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节截拳道的美学特征

李小龙具有表演的天赋,他的每一场表演或打斗都能给观众以震惊。观众不绝于耳的掌声,似 乎称赞李小龙不仅是位武学家,也是一位艺术表演家。在这里,便又涉及到一个新问题,即武术美 学。

武术美学,是武术发展中新兴起来的一门武术理论基础学科。李小龙的功夫虽注重实战,但由 于它具有节奏、造型、结构等要素,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者说观看李小龙表演功夫本身就 是一种艺术享受。而武术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和中心范畴,则是武术运动中的艺术审美和美学问 题。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优秀 文化遗产,而李小龙所创造的技击术又是其中的精华。武术在长期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凝聚着中 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艺术的神韵和文化的精神。这些又极大地丰富并发展完善了技击术自 身的文化形态,使截拳道最终形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独立和具有鲜明的技击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

(一) 名称美

李小龙当时曾把截拳道解释如下:截拳道只是当今存在的非古典风格的一种中国功夫。尽管 解释起来不容易,但是,习练时却很简单。具体分开来讲就是:“截”的意思是阻止,也就是不给对方 出招的机会;“拳”的意思是技巧;“道”的意思是一种艺术。结合起来说就是:“截拳道是一种不给对 手发起攻击机会的技击艺术”。应该说其名称是独具特色的,因它概括力强,且生动形象、名实相 符,十分贴切,能唤起美感。再者,李小龙所创造的拳法在名称上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和实战的动 作、内容、风格相契合,使人加深了对截拳道的形象理解,当然也更好地反映了动作的本质表现。


  • 造形美


所谓造形美,即人的动力定型美。技击术的造形艺术之美,可分为动造型和静造型,通过动造 型和静造型在空间和时间的运动上,形成了连续不断的画面。象李小龙这样的具有快速的步法和 出势良好的拳手,自会给别人留下技法简而易行的印象。并由于他善于运用攻击与周旋的结合,从 而使得动作迟缓的对手在他面前必显得笨拙无能。尤其象李小龙这样优秀的高手,看上去动作总 是那样轻松自如,当他冲向对手时,即能轻而易举地出招攻击,又能自由自在地离去,似乎总能机智 地攻击对手。当然,这也就显示出了他的迷人的艺术魅力。

(三) 劲力美

所谓劲力美,即实战中的劲法和力度。截拳道最常用的劲力是“寸劲”,由于此劲法刚劲有力, 故富有一种“阳刚之美”。截拳道的发劲,以快为主,主张使用措手不及、快速精彩的短劲。短劲是 快速的弹力,好象是压紧的弹簧突然弹出。由于发出前后时间短、速度快,因此它会产生出极大的 压力与震撼神经的作用力。这种力量的美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

(四) 传神美

也就是能生动传达其精神意态之美。截拳道尤为重视精气神的作用,讲求神形兼备,心动形 随,意发神传,使观众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打斗的意境与情节中。一旦表演结束,方觉淋漓酣畅之快。 正因为如此,传神是武术艺术美中的一条重要的美学规律。

第二十八节截拳道的美学表现形式

李小龙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形象和精神却仍然活在人们的心底。截拳道发展到了今天之所 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技击对抗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能给 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激发人们美的情操。再说,截拳道的全部内容也倾注着中华民族的 气质、民族的心理,以及民族的美感和民族精神。

  • 健与美的结合


截拳道的美首先体现在一个“健”字上。所谓“健”是指李小龙那矫健的体型,及那兼具阳刚之 力与阴柔之美的打斗风格,这一切均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威风凛凛的英雄好汉的高大形象。其次,是 指截拳道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按其自身的要求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完成的运动造型,表现着人 的内在情感与外部形象的统一,表现了自身的灵巧、迅速、舒展、刚健、优美,这都是健和美在时间和 空间中的统一。

(二) 刚与柔的相济

所谓刚柔相济是指技击动作在速度和力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人们的视觉上形成了形象有 差异,即刚与柔的显现。这种变化不仅是表现在外部形态上,同时也表现在人的内在情感在力度上 的变化,因为内在情感变化是外在形态变化的基础。

截拳道的刚柔相济,贯穿在全部搏斗动作之中,便形成了特有的层次分明、虚实相间、动静结合 及起伏跌宕的风格。而且柔者刚之极,刚者柔之至,两者相济为用,而不可分离。因为如过刚则折, 过柔则软,皆非柔中之刚,刚中之柔。在对抗中,用柔者防,用刚者打。刚柔相济,方能取胜。

(三) 虚与实的变化

截拳道中的“虚”是指动作的变化过程实”是指变化的终点和结果。李小龙认为,人的情感和 力量均蕴藏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其中,“实”是情感的飞跃和高潮,也是技击中速度和力量的最高 点;“虚”是情感和力量的积累。所以说,没有虚也就无所谓实,没有实也就无所谓虚。一个动作的 完成就是虚实互相转化的过程,截拳道中的虚实实际上便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据李小龙说, 技击的虚实变化,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变化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情感和意念的变化上。不过这 个过程瞬息万变,常人往往难以捉摸。因为有时看起来是虚,实际上是实;有时看起来象实,实际上 却是虚。如此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令敌防不胜防。当然,这也是李小龙生前所最拿手的战法之一。

(四) 动与静的相间

“动迅静定”这是任何运动项目所共有的鲜明特点,截拳道也不例外。根据李小龙在其专著中 的见解动”是指自身的情感与力量的外部运动;“静”是指情感和力量的内部运用。在实战搏击 中,静一般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静动是相对和绝对的对立统一。截拳道中的动,可表现为激烈的 攻击形式,也可表现为巧妙的防御形式。截拳道中的静,则具体表现为以静制动,或寻机待发,给人 以恬静与柔中见刚的舒适之美。若动静互相交换,则能反复构成圈套,布好阵势,诱敌陷人我战法 之中。故动静即是截拳道的基本原理。

  1. 起与落的配合


在截拳道中,起落是身体运动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上升为起,下降为落,亦要紧密结合身 法、手法、步法的变化,来体现出动作的起伏升降。技击术中的龙腾虎跃之势及豹窜燕飞之能,均以 增强对敌的打击力量,保护自身的安全,表现优美之体态为最终目的。

(六) 进退的衔接

李小龙认为,进退在技击中或在用兵中,都是极其重要的。而且进为攻,退为守,有利时进,不 利时退。在截拳道的对抗中,亦提倡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故进退之时机关系到胜负。若当进不进 会失机敌遁,当退不退则陷于敌手。因此应当以意识为主帅,当机立断,指挥躯肢,进退连环不断, 使敌无隙可乘,以达到技击之妙用。

(七)智与勇的相衬

在截拳道的拳理中,智与勇也是相对而相成的。有智者,方是真勇,不是匹夫之勇。有勇者,方 能使智发挥作用,产生物质力量。所以,李小龙的技击原则是:斗智而不斗力,重智而不重勇,以智 取不以力胜。上述要诀关系至巨,学者必须要特别注意。

近几年来,截拳道正逐步走向全世界,这一具有中华民族气质与特色的技击运动,不仅以其超 人的美的技艺受到世人的瞩目,更以其内在的特有的精神气质而受到世人的赞赏。截拳道,必将以 其内在气质美与外在技艺美相统一的,这一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与特色的武术运动而跻身于世界 武坛。

浏览95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