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水中镜花印度之行成泡影
由于电视的普及,60年代是好莱坞电影业空前危机的时代。电影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出卖 影片版权给电视网,并为电视网制作电视片。到60年代末期,来自电视片制作的收人已占好莱坞 总收入的三分之一。阴影笼罩着好莱坞电影业的演职人员,这就是李小龙在好莱坞能多次串演电 视剧,却难得在银幕上露脸的主要原因。他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远不及他在电视中那样“显著”,那 是真正的跑龙套,匆匆而过,既未在字幕上留下名字,也未在观众中留下什么印象。这段时期,好莱 坞较少推出新人和新类型的电影,手头拮据的电影公司更是不敢轻举妄动。由于以上几点,李小龙 被作为“包装明星”推出的机遇几乎等于零。
直至到了 60年代后期,萧条了十多年的好莱坞影业才开始复苏,影片的数量在上升,被电视夺 走的观众慢慢回到影院,李小龙的影缘也好象来临了。华纳公司在印度有笔款子,不能兑换成美元 汇出,华纳决定在印度拍部片子,将那笔款子顶上,于是他们想到了李小龙。他们并不是想重用李 小龙,他们认为与其让那笔钱“死”在印度,不如拿李小龙做个试验品,卖不卖座就无所谓了,反正他 们心目中认为那笔钱已不复存在。
华纳公司准备上的这部戏的片名叫《无声笛》,由李小龙与大明星詹姆斯•可班领衔主演。当时 李小龙逢人便说:“我马上要主演一部伟大的电影了!”他同时不忘重提他曾写在纸上的预言:“我, 布鲁斯,会成为美国第一个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明星。”原来把李小龙的预言当做笑料的人,这回真 不敢嘲笑李小龙了。
然而,詹姆斯与制片人施里芬却不这份狂喜,原因是把原本该在中国的场景挪到印度去,拍出 的片子将会面目全非,因为《无声笛》是一部中国功夫片。而且,在美国唐人街和利用好莱坞的布景
也会比在印度强得多,但华纳公司的决定是不容更改的,否则就取消拍摄计划。
于是他们乘机飞往印度,去做为期三周的外景选择前期工作。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气候 炎热多雨,加之时间紧迫,交通不便,故整个旅程异常艰辛。最后,导致了詹姆斯和李小龙互相把怨 气朝对方发泄。他俩发生磨擦的地方实在太多,李小龙担心影片夭折,因此每到一地,总是迫不及 待的去寻找外景,而詹姆斯则喜欢舒舒服服躺在旅馆里。也许詹姆斯实在太累了,也许他认为这部 戏能否拍成与他无多大关系,即使拍成,对他来说也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住旅馆时,华纳公司在 南亚的代理人给詹姆斯定好的房间,总要比另两人要高一个档次,至少比李小龙好。为此,李小龙 忿忿不平。
三周的印度之行,没找到一处理想的外景点。回到华纳公司,唯一能统一的意见是:不能在印 度拍《无声笛》。李小龙坚持在港台拍也可以,他表现得十分执拗和激动。一句话,就是不惜一切代 价也得将该片拍出来。而固执的詹姆斯则断言:“你们另请高明。”结果,华纳公司取消了《无声笛》 的拍摄计划。这对李小龙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地打击,他的情绪坏到了极点。
没多久,李小龙回香港发展。他说,他是被好莱坞逼的。
第二十节虚无缥渺香港创业又受挫
李小龙心里明白,他离事业成功还差一步之遥,只要把握机遇,就能成功。他的功能欲唤起了 他崛起的雄心壮志,他经过认真的权衡、思索,终于选择了熟悉的香港。然而摆在他面前的路并不 是康庄大道,其中充满了许多艰难险阻。他说,要在香港这块土地上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再全力拼 杀之外,别无它路可走。他将投身香港看作是一场与命运交战的搏斗,勇敢地迎了上去。
1970年4月,李小龙告别了妻子莲达和年幼的女儿李香凝(Shanohn Lee),肩扛着5岁大的儿子 李国豪,踏上了他香港的发展之行。当他们父子走出启德机场时,他的童年时代的小伙伴小麒麟在 机场出口处热烈欢迎他们。好友相聚,免不了寒暄一番,小麒麟表示愿意助一臂之力,因为他也是 圈内人士。
李小龙到了香港,正值香港功夫片走红之时,十分卖座,涌现出了一大批专门从事电影表演的 武术电影明星。好友小麒麟亦是难得的热心人,他为李小龙的事情竭力奔走,以图为李小龙在香港 武打影界探出一条路来。可这又谈何容易,因为要打入原属于别人的领地真好比登蜀道。况且李 小龙又要求影片制作的投资不得少于60万港万,这还是李小龙依据好莱坞的投资法则再降低标准 开的价。另外他还要求能有权修改剧本,因为他认为一般剧作家实在不知道怎样才能表现其截拳 道功夫。
李小龙的这些条件,把港台那些影视界的要人们吓得望而却步。因港台一贯没好莱坞在投资 上的派头,而多是小打小闹,以求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真正有意跟李小龙合作的,只有 邵氏电影公司一家。这是香港影坛的大哥大,历史悠久,财大气粗,且手里攥着姜大卫和狄龙两张 在东南亚走红的明星王牌,其所拍的影片几乎垄断了香港的戏院,并在东南亚有庞大的发行网。
但是,到底是大公司有大公司的派头,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没有就李小龙开的条件讨价还 价,而是开列出自己的条件:他付给李小龙的片酬是每部两千美元,每部影片的制作成本在7万美 元左右,最好是签订长期合约。因为,聪明的邵老板就凭李小龙在好莱坞从未饰过主角这一点,认 为“正在好莱坞得意”的李小龙未必得意。他还认为,他开出的条件及凭公司的声望,对梦寐以求饰 电影主角的李小龙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他错了。因为李小龙并非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最后双 方还是未能达成交易。
李小龙只在旧友小麒麟的帮助、安排下,带着李国豪到电视台表演了一番他的截拳道后,便失 望地离开了香港。
第二十一节时来运转嘉禾公司觅英才
香港对于李小龙来说,无疑是中国文化的根。截拳道的技术和观念的基本建立,更使李小龙踌 躇满志,他正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以谋求得到社会的更加广泛的承认。正如人们所说:“李小龙从 传统的武术中脱胎换骨,创立自我的形态,这份日日求新的积极精神永无止息,他的成功正指日可侍。
李小龙离开了香港,但香港却有人在找他。幸运之神正在向他招手,因为在李小龙抵港之时, 邵氏公司里有个很有计谋与成就的大人物名叫邹文怀,因与总裁长期不合,终于在几经唇枪舌剑一 番之后,矛盾激发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于是邹文怀与邵氏公司分道扬镳,自己筹组了嘉禾电影公 司。由于邵氏公司是香港影业的巨头,邵总裁与邹文怀皆是风云人物,故当时的舆论很是热闹了一 阵。持中立态度的人认为,一山不容二虎,象邹文怀这样的有才干、有野心的人,总不会寄人篱下一 辈子的。
邹文怀初创公司时十分艰难,根底浅,资金短缺,随时都有被邵氏这个庞然大物挤垮的危险。 如果邵逸夫能与李小龙合作,部文怀是不敢与其竞争的。当他获悉邵逸夫与李小龙谈崩了时,一阵 惊喜掠过心头,他决定向李小龙发出邀请,因为自己的新公司正准备筹拍的功夫片《唐山大兄》,还 未物色到一个合适的主角,而这个生龙活虎般的李小龙不正是天赐的最佳人选吗?他开始预感到, 这个李小龙将会以自己的技艺征服香港影坛,以其熠熠生辉的光芒,使众多的武术明星黯然失色。 李小龙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棵摇钱树!
嘉禾公司虽小,但人员却很精干,有一起与邹文怀脱离邵氏公司的大导演罗维,演员出身的罗 维太太刘亮华,及出任经理的何冠昌。他们常常斟酌公司的第一部戏怎样打响,在人选方面,为了 保险起见,准备聘请在《大醉侠》一片中饰演主角而轰动影坛的郑佩佩为该片的第一号人选。正好 郑佩佩已在婚后侨居美国,因此公司决定由刘亮华出面代表公司与郑、李商谈。到美国后,结果未 能请来郑佩佩,而李小龙则以一万美元的片酬应允赴港拍片,其它条件也答应尽最大的努力予以满 足。这么高的片酬,对嘉禾这种小公司来讲,无疑是付出了血本。
就这样,李小龙开始了以艺扬武的短暂而热烈的生涯。
浏览7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