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太极拳缠丝劲论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 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 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 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才艮之理也。或以为 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 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 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 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 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 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都是大雅风规。至 于手中,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 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反,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 其为道岂浅鲜哉!

十一、太极拳推原解

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 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 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枢在一心,心 主乎敬,又主平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 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 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 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 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 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杨比疾。行同 乎水流,止伴乎山立。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 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大无 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临时制宜, 只因素裕。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十二、太极拳总论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十三、用武要言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 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 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挤而掩。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 后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 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 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矩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 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 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 太仓,浩渺如四海,炫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 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需忙,单凤朝阳最为 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 何取,解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 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 步时足根先着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撒 手,著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本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 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 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胯 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 退步打、截气打、借气打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 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 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 机智连环。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 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 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 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正,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后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 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 要起〇 _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 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 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愈大而心愈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于此而已矣。

【按语:此论原为形意拳谱,经陈鑫以太极拳理法加以修 订约十之二、三。定名为《三三拳谱》。

1935年,陈照丕编著《陈氏太极拳汇宗》,收入此论,但 标为陈长兴所著。又对陈玉廷《拳经总歌》及长拳一百八势 谱,俱标为陈长兴所著,谬矣。

按,炮捶练至刚快发劲阶段,近似形意拳、心意拳,其理 法亦颇多相通处,故为编入,供练习炮捶者参考。1981年8 月顾留馨记】

十四、太极拳十大要论

三节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 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 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 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 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恨 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 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于 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 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 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 节部,岂可忽也?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 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 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 各有三节云乎哉!

浏览6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