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武德

“武德风范”四字诀、七言诗。

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

爱国爱民爱集体,言行举止要端庄,尊师爱生讲礼貌,严 寒溽暑意志坚。

振兴中华志不移。为人师表授业忙。虚心诚恳不骄傲。功 到自成慕前贤。

崇德尚武学文化,遵纪守法严律己,平易近人广交友,精 益求精讲科学。

修身养性固根基。助人为乐保安康。抱拳行礼做周到。中 华武艺世代传。

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 地位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讲究道德。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物质文 明得到了巨大提高,与此同时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 越高,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设之中, 怎样建设精神文明以保障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就显得更加重要。

武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精神文明既包括教育、科学和文化,也包括道德、理想和 社会风气等内容,特别是道德和道德风气,通常是衡量一个社 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4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 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 性,陶冶情操,还能通过研练武术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武术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 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运用武术的技击功 能,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与坏人坏事做斗争,维护社会的 安定团结。当然,没有好的武德也可能恃强凌弱,为害四方, 败坏社会风气。由于武术的特殊功能,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二、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天古老的武术运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在我国武术人 口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加强武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促进作用。

首先,通过武德教育能激发民族精神,弘扬祖国传统文 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 的作用,更有修身养性的功效,武德教育中寓予了深刻的民族 精神,这无疑将对习武者起到激发民族“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的精神。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举不胜举,

戚继光、岳飞、霍元甲,都是武德高尚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 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事迹,可歌可泣。近百年 来,我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许多爱国的武术家,以高尚的武 德情操和精湛的武技,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 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他们为国争光, 大振了中华的武威。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人类文化中灿烂的一颗明 珠,武德教育就是要人们认识到这一点,让人们珍视它、弘扬它。其次,武德教育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

武德约束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它一方面要求习武者热爱祖 国,热爱武术事业,遵守规矩;另一方面,要求习武者见义勇 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做斗争。据有关调查表明,练武术的 少年儿童,其组织纪律性明显好于一般少年儿童。在我们的现 实生活中,有许多练习武术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 法,更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 身。像我们的武警战士,每次围捕持枪歹徒总是冲在最前面, 表现出了舍身求义的高尚品德。

通过武德教育,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 相谦让,从而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社会稳定,保 证了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再次,通过武德教育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型武术人 才。

武术和武德不可分。“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已成 为一条真理。没有一个良好的武德基础就不可能练好武术,即 使学到了一些功夫,也不会做出有益的事。只有通过武德教育 引导人们正确地教、学、习、练、比武术,才能培养出一代新 型武术人才。所以,武德教育是当前苟形势下引导武术人才健康成长的 重要手段。

当前,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飞 速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受西方各种思潮、 各种伦理道德法规影响,我们的社会风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化思潮等一些不良风气正影响着我 们,特别是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武术人才影响更大。一方面, 在一些武术馆校里,有不少青少年的习武观不正确,即使在个 别武术大学生中,打架斗殴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加强武德 教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术事业也在蓬勃 发展,武术人口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武术馆校千 余家,在校的学生有几万人,他们有一定的武术技能,如果没 有良好的武德,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武德教育。 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需要的文武兼备的武术专业人才。

三、武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武德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代的前进而变化。武德在 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原则和内容。封建社会,武德思想受 传统的儒、道、佛、法等各家的影响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束 缚,在很大P度上存在着“忠君”、“门户之见”、“唯我独 尊”等保守^后思想。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武德,摈 弃了封建腐朽的东西,继承了精华,把武德教育与爱国精神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髙度,成 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武德基本原则。

崇德尚武,发扬民族精神,是今天我们所提倡武德的基本 原则。武德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到

现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意 :识,终于使尚武与尚德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 :体。崇德是尚武的前提,尚武是崇德的反映,通过崇德尚武, 最终要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社会 做出贡献!

2.武德主要内容。

武德是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它包含着以下十个 |方面的基本内容。

武德髙——爱国爱民,品德髙尚。为武之道,以德 为本。习武首先要重视武德的学习,要有好的思想品质,这是 提高武技的前提。

武旨正——强身健体,卫国防身。学习武术的宗旨 要正确,练武是为了强健身体,掌握武技为人民服务,保卫国 家和人民安全,绝非恃艺为非作歹,损害群众利益。

武纪严——不斗凶狠,遵规守纪。有了一定的武术 技能,不能逞凶斗狠,无事生非,应该遵守各项法规制度,做 遵纪守法的模范,并能够主动同坏人坏事做斗争。

武风良——尊师爱生,互研拳学。在武林同仁中, 要形成一种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互相尊重,共同研 习武术的良好风气,为武术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武礼谦——抱拳行礼,谦和礼貌。无论习武者之间, 还是与其他人之间,都应该以礼相待,有礼有节,平易近人, 谦虚诚恳,不能出口不逊,得意忘形,败坏武德。

武志坚——意志坚强,百折不挠。武术,是一项内 容繁多,技术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 要求习武者有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立志为武术事业献身。

武学勤——拳不离手,勤学苦练。要学习好武术, 就应该拳不离手,坚持不懈地朝演夕练,勤学苦练。历史上武

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勤学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好武 术。

武技精——钻研武技,精益求精。“艺无止境”,武 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非一朝一夕所能穷尽,必须刻苦钻 研,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才能使武艺精湛。

武仪端——举止庄重,容端体正。习武者应该仪表 端正,举止文雅,表现出气宇轩昂的精神风貌,不能衣装不 整,体态不端。

武境美——环境优美,井然有序。练习武术,要主 动保持练习场地、生活环境的卫生,特别是训练场地、衣物、 器件等要摆放整齐,爱护公物,让习武环境、生活环境优美整洁。

四、武德基本要求

武术学生武德基本要求。

武术学生“十不可”不可轻师;不可忘义;不可逞斗;不可欺人;不可酗酒;不可赌博;不可吸烟;不可戏色;不可炫耀;不可无礼。

武术教师基本要求。

武术教师“五不传”:人品不端者不传;人无恒心者不 传;不知珍重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外露者不传。

第二章武林门派套路种类

中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据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出 版的习云太《中国武术史》,拳种部分有46节计75种、器械 部分有27节,可见其众多纷繁。事实上,在我们上面谈到的 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支派 中某一套路如有显著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 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 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 、

从有组织、有机构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门派;从 武术的师承、特点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学种及套路。

门派有更强的社会性,拳种、套路有更强的技艺性。这两 个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来的武林集团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 而存在。

以佛圣道仙、神柢鬼怪命名的一神拳、二郎拳、韦驮拳、 八仙拳、大圣拳、天罗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观音 拳、佛汉拳、金刚拳、佛教拳、罗汉拳、金刚锤。二十八宿 拳、四仙对打拳、罗汉螳螂拳、金刚三昧掌、七星访友拳、夜 叉巡海拳、夜叉铁沙掌等。

以“门”命名的一余门拳、硬门拳、空门拳、红门拳、 法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鸟门拳、火门拳、水门 拳、字门拳、佛门拳、窄门拳、孙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 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 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 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连 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郝氏戳脚、陈氏太极 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林 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孙膑拳、宋江拳、白 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 文圣拳、五祖拳、南枝拳、咏春拳、武子门拳、岳王锤、子龙 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武松脱铐拳、刘唐 下书拳、武松独臂拳、神行太保拳、太白出山拳、燕青巧打 拳、达摩点穴拳、甘凤池拳法、黄啸侠拳法、燕青十八翻、罗 王十八掌、孙二娘大战拳、达摩十八手、武松鸳鸯腿拳等。以 地名命名的——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少林拳、武当拳、 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 门、神拳门)、梅山拳、灵山拳、昆仑拳、关东拳、关西拳、 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西凉掌、太行意 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动物命名的一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 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龙形拳、龙桩 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长拳、 青龙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 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八虎拳、虎 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虎群羊 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鹤拳、鸣 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阳拳、永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獅虎拳、二狮抱球 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 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拳、鹳子 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螃蟹拳、 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门螳螂 拳、八步樘螂拳、梅花幢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 合螳螂拳、光板螅螂拳、玉环螳螂拳等。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 钟拳、板覚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 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母 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 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五手拳、 应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 拳、撰挡拳、撞打拳、通臂拳、杀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 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 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门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 盖手六合拳,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 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弹腿、暗腿、踔腿、截腿、连 腿、戳脚、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练步豢、穿步拳、顺步 捶、腰步捶、挡步捶、涌步捶、乱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 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 脚架子、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九宫十八 腿、少林二十八步,进步鸳鸯连环腿等。

地躺拳类——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脚,地功翻子、地 功罗汉拳、活法黄龙拳、地躺八仙拳、金刚地躺拳、少林地龙 拳、地功鸳鸯拳、飞龙地躺拳、九滚十八跌等。

醉拳类——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汉 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 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松醉跌 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

跌打拳类——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 拳、武松脱铐拳、水浒连环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种还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 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极拳、六合拳、查拳、华 拳、红拳、节拳、绵掌、绵拳、太虚拳、二郎拳、大悲拳、功 力拳、石头拳、连城拳、两仪拳(太极快拳)、独臂拳、疯 拳、埋伏拳、迷踪拳、缅拳、缠丝拳、嗟政拳、曦阳掌等。

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门金锁刀、八卦刀、八卦大枪、九州 棍、六合力、六合枪、六合剑、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 少林双刀十八滚、太极刀、太极剑、河州棍、月牙枪、达摩杖、达摩 棍、纯阳剑、八仙纯阳剑、武当剑、青萍剑、袁氏青萍剑、杨氏青萍 剑、贾氏青萍剑、梅花刀、梅花枪等。

从这些武林门派、拳种、套路中,对照侠文化的武功追 求,有两个意义,一是从中可以看到侠文化武功的历史和现实 中的源头;二是可以看到侠文化武功中的想象成分及其与现实 的差距。了解这些,相信对于武侠文化武功的进一步理解和鉴 赏,将是有些意义和价值的。

第三章武术分类

第一节武术四大门派

-、四大门派 少林派

少林是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 门派,以出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

关于少林派的起源,据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所载, 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 -499),达摩大师从梁 国北来,面壁于嵩山少林寺,历时九年而功成,遂传《易 筋》、《洗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这个说法,为多种典籍 所载,唐代李靖又写了《易筋经序》•但考之史实,却不与历 史相合,现代学者已经证明这不过是传说,被称为禅宗初祖的 达摩也并没有这样的武功。

历史上,在达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就已形成。北 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修建嵩山少林寺,最初是为西域 高僧跋'陀(又称佛陀)所建的。后来,达摩才来到寺中。达 摩虽然创立了禅宗,却并非少林武术的创始人。事实上,少林 武术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

少林武术的发每光大。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隋朝未

年,天下大乱,少林寺被山贼所劫,僧众奋起拒敌,贼人放火 烧毁寺院。秦王李世民与郑帝王世充作战,少林武僧应邀相 助,活捉王仁则,逼降王世充,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 唐王”,也是著名电影《少林寺》的历史原型。李世民即位 后,对昙宗、志操、惠赐、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 智守、道广、智兴、满、丰13人大加赏赐,少林寺再度兴旺 起来,少林武术也开始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门派。

宋太祖赵匡胤据说也是少林俗家弟子。从宋到元,少林武 术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元代大圣紧那罗王传授少林棍法而自 成一宗,富裕禅师汇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术的特点日渐突 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 十三年(1553)、少林寺组织僧兵到江南抗倭,天启五年 (1625)树立:“少林观武碑”,成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的著 名武憎,有觉远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禅上人等,又 有悟须、周友、周参、洪转、洪纪、洪信、普从、普使、广 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庆盘、庆余、同贺、铉 清18人,皆为武#中的超一流高手。明代后朔、少林武术渐 从以棍法为主转向拳法。又吸收了很多民间拳种,集天下武术 之大成,形成少林派。

清代康熙年间(也有的说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 反清义士 “谋逆”而将其焚毁,(并严禁民间练武,少林武术 转人地下状态。并由转人南少林的一支,据说创立了洪门。清^ 代的少林名僧高手有铁斋、致善、致果、天虹、湛举、五枚、 古轮、妙兴、贞续、德根等。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术为代表的 整个外家功夫的集大成。一方面是少林寺僧从民间引进不少拳 术,.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使少林武术流传民

间,同时,少林还在各地创立分院,自隋唐之际创立福建莆田 九连山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以来,元代福裕禅师在外蒙 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天津蓟县盘山、长安、 太原、洛阳分别创立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东九顶莲花山'、台 湾八番社、四川峨眉山,一共是十座少林寺,这就把少林功夫 传到全国。许多门派的源头,都与少林大有关系,就连武当和 峨眉的开派传说,也有源于少林的说法。

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为重要。南少林又是南拳 之祖,以五拳为主要拳法、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 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之说,又有南拳、一路闯少林、二路 提卢少林、三路文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 化少林等套路。(参见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钣依弟子释永文 《少林武术概说》,《武林》1983年第七期)

少林支派众多,有“三大家”、“四大门”之说。“三大 家”是:红家少林、孔家少林、俞家少林:“四大门”是:大 圣门、罗汉门、二郎门、韦驮门。又如六合、八极、劈挂,通 臂、太祖、燕青、华拳、查拳、弥宗、动力、明堂,沙脚、戳 脚、地趟、洪拳、翻手、猴拳、螳螂、醉拳、咏春等,也大都 是从少林武术中发展出来的。

少林的套路也很多、光是拳术,据说就有172种之多,有 小洪拳、大洪拳、朝阳拳、观潮拳、炮拳、通臂拳、梅花拳、 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形意拳、罗汉拳、六合拳以及 “少林七十二绝技”等。棍法、枪法、刀法也是少林武术的大 宗、各有数十种套路,剑术则有二堂剑、五堂剑、龙形剑、飞 龙剑、白猿剑、刘玄德双剑、达摩剑、绨袍剑等。又有方天 戟、三股叉、钢鞭、月牙斧、梅花拐等数十种兵器,心意把、 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提葫芦、仙人 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等一百多种散打,卸骨法、擒拿

法、点穴秘法、弹弓谱、易筋经义、用药法等各种技法等等。

少林武术的要旨,传说当日达摩祖师见众憎坐禅,萎靡不 振,难以人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乃因躯体衰弱所致,于 此悟到修习佛事必先强健体魄,因效鸟兽神态创立拳法,因 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 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攻架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 各类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少林武术门派和侠文化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少林武功博大精深、无人可以穷尽,是天下最大的 武学宝库,不愧为武林第一大门派,因此在江湖上,少林派常 常充当着“道义”的维护者、裁判者和领头羊的角色。如金 庸《无龙八部》里的少林,天下武学之至境,在于少林;雁 门关前攻袭辽人之带头大哥,出于少林,以慈悲佛法使王霸雄 图、血海深恨尽归尘上,化解怨孽,在于少林。当然,有时少 林也有忍让过分而导致贪嗅的情况,如《倚天屠龙记》圆真 (成昆)之作恶江湖,便与少林之纵容大有关系,他们认为人 心可化,而殊不知某些恶徒却是本性难移,等等。

其二,由少林起源传说,产生了一批侠文艺作品。其中最 著名的当推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述说了隋唐之 际“十三棍僧救唐王”及少林开始发扬光大的传说、关于达 摩创少林及历代高僧为少林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也有一些侠 文艺作品加以反映。

其三、少林在反清抗暴及抵御外侮方面,充当着重要角 色,少林曾有过抗倭的壮烈事迹,到清代据说又从事“反清 复明”的秘密活动,由这里产生了关于少林的侠文化传说。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说与少林大有关系;洪门天地会传说源出 少林;文艺作品里又出现了以少林俗家弟子为题材的“方世 玉系列”等等。

少林是中国武术之宗、也在侠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四大门派——武当派

武当为内家之宗。

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末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 ©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身 ^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

又有的传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锦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 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 派;又称内家。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 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写到武当开派、 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丰本名张君宝,为少林火工头陀觉 远和尚的徒弟、师徒因违犯少林不准擅自学武的禁令,被赶了 出来,后来他根据少林功法而变通,遂创武当派。

关于历史上的张三丰其人,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三 丰是他的道号,因为不修边幅,又被称作邋遢道人。关于他的 生活年代,则是各有说法,有的称他为宋人,有的称他为金 人,也有说他是元人、明人的。大概因为他在道教传说中十分 有名,这才被抬出来作了武当派的祖师爷。这种说法,显然只 是武当派为了神化自己,并非历史的真实。

武当派的正式流传,大约开始于明代。武当山虽在唐代就 开始建造道观,但真正的黄金时期却是在明代。明成祖朱棣登 基,推崇武当道教,调集民工30万人;用了 13年时间,在武 当山修建了 33处建筑群,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 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等,绵延140公里,建 筑格局均依经书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设计而成。至今武

当山紫霄官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十二年圣 王御驾敕建的字迹。三天门绝壁上则有“一柱擎天”四个大 字,蔚为壮观。天柱峰顶太和宫又称金殿,殿中供奉张三丰铜 铸遽金坐像6武当道教的黄金时代从这时开始,武当的武术门 派,也是在这个黄金时代中产生的。

当派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猢,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 松溪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名声大振。传说曾有少林僧70人 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动,一僧忽从 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想要以少林绝技破其气功。松溪仍

据《王征南墓志铭》,最早传授内家拳见于记载的是陕西 人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到张松溪手里遂蔚为大观,张松 溪,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明光宗泰昌元年 (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张松溪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

是平心静气,只在少林僧攻势将至的一刹那,微微侧身抬手, 少林僧便如断线风寧般忽然失了去势,飞出窗外,落在高楼之 下。从此武当拳法,无人不服。

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他们是: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阵贞石、孙 继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卢绍歧、 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人。

武当派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炼,讲 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 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

而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

武当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 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 “六路十段锦”当中。“六路”,的歌诀为:

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仙人立起朝天势,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十段 锦”的歌诀为: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斂步,滚斫进退 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纽拳碾步势如初,滚 斫退归原路,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 弓,坐马四平两顾。

武当功法,讲究“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又有所 谓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当派的拳术套路,有太极拳、无极拳、鹞于长拳、猿糅 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派的内功,有 “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 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 山之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 棍等。武当派的阵法,在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有九宫八卦 阵、三才剑阵等。

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当出自道家,中华 本上的色彩极浓。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武当功夫 源于道家、老子讲“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讲 “逍遥游”,使武当功夫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招式 的表现也很有诗意,比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于 审美的魅力:迎风铁扇、弃物投先、舜子投井、红霞贯日、乌 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铁门丨'1柳、柳穿 鱼、满肚疼、一提金、欢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 抱头等。又如武当派纯阳拳的拳诀:

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肘, 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这里一方面是内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态体式,荷花、清风、流水、飞云,使人仿佛想见武当道境的空明灵秀和 清仙之气;招数的左右摇摆,绵绵不断,又仿佛使人想到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至道玄机,想到天地初开时 荒茫混沌的自然之力。

武当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 派、功家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至于太极拳、 形意拳、八卦拳等,因其出自道家,人们常常将它们归入武当 派,也有人认为它们自成体系的。

总之,武当和少林一样,最初是以地域来命多拳系,到了 后来便大大超出地域的范围,武当派并不只是在武当山,正如 少林并不只是在少林寺一样,它代表了一大批具有类似特点, 如主静、主柔、出自玄门道教的武功派系,是一个广泛的概 念。

三、四大门派——峨眉派

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 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鳌头。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与 洪门天地会之“峨眉山”不同,洪.门的“峨眉山”是山堂而 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

从明代开始有峨眉派的记载,明代中叶人唐顺之(1507 一 1560即正德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荆川先生文 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

来去星女掷灵梭,天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真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千,难 t 怪要引起诗人的极大兴奋了。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据峨眉派的拳志说:

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时,师善技击, 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侮, 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鎮径,创不接手之拳 法,独树一帜,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真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千,难怪要引起诗人的极大兴奋了。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据峨眉派的拳志说:

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时,师善技击, 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侮, 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鎮径,创不接手之拳 法,独树一帜,

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 法,同道相誉,称日峨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其 音,始称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 师本与世无争,娱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

由此可见,峨眉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 的时候叫做玉女拳法,后因祖师人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 “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

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 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人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 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 法。”总之是以弱胜强,寘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 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为主。在武侠 小说中,金庸《倚天屠龙记》说是郭靖幼女郭襄,因为心中 爱慕杨过,而又尊敬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所以云游天下,借 此畅解胸中块垒。后得机会听觉远念涌《九阳真经》,创立峨 眉派,后来传至灭绝师太,其弟子纪晓芙、周芷若等,皆为道 姑,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 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 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 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 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檠 功;有“三大器械” 一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 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 眉剑法,其剑歌是这样的:

玉女素心妙人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 似追魂不离人。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 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峨眉派的分支,据清初《峨眉拳谱》上说: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

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黄陵派,据说从陕西流人;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 易洞而得名;3.青城派,以川东道家圣地青城山得名;4.铁 佛派(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5.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 牛山而得名。

“八叶”是从技击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僧门,据说传自少林僧人,故名。又称“申门”。特 点是巧、快、灵、动,如猢别'状,别名“稱门”。

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划圆不 成拳。

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借鉴少林派太诅长拳(据 说也是赵匡胤所传)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又因习练红拳, 称为“红门”。

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之“杜门”而得名,一 说拳法传于自然门杜观印。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

洪门,相传以明太诅洪武年号而得名,习练大、小洪

拳,特点是刚劲。.

化门,又称“蚕闭门”、“缠闭门”,三十六闭手如春 蚕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

字门,又称“智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 是高桩长手,起伏大。

会门,又称“慧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默像, 念咒语,颇为神秘。

峨眉派总的特点,在于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 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有诗赞峨眉派说:

绝艺惊人侠士风,千年击技古今同。

堪开玄理树新帜,悟透禅机弃旧功。

假身玉女虚是实,真谛峨眉有非空。

诸家应复昔时而,妙处良然在个中。

虽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吧。

 

浏览4,5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