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截拳道的重心与稳定性
李小龙常常说:“搏击家的姿势或架式的好坏,身体的平衡,十分重要。”所谓身体平衡,也就是 人体在空间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李小龙讲的重心与稳定性,说的是一种随时控制身体重心位置的能力。他指的是,“须在动中 求平衡,而绝非是传统武学中的那种在静中求平衡”。李小龙还要求出拳或出腿攻击时,能随时踢 向任何高度、角度,且能与各种身法、步法配合。他还说过:“如果无法在任何时刻保持身体的稳定 性,则绝无技击效果可言
在实战搏击中,当对方向你发出突然袭击时,你的重心就会受到影响或破坏,如果不能有效地 控制和协调,身体的运动就会失去平衡。所以说,必须将身体的移动与重心的移动紧密结合起来。 即身体移动,步法要跟上。反之,步法要带动身体的移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动步随,步动身 移”,目的是为了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另外,与敌相遇,应速成戒备势,因该姿势既适于进攻,又便于 快速反击,并能够配合攻防进退,使人体运动自如。
在技击训练中,稳定重心是保持身体平衡的前提,重心是人体各部分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同一 个人的重心位置随着呼吸,特别是随着姿势的变化而变化。人体重心到地面的垂直线称为重力垂 线,支撑面则是指支撑部分的表面积和支撑部分之间的面积,稳定角是指重力作用线到支撑面边缘 连线之间的夹角。人体站立时,重心在支点上方,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或支撑面,人体就能维持平 衡状态。如果重力作用线离开了支撑点或超出了支撑面,那么人体就会失去平衡而跌倒。
人体在运动中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总是由稳定到不稳定,或由不稳定到稳定。在打斗中,保持 身体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依据人体平衡的条件应适度加大支撑面积,适当降低重心, 以增大稳定角,并通过迅速的移步来不断地调整支撑面积和受力方向上的稳定角度,这样才能保持
身体的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
李小龙曾经说过,驱使力量的基本条件是人的姿势在哪种状态下最能发挥水平,也就是安定度 愈高的姿势对快攻愈不利,但对防御却是非常有利的。相反,不安定状态对防御来讲很不利,但对 攻击而言则对速度的加快反而有利。若把腿部张开的话,则支撑面加大,安定度增加。在安定圈 内,重心可时常移动,这对攻击和防御都很有利。
人体在技击中,我们要移动身体时,应把骨盆放低,增加稳定性。这种姿势才会使人全身自然, 安全感也会增加。
事实上,重心不但关系着稳定性或稳定度,还能够影响攻击力。比如用拳去攻或用脚去踢时, 若不把骨盆朝向攻击目标的方向,则攻击力就没法增强,就如前述的公式F=mx a,力量若想进一 步的发挥,则质量必须放大。也就是说如腰部失去重心的话,力量就会随之减弱。同样的道理,不 管手攻或脚踢,若你把重心移向相反的方向的话,攻击力便不会增加。有威力的攻击力是骨盆、肩 膀和躯体均朝向目标的方向。如此,只要力量集中在拳与脚上的一点,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李小龙还认为,高明的拳手可以充分利用平衡原理来重击并战胜对方,是因为对方的防卫与进 攻,必须靠自身重心的稳定,若破坏了对方的稳定,则对方也就丧失了攻守能力。促使对方失却平 衡通常有三种技巧:首先,利用擒摔法来破坏对方的支撑点,尤其是当他将要移动或冲进时,对其移 动支撑脚的破坏必然会使其失去平衡或由此丧失反抗能力;其次,设法引其重心上升和支撑面变 窄,并使其重力垂线移到支撑面之外,或在对方移动时,采用各种攻击方法破坏其重心位置的平衡; 再者,人体在某一方向上的稳定度可用该方向上的稳定角来表示,因而在进攻或防守技法上应尽量 引动对方,使其改变最大稳定角的方向,以便乘机进招向对方稳定角度最小的方面上进击,这可获 得最大的攻击效果。
在实战中,利用正确的步幅保持身体良好的平衡,其秘诀是全身重量平均落于两脚上,两脚约 与肩宽,两脚的间隔要适度。
欲养成良好的稳定姿势,需注意如下事项:
第一,两膝弯曲,适当降低身体重心。
第二,两脚间的步幅保持自然。
第三,利用迅捷的小动作,由重心平衡的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时,如何保持重心的平衡是问 题的关键所在。
培养平衡感觉的练习方法如下:
在做攻击、后退、反击动作之间的转换时,细心体会两脚移动的正确关系,以及两脚移动与 身体重心转移的关系。
采用各种拳法或腿法完成技击动作时,须注意保持身体各部位的正确位置,维持身体平衡。
亲自体验正确与不正确的平衡姿势,籍以比较两者间的差异之处。
提高平衡感觉的最好方法,是做跳绳的各种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出拳或起脚以外,还必须避免做大跨步及在运动中不断把重心从一只脚移 向另一脚的动作。因为这种移动的结果,势必使你处于一种不平衡或容易受到攻击的位置。同时, 这样不仅阻碍了你强有力的攻击,而且还会给对手造成攻击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要力求在运动 中保持良好的平衡,特别是在有效的出拳或起脚时,必须力求做到用完美的平衡状态来控制身体。 在不断改变身体重心的情况下保持平衡。
五、截拳道动作的变化能力
关于动作变化能力的训练,在截拳道中,已列为重要教程。
李小龙曾经说过,在真实的搏击中,无论你摆出任何一个姿势或者做出任何动作,无论你自认 为很高明,还是有破绽与空门可寻,作为一个功夫高手来讲,应通过对自身动作不断地、快速地变换 赢得主动,使对方来不及攻击这个空当或破绽。截拳道高手,在一招击空时,会迅速变化,用另一招 去攻击对方,或者是在前一招命中对方后迅速改变动作,用更凶狠、更迅猛、更强劲的拳脚去完全摧 毁尚处于动作迟缓状态中的对手。
李小龙认为,打斗中的技法变化能力,是建立在视觉反应、动作速度和动作转换技巧上的,当然 也受到拳手个人实践经验的影响,所以这是一种综合性高水准的技击专项素质。作为一个欲求达 到高水平的拳手,平时应当在视觉反应和动作的转移技巧上下功夫,并且经常积极地投入实战训 练,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出色的应变能力,从而在真正的搏击中立于不败之地,此亦为真正的“王” 者之风范。
在技击对抗中,李小龙最大的攻击特点之一就是立体进攻,无所不用。口咬、擒锁、踢阴经常被 作为是战败强敌的应战手段.因为在街头生死搏斗中,无所谓文明与规则,只要能挫败对手就是好 技法。例如,在电影《猛龙过江》中,李小龙就曾抱住一杀手的腿而将其摔倒后,将右手狠狠击向对 手的裆部,致敌毙命。
拳腿交加,打摔并用,机动灵活,变化多端。这是李小龙在搏斗时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因为截拳道的对抗原则是充分利用身体可利用的各个部位参与攻防,从而令对方因防不胜防而失 败。截拳道不仅具有东、西方武术的各种手法技击技巧,而且对于腿、脚的灵活运用更为出众,这些 技法具有长短结合、快慢不同及威力各异的特点,再加上李小龙那出神入化的战略战术运用能力, 可令对方因无法防范而于瞬间中招倒地。
实战中,李小龙也常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而进行各种应变性的随机进攻,当然这是最令对手伤 脑筋的。例如,在近距离搏斗中,李小龙多采用各种拳、肘、摔法交替轮番攻击;中、远距离时则常以 拳脚交加,给对手以狂风暴雨式的连续快攻。李小龙常以踢法引诱、逼迫、挑逗对方后,再施以致命 的拳法攻击。这种打斗方式可能与李小龙在影片中的打斗模式不尽相同,但影视表演与真实搏击 毕竟是两回事。前者更趋向于以美观的外形去吸引对方,而后者则注重以命相搏的真实性。
截拳道没有单纯的进攻,也没有单纯的防守,而是攻守合一与攻守相互转变。李小龙认为,在 理论上可以把攻击与防守分离开来,但在搏斗中却不能把二者分离。单纯的防守是一种消极的防 守,其结果是防不胜防,处处挨打。
在实战中,如果只顾进攻也不行,要知道己方进攻时,也正是最容易被攻击的时候,所以说单纯 的进攻与防守都不足取。特别是运用腿法进攻时,更是如此,因为腿法在攻防中所暴露的空门比任 何技法都要多。另外,截拳道还要求一出招就应具有攻、防两种意义,也就是说,在时间上攻击与防 守必须同步进行,说是防守又击中了对方,说是进攻又闪开了对方的攻击路线。总之,是攻中有防、 防中有攻,攻不离防、防不离攻。众所周知,截拳道的攻击速度极为惊人,原因之一便是因为它坚持 了攻守合一的打法,故大大提高了攻击速度,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击中或击倒对手。
在搏击中,攻防转移的速度不仅取决于拳手自身的反应和动作速度,而且还取决于前、后动作 本身的结构是否合理。因为搏击中的任何两个动作连接在一起完成,并非都能达到很快的速度,各 组动作的速度也不相同。作为李小龙本人来讲,即使是自身处在不利情况下,也必随时攻击,并且 在后退防御中依然凶狠的反击。这一点,可能与泰国拳的打斗思想有点相似。李小龙还提倡“主动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而一味注重技术性防守,只能被动挨打。因此,谁敢攻、谁会攻、谁先攻,谁就 会占有主动权。此种有效的攻击不仅阻止了对方攻势,还能令其遭受重创。
灵活而机动的转移方式,是截拳道的又一明显特征。转换的技巧通常采用弧线的形式,因这种 形式不会使前一动作的速度降低到最低值,这种转移的形式不仅适用于拳脚动作,还适合于身法的 变化和步法的移动。在技击对抗中,功力深厚的拳手们更喜欢此技法,虽然难度大,但如能获得成 功,收效却奇佳。
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注意将攻防转移的这种技巧融人其它各种技法和素质训练中去,即抓住一 切有利的机会去锻炼和运用,并直至能达到自动化的反应程度时为止。这时,无论己方的动作怎样 转移的变化,皆是出于本能,而本能的动作是属于瞬间的,对方根本就没有抗衡的余地,因此被动和 挨打皆出于必然。
浏览8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