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如醉如痴潜心习武显身手
由于在一次街头斗殴中吃了一亏,促使李小龙下决心修习武功。在著名武术大师叶问的教鞭 下,他如饥似渴,乃至痴狂,曾获香港拳击赛(少年组)冠军,号称“打遍全港无敌手”。
这段时日内,李小龙一直处于反叛的心态下,丝毫不肯循规蹈矩当个好学生,而是一意孤行,忠 实于自我的追寻。
李小龙对银幕和舞台上那些高手精湛的武艺惊叹不已。成名后的李小龙颇受大众的瞩目,如 此辉煌的时刻对于少年得志的李小龙来说肯定在成长上具有微妙的影响。换言之,这段时期孕育 了李小龙成为一位傲慢、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的少年,而课业完全荒废,学习成绩劣等。
在学校中,李小龙皆独来独往,小学毕业后升上中学部、高中部,但情况却愈趋严重,在他的心 中只觉自己高高在同学们之上,因此他没有亲密的朋友,非常寂寞孤独。为了发泄,他便找人打架, 借此以显示自己比别人强,可是,他的这种行径反倒更使大多数同学们轻视他,甚至憎恨他。他好 动好强,好胜好斗,是一个天生的斗士。而且那时的他是个千面人,因此人们很难将他的种种表现 统一起来。在课堂,他神色呆痴,似反应迟钝;在校园,他是个孤傲的独行客;在摄影棚,他万分投 人;在家中,他是一个顽童;在街头巷尾,他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小霸王,甚至算得上是个小恶棍。
李小龙在课堂上默不作声,少有表现;而在影片中,饰演乖巧孝顺的少年或纯真无邪的少年,只 是装扮出来而已,并非出自内心。李小龙在电影中真正表现自我是很长一段时间后。在课堂或电 影中,皆无真正的自我存在,只有在香港闹市区闲荡或找人打架之际,他才有自我的存在。李小龙 动辄拳打脚踢,不惧恶、不畏大,因此许多年龄大个头高的少年或青年都怕他。此外,李小龙还有领 袖欲,也颇具领导才能,他常把附近的街童恶少组织起来,自任统帅,身先士卒与另一帮孩子混斗恶 战。当然,获胜的常是李小龙一方。
李小龙的好斗意识甚为强烈。13岁那年,李小龙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对手。起初李小龙没把此 人放在眼里,因此还不想很快收拾此人,先得戏弄戏弄,于是他搬出了在演艺圈学来的招术,动作优 美而花哨,博得了街童们的大声喝彩。但对方只出了一招,李小龙就被打得弹了起来,并撞到一堵 墙上。街童遂瞠目结舌,知道李小龙确实不是对手。那人的一拳,如铁锤一般,李小龙也好一阵子 才回过神来,他以前也曾吃过败仗,可对手是成年人。这个人是谁呢?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个专门练功夫而出来试功夫的人。此人成了改变李小龙人生命运的 少有的几个人之一,正是他促使了李小龙静下心来认真学武功。这次斗殴后,李小龙陷入了沮丧和 沉思中,父亲知道他一定是吃了亏,但他也无法改变儿子的性格,只有成全李小龙的念头,使他更强 大。于是通过朋友给儿子找了一位武林髙手作为他的师父,他就是将泳春拳自大陆传到香港的一 代宗师叶问。一见面,李小龙就被他那双坰烟灼人、深邃如渊的双目吸引住了,李小龙的敬畏之情 油然萦胸。
叶师出招时,似龙、似虎,如风、如影,身手比20岁的后生还要轻盈、矫健、快捷、凶猛。李小龙 简直看呆了,一个意念却格外的清晰,他惊叹武术对人的巨大作用,便暗下决心,要坚贞不渝地以武 道作为未来的人生道路。自此,李小龙学习诛春拳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许多年后,李小龙成为功夫大师时,仍念念不忘师父的教诲,他也常与他人谈及师父那套教法, 灵活不呆滞的点化之辞:“遇到敌手,千万不要拘泥于套数,这样只会捆住自己,应怎样方便就怎么 出手,目的是尽快将敌手击倒。”事实上,叶问是位极宽容的人,他不象有的武师那样,禁止弟子演练 或学习其它门派的招数,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逆行。因此,李小龙除在武馆学泳春拳外,亦向其他 前辈学了多种功夫。这为他在日后独创一门“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小龙的功夫长进非常快,父亲则既喜又忧,说:“他只要从练武的精力中拿出二成,学业也不 至于如此。”更要命的是,李小龙为练武曾一度中断了学业。1956年,16岁的李小龙勉强读完初中, 进人圣查米耶尔书院读高中。这是一所英文学校,有不少外籍学生。校内有一支拳击队,这是专为 外籍学生组建的。但好出风头的李小龙自然不甘落后,他主动发起挑战,结果,那帮高大的洋学生 无一不被李小龙那凌厉而不规范的拳法打得落花流水。
1957年,李小龙代表拳击队参加全港中学生校际拳击赛。由于他曾专门研究过很多著名拳王 的打法与特点,因此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进入了决赛,他的最后对手是连获三届冠军的洋学生,比 李小龙高出一头。不过,李小龙戴的虽是西洋拳套,但打的却是中西相结合的“东方式拳击”,结果 那位洋拳手很快被打得晕头转向,最后败北。对此,李小龙曾说道:“我的泳春拳还没使出一半,主 要是怕犯规受罚,如果我放开打的话,第一个回合就能把他击倒。”
叶问在授徒时常鼓励学生与人切磋,因为他认为,功夫最终是打出来的,不切磋,就不知自己所 练功夫的优劣长短,也只有在不断地切磋中,才能不断完善和强大自己。其实,按照李小龙的个性, 不用师父提醒,他也会主动找人过招,而且他捕捉的对手,常是别人认为比他强的人。李小龙的交 流与切磋带有浓烈的炫耀武力的色彩,故一旦动手,他就把师父的“适可而止”的训示抛到了脑后, 而要把对手打得机地求饶方缀手。
在李小龙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即变得更强,比任何人强,且达到目标的决心矢志不二。李小龙 寻人过招,也有人向他挑战——这是些像他一样的学过武功的精力过剩的好胜之徒,这种人可不是 那些行于街头、外强中干的唬人壮汉,他们与李小龙基本上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但是李小龙凭着 灵活的头脑及勇猛、过硬的拳脚,却总能够克敌制胜。
李小龙与同学间的距离,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渐疏远,他之所以抛弃课业而热衷于跑武馆,唯 一的目的是学习打架功夫。在学校里,好学生远避他,老师们再三注意到他的行为,最后却仍是束 手无策而放弃辅导的意念。虽然饱受周围同学们的冷眼相待,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丝毫不改其作 风。李小龙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日渐练得一身好功夫,并吸收中西拳法的精华,使动作矫健敏捷,信心十足然而,其双亲并不因此感到欣慰,他们的眼光毕竟较为长远,他们很为李小龙的前途担心。很 有可能,李小龙将来会开武馆或作武师,但那不是他们所希望的。父母希望的是他完成大学的学 业。对于李小龙被名校拉萨尔书院退学之事,他们更深以为忧,加之日后转学到圣查米耶尔书院 后,李小龙仍然好斗比武,身为父母亲的他们觉得有必要加以阻止和引导他了。他们所采取的引导 方法,就是送李小龙到美国进修,因为他们亦认为李小龙是美国公民(出生于美国),理应接受美国 的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李小龙在港四处比武而树敌太多,再这样下去,很可能会遭到不 测。
送李小龙到美国,以隔离他不受周围环境和不良少年的影响。李小龙终于决计去美国,尽管他 舍不得离开师父,舍不得师兄弟们,也舍不得他小有成就的电影事业。但当他知道有一黑帮决定干 掉他时,他不得不下决心离港去避风头了。况且美国又是一个充满“成功”机会的国家,这本身就对 富有冒险精神的李小龙是一种诱惑。
作为一个旅美华侨艺员,李海泉深知只身在外谋生的艰辛和苦楚,但为了儿子的前途,他不得 不这样做了。他当初也并未指望儿子有什么大作为,只是期望李小龙在完全相悖于乡土国情的环 境里去磨炼自己,改变那种让他担惊受怕的恶习。这次漂洋过海的迁徙,对李小龙后来创立截拳道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他成为武坛骄子找到了更理想的土壤。可以说,没有这次美国之行,便没 有李小龙以后的成功。
浏览5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