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大门派 南拳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南拳据 说最初是出于南少林,在明代逐渐形成独立拳系。南拳总的特 点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 修力。
南拳种类繁多,如福建的少林桥手、五祖拳、鹤拳、罗汉 拳,广西的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黑虎 拳、金刚拳。湖::的洪门拳、鱼门拳、孔拳、湖南的巫家 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南拳的代表是广东南拳,广东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家”,他们是:
洪拳。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 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 传人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 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 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 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 林世荣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刘拳。据说为刘三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刘生或刘 青山所创的,流传于雷州半岛。
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达、蔡九仪所创,后来 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 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等。
李拳。相传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 新会人李友山传授。一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李拳流行于 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广州等地。
莫拳。相传为福建南少林至善禅师所创;一说由莫达 士所创,后传至莫清骄(一说莫清娇)。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 带。
五大名拳多数从福建南少林传来。和洪门天地会多少有些 联系,不仅是武术门派,也是极为活跃的江湖派别。
除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有蔡李佛拳(由新会人陈享 创立,.他师从陈远护、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蔡福,综合了蔡家 拳、李家拳、佛家拳三派精华,故名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 (南海人林世荣综合洪拳、佛拳所创,又称“洪头佛尾”)、咏 春拳(福建严咏春严三娘所创、一说至善禅师传入广州光孝 寺)、侠拳(大侠李胡子从四川峨眉山传人广州)、白眉拳 (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传人广州)、佛家拳(从佛门传人)、练
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昆仑拳、南枝拳、 儒拳等。
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 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 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 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三山五岳的侠 雄豪客。清兵火烧南少林,洪熙官来到广州,隐居在大佛寺, 与佛缘和尚共开武馆。又如方世玉,为广东“少林十虎”第 二人(第一人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 显之女,有“一代女侠”之称。方世玉成为《少林小英雄》、 《万年青》、《方世玉三探武当山》、《乾隆游江南》等众多侠 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晚清南拳又出现了 “广东十虎”,其中的 第三位铁桥三、第五位苏乞儿,也是许多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 公。
第二节武术的七大拳系
中国武术究竟有多少拳派,多少套路,至今没有人能说得 清楚。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很 不平衡,风俗民情也略有差异,所以各地区之间的武术风格也 常常是各具特色,互不重复。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因素的影 响,又由于它基本属于纯粹的民间文化,所以它一直保留着原 始古朴的风貌,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国武术的主要流派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我们 把这些主要流派称为“拳系”,第一个拳系中又包括若干个拳 种。
中国武术至少有七大拳系,即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太级、形意、八卦。一些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武术,有些 无法包容在这七大拳系之内。此外,中国武术还包括跤术,在 汉、回、蒙古、满等民族中流传很广,蒙古族跤术更是独具一* 格。跤术的基本规则是双方要互相抓住,与拳术颇有不同,所 以也无法包容在拳系之内。
一、武当拳系
在中国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之说。 少林与武当,可谓双峰并峙,各有千秋。
武当山雄踞于湖北省西北部,为大巴山余脉,北接豫陕, 南控三峡,西邻巴蜀,东瞰武汉,方圆八百里,其主峰天柱峰 海拔1612米,高于泰山和嵩山。武当山古属均州,为襄阳府 所辖,今属丹江口市。从武当山向南不远,便是著名的神农架 地区。.
武当山奇峰竞秀,风景幽丽,其险奇诡异之境,雄浑涵厚 之态,较泰山有过之而无不及。武当山地处偏远,迥出尘表, 历来为道教圣地之一。相传真武帝君曾在此修炼,久而得道飞 升。
武当山的道士很早就有练拳的传统,清初学者黄宗羲说武 当拳为武当道士张三峰(一作张三丰)所创,其实是没有根 据的。据史料记载,张三峰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他曾在武当 山修炼气功,但是不会拳术。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又最讲究养生之道,所以武当拳的特 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融养生于技击之中。几乎所有的道家拳 派都是如此,这与偏重技击的佛门拳派少林拳有所不同。
武当拳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目的,其技击原则是后发 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先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 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
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圈步),进以侧门 (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相依, 闪展巧取。 ‘
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不像少 林拳那样,多是出拳直击。武当拳法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 矮。多用掌,与重在打穴有关;少跳跃,与重在实践有关;步 型低,与重在擒拿有关;走圈步,与重视跌法有关,由此形成 了武当拳的独特风格。
道士们过的是与世无争清静生活,所以练武当拳的目的在 于自卫,除非遇到危急情况不许动手,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 有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
清代初期,武当拳曾在宁波一带流传,出现了张松溪、叶 近泉、单思南、王征南等高手。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字主 一)就是王征南的弟子。
由于武当派极秘其技,择徒甚严,又向来不爱炫耀,所以 武当拳的流传并不广。黄百家之后,武当拳似乎突然消失,人 们多以为失传,实际上并非如此。
大约在明代中期,武当拳分为两支,一支留在本山,一支 据说由张松溪南传至四川。晚清光绪年间,武当山道士的后人 邓钟山又在江苏江宁(今属南京市)开堂授徒,于是武当拳 又东传至江苏。四川、江苏两支至今繁盛。留在武当山的一支 也未失传,至今武当道士仍然保持着练武传统。
据粗略统计,流传至今的武当派拳路不下六十种,包括太 乙五行、纯阳、太和、启蒙、六步、咫尺、光明、问津、探 马、七肘、七星、两仪、指迷、鹞子、长拳、六路、八极、醉 八仙、云帚、刚拳、五朵梅花、柳叶绵丝掌等等。武当派的器 械套路也有几十种,如六乘枪、四门枪、雁门神枪、岳家枪、 龙门十三枪、一苇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铁棍、武当剑、八仙剑、三合刀、四门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单刀、 虎尾鞭、连环锏、板竟拳、太极球等。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 功法,比较著名的有活气功(类似“铁布衫”功)和血功 (重在养生)、打穴功、浑元阴阳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红砂 勾魂手、五毒断魂手、五雷闪电手等。
武当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明末清初,约与少林拳系同 时。就目前影响而言,武当拳系远不如少林拳系,是七大拳系 中影响最小的一个。
二、少林拳系
俗话说:“关下武功出少林。”名驰中外的嵩山少林寺, 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嵩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登封市境内,气势雄伟镑礴,被推 为五岳之首。少林寺坐落在少室山脚下,依山势而建,直至山 腰,异常宏伟。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第一位入 主少林寺的是东天竺高僧跋陀。其后不久,南天竺高僧达摩也 曾去过少林寺,但他并没有在寺内久住,更没有什么“面壁 九年”之事。后人传说达摩曾写有《易筋经》,创编了 “罗汉 十八手”,于是开创了少林武术。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少林 寺内有“面壁石”一块,也是后人的伪造。
少林武功的渊源是中療地区的民间武功。据考古发现,至 迟在两汉时期,中原一带的武功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行气导引 之术(气功)也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少林寺的和尚多 数来自中原一带,有些人人寺以前就会武功,人寺之后又在僧 众之间相互传授切磋。在武功方面,少林寺一向有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传统,所以能广泛吸收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不断 总结提高,并有所发展创造。
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1522 -1566年),倭寇窜扰东南沿海,烧 :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有少林派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的率领 下勇赴沙场,屡挫敌掐。这些武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 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 锋”。倭寇多是日本的失意武士,手持长刀(倭刀,类似后来 的曰本军刀),凶猛异常,但每次都被少林武僧杀得一败涂 地。在这次抗倭战争中,先后三十余名少林寺派武僧为国捐 ®躯。
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福建人)途 经嵩山,曾拜谒少林寺。俞大猷本是一代武#宗师,他发现少 林寺的棍法“传久而讹,真诀皆失”,于是将自己精研的棍法 传给少林寺僧。少林寺棍法由此精进。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 到了明朝末年,少林棍法已被推为诸家棍法之首,被公认为棍 法正此后,少林寺僧又专攻拳术以使拳术与棍术齐名D 明末时,少林僧洪记又从一位名叫刘德长的高手那里学得独步 天下的峨眉枪法。
明末清初之际,少林寺广泛汲取了北方许多拳派的精华, 又学习了福建的棍术和四川的枪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 融会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 取得了武术正宗的崇高地位。同时,由于少林武功的名气越来 越大,北方的不少拳派也托名少林以自重。这样,少林拳系实 际上就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少林武术 也就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武术的总称。
目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多数拳种,如梅花、炮拳、洪 (红)拳、功(弓)力、劈挂、通臂、短打、燕青(秘踪)、 拦手、螳螂、七星、朝(昭)阳、关东、八极、戳脚、鹰爪, %以及长拳、猴拳、苌家拳、岳氏连拳等等,都被认为属于少林
拳系。上述每一拳种都又分别拥有若干拳械套路和功法。据少 林寺弟子讲,目前仅少林寺内秘传的拳路就有234种,器械套 路137种,合计371种,另外还有许多功法,可谓集中原武功之大全了。
少林拳质朴无华,很少搞花架子,其编排完全从实战格斗 出发,来去一条线,起横落顺,即横身而起,顺身(侧身) 而落,在击敌的一瞬间,使自己身体的受敌面积变到最小。少 林拳要求“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与敌接战,或进或退,不 过是两三步之间,套路编排要合乎这种实战需要。
少林拳多走刚猛一路。中原人身高体壮,伟岸多力,性格 慈厚,所以拳路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充分发挥臂长腿长 的优势,放长击远,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中原人重心较 髙,因此特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打 七分”,又有“手提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发源地),所以少林拳 属于佛门茸功,少林僧人练拳的本意在于护寺护法。禅宗的和 尚都要练*参禅,日日坚持,不得间断。参禅时,必须端坐蒲 团之上,澄心空虑,心念集中于一点,其他什么都不能想。久 而久之,便有可能豁然开悟,参悟禅理。少林寺的人在习武的 同时,也要坚持参禅。禅法本是一种心法,也苛变通成为内 功。少林寺武僧历代多出高手,与他们坚持参禅有一定关系。
三、形意拳系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与武当、太极、八卦并 称内家四大拳派。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 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 可(字龙峰)所创。相传姬际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学艺十年,颇得少林秘传,尤精枪术。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 :虑到处于乱世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 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后来,形意碰撞逐渐衍化成三大流派,内容也不断丰富。 第一是山西派,代表人物是山西祁县人戴龙邦。第二是河北 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深县人,以经商为主, 拜戴龙邦次子戴文勋为师,学艺十年,人称“神拳李”,回到 #河北原籍后传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第三是河南派,代 表人物是戴龙邦的师兄弟学礼。马学礼是洛阳从,回民,所传 多为河南回民,形成河南一派。民国初年,河北、河南两派形 意先后南传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其后又远传海外。山西 一派至今流传不广。
形意拳系的最终形成应在清末。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模仿一些动物 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 猴、马、鼉、鸡、鹞、燕、蛇、鸟台、鹰、熊、等等。山西、 河北两派多用梢节(拳掌),河南派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 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击敌。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 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 是单练式,一个动作左右互换,来回走趟。日积月累,年复一 年,一个动作可重复演练达数万次之多。一旦遇敌,在速度、 力量、准确性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进步。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抢占中 门,硬打硬进。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 “练拳 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 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
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 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 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 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 云深),乃至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 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 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 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 在街头卖艺。
1954年,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尔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宾的 马尼拉市见识了一位华人拳师演示的形意拳,大为惊佩,认为 它是“拳术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险性”。
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 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 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 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 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 手。
形意拳以少胜多,以拙胜巧,以快击慢,以刚摧柔,其动 作却是质朴无华,甚少跳跃,几乎没有什么观赏价值。20世 纪20年代,王芗斋(郭云深弟子,1885年- 1963年)又在 形意拳的基础上舍形而取意,创立了意拳(曾名“大成拳”)。
意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术的一次革命。王芗斋大胆舍弃 了武术的所有传统套路和固定招法,将站桩功提高到首要位,. 置。意拳没有套路,没有招式,只讲究随机应势,应感而发。 王芗斋曾在一招之内,击倒世界最轻量级职业拳击冠军英格 (匈牙利人)。他又曾多次应战日本柔道高手,均是一招将对 方击倒。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
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四、八卦拳系
八卦拳就是八卦掌。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 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 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 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 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其实,八卦掌与八卦并无什 么内在联系。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又名“游身八卦掌”或“龙形八卦 掌”,为董海川(1796年-1882年)在北京所传。
董海川是河北文安人。相传他早年喜好武术,精罗汉拳 (属少林拳系)青年闯荡江湖,曾遍游吴越巴蜀,后在江皖深 山中遇一道人,得授八卦掌,武功大进。但不知何故,董海川 在中年时突然变成太监,入了皇宫。不久,他的行迹便引起猜 疑,只得设法退出皇宫,转入京师肃王府,当上武术总教师, 开始传授弟子。
董海川所传弟子极多,几近千人。他因材施教,弟子们所 学各有所得,迅速衍化出多种流派。其主要流派有:
尹氏八卦掌,为尹神速(1840年-1909年)所传,尹福职业武师,长住北京;
程氏八卦掌,为程廷华(1848年-1900年)所传,程廷 华在北京开眼镜铺,人称“眼镜程”,八国联军入侵时,被德 军抢杀;
宋氏八卦掌,为宋长荣所传,宋长荣住北京地安门内;
梁氏八卦掌,为梁振蒲(1863年-1934年)所传,梁振 蒲在北京经营估衣,人称“估衣梁”。他14岁拜董海川为师, 艺成后曾在河北冀县等开设“德胜镖局”。
由此可知,八卦掌传至第二代时,已经衍化出尹、程、二 宋、梁等五个支派,于是在清末民初,以北京为中心,初步形 成八卦拳系。
大约在光绪初年,形意名师郭云深(1855年-1932年) 慕名到北京,与董海川比试。双方以武会友,连战三日。至第 三日,董海川之掌法愈变愈奇,郭云深才大为叹服。两位高手 又潜心切磋数月,议决合形意、卦为一门:习形意者,调剂 以八卦掌,可消偏刚偏进之弊;习八卦者,兼习形意,则有刚 柔相济、攻坚克锐之功。张占魁既从董海川学八卦掌,又从刘 奇兰学形意拳,遂融二者为一,创编出“形意八卦掌”,目前 在四川、上海等地都有流传。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 的传统拳法,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 踩、摆、扣为主,左右旋转,绵绵不断。八卦掌以走为上,要 求意如飘旗,气似云行,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刚柔相济,奇 正相生。好手行拳,真个是行如游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 风,见影不见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 晕眼花。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八卦掌另有对练和散手,器械有刀、剑、棍、鸳鸯钺等, 其步法要求与掌法相同。八卦刀又名“八盘刀”,长1. 4米, 重2公斤,其长度和重量都超过一般的单刀。
五、太极拳系
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
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它要求以 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 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由一系列 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从外观上看,太极拳 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 形,示柔缓于外,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 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 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太极拳高 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他们多是等 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 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 两拨千斤”的特长。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 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这样,即便内圈 的动作慢些,仍可胜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行 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 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这是由意气引导, 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 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不少人以 为太极拳动作迟缓,无法用于技击,其实是一种误解。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 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 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 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 殊表现形态。
关于太极拳起源,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多数意见认为 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为陈玉廷所创。陈玉廷为明末 清初人,原学家传武功。清军人关以后,陈玉廷曾在登封玉带 山参加反清武装斗争,事败后回归故里,隐成三十年,潜心研 究武学,终于创编出独具一格的太极拳。
陈玉廷之后,太极拳一直在陈氏族人中传授,人称“陈 氏太极拳”。直到晚清时期,太极拳才开始外传,以北京为中 心,衍化出杨、武、孙、吴四大流派。
杨氏太极拳始于杨福魁(字露禅,1799年-1871年)。 杨福魁是河北永年人,早年家贫,被温县陈家沟某陈姓大户购 为僮仆,得以到陈家沟,遇陈氏第十四代陈长兴(1771年- 1853年),学艺十余年,技艺大成。杨福魁后来在北京屡挫名 手,人称“杨无敌”,被推荐到王府授拳。当时,在王府学拳 的多是王公贵族子弟,体质娇嫩,杨福魁便将陈氏太极拳中一 些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修改,使之不纵不跳,趋于简单柔和, 又经福魁三子健侯、健侯之子兆清(字澄甫)的修改,就成 了目前流行很广的杨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始于武禹襄(1812年- 1880年)。武禹襄也 是河北永年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杨福魁从陈家沟艺成回永年 后,武禹襄从他学拳。不久,武禹襄又慕名到温县赵堡镇,拜 陈氏第十五代陈青萍为师,学习陈氏小架(即“赵堡架”)。 其后,武禹襄把杨氏大架和陈氏小架结合起来,形成了武氏太 极拳。
孙氏太极拳始于孙禄堂(1861年-1932年)。他是河北 完县人,早年为形意、八卦名家,在北京有“活猴”之称。 孙禄堂在五十岁那年,拜武禹襄的再传弟子郝为真为师,融形 意、八卦、太极为一体,创编了架高步活、开合鼓荡的孙氏太 极拳。
吴氏太极拳始于吴鉴泉(1870年-1942年)。吴鉴泉是 北京人,满族,后改汉姓为吴。他的父亲全佑曾先后从杨福 魁、杨班侯父子学拳,鉴泉得其父传。后来,吴鉴泉在杨氏父 子拳架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修润,使之更趋于柔和,于是形 成了吴氏太极拳。
到了民国初年,由陈氏太极拳衍化而出的杨、武、孙、吴 各成一派,形成五花竞放之势,大名鼎鼎的太极拳系才算真正 形成。它是中国诸大拳系中形成最晚的一个,但也正因为如 此,它又成为中国诸从拳系中最富于活力的一支。
从陈玉廷开始,陈氏族人一直是耕读传家,保持着文武兼 修的优良传统,不仅历代多有技击髙手,而且出现了杰出的技 .击理论家。陈氏太极拳的这一传统也影响到其他四支太极拳。 所以,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始终具有 文化层次上的明显优势。研究太极拳的著作,不仅数量最多,* 而且有理论深度,在功法和技击方面较少保守性。再加上太极 拳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老少咸宜,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间,
由北而南,风靡全国,成为发展势头最快的一个拳系。
浏览3,7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