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起源与发展
踢拳道的缘起,始发于50年代中期。当时日本一批空手 道、柔道的名师好手远征泰国、向在世界搏击界享有盛誉的泰 国拳宣战,结果无不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1954年2月,日本国际拳击经理人野口修率3名空手道 高手,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首次赴泰国对泰拳展开挑 战的日本人,在京城曼谷著名的俞披尼拳场与泰国拳手进行 决战。此决战,引起泰国拳迷广泛兴趣,日方3名空手家,乃当 时日本武坛实力最强的好手,包括黑崎健时四段、藤平昭雄三 段、中村忠二段。此战结果,3名日方拳手两败一和。其中,空 手道极真会首席高手黑崎,被泰沉量级名将黎威击得遍体鱗 伤,左眼角中肘破裂,苦战不足一局,即遭击倒。
1956年10月,柔道高手玉城良光,迫战东渡的泰国“左 拳虎”盛塞,日拳师中膝败阵,因内脏溢血,入院急救,幸保平 安。
1957年4月,野口修再于大阪市举行世界自由搏击冠军 赛,因有5名泰拳师前来参战,日方一批空手道名将竟临阵退
出,结果刚柔流空手三段译村忠,受命出战泰拳师洛里。中局 搏击内,泽村遭击倒17次,浑身受伤2〇余处,折齿3枚,不敌 败北,送入医院疗养两月之久。泽村经此血腥教训之后,曰后 转而苦练踢拳道,5年后复出,顿被捧为日本擂台偶像,这是 后话。
饱尝了失败滋味的日本武坛,不得不偃旗息鼓,寻求对 策,在一番反思、摸索之后,日本搏击界根据泰拳的鲜明特点, 并吸取了空手道、柔道、合气道、拳击的优点,终于研究创造了 一种被誉为“新泰拳”的拳术——踢拳道,专门对付泰拳,以雪 历年之耻。
19S2年2月,日本武坛正式成立踢拳道协会,为实现其 打败号称500年天下无敌手一一泰国拳的目标,特由泰国聘 请拳师4名,留驻日本,与空手道、合气道专家一并造就一批 踢拳好手,从此奠定了日本踢拳道的教育基础。
1965年,日本踢拳道在野口修先生的推动下达至高潮, 首先获得电视商合作,每周播放踢拳道拳手赛事,一时各种武 术选手争相转练踢拳道,加入战圈,角逐荣誉,使此项新兴武 术充满朝气。其次,招集全日本名流派武师,共同商讨如何以 曰本为中心向世界推广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使踢拳 道逐渐成为“防卫”、“体育”、“竞赛”三者合一的国际性体育活 动。而对踢拳道建立了丰功伟绩的野口修先生,也被尊称为 “日本现代踢拳道之父”。
1972年,是踢拳道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泰国职业拳击 协会,推出世界泰拳搏击冠军大赛,此战无疑是泰、日拳坛的 大战。此役轰动全泰,双方精英尽出,经两天大战,平分秋色。 其中,藤原敏男与泰拳轻量级冠军知里展开激战,结果获胜。 其后,藤原在泰、日两地连挫泰拳名将,威名大震,成为全曰本 少年崇拜的偶像。
近年来,踢拳道在日本颇为普及,以推广和普及踢拳道运 动为目的的组织也相继应运而生,如“全日本踢拳道联盟”、 “全日本自卫队踢拳道联合会”,都是踢拳道爱好者的群众性 组织。使踢拳道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踢拳道在世界各地发展迅速,引起了各国搏击术爱 好者的关注,慕名求学的人与日俱增。踢拳道在美国、法国、瑞 典、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地广泛设馆授徒。不少国家的部 队、警察、学校还专门聘请踢拳道高手进行训练。1974年成立 了“世界踢拳道总会”并举行了第一届世界踢拳道锦标赛,迄 今的20年中已经举行过5届,踢拳道运动开展之迅猛,由此 可见一斑。
第二节踢拳道的主要特点
踢拳遗是一种综合性武术。它吸取了泰国拳的精华、空手 道的技巧以及合气道的技击术,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武术。这种 拳术没有套路,完全着眼于实战技术的运用。特别是擅长时 击、膝撞和腿击。其攻击力之猛锐,足令对手非死即伤。因此 踢拳道拳手特别注重全身关节的硬度和功力的修炼,使全身 部位锻炼得坚硬如铁。在紧张激烈的搏击中,踢、打、顶、撞各 种技法并用,加上“钢肘”,“铁膝”上下联击,令人胆颤心惊,即 使人体最坚硬的头骨也会被击碎。
踢拳道与泰国拳十分相似,但又有区别。在技术上,踢拳 道较泰国拳更注重腿肘、膝的攻击。踢拳道的理论为,人体 四肢中,脚力、肘力和膝力大大强于手力。因此它非常注重肘 膝和腿法,肘膝和腿法占的比例为95%以上。有人用这样的 话来概括,那就是“空手道的手,泰国拳的腿,踢拳道的腿与肘 膝”。这客观地说明了3种技击术的不同侧重点。
肘击是踢拳道引为自豪的主要技法,其攻击力强大无比。 主要以击、切、横、撬肘为主,在进攻时常与膝击配合,上砸下 撞,左横右冲,上下联击,极难防范。踢拳道的肘技同样是最好 的防御武器,用肘部挡脚消拳容易得手,用肘尖防膝砸膝,足 令对手腿膝麻木,失去战斗力。
膝击也是踢拳道的主要技法,是中近距离格斗的锐利武 器。在格斗中,常突然提膝从正面或侧面冲撞对方胸腹部或肋 腰部,或者用双手抢先压对方头颈,以滕撞击其面部。中招者, 无不应声而倒。
踢拳道的腿上功夫是踢拳主要攻防技,专门用于中远距 离攻击。腿踢在格斗中的威力相当凶猛,素有“钢腿”之誉,其 攻势凌厉,杀伤力强,使人防不胜防。
踢拳道很注重练习者的内心训练和精神修养,注重对人 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对提高人的自信心、毅力和勇气,有独到 之处。练习者有许多戒规,尤其强调武德,要求拳手待人要礼 貌谦恭,沉着慎行。
第一节拳术成分
踢拳道拳术基本成分有5种:
体魄
耐性
机智
拳艺
速度
以上5项内容,缺一不可,五种成分之间份量差别,即拳 手的拳术风格的形成,各项均有其地位。例如,气力丰富而未 经磨炼者,很难在激烈拼斗中占得上风,更有可能不堪一击。 气力不足,虽技高也无济于事,且一旦无法及时制敌,在久战 之下,必受制于人。至于速度、机智过人,而拳艺低劣,则屡虚 耗气力或机会,可以胜却不能获胜,难成大器。只有具备上述 5项因素者,拳术造诣才能达至全面完善的境界。
体魄
体魄,是经过各种锻炼,使身心能长时间负担剧烈运动, 长跑当然为其中主要手段,拳手身体各部肌肉,均需接受训练,以提高其运动能力。
气力实际包括体力与心力,两者绝不相同,断不能混淆, 拳术搏击不比一般体育运动,必须能忍受肉体的痛苦和心理 上的挫折,要有在劣势中舍命奋战,战胜敌人的意志力。此股 意志力,踢拳道称之为斗心,有特殊修炼方法。
拳手斗心的培养,亦以精神修行为本,习者通过静坐默 思,冶炼心神,至意贯彻全身,进入禅定境界,日久心志自趋坚 强。
踢拳道有云:“斗敌先斗心”。炼心是为拳术修炼必行程 序。
耐性
耐性,在拳术而言,是指坚忍耐战的能力,要达到这个要 求,需有坚强的不屈意志,能忍能狠,具有置生死于度外的心 理素质,还要有足够的生理硬度。
拳术绝无只可击人而不受击的,凡优秀踢拳道拳手,须具 备敏锐的攻击技术和力量,同时应有坚强的抗击能力。实战 中,双方机会多属均等,致胜关键,必是技术之运用和速度、反 应优劣。遇敌发动强烈攻势时,拳手除退避之外,其次就是招 架回击。在实际当中,就是优秀拳手,在对方密集攻击之下亦 有可能迫于敌人硬碰,倘无坚强体魄与抗力,难逃遭人打败。 再言,动招击人瞬间,必然展露本身若干虚位,对方若为老道 行家,当可同时甚至抢先乘虚而入,回以一记强猛拳脚,我若 不及时回防,则只有斗互相的抗击力了。
受击挨打,并非耻辱,在实战中甚至街头斗殴中遭别人击 中,乃属难免之事。因此,拳手必须有足够的身体抗打硬度以 抵抗对方攻击,强调理性和硬度追求,要使感情受到控制,遇危险关头,就能静思应变,勿因惊恐失措犯错。
总之,坚强的体魄头属首要,一位拳手难得每战必胜,总 有遇对手猛烈攻打之时,受痛击须能忍受,图谋迅速反攻,这 是踢拳道高手应有的基本条件。
速度
速度,搏斗时疾如闪电一般,或似猫鼬之动作,每每成为 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速度的养成,有先天性的,也可凭勤练达 到理想水平,基本要求是体格结实,使筋肌素质发挥至最大功 能。锻炼速度,除体能及速度训练外,尚要熟练各神招数,加强 攻、防意识。
意识训练,得心应手,用招时才能快如流星,疾如电,达到 收发自如的境界。拳术箴言有所谓“黄金机会一去不复回”,意 识差劣,动作迟缓,则每每失去制胜良机,因此要重视意识的 培养和磨炼。踢拳道拳术云:“手快不如意锐”乃发自此理。
机智
机智,亦拳术要素之一。
拳术一道,以技胜,尚奇巧,以己之锐气击人,制其死命, 同时,需避敌锋芒,使其劳而无功。即所谓.•“拳无不可破,胜在 智中求。”
我国古代伟大军事家孙武,在其著名兵法理论中说:“知 已知彼,百战不殆。”又说:“夫兵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 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 势,水而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对于踢拳 道拳术也非常适用,其终结意思无非是指向“智”的重要性。
在人间万般争斗中,不论是棋局、牌局、球场、马场乃至商 场、智能的运用至关重要。
强而避之,逸则劳之。
乱而击之,弱即破之
以上拳诀,所示妙要,是在不同情况和场合下,需采用适 合战策,克制敌人,即困敌而变,绝不可墨守成规,其中心意 义,亦“智”之要。此点与孙武有关论列,可谓不谋而合。
挙艺 '
拳艺,当属重要,大和民族自古以来,均强调拳之艺,其宗 旨不单为将身体四肢化为攻防武器,尤重手足、肘膝并用之 法,拳手故必熟练各式招数,始终以艺取人。
踢拳道坛史上,以技胜力的实例,屡见不鲜,拳艺修炼为 搏击家毕生迫求的目标。
物质世界的合成原素有土、水、风、火,各具特别性质,世 界万般事物组成结合,皆不出其方。这种观念本是佛家“四 大”理论,解释有关因果和现象。
土为万物之基,强盛壮大,可喻体魄坚强,气力充盈,故为 练武之本;水活无定形,连绵不断,技击一道,贵在机灵活泼, 活如流水;风为动力之源,缓急之因,亦拳手进退疾速之徵;火 乃心性之喻,比武争胜,须有热烈如火的意志,始谓武勇。
如将以上比喻,再加上踢拳道两兵相生、四象相克论,合 而作绘图表达其哲理,则有下面图像:
上图所示,图形可代表“艺”的涵意,踢拳道技术的圆活变 通。圆周上四点,分别为拳、腿、膝、肘招数系统及关系,圆周实 线所示,为各系招数之循环克制情形,反映出“四象论”的精 要。圈内虚线则显示各样技术的相连性,即长短两兵结合、相 生和变化之奥秘。四方形中间四格,则分别为土、水、风、火四 素,为实战武术的基本要求。
此综合图象,表达了踢拳道独特的拳术理论,可视为踢拳 道拳术精萃的象征。
第二节搏击格斗势
踢拳道是高度科学化的搏击技术,其首要招式是戒备姿 势,俗称“格斗势”。戒备姿势是拳手们打斗时时基本攻防位置,所露出空位最少,适合进攻、防守或反击。拳手在发动进攻 之前或之后,均必须保持的姿势,其结构如下:
1.双拳成先后势,高与颃平,擅右手者以左拳为锋,肘曲 与身体距离5 — 8厘米,上体直而腹内收,头部微俯以颔部掩 护咽喉要害(图1)。
两足前后斜线拉开,相距约与肩宽,左脚在前,脚尖内 扣,右脚在后,脚跟微抬,双膝微曲,重心落在两腿之间。
目光宜注视敌胸间,而视野须包围敌全身由顶至踵。
第三节运足法
(一) 马步与移动
踢拳道在技术的发展上,强调个别特性,故此凡被称之为 拳师的高手,他们都具有显著的个人风格。
这原则亦可见于踢拳道的马步与移动技巧方面。任何类 型马步,其基本步法、运转、平衡能力,原理无异,只是拳手熟 练其技术、法则之后,各自依循适合路线进化,渐而自成一格。
任何步法的原则是简洁和有效率,拳手藉以迅速突入战 斗距离,进行攻击,然后退回原来位置。也就是说,步法是进攻 退守、保持平衡不能缺少的工具。技艺高超行家,能连续不断 运转,不予敌人固定目标,自由自在,全凭稳固的马步和矫健 移动的能力。
基本运足方法,即是一足滑动,另一足踉随,重回原来的 步形和平衡,运足要点在双足互相紧随,而非同时并行。此外, 腿部应时刻保持警戒状态,弹性充足,不宜过份的跳蹦。
(二) 步法
步法路线,基本上有4个方向:前移、后移、向左侧和右侧 移动。原理一致无别,无论向何方位移动,均以在动向线上前 置足先动,由另一足紧随完成动作。
因此,凡格斗势(左手为锋)的拳手,前进时必左先右后, 后退时则右先左后。侧向移动,左移时左先右后,向右移动时 动作程序相反。
按上述的基本步法,可以校正步伐的幅度、角度、而形成 疾进、急退、斜进、斜退等步法(图2)。
连续性步法,不过是将基本步法动作连贯组成,经过磨炼 后运行,达到敏捷、自然和流畅。任何复杂或深奧的步法,无不 是上述步法的融合与变化,或为各单式动作的反复组合运用, 有效和巧妙地施行。
以下是几个较复杂的步法,在实战中常见应用,在攻击与 防守的场合,均可发挥很大威力。
度铙步
旋绕步是在搏击时,双方游动或观望时,或左或右的互相 旋绕、伺机而动的运足法。运行时,双手须保持防御姿势,一脚 动一脚随,马步的原形不变。
侧移步
侧移步是在对方迫入或发招攻击时,侧走回避其攻势的 反动运足法,可以此步法轻易避过敌人的冲击,而置身其侧, 甚至绕至其背后,予以还击,故为极巧妙的步法(图4)。
(图4)所示分别为: 甲:左侧移步。
乙:右侧移步。
换步是西洋拳的高难移步法,在踢拳道则也颇为常见。由 于腿技、肘击、膝撞的经常应用,常需变换向敌方位,随时应 战,故精于拳艺高手,应当左、右两势俱擅,即可随时自本身的 基本戒备姿势,变为相反之肉敌姿势,如左势改为右势,或右 势改为左势,其功效是闪避&人攻击,同时便于本身进行反击 (图 5)。
(图6)为左势变为右势及相反换步法。以同一运足法则, 可以演进为前进式与后退式的换步,以应对实战情况的需要。
转折步
这是另一精奇的拳步,转折步是用以改变本身方向的步 法,身体凭一足为轴心旋动,角度大小可随意择定,配合施行 攻击或防守的目的(图6、图7)。
转折步运用精纯,'可令敌人进攻徒然,使之困惑,并可就 步势发动反击。
(图6、图7)为转折步的运足法。
第四节呼吸
呼吸,就任何拳术而言,地位同样重要。大凡运动,当需要 足够的氧气供应,身体始堪支持,此乃大自然定律,绝无异此 道理的可能。
踢拳道的呼吸,基本原则是自然适意,强调精神集中,心 静气固,一概空气之吞放吐纳,需与攻防动作协调配合,达至 神舒意泰,气畅体活的境界。
基于拳术的意识、动作和呼吸三者之密切关系,踢拳道在 格斗时身体引放空气运动有三种方法,适合不同情形下运行, 其细节如下:
定气
敌残我峙,或进或退,未及入围之时,所用呼吸运动,其旨 在调息,故以自然、平均之深长呼吸为法,尽量利用腹膜引气, 使肺部充分呼吸氧份,同时顺着马步运足动势,恢复身体气息平衡。
发气
动招击人,须吐气助势,其理为发动攻击时,猝然吼叫,一 则可在最短时间内,更换胸间浊气;二则发气助劲,使动作与 呼吸节奏吻合,一气呵成,令招数快疾、畅顺、劲力更集中。
踢拳师发气时所生声音有四个:吭、呵、围、呃。“吭”是以 鼻喷气成音,“呵”乃喉部发声叱喝广晒”是舌逼气撤之声, “呃”则为口腔吐气异响。诸式之中,以W音较为普通。各式呼 吸法同是吐气发声,助长气劲,收势时则以鼻吸气,整个吐纳 过程必须紧凑、短促,进行换气,并与动作开合协调一致。
固气
双方进入内围缠战,两力相抵时,因要不断运劲抗拒,故 需持气拒敌,吸气时用口,以深、长方式行之。同时,又需间断 发劲击入,即须用短促呼吸法,配合运用开合,牵引对方时应 吸气,综合而成不定规律的呼吸法。
第五节身体动作
踢拳道身法,表面上与西洋拳术之上体活动相似,但二者 本质上的主要区别,是踢拳手必须经常保持高格斗式直立,因 为马步过低或身体重心前俯諕踢拳道而言,不仅有碍拳手的 机动灵活,更可构成致命的错失。
身体各式的动作,有晃身、前俯、后倚、侧靠、下缩、腾跃、 扑跌等。
摇晃身体乱人视觉或逃避攻击,是常用的身法,后倚让避 高腿踢很通用及有效。偶然可见的还有下俯避腿方法,甚至下 蹲亦可;下缩与侧靠乃应付拳攻佳法。腾跃之用,则多在逃避下盘扫踢或中路拳招时,可见功效;扑跌则相反,遇敌高腿或 连拳攻击,危急之间不及抵御,乃可主动扑跌于地,为应急避难妙法。
浏览8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