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式:进步架打
上右步,至左脚旁,使身体前进,同时,收左手,右手原 地向前圈采而出,右脚向前落步,成弓箭步站定,顺势,右手 横肘上架,左拳向前直击而出。
第二十四式:回步冲捶
全身向左原地转回,将重心放至右脚,使左脚放虚,顺着 返身之势,收左手,右拳向右上方扣打而出,全身向下落步, 成坐虎式坐定,右拳不动,左拳向前直击而出。
第二十五式:托按侧蹬
右手化掌前撩,左手回封,同时,步法原地前顶,成弓箭步站定,顺势,右手向右横拉而出,同时,进右腿,于左腿旁 提步蓄劲,左掌向前直撑,封住底盘,顺势,右腿以反蹬腿, 向前蹬出,收回右腿,扣于左膝旁放定,双手收回,向下甩 落,同时,跺右步,进左步,使身体向前冲出,顺势,左掌向 前直采而出,左脚向前落步,成弓箭步站定,顺势,右掌向 前,直劈而落,左掌同时翻掌硬接,自然会击出声音。
第二十六式:采刁撑掌
左掌护住右腕不动,右手原地向外翻手抓采,接着,左脚 上前并步跺下,顺势,右手后拉,左手护腕,扣至太阳穴旁放 定,接着,左腿向前踏出,成七星步坐定,右手不动,左掌向 前下方,直切而出,上身微向前倾,使左掌尽量靠近左脚尖。
第二十七式:扭步挟肘
左脚向前,以撇步尽量踏前,左掌原地回圈,向前封出, 右脚拖进,向下蹲成玉环步坐定,右手化肘,向前横扣而出, 左手顺势拉回,握拳扣住腰际。
第二十八式:并步迎抄
右脚上步,成并步蹲好,双手化《十字手》,交叉于胸 前,双脚伸直,使身体站直《十字手》顺势向上《双抄》后, 拉回腰际,握拳扣住不动,身体放松,完成全部动作。
第十四节太极拳
一、关于太极拳起源几种说法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 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玉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 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 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 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 人,则无他证。
籴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 据。黄梨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 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 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 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
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 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张三丰,《明史•方伎传》 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 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 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 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 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 述。
陈玉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玉廷又名奏廷,“明 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 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玉廷”,故应作陈玉廷。
7陈玉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 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 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 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 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 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玉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 “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创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 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 “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 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 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 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 于后: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 搬摆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 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A抗倭名将 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 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 编成拳套,收人《纪效新书》中,被称作练武之源。戚氏的 《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 二式,长拳短打,去宪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 '“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 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玉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玉廷创造太极拳 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玉廷吸收了二十九式 编人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玉廷 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 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 而,.这仅仅是说继承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玉廷的太极拳抄自戚 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玉廷的功绩在于继承 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 就是太极拳。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 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 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 各派拳术中也无此训练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 法。
二、太极拳五大特点
纵观陈玉廷创造的太极拳,有以下五个特点:
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 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 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 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 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 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 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 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 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 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 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 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 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 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 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 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玉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 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 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 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 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 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 个新的内容——推。
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 《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 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 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玉廷把 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 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 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玉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 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 《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
:难看出陈玉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 :但是陈玉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 :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玉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 §开头两句: •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 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 o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 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髙级推手技术水 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 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 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髙级技巧, 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 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
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敖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 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 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 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 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 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 这也是陈玉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 护具也可以练习实质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 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 提髙技术的途径。
浏览7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