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性、潜坚、抑欲、视籁、探髓、摘疑。功不在深,在懂在明。力不在 大,在变在整。知不在杂,在精在透。人不在贵,在敬在谦。视敌如涛草, 身整、力均而摧。决势如观景,明心、透意而为。解拳之耍,而后得拳之 妙。得练之途,而后悟用之道。

笑意

僵拙之笨力,是绝对用意念强想支配,或用器械重物练就的本力施为。 吾拳之力求松整,达灵具活,为功力也。静松中求,缓运中解,神充至用。 如虎、熊之松沉,似鹰、猫之捷迅,非善奔之马鹿、家养之兔猪也。以松静 入手求刚坚之施作,一张一弛,一松一紧。弛中含张,松是紧。过紧则僵, 过松必懈也。

站桩,松身松神千万莫执着。学习桩功,贵在持之以恒。精于体会,信 心应增。决心坚定,方可功成。

形骸不要动,舒适有笑意,老年、体弱、慢性病,坚持最首要,心畅为 天机,每天坚持练,不在文化高与低,农民也应讲卫生,政府提倡普及。

客中

动若狂涛,静如止水。身似虬龙,势尤长虹。虚为实用,暗蓄明行。神 当确切,意念莫停,气均为要,力整功成。

取中用中,定中守中,神中力中。发自己中,用达客中。应敌身手齐 要到,脚到身自到,头到步到,一气而成全身到,到客方之近前,得破敌之妙。

应敌守中线,关节起锋棱。周身力均整,含灵共一先。神意合于体,形 力当自然。临敌蓄后发,着意似弓弦。外合捷敏变,内则精气全。身手应齐 到,有意无意间。打人如玩笑,制人凭浩然。

撑定卷动

撑拧卷裹,撑为定势,拧卷为动式,动静之间求之。要牢记;神意求 之,至要也。

善出高境界

善出高境界,亦能具求拳悟极之首要条件。真正大道宗师,无一有小人 之心,无一在小人之列。

武不善作,武德为拳之一部分。失德者失拳,无德者无耻,修德者方能 修身练艺。艺不压人,竟是人不胜艺。拳不如人,多因疏求不精。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兼修筑全才也。

不能自律己者,难于制人。不能用功者,难求功效。而律己当坚肯持 久,用功当苦练精参。比较分高下,验证见弱强,事实辨真伪,谦求必升 堂。如功无偏错,坚肯之志利研求。如用欲达效,实战之行中得获。

轻人如轻己,骄满者难提高。“自古骄兵多至败,从来轻敌少成功。” 古人言不可违。敬人、谦慎处事,悟练持之以恒,坚忍果决应敌,操胜有 望也。

身不在高矮,力不在大小,功不在深浅,速不在快慢,辈不在高低,实 是在其对拳学的修为如何。如得名师严教,德善慎谦,坚习精悟,含纳诸 理,体认于身,练用兼达,施为无过,持之以恒,自可制胜无敌,进而有望登极也。

正头、正身、正己、正人,守正应正心,心正得诚真。“正”为拳德之 第一贵也。正人君子之为,所求由正入,均应达也。

来源

吾拳倡导由养生入手,进而习求技击。然撑抱之桩养生桩,是吾拳之初 学正径也,实意感形力中包含技击之要,故为首推之选也。

其桩之来源,今作简释以纠误;此桩之名为撑抱桩,亦称浑元撑抱养生 桩和胸肩位撑抱桩。该桩的整体问架形骸外形和内意,首自少林拳的“立禅 功”,其中还融进形意拳早期“静立功”的要领还包有太极拳“立养功”的 “高位无极势”等静养功的基础和神意原则而成。

所以有少林顶撑立拔之气势,有形意沉肩坠肘后蓄待发之神韵,有太极含 胸松体养颐柔温之深意。和协而互辅,统达而圆融。更含精神之假借、意念之 诱导、呼吸之匀静、气势之豪雄、形力之适法等要素,故无偏差而有增益也。

人人习之均能得获,是实验加经验和效验的总和,故极力倡导行之。愿 为世人添福增寿也,亦为习拳者求功人室之门径,其理意之源、诸论如是, 望诸公与弟子莫轻之。

拳械合一

“拳之用,械之用,合为一体均为用。”故器械与体融合而一,即为用 械之法则。如已通拳,随持械按拳意练之,持之时日自可得心应手也。

若按套路运械而强为,反成表演,与按套路练拳无异也,难达用地,反 误其功。故精拳者即精运械之道,悉心体悟不难求之,用任何器械兵刃均如 -理也。

研拳

研拳大可包容全身,小能微达指掌。细则精求于丝毫,广可盖及天地。 神可近求远放,意能守身含宙。但理、意、贝I』、规不可失范,不可过违, 为适情、适理、适势也。如能参透正、误,看破善、恶,分出高、低,悉及 深、浅,自为洞明,求师、结友、选功、悟研均得其要。何无成之?何无进 之?功到理就渠自成也。

神外溢则失真,意露形则不密,形破体则骸散。力出尖则局部。声空叫 薄虚,气僵粗则贱生。所以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则,切勿违之,方可为 功也。

人解不如自解,心解不如行解。心明其理,应身得其用!能用不解理, 理解不能用,皆非真正通达者。同多方能明高低,比较必辨真伪及深浅,如 此自能辨层次之别,选求名师指教当无误也!

求物

习拳不全在智愚,在心内明识与身上有物也。“执着己身一无是处,没 有己身无物可求。”吾言之“物”实是指身上掌握的拳学“东西”而言,所 谓东西是功力,是变化之机,是虚实、松紧、动静、缓急、刚柔之道,东西 指对某一理论、功法理解的实质。

所以求拳中之物,即是求拳中的的东西而言,“东西多少”、“东西好 坏”均多用于此。己身之物与外界之间(客方为外界,空气、场地、远物、 阳光等均指外界),应互关联,从中求之自执着己身,亦非无物可求也。

错置

“张冠李戴”为错置。练拳求功,亦不能“张冠李戴”。有人做做勾挫 试力,其身手之动为平推试力之动形搭配,错了;有人练托婴之桩(托宝 贝),其腿脚按伏虎桩之要领而练,错了;有人练技击之功,将养生之虚张 绵软之手腕松懈而作,错了!诸如此类,其功效大减也,应尽早纠正之。

旧学新学

吾拳之基础,多来源于传统,余虽尽心参求,对国术精粹、内含有所总 结,并倡导新拳,立足取精华而去糟柏,参究其理,重行体认。

然吾辈诸人皆幼从旧学,虽在一生中为研求拳学精髓尽心效力,深研拳 理,在承继前人之基础上,参以最新之现代学术。以解吾拳之奥,令其合于 自然之法则,科学之规律,开其塞,通其理,方能解其学,参其道,而达其 用地也。

日后门人如从科学、哲学、学术角度参究吾拳,释明理法,使拳学更进 细研,人微理法,统一诸功,完吾拳之理论、功法之体系者,适于现代之潮 流,又不失传统原始之拳意,其功大矣!吾拳得传于后世矣!

矛盾

自号矛盾(矛盾老人),论成败、生争议、分得失、决生死、别优劣、 看远近、解繁简……乃至高低、胜负、快慢、动静、虚实、强弱、愚聪、善 恶、内外、大小、正斜、贫富、好坏等等,凡相对之事物皆矛盾也。手有心 背,身有内外,力有轻重,合则为聚,离则为分,亦正亦斜,变换而为。

就拳而论,具理而言,在大体与细微之间,无外乎重重矛盾之中,运用 得当,方为正法。长不利于拔、翻,而短利之;短不利于适距,而长利之; 浑厚过潇洒受制,反利于重撞强击;潇洒过则浑厚难施,反利于求机灵变; 执着用功者,有体会而认悟略欠;悟理多思者,备究而练践少为。

如此矛盾反生,且过正则滞,过偏则歪,所谓“过犹不及,矫枉过正” 皆非处解矛盾之正法。遵吾拳之原则,方可会心法之得也。

应分合一体,道放同源,松整为用,养练合一,搭断适时,刚柔并济, 长短互为,缓急而变,正斜相依,神意为要,形力并发,虚实互借……诸 皆如是,备理而为也。理即指导之源,为实具之用。能悟其理者,还应达 其用。

能言其弊者,应知何为利。言过于实易入谎,用不知理尚低庸。能知矛 盾、解矛盾、运用矛盾之理则,方为达者。

感觉

练功时感觉必生矣,热、胀、沉、酸、整、轻、甜、舒、爽、清等等诸 多必至。然逾近高层次,其感逾有变,有增、有弱、有无,练时神意在身 与外物之间求之,万不可跟感觉走,更不可因知他人感觉如何,反而强自求 之,此是战生误道,有违拳学练用之理。

“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是练功日久自然产生,非着意寻求就可 刻划有获。所谓“功到自然成”方是大道理。如功不到、效不佳,应求明师 指解,正确体悟,坚恒练用自可有得,非急求强运可求效。

强、急之为,已失平静松轻之心态,神意受制,体易僵拙,本能之功效 更难求索也。当牢记吾言而行,方不至入歧途也。

落实

“顶上力空灵,身如绳吊系”、“正头顶项”、“悬顶系发”等,其言 练功时头顶的要求,诸说之间并无矛盾,只是统一要求的实论而已。

“顶项”为头有上顶之意“系发”为向上提系之意,所以头应有上顶和 下拉双向二争之意,犹如子有“抱六撑四”为内回抱、外分撑反向二争, 伸、屈为二争,分、合为二争,头的向上挺拔应多于下蓄,这是原则,但不 是只有挺拔无下蓄之意,应各有侧重,也应同时包容。

所以动中含不得不止,止中含不得不动,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 动,不动不如生生不已之动,动中之静,静中之动方为正。余上述虽然有方向和静动的区别,然都是互含互为之原理,绝对就易入“矫枉过正,过犹不 及”之误。练功时如认识明确,自有正确的体会和功效。

神充、意注、松身、形整、力匀、气平、声静、性定、心慈、行果、言 实、慎为、谦处、紧修、博学、深究,为“十六令”,实为拳之要则也。

浏览1,0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