后全都捐出去,自己也没得到什么,还要被那么多人骂, 你不委屈吗?我早就习惯了。不要说是我,连我身边跟我这么多年的工作 人员也早就习惯了。反正我总是会跟人家讲"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 心""人在做天在看”“清者自清”。我现在做任何事情,没有对不起国家, 没有对不起民族,最重要的是,我没有任何个人私利在里面。我所做的, 都是我觉得对的事情,只要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我就觉得很开心,这么 多年来都是这样。

走到今天,我还求什么吗?求名吗?我已经很有名了。求钱吗?我早 就不缺钱了。只要我高兴,我可以背一个行囊,开我自己的飞机,我就走了, 退休了。我今天还在不断地做事,也做得很幵心,而且这么多年来,我就 是在一路的批评声中走过来的。我很感谢骂我的人、讨厌我的人,因为有 他们,我会检讨自己做得到底对不对,如果有不对的,谢谢大家的提醒, 我会改正。也感谢赞美我的人们,因为有你们,我才会更加努力,也有动 力把所有事情做得更好。

序二成龙: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张慧瑜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

成龙作为享誉全球的国际巨星,既是海内外华人喜爱的电影明星,又 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拍摄古装武打片《醉拳》 成名,到8〇年代拍城市动作片《警察故事》系列,再到90年代成功进军 好莱坞,成龙是自李小龙之后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华人影星,也是香港电影 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新世纪以来,成龙回归内地发展,不仅重续了成龙 电影的辉煌,而且也被当作中华文化的代言者,其中国功夫的形象已经成 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名片。著名画家、收藏家荣宏君先生所著《成龙•收 藏人生》一书从古建筑收藏的角度反映成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呈现了成龙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成龙电影的风格与特色

这部书的前半部分先叙述了成龙从穷小子陈港生成长为小有名气的"七 小福"元楼的辛酸经历,接着叙述了他从默默无闻的武侠片特技人一步步 成为一代功夫巨星的奋斗历程。成龙早在8岁时就已经开始拍电影,但获 得较高声望要等到20世纪70年代末拍摄《醉拳> 和《蛇形刁手>,借此 逐渐形成"成龙电影"即喜剧功夫片的风格。用成龙自己的话说,他的电 影是反李小龙电影的,这固然可以看到李小龙对于他之后的功夫电影的影 响,但同时看到更多的是“成龙电影”的开拓以及探索。在《醉拳》中, 成龙把少年黄飞鸿演绎成了一个顽皮活泼、嬉皮笑脸、惹是生非、不敬师 长的"功夫小子”的新形象,显然李小龙电影中出现的强烈的家国仇恨、 民族斗争,不再是影片所要展示的重点,一种更具娱乐性、观赏性的功夫 片适应了随着香港经济起飞而日渐形成的以消费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发 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成龙开始了 "职业警察”的生涯。他自导自演的<A计划》 (1983 )和《警察故事>(1985 ),是形成“成龙电影"或打造成龙品牌 的转折性作品。成龙将中国功夫片和西方现代警匪片结合在一起,克服了 传统功夫片局限于单纯地展现功夫的不足,而且摒除了功夫的门户之见, 把可能并不成型也没有固定套路或架势的功夫融入现代生活的打斗当中。 作为现代火器战斗的一种补充,传统的中国功夫在新的类型电影中一样有用武之地,而警匪片所包含的法制观念和张扬正义的特性更具有现代生活 的特色。自此,成龙在屏幕上的形象基本上以警察、刑警或特工的身份出现。 这样,新型警匪功夫片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创作空间也更加 广阔,并且非常巧妙地完成了由古代向现代的嬗变,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 由本土化(功夫片)向国际化(枪战警匪片 > 的转型。至此,成龙找到了 一片属于自己的电影天地。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成龙电影的国际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将故事 背景移到国外,加入白种人、阿拉伯人等以前香港电影中少见的外族人物 形象,开始拍摄类似于好莱坞超级制作的大场面。比如在影像上,成龙电 影幵始大规模地跨地域拍摄。从《飞鹰计划》(1991 )到亚洲腹地拍摄幵 始,成龙电影开始了一系列的远征:《超级警察>(1992)到东南亚,〈红 番区》(1995)到美国,《霹雳火》(1995)到日本,《简单任务》(1996) 从欧洲到澳洲,《我是谁》(1998 )从非洲到欧洲,而《特务迷城》(2001 ) 则从香港到韩国再到土耳其,成龙通过踏遍五大洲来完成他的一部部电影 制作。进而,成龙的香港警察身份也随之变成了国际刑警或特工等。这样 做使得成龙影片已绝非纯粹的香港电影,不仅使影片扩充了视野,展现不 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用奇观来调节观众的胃口,更重要的是使电影能够打 开国际市场,消除本土化的狭隘。但无论如何突破取景地的限制,电影情 节基本上没有改变成龙正义的形象。

成龙功夫电影有这样几个鲜明特色:首先,幽默诙谐的表演大大提高 了影片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而且按成龙的说法这是一种"环境式喜剧,不是硬表演出来的,是配合着周围环境或场景创造出来的,有一种智慧在 里面。成龙说他经常看巴斯特•基顿、查理•卓别林等美国早期默片时代 的喜剧明星的作品,来对照自己的电影表演。其次,成龙不仅把诙谐的喜 剧融入周围的情景当中,而且在设计自己的打斗动作时也充分发挥周围环 境中的素材,可以说每一次险象环生、绝地逢源即变劣势为优势的手段都 不是依靠尖端的高科技工具,而是娴熟地利用环境中的曰常器具打倒对方, 无论在酒馆、在小巷还是在卧室,那种来自于对肢体的巧妙控制,准确地 与地形地物做搭配的动作,将拳脚融入环境的喜趣以及对雨伞、高帽、燕 尾服等道具、服装的运用,都使成龙的表演如痴如醉,如影随形般流畅动人, 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第三,避免渲染暴力。在精彩的打斗场面中,成龙始 终坚持"有动作而不残暴,有喜剧而不下流"的原则,细心的观众们一定 会发现,越是新拍的片子,成龙越是很少使用武器,连拿枪的场面都很难 出现(更多的时候是他和对手在激烈的"抢枪”而不是互射),这主要是 避免片子中的暴力倾向,以免误人子弟,这也成为成龙电影的标志之一。

可以说,成龙电影遵循快乐原则,以轻松喜剧色彩调节打斗的紧张心 理和以别具一格的喜剧语言、动作、场景消解格杀的酷烈残暴,以英雄不 死的喜剧性结局抚慰来自现实生活激烈竞争中的人们疲惫的心灵,让观众 在喜剧与动作相辅相成、彼此渗透中松弛精神、愉悦心灵,在笑声中体味 成龙独到的灵思与智慧。正是在这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平民英雄的塑造中, 成龙电影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广泛的认同。

浏览6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