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漂洋过海改变人生转折点
李小龙在种种背景下,终于踏上了漂泊的旅途,前往出生地美国。这是他人生旅程的起端,也 是证实他到底只是个“不良少年”,还是一位前途无量的旷世英才的转折点。
1958年11月,停靠在香港九龙码头由香港开往美国旧金山市的“克利夫兰总统号”启航的汽笛 “呜呜”拉响,船徐徐驶离港口。护栏旁站着一位英俊的青年在挥手向岸上的亲人告别,他就是李小 龙。
李小龙这次重返出生地美国,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到遥远陌生的异国去读书,去闯天下,这对 李小龙来说是一个极严峻的人生考验。事实上,他这次远行求学,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并使他 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轮船载着这位未来的超级巨星劈波斩浪航行在碧波万顷的太平洋上。 此时,李小龙内心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激动,但他很快就冷静:T下来,“我有什么本事能做一番事业?” 他问自己。现在,他已开始学会思考问题,人也显得持重老成多了。对他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可炫 耀的,唯有值得骄傲的是从师父那里学到的武术功夫,比起口袋里那区区100美元,更是一笔无法 估量的巨大财富。
李小龙不想依赖家庭的赞助,只想凭自己的意志和体魄在美国站稳脚跟。“克利夫兰总统号” 在海上颠簸了一个多月,最后停迫在旧金山市。李小龙踏上了他出生的土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除了他父亲在旧金山的旧友外,偌大的美国,没有谁知道李小龙的到来。要知道,在香港,他是 个小有名气的童星和赫赫有名的“拳王”,他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认出他来。但在美国则不能,因为 美国是个轻历史、重现实的国度。一个人,不论他过去如何辉煌,一旦来到美国,一切都得从零开 始。由于李小龙只是粗通英语,因此他求职的范围只能在华人社区内。在旧金山,李小龙干得最长 也是稍有成色的职业,便是教人跳恰恰舞r。在香港,他是跳舞作乐,现在他却以舞艺权作维持生 计的手段,好在美国人从不鄙视从事任何职业的人,只要你有能力就行。
由于其父亲的老友现在都已是一些垂垂老人,自己都需要人去照顾,自然无法顾及李小龙。3 个月后,他去了西雅图市,其兄李忠琢便在西雅图旅居。
李小龙在西雅图市的生活相当艰苦,每天清晨骑自行车到报社取报纸,然后挨户分送。另外, 他还到中国餐馆当侍者、洗盘子,当然收入是低微的。这期间,他还进了当地的爱迪生职业学校补 习英语,因为他英语不过关不能直接进大学读学业。此时的李小龙,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他一改在 港厌学逃学的作风,因他深知学费来之不易,逆境中的他悟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虽然李小龙到美 国后的一切都不顺心,但所幸美国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度,到处流传着“成功神话”的故事,只要自 己努力肯吃苦,不论身世与家门如何,都有出人头地的时刻。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说,美国是一个“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实国度。因此,即使在某些地方失败了,但却不代表无望,只要能坚强勇敢 地面对现实,转赴其它地区重打基础,最后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过去在香港的日子里,李小龙整天游手好闲,经常滋事打架,生活上与成功绝缘,虽然他忠实于 自我而反抗他人,但在生活上却还需依赖他人,而无法自立。而到了美国后,他必须先从如何“生 活”学习起。李小龙的哥哥李忠琛,将李小龙的现状写信告诉其父母后,李小龙的父母既惊喜万分, 又难以置信。
在西雅图,李小龙打工时间最长的地方,是父亲的旧友周露毕女士开的餐馆。起初,周女士料 定沉默寡言的李家公子绝不是等闲之辈,但碍于李小龙什么也不会,因此只能让他做跑堂。对此, 李小龙的心中十分压抑,因他从小就有做首领的欲望,而希望驾驭他人,但现实又不得不使他低头。 后来,李小龙还是离开了周记餐馆,原因是餐馆内的一位师姐(服务员)渐渐为李小龙英俊的外貌和 独特的气质所吸引,尽管此时李小龙的处境很糟糕,这给处于逆境中的李小龙的内心深处注入了一 丝温暖。这位华裔姑娘性感而迷人,她看李小龙洗盘子的动作,说他像在表演跳舞;看到他发达的 肌肉,说他像功夫小生;有时端详了李小龙好一阵子,说他可以去拍电影。李小龙则总是无奈地笑 一笑,没有告诉她自己以前那段还算辉煌的历史。不过,他们的恋情非常短,原因是出于大厨,此人 原来就对这个漂亮女孩有所图谋,经常用钉子一样的眼神盯住她,且时常动手动脚。李小龙看在眼 里,心中十分不快,但他还是忍住了,一则烹技过硬的大厨是老板的红人,二是坚持“不到万不得已, 决不动手”的信条。
但忍耐毕竟是有限度的。这一天,大厨正欲对这个女孩不轨,李小龙听到呼叫声后闯了过来。 大厨并不知道李小龙练过武功,因此对个头比他小许多的李小龙并未放在眼里,况且自己手里又握 着一把锋利的砍刀。只见李小龙虚晃一招后,一记重拳打在大厨的脸上,将他凌空打飞了起来,并 在落下时砸碎一张凳椅。李小龙很快就罢手了,他并不想炫耀武力,只是想教训一下不可一世的大 厨。此后,李小龙在女友不知的情况下搬了家,当然目的是为了斩断与周记餐馆的是是非非。
当李小龙在美国成名后,周女士也曾对报界谈过李小龙,她说:“李小龙是个不甘平庸,不愿受 他人支配的人,而我作为一个商人,当时必须对我的餐馆负责。”事实上,也是她挤走了李小龙,因为 经过上述一役后,为了稳住大厨,她不得不牺牲李小龙。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现在愿来当侍者的 人,天上掉下一块石子来,都会砸中好几个。”当然,李小龙也曾发誓:以后不去任何一家餐馆打工。
第八节以武会友切磋交流深受益
这是李小龙一生中正式开始找寻最佳搏斗武器的日子。此后,他个人的行径更是完全异于香 港时代的一切,而无时不埋首于书籍中,以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哲学和武术书籍,并在西雅图停车 场的角落旁创办了一家功夫武馆,这是他一生事业的正式起步。李小龙所传授的武功并不是蹈袭 传统的功夫,而是他个人独创的功夫。在李小龙的心目中,独力斩劈开拓出来的新人生才是理想的 人生,步人后尘的人生决不是真正的理想人生。
李小龙在爱迪生职业学校学习期间,曾结识了一个名叫杰西•格鲁夫的同学,他俩很快成了拳 友。以后,李小龙懂武术的消息很快在他的同学间传开了,人人都知道他在教别人练习一种尚未听 说过的叫“泳春拳"(WING CHUN)的中国武术。因此,登门求教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不少积极分 子,比如木村、詹姆斯、霍华德•威廉姆斯等人。在这些人中,美籍日本人木村对李小龙所起的作用
最大。
木村和李小龙的友谊是以功夫为纽带的。木村是个日本柔道的爱好者,已小有成就。当他发 现了李小龙的功夫后,决定放弃自己喜爱的柔道,而跟李小龙改学i永春拳。此时,木村已36岁,而 李小龙才19岁。但年龄的悬殊,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至交。后来,木村在李小龙成大器后回忆道: “即使李小龙当时那么年轻,却已经是个首领人物。因为他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他一进屋,每个人都 会自然地注视他。”当时,已有好几个武术爱好者跟在李小龙周围转,他们均劝李小龙到校外公开设 馆授徒,并收取学费。李小龙对此也颇感兴趣,如能真开办武术班,那么生活来源问题就能得到解 决。不过他也有顾虑,觉得开设武术班的主意虽然不错,但是否有人前来报名却没有把握。
幸得木村、格鲁夫等热心人四处张罗,为李小龙招来学员,转眼之间,在附近的唐人街及华盛顿 大学,人们都知道有个诛春拳师李小龙准备开馆授徒。因此慕名求学的人纷至沓来,头一批学员 来了 10个,学费合计每月约100美元,跟在餐馆打工的收入差不多。这年秋天,李小龙从爱迪生职 业学校毕业,接着又进了华盛顿大学。新生入学,功课自然不会轻松,但他在啃书本的同时,对武术 仍念念不忘,盘算着开办一所正规的武术学校。几经周折后,总算在唐人街的中心地带找到了一个 较为宽敞的地下室,里面可容纳20余人,李小龙便在门上挂了一个横匾,用中英文写上“李振藩国 术馆"(JIANFANGUNGFU INSTITUTE)。就这样,李小龙的武馆正式开张了。十多年后,中国功夫风 靡世界,正是从这间不太起眼的武馆开始的。当然,取得这样的结果,即使是当初野心勃勃的李小 龙也是不曾预料到的。
李小龙把以前在香港随师学习的丨永春拳,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学员们,他讲解直观,注重实 际,加之丨永春拳历来讲究简单实用,因此他们对所学到的真正防身术大感兴趣。1961年11月27 日,是李小龙21岁的生日,那天他兴致勃勃地和学生们在唐人街的一家餐馆里欢度生日。因为使 李小龙高兴的是,他已达到了合乎美国法律的法定年龄,完全有资格代表自己了。李小龙经过一番 考虑后,选择了木村作为自己的助理教练,以便抽出时间和精力来继续提高自己的武技。同时,从 香港订来了一副木人桩(泳春拳专用练功器械)。
虽然好长时间没这样练习过了,但李小龙与木人粧“交手”时一招一式的力度仍不减当年。 1962年夏,一个来自加州奥克兰叫埃伦•乔的商人到西雅图渡假,他是詹姆斯的好友,曾随詹姆斯 练过中国的少林拳。当他见到李小龙时,李小龙正在打木人桩:李小龙两只手前突后缩,左右拦截, 把泳春拳中的各种攻防招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木人桩在他急促地撞击之下摇摇欲坠。眼前这 一技术、力量、速度的高超表演,令埃伦•乔大开眼界,深为折服。经过接触,他感到李小龙在武术方 面不仅理论高深且技术精湛,便相约以后保持联系,交流学习心得。
一周后,李小龙应埃伦•乔之约,开车来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稍事寒暄后,说要给李小 龙介绍一位练柔术的朋友,他是威利•杰依。在威利•杰依的武馆里,他们三人谈得很投机,李小龙 应邀表演了 i永春拳的实用招法,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随后,他们又给李小龙介绍了几位武 术界的朋友,使李小龙大觉不虚此行,因为李小龙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学到了许多新东西。
光阴巷冉,李小龙就读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他觉得自己的志向是在武术
方向,如果选择了哲学专业作为主攻方向的话,是与自己的志向相适应的。虽说中国的传统哲学与 西方哲学大不相同,但运用中国哲学既可以认识和了解东半球,同样也可以用于了解西半球。在武 馆中,李小龙有时也和学生们讨论哲学问题,他的交谈往往含有中西两种哲学的观点,具有比较透 彻的说服力和理解力。
一天晚上,李小龙接到了詹姆斯从奥克兰打来的电话,是请他再去一趟,协商他俩合写的一本 书的有关细节问题。与此同时,他又介绍李小龙认为了一位叫拉尔夫•卡斯特的朋友,是位空手道 高手,在旧金山办了一所十分出色的武馆。和卡斯特同行的还有一位空手道著名武师埃迪•帕克, 最近在加利福尼亚的长滩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空手道锦标赛,在美国空手道界有很高的声望。李小 龙与他们两人认识之后,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中日两种武术,詹姆斯则静坐一旁倾听着他们 的讨论。在卡斯特与帕克的眼中,李小龙的确不同凡响。
异邦得逢知己,李小龙尤感欣慰。每逢节假日,李小龙都驱车数百公里去奥克兰詹姆斯的家中 小住。詹姆斯若白日上班,李小龙便在主人的练功房里练习,一练就是半天。练功之余,或是驱车 找威利•杰依,请教柔道或柔术,或是到卡斯特的空手道武馆去讨论、交流技术。由于各抒己见,因 此有时难免会发生争论,不过这种学术上的争论并不会牵涉成个人恩怨和影响到发展中的友谊。 在这段时日里,李小龙的确提高了许多。
浏览6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