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光绪九年春二月立碑
此碑文为董海川亲传弟子五十六人所立,是有关董海川生 平最早的文字记述,具有权威性,为八卦掌的早期传播和董海 川的生平考证,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依据。众弟子中尤以尹 福、马维棋、史计栋、程廷华、宋长荣、樊志涌、梁振圃、刘 凤春等最为驰名。
尹福(1840 -1909)字德安,号寿鹏,因身长体瘦,人 称“瘦尹”。河北省冀县人,幼年来京,居朝阳门(齐化门) 吉市口,以卖烧饼油条为业。其掌法特点是屈腿淖泥,以自然 步走转,步子小,趋于急行,横开斜进,拧翻走转,进退直 接,多穿点,动作刚猛,以冷、弹、脆、快、硬见长。重腿 法、步眼和腰身,出掌形似牛舌,故名“牛舌掌”。
程廷华,(1848-1900)字应芳,河北省深县程村人。自 幼入京学徒,艺成后在京崇文门(哈德门)外花市上四条, 以制镜为业,江湖人称“眼镜程”投师董公门下,深得八卦 掌之精奥。其掌法的特点是屈腿淌泥,横开直人,拧翻走转, 舒展稳健,劲力沉实,刚柔相济,善摆扣步,以推、托、带、 领、搬、扣、劈、进见长,螺旋力层出不穷,拧裹劲变化万 千。
八卦掌以“行桩”、“趟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 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
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故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 变幻无穷。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溶为一体。拧裹钻 翻,避正打斜,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
第十节形意拳
一、形意拳简史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起始于明末,盛 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 大,流传甚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 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 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 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 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的科 学原理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炼操守、强健 体魄、造福人类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祛病延 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在历史上,形意拳 诸多武术前辈曾凭着精湛的技艺,谱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 家卫国的正义之歌。当前,形意拳术及其精神以其强大的生命 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形意拳起源和创始人各有所传,其说不一。
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创。根据二十年代李剑秋先生 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 年)戴龙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说“余尝拟论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 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 业于师,名曰:意拳,神秘难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 后,金、元、明代鲜有其技……独姬公,名际可,字隆峰。生 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 谱。-后授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先生习武十年有二,技勇方 成。”此序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 料。因此,后人均以此为据。由于岳飞是我国历代为人所敬仰 的民族英雄,借岳飞之名有利于形意拳的广泛传播,亦合形意 拳强种强国之宗旨。因此这种说法极易被广大武术家所接受, 辗转流传至今。
另外一种为流传说法,即形意拳创自北魏时来我国传教的 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孙禄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学》及凌桂 清先生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两书中均持有此观点。书中 说:“自达摩高僧来中国传教九年,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 后人慕名来,为纪念达摩传教精神,曾有诗云:‘达摩西来一 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很早就流传着“心 意拳术”,亦称“心意把”。而形意创即为“心意六合拳”。据 黄新铭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证••“心意把”共有 十二大势,十二种变化。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心意六合拳法” 前后各六势是一致的。故先辈以此著书立说,广为流传。
姬隆峰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据文献记载姬氏曾读书 古寺D见雄鸡相争,悟其理,于是变枪法为拳法,这与姬氏后 人所著《先祖际可传略》中“际可居少林寺十年,传艺多人” 是吻合的,《姬氏族谱》也有姬隆峰传艺河南的记载。《心意 六合拳谱》序文作者及以后序文作者均系河南人。何况此拳 最初流传于河南。“心意把”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 法。雍正十一年已修订“心意六合拳谱”乾隆四十年有千佛
殿脚窝可做物证,由此推断“心意把”当始于明末清初。
形意拳是从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种,创始人为李洛 能。李氏约在1840-1850年间到祁县戴家学拳,此时距戴龙 邦作序时约晚一百年。据祁县人讲,李氏从师戴文勋的表弟郭 维汉。从形意拳发展史上看,形意拳与心意六合拳有着极深的 渊源关系,由于创立时代不同,基本拳架有异,也可以说形意 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
二、形意拳术发展
1.心意六合拳发展特点。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际可初创拳时,以“心之发动曰意, 意之所向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法则,即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跨 合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即以思维意识活动为诱导,使之 作用于形体。使意(大脑思维和意识活动)、气(通过意念使 经络系统发生变化)、力(形体配合之拳术运动)三者互为作 用,逐步达到“六合”的高度协调统一,内外兼修之目的, 故称之为“心意六合拳”。其拳架为侧身弓箭步,要求头、 肩、背、胯、后腿、后足斜成一线,头、前肩、前膝、前足要 上下垂直,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拳术动作表现为手打、肩 打、胯打、足打、膝打、头打的用法。其拳法分为前六式后六 式。.前六式气柔。每一式可变为十二式,最终十二式仍归于一 式。其静功以站桩为主。_
曹继武先生根据姬氏所授“心法”及前后六式的拳法特 点,取其精华归纳为五行、十二形练法。其十大形为:龙、 虎、猴、马、鸡、熊、鹤、燕、鹰、蛇。以单式练法为主,每 式既是桩功,又可单习。动#强调六合。其要领为龙腰、熊 膀、鹰捉、虎抱头、雷声。
戴龙邦先生根据心意六合拳的原理,结合自己的体会,创 编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依古代哲学 思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内含金、木、水、火、土生克变化 之理,将十大形扩展为十二形,并增加了套路练习法。其拳术 训练内容有:截、裹跨、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 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练习戴氏拳法,要求神形一 '致,内外相合。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协调配合。其动作无手 木圆、无势不圆,其练习程式由站而练,由慢而快,以松入 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形成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特点。
形意拳发展和特点。
形意拳术原于戴氏“心意六合拳”。李飞羽先生、字熊 然,尊称洛能,河北深县人,根据“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 外”的道理,认为“心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之 本途。”而拳术特点是由内与外的相互作用表现的。因引将心 字改为形字而称形意拳。李先生根据拳术的原理原则及特点, 反复实践,形意拳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将拳理发展 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练法上采用了以掌代拳;将基 本拳架中的步法由侧身弓步改为“三七”步,即将重心移至 后腿,比例为前三后七,形成了当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 法。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灵的弱点。李先生重新修 订了十二形,并增加了新编套路和对打套路,如:杂式锤、五 行生克及安身炮等。经过形意拳前辈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 钻研和创新,使形意拳术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充实、提 高,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
浏览1,5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