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节威震香江港岛上空升巨星
《唐山大兄》公映了。李小龙的凌厉拳脚和逼真、火爆的动作令观众耳目一新,观众无不如疾如 醉,喝彩与掌声接连不断。上映后大受欢迎,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高达三百 万港元。李小龙的名声并从香港传遍了东南亚各地,只要一提到《唐山大兄》,人们都会竖起拇指赞 道:“李小龙的功夫堪称一流!”
1971年10月,李小龙携莲达飞赴香港,出席《唐山大兄》的首映式,老板邹文怀就坐在他身边。 那一夜是李小龙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夜。从开映到放映完毕,整个戏院都沉浸在潮水般的热烈氛围 中,观众时而屏住呼吸,鸦雀无声,时而高声叫喊,掌声雷动。李小龙更是激动不已,数次站起来向 影迷们招手致意。这一夜,彻底改变了李小龙的一生,他的长达十多年的努力和艰辛,都在这一夜 得到了回报。香港的各家报纸,均报道了这一夜的盛况。李小龙在一夜之间成为红得发紫的明星。
可是,谁又知道这部戏的背后有多少辛酸和艰难呢?由于嘉禾公司经济条件有限,财力严重不 足,他们是在生活条件差到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情况下工作的。《唐山大兄》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只 是由于李小龙的出色表演,才使影片大放异彩。李小龙所饰的唐山(指中国)大兄郑潮安,为生计所 迫,到曼谷投靠亲友,并到一家制冰厂当工人,工厂的老板是毒品贩卖组织的幕后主持人,工厂里知 道这个秘密的工人均一一被杀害。郑潮安目睹恶势力如此嚣张,最后忍无可忍,勇敢地挺身而出, 打击恶党,彻底予以消灭,为社会除去一大害。总之,在戏中的李小龙是正义的化身,勇敢的无名英 雄。影片以“忍”作为不可再忍的铺垫,将情绪推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这时候,有些电影观众几乎 要跑到李小龙跟前乞求他还手,或冲向银幕欲为受辱同胞狠揍恶徒一顿。诸多影评家在观后亦作 出如下结论:“所发生的事情很难让人用笔墨来形容。”
李小龙在片中,不仅功夫出众,演技亦堪称一流,为影评家叫好。而且他的表情、动作皆很真 实,连很多外籍人士都大为赞赏,说这是“李小龙从影以来最好的一部动作片,也是人类出现在胶卷 上最卓越的一次”。李小龙在《唐山大兄》一片中,第一次恢复使用他童年时的艺名“李小龙”。以至 于当时和以后的华语片商,在发行李小龙饰演过的影片时,一律将原来的英文名字改为“李小龙”。 《唐山大兄》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得嘉禾这只雏鸟,骤然间羽翼丰满,成为国语片市场中的大鹏, 连邵氏公司这样的影业巨头也不敢小觑他了。
李小龙所拍的电影,故事情节颇为简单,但深具劝善惩恶的意义,而且将武术电影提升到了更 高的层次,如果同样剧情的影片改由其他人演出,就难有如此丰硕的收获。徒手与恶党搏斗,快准 狠的招式及飞踢,这些绝技只有李小龙所独具。而且片中的任何动作均为真实,绝无替身代为演出的情况。
第二十四节峰回路转重返美国好莱坞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成功,李小龙又惊又喜,他对香港的新闻媒介说:“打开始我就知道这部戏会 成功,但我必须承认,我没想到竟会如此的成功。”这是一贯狂妄自大的李小龙在巨大的成功面前, 道出的难能可贵的心底话。但他同时又认为,这部影片并不全然代表他从影的理想。他说,我只是 希望这部电影“能在国语片中代表一种新的趋向”。
功成名就的李小龙,不断收到了来自美国好莱坞的电报及信函,有华纳公司的,也有派拉蒙公 司及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的。以前,李小龙曾在派拉蒙公司的《盲探神犬》里饰配角,在这一集 中,李小龙的风头压过了饰主角的詹姆斯•弗兰西斯,而且在这一多集的电视系列剧中,又数这一集 的风头最足。当初,编剧拟定为李小龙在《盲探神犬》里争取演四集,但派拉蒙公司最终只为他制作 了一集,另三集以种种理由给否定了。现在,派拉蒙公司根据港台传来的消息,决定再为李小龙加 拍三集,使《盲探神犬》重放异彩。
华纳公司的心态跟派拉蒙公司差不多,他们决定再为李小龙上一套《功夫》。李小龙感到兴奋, 他初衷未改,和他离美回港时一样,仍希望在好莱坞发展。作为嘉禾公司,他们不以为派拉蒙、华纳 态度的改观会对他们构成威胁,他们倒希望李小龙回去借好莱坞再把名气扩大一些,然后回港为其 拍另一部影片,因为合约签的是李小龙为嘉禾拍两部影片。
在洛杉矶机场,莲达见到了消瘦却精神十足的李小龙。李小龙这一次返美,使很多跟邹文怀要 好的人认为,家在洛杉矶的李小龙大概会黄鹤一去不复返了。《盲探神犬》的另三集不是由原来的 施里芬写的,由于剧作者根本不懂截拳道或中国功夫,故李小龙见了脚本颇不满意,可是时间紧,已 不可能再让施里芬重新创作,李小龙只得将就着力图演好。当然,这三集比第一集大为逊色。另 外,华纳公司急于网住李小龙,因此出的条件也很优越。但无论是派拉蒙还是华纳,都还没有跟李 小龙正式洽谈让他主演电影。但较过去好莱坞对他的生硬态度,无疑是有了很大的改观。
这个阶段,李小龙处在犹豫、彷徨之中:是在好莱坞长期发展,还是回港获取短期功效。最后, 他还是决定先回香港,因为他已深深感觉到上一次回港“镀金”对他在好莱坞及国际影坛上所起的 作用,或者说是在好莱坞长期发展的时机还未到。尽管,李小龙对混迹香港影坛有一种掉价的无奈感李小龙直到他生命的终止,都顽固地认为好莱坞是个真正发展电影事业的地方。
第二十五节精武门前李小龙再创辉煌
《唐山大兄》公映后不久,李小龙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精武门》(FIST OF GURY)的拍摄,而且成 为他又一成功代表作,这部影片被看作是李小龙生平表演最勇猛、最逼真的一部影片。他在银幕上 简直象发疯一样,观众看时,竟紧张得连气也喘不上来。到结束时,却禁不住狂热地欢呼起来。《精 武门》一下子使扮演主角的李小龙,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精武门》一片是在香港拍摄的。背景是1908年的上海,李小龙在片中饰演大侠霍元甲的高足 陈真。故事以霍元甲之死拉开序幕,陈真得知师父死于日本武师下的毒药之后,只身闯人武馆,打 碎了“东亚病夫”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匾,随之以无所畏惧的勇猛气概,分别击败日本空手道 武师和俄国大力士。血战之后,为保存精武馆,不惜以身怀绝技之躯与日本暴徒拼搏到流尽最后一
滴血。影片在枪声与李小龙飞身跃起后的怪啸声中落幕。
这样的结局遭到众多影迷的抗议,他们为英雄之死扼腕叹息,并无比愤怒。李小龙一贯主张以 功夫表现武道哲学,而不是宣扬暴力,这也是为什么他所演的两个角色最后还是死掉了的原因所 在,他说:“因为我杀了很多人,所以必须偿命。”为了拍《精武门》,李小龙一家又搬到了香港暂住。 《精武门》的拍摄,基本兑现了李小龙最初提的一些条件,尤其他还把他的武道朋友美国空手道冠军 罗勃毕尔请来香港,饰片中的俄国拳师。
影片是1972年3月16日公映的。《精武门》又一次震动了香港,李小龙在片中展现的凛凛英 姿,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惊人的打斗技巧,都表明了他所扮演的角色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也就是说,他把中华民族那种勇武善战、爱憎分明的特征塑造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表演的“二节 棍”和“李三脚”,更是神勇无比,精彩绝伦,令人不能忘怀。由于李小龙的不懈努力,再次把功夫电 影带人了全新的境界,并突破了四百万港元的票房纪录。
《精武门》的编剧仍由伊匡、罗维合作。先由伊匡搞出文学剧本,罗维再处理成电影脚本。但李 小龙对脚本大为不满,认为罗维构想的一切根本不行。李小龙与罗维进一步加深了矛盾,好在邹文 怀尽力调停,才未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可以这样说,《精武门》是一部体现李小龙个人风格的影片, 导演所起的作用不大。《精武门》的武打场面比《唐山大兄》更加精彩,李小龙首次在片中表演了二 节棍,而且表演得相当成功。据当时的影评家说,光看李小龙表演的二节棍,便已够票值,可见其棍 技之威猛。
《精武门》的公映盛况空前。有的记者称:“这些武迷与影迷们简直就是疯了”。更有影评家专 门分析了这部戏为何造成这样轰动的原因,说影片适合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因中国在历史上倍受 日人的欺辱,而李小龙则为中国的观众渲泄了压抑已久的怨愤,替中国人出了气。
据当时的《技击明星》杂志报道:在新加坡,门票时时告罄。每张2元的《精武门》电影票,在黑 市上竟卖到40多元。首映式的当晚,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向了电影院,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阻塞,致使 上影不得不暂停一个星期,直到当局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才重新公映。在新加坡的历史上,由一 部电影引起交通阻塞,还是首次。在菲律宾,《精武门》在影院也连续上映了几个月,打破了当地所 有影片的纪录,掀起了香港电影热,致使发行商竞相购买港产影片的版权。结果,菲律宾政府不得 不颁布了限制进口影片的政策,以保护本国的民族电影。
即使在排外性极强的美国,该片也引起了轰动,为以后港产影片输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令 人难以置信的是,带有强烈反日情绪的《精武门》,竟在日本大受欢迎。据调查,在日本放映的几部 李小龙影片中,最受欢迎的竟是《精武门》。由此可见,李小龙影片的魅力,已不是政治和民族的因 素所能禁锢住的,它已成为沟通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桥梁。
事业上的辉煌成功,更强化了李小龙那狂妄自大的性格。尤其是许多非正式的场合,李小龙会 把香港功夫片及那些武打影星大肆贬低,言语轻慢且狂妄。因此,在香港的演艺圈,除了他幼时的 旧友和少数嘉禾的同事外,李小龙几乎没有朋友。这一方面是李小龙对他们嗤之以鼻,另一方面这 些持有自尊的演员或明星们也不屑去结识目中无人的他。
第二十六节功成名就身在高处不胜寒
李小龙在武术和电影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后,享受到了一切巨星可能拥有的荣誉,但苦恼与 纷扰也随之袭来。
李小龙渴望出名。在美国,默默无闻的他常会做出一些出风头的事,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现
在,他已经功成名就,尽管还未达到他的最高目标,却足以让他狂喜了好一阵子。
起初,他乐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对报刊上赞美他的文章也爱不释手。他也乐意走到街上去,让 人们象潮水般地朝他涌来,将他团团围住,争睹他的容颜,或向他问好,或请他签名。这时,李小龙 会显得异常兴奋和愉悦。但他很快就厌烦了,他发现自己不再有自由,甚至连他妻子孩子的自由也 给“剥夺”了。他再也不可能自由自在地去干他所愿干的事了,无休止的拍照、签名,重复回答同样 的问题,并强作笑脸,已成了一件令他头痛的事。
另外,也总有数不清的三流武师向李小龙发出挑战,想借打败他来成名,以至他上街走路也不 得不时刻留神来自身后的脚步声。再者,私生活被报界大肆报道、渲染,甚至臆造,如此种种莫名其 妙的纷扰接连不断,再加上终日艰苦拼命的拍片的社交应酬,使小龙的内心深感痛苦,但又无法解 脱。因此,他常常说:“成为明星后也并不会象鲜花一样美好,我现在是多么渴望往日的一切安宁和 自由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家的电话号码不知怎么给影迷们知道了,因此一天到晚铃声不断,吵得全 家均不得安宁。如果是莲达接的话,还能应付几句;要是李小龙,他会接过电话吧嗒”挂上。莲达 虽去申请了新的电话号码,可没多久,百屈不挠的追随者又纷纷把电话打到李小龙家里来。李小龙 也闹不清是如何泄的密,之后他便不轻易将号码告诉同事、亲戚和朋友。但这却使不少人由此产生 了误解,认为李小龙出名后越来越傲。
李小龙一直不喜欢消耗时间和精力的社交活动,现在更令他难堪,他觉得自己简直成了 “供观 赏的猫”。但是,有些他虽不愿去的社交活动却又不得不去,因此尽管去了也是情绪糟极,况且他又 是个从不知如何掩饰自己的人,有时甚至会拂袖而去。这往往又使主人很失面子,觉得他难以侍 候。后来,李小龙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现在,我才明白一些大明星、大人物为什么会回避社交场 合”
第二十七节名声大噪气盛性傲失机遇
成为大明星的李小龙,整日处在新闻媒介和影迷的狂热包围之中,但他的内心却很孤独。他回 港后几乎没新交一个知心朋友。曲高和寡,追求层次愈高的人,知己愈少。对李小龙来说,他朋友 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的性格。他的性格越来越孤傲,愈来愈无常,他多次用轻蔑的口气指 点、批评香港的演艺界和功夫界〇由此,原来是较好的朋友,现在也已对他敬而远之了,他在慢慢失 去过去的朋友。同时,直率的李小龙还常常在公众面前抱怨香港人虚伪,这在无形之中与周围又产 生了更大的心理隔阂。李小龙越来越盛气凌人,因此他以前的朋友谁也不愿再去看李小龙的脸色 和去听他说大话。
李小龙在事业上,有着强烈的自立自强自新的意识,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毅力来获取成 功,而不是靠机遇或依赖他人的帮助。不过,在生活上他却完全依赖莲达。外出时,连穿什么款式 的服装都得莲达为他准备,莲达是个出色的家庭主妇,尽管家中有佣人,但莲达仍常常自己动手,让 李小龙生活得舒服舒心些。她以李小龙为中心,悉心尽意做一位中国人所要求的贤妻良母。李小 龙是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行驶的船,他一回到家中,犹如进入了宁静的港湾,温馨无限。
李小龙的家庭摆设也跟他的性格一样,是中西合璧式的。李小龙收藏了不少中国古代典籍的 兵器,他喜欢把他的兵器展示给客人看,并乘兴演示一番。也许是拍片过于紧张和事务繁忙,因此 他在家中追求的是一种宗教式的宁静。
他喜欢默默地看书,静静地沉思。他有时会考虑到自己的前途与发展,有时也会想到自己的性 格与朋友。而且他可能永远忘不了一位美国朋友,那就是施里芬。施里芬虽是李小龙的功夫学生, 但是许多地方,却是李小龙的大哥和老师,尤其是在李小龙在好莱坞挣扎和彷徨的岁月里,施里芬 对李小龙的帮助最大,可以说是他的恩人。当然他亦为他们三人合作的《无声笛》的夭折而耿耿于 怀。现在,施里芬认为让李小龙担任好莱坞主角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他又找到了 20世纪福克斯 电影公司,尽力推荐,结果20世纪福克斯公司很快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施里芬立即飞往香港,但结果却令他伤心,李小龙不仅没同意,而且对久违的老友竟没什么好 脸色。原因是在这部戏中詹姆斯•可班仍同李小龙同时饰演主角,看来李小龙对那次的印度之行仍 耿耿于怀,也可能是他的自尊心的需要,而对那次寻找《无声笛》的外景地中所感受到的屈辱进行抗 议。李小龙一贯不善做人,在对待老友的态度上,他太没有人情味了。鉴于此,也才有了他自编、自 导、自演的《猛龙过江》(THE WAF OF THE DRAGON)。
但不管怎么说,施里芬也是少数几个与李小龙的友谊一直保持到他死时的朋友之一。他不计 前隙,宽容大度,与李小龙终于又有了一次成功的合作,尽管那是以后的事。
第二十八节组建工会标新立异终失败
李小龙首次回港拍片时,外景地在泰国,当时的条件相当差,而且香港一贯的拍片制度可以说 对演员们关照不周,演员们没有休假日,一切必须绝对服从,一切由公司随心所欲。但香港的众多 艺员却对此熟视无睹,只有李小龙敢大发牢骚,诉说好莱坞的优越条件,并扬言再不改变,他就要罢 演。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这样做,他不是怕得罪人,'而是他希望自己主演的片子早日封机,早日上 映,因此牢骚虽发,但工作照旧,干劲未减。
李小龙拍完《精武门》,就意味着与嘉禾公司契约的终结。这时,港台的一些制片公司无一不想 把李小龙“逮”到手。因为事实证明李小龙是棵旺盛的摇钱树,更有不少人认为:谁能出天价,李小 龙就跟谁干。但李小龙一概拒绝了这些不曾打过交道的片商们,因为李小龙拍戏的目的不仅仅是 为了钱。
虽然李小龙的态度很明确,但仍有一些片商不死心,他们不相信世上竟有不喜欢钱的人,于是 便千方百计接近李小龙,向他馈送礼品和钱物,屡屡发生这样的事,使李小龙变得更为多疑。其实, 李小龙应很明白这些人的用心,而这些人却实在是不了解李小龙。因为李小龙是想自己单干,而不 是受雇于他人。这时候,就算港台片商出再大的筹码,李小龙也会无动于衷。他是个不满于现状的 人,他要重新认识人的价值,要认识自我的存在,而不是湮没在社会的群体之中。他要发展个性,自 由选择,以实现个人所存在的价值。
李小龙向来我行我素,无拘无束,他好表现自己,张扬自己,又从不满足自己。在他未独立门户 之前,据说他还搞过一次轰动全港的大事,即筹组香港演员工会。他说,在港台地区,有些明星有时 一天要拍好几组戏,日夜不停,我认为这样做不合理。在美国,不会有两部片同时拍摄,总是拍完了 一部再接拍第二部,否则的话,演员的精力达不到,便无法好好地去表现角色中的人物,如此定会影 响到影片的质量。事实上,别说是70年代,就是今天,也还有很多所谓的明星在同一天里去拍五、 六部戏,也仅有李连杰、成龙等实力派的艺员在基本保持一年一部的速度上进行拍摄,以保证质量。
李小龙对香港拍片制度的不满,不光是针对公司的老板,他亦埋怨艺员们不敢抬起头来向老板 陈述利害关系。因此他立志改革香港的拍片制度,并宣称要领头组建演员工会。李小龙的这一号 召,使片商们吓了一大跳,因为一旦有了工会这个组织,他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强大的集体,而不是单 个的人,将会严重损及片商们的利益。但令李小龙不解的是,他的这一倡议竟然没得到什么反响,丁佩房里,休息时发生意外的。以后,丁佩在过了 1〇年近似隐居的生活后,才在媒介面前公开露 面,一吐她的种种委屈,而且她还强调说:“今后,我不会再‘公开’提及李小龙,这次是我的第一次也
将会是最后一次。”丁佩,是一位敢爱、敢做、敢为、敢恨的女子。其实,她又有什么过错?
第三十节独立门户权力意志终实现
李小龙是一条猛龙,不甘在溪河中游动,而要到大海里去翻腾。他不满于只做个明星演员,而 要自编、自导、自演,创建自己的制片公司。
李小龙的野心,在拍《唐山大兄》时就表露了出来,他曾当着邹文怀的面说:“总有一天,我要自 己办一个制片公司,那时自己说了算,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图去拍片,而不用受别人所左右。”当时, 邹文怀知道他有个爱说大话的习惯,因此也就没在意。况且李小龙野心虽大,却非经营之才。其 实,部文怀心底里也十分害怕李小龙跳槽,因为他知道,李小龙对日益强大起来的嘉禾公司来说,是 非常重要的。他就象人的脊柱骨一样重要。试想一下,当一个人的脊椎骨被抽去时,他会成什么样 子?
李小龙要自立门户,对嘉禾来说明显不利。但邹文怀也知道李小龙的牛脾气,不可强行阻止, 只可委婉劝说,再说部文怀平时对其也不薄,因此在拍完《精武门》之后,李小龙认为还可以跟邹文 怀协商拍下一部。按照邹文怀与他商定的计划,决定拍第三部戏《冷面虎》,而且仍是罗维导演,李 小龙主演。这次还是由罗维搞剧本,但结果跟前两次一样,李小龙对剧本仍大为不满,说罗维太独 断专行,而未按观众的需求去写。因此,他把《冷面虎》往旁边一放,准备自己动手重写〇李小龙总 希望干什么都得十全十美,这样拿出去才能让人赞不绝口。不过,李小龙如此轻慢罗维的劳动成 果,亦使罗维心中深感不快。
三个月后,罗维已等不及,也气炸了肺,郎文怀这时也拿李小龙没办法,最后在罗维的一致要求 和要挟下,终于决定另请他人来担任男主角。李小龙没有参加《冷面虎》的拍摄,《冷面虎》的主角由 台湾著名武星王羽担任。这期间,李小龙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与准备,决定正式跟嘉禾摊牌。邹文怀 尽管早已料到了这一天,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实际上,李小龙不满意《冷面虎》的剧本,他要自己动 笔改写,其实际他写的却是另一个剧本(即后来的《猛龙过江》)。以前,部文怀之所以没让李小龙写 剧本,是只相信李小龙的功夫和演技,不敢轻信信口开河的李小龙有驾驭笔墨写剧本的能力。现 在,他则不得不对李小龙另眼相看了。
李小龙的“反叛”使嘉禾公司上下惶惶不可终日,眼看刚撑起的牌子就要被李小龙和罗维的内 战砸烂。总裁邹文怀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但他毕竟是个见过风浪、见过世面的人。邹文怀为留住 李小龙可算绞尽了脑汁,因为他知道李小龙性格耿直,放任不羁,是只想一条路走到底的一匹难驯 的烈马,不容易被人驾驭。左思右想,他终于想到了一条两全其美的上上之策:他答应让李小龙自 组协和电影公司,隶属于嘉禾电影公司。李小龙算是该公司的投资者,他可以从中分得6成红利。 邹文怀凭着他的老谋深算,使嘉禾公司顺利渡过了这一难关。
李小龙也需要邹文怀,因为在香港的所有制片商,唯有邹文怀与他的利害关系最大,也是最热 心、最值得依赖的圈内人。李小龙虽不再是嘉禾门下的签约艺员,但利益与嘉禾仍息息相关。协和 制片公司当时只是个空架子,没有制片厂和写字楼,只有李小龙一个人单挑及其阴阳鱼形的协和标 志,它的一切仍须依赖嘉禾,换种带有贬意的说法,协和当时只是一家“皮包”公司而已。记得一位 影评家是这样评价这个时期的李小龙的:“我从未看到任何人有李小龙那样巨大的精神和魄力,这
亦正是他使观众在银幕上大吃一惊,以及即使在他于香港拍的比较粗糙的电影里,也会使人感到有 超人力量的原因。”然而,轰动一时的李小龙的第三部力作《猛龙过江》,则正是由这家空头公司“隆 重”出品的。
第三十一节裂痕渐深将相不和起冲突
《精武门》越卖座,李小龙与罗维的矛盾便越尖锐,特别是新闻界推波助澜地披露李小龙和罗维 不和的言语之后,这种矛盾就会日益激化。在嘉禾公司里,权威人士常把李小龙、罗维称为邹文怀门下的猛将与丞相。尽管他俩自见面后 就有磨擦,但邹文怀还是从大局出发,竭力为李罗间的矛盾进行调解。李小龙对罗维的不满主要是 在工作上,他常指责罗维导片时旧观念太重,而致使拍出的片,子没有新意。相比之下,罗维较他老 成稳重,但内心亦十分傲慢,凭他的老资格与显要地位,岂能容忍一个演员对他指手划脚。要知道, 嘉禾公司是他和邹文怀一手创办起来的,怎么说也是先人为主。
邹文怀凭着他的机智的商业头脑和高超的用人手腕,多方调和,使两虎暂且能在一座山上相 处,至少面子上还说得过去。可最,李小龙老子天下第一的脾气,首先就决定了他们的关系好不了。 因为李小龙在接受采访时,常常大谈自己付出的心血,言下之意,没有他李小龙,就没有《精武门》的 巨大成功。若是邹文怀,为了稳住李小龙,他还会在原来报道的基础上再添油加醋一番,让李小龙 出尽风头。但罗维却做不到,他会不冷不热的将李小龙讽刺与挖苦一番,要知道罗维在影坛35年 间共执导了近百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是武打片,所以被公认为是香港电影界的导演老手,况且在 加盟嘉禾公司之前,与邵氏公司的合作是比较成功的。问题是李小龙想走自己的路,而更多地采用 西方的拍片方法,以求有所突破与发展。这自然要与罗维几十年来形成的拍摄手法发生冲突。另 外,最使李小龙生气的是,罗维贪《唐山大兄》、《精武门》之功为己有。
李小龙虽性情莽撞,却一点不傻,焉能听不出罗维言外之意。于是他便反唇相讥,说自己还在 好莱坞时,罗维导的片子充其量也才卖个百十来万。现在,也未见罗维能拿出什么高招来,怎么《唐 山大兄》与《精武门》就能分别超过三百万和四百万,并由此使罗维坐上了星级导演的宝座呢?罗维 也不是好惹的,他反击道:“没有我罗维,李小龙只是一个木偶罢了。他的名气再大,不也是由我导 的片子把他捧起来的吗?”李小龙对此愤愤不平,不甘示弱,反驳道:“的确,是罗维导的片,但观众这 般狂热,是要看我李小龙演的片,而不是看你罗大导演。不信,你可以去剧院听听,看看观众是喊你 罗维的大名,还是高喊我李小龙?”
罗维更沉木住气了: “你这样厉害,为什么不留在好莱坞发大财,反而跑到香港这种乡下地方来 找财路。”李小龙的答辩是:“要不是我李小龙,作为一个老人你只能坐着数一数自己的年龄了。”两 人裂痕越来越深,只差没有拳脚相见了。
双方互不相让的争执,到了筹拍《冷面虎》时,终告决裂。李小龙拿着这部电影的剧本找到邹文 怀:“这算什么剧本?连三岁的小孩也能写出来! ”罗维当然也不会就此罢休,他在带领剧组到日本 拍外景时,突然宣布李小龙的角色由别人担任。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李小龙,意识到这是罗维利用职 权故意排挤他,因而两人的关系更趋恶化。“嘉禾公司有他无我!”李小龙表示与罗维誓不两立要 是公司不答应,我就另立炉灶”。实际上,这一切均早已在李小龙的预谋之中了。
罗维下决心撇开李小龙,另选《冷面虎》的主角。然而,在整个港台演艺圈中,能顶替李小龙的 也只有王羽一人。而罗维与王羽是多年的冤家,这是影坛的人都知道的事。当年罗维的太太刘亮 华执导《神刀》一片,就是当红明星王羽饰主角。后来因双方产生矛盾,老板为了稳住王羽,而牺牲了女干将刘亮华,致使罗维夫妇与王羽绝交。现在,刘亮华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找王羽。原本王羽 就理亏,加之王太太林翠与刘亮华向来交情不错,况且刘亮华又能说会道,什么“李小龙说‘老子天 下第一’,《冷面虎》除了他,‘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华人明星能演好’。还说‘王羽拍片时用的是花架 子’等等”。这使王羽勃然大怒,他决定演好《冷面虎》给李小龙看看。所以,王羽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下来。况且,自从李小龙回港以来,越来越走红,其名声已远远压过了王羽。如今,名导演罗维主动 与他携手,他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天赐良机。
对于李小龙来说,他觉得罗维太奸滑,他策划了一个莫大的阴谋来整治自己。所以他去找了邹 文怀,但邹文怀说已跟王羽签了约。因此,尽管李小龙此时想演《冷面虎》,但无能为力了以后,李 小龙与罗维在公司见了面,既不讲话,也不打招呼,就形同路人一般。当然,这不是邹文怀所愿看到 的。
浏览1,4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