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沉丹田”是武术运动中,配合动作的一种呼吸方法。'也就 是以膈肌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能增加肺部充气量, 加强运动机能代谢,增加力量,提高运动耐力•,同时降低身体重 心,使功架沉稳,动作变化灵活,易于发力。
“气沉丹田”,武术先辈们积累了很多练功方法,武术谚语中: “练功先站桩,大鼎增力量。”少林拳秘诀里说:“马步(桩步)熟 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不论练什么拳种,几乎都得 练功先站桩。
站桩的方法很多,有马步桩、三体式桩、无极粧(浑元桩) 等。无论什么粧都要求做到头正悬顶,松肩垂肘,立身端正,两腿 屈膝,用意识引导做深、长、勻、缓的呼吸,膈肌向下沉,使胸部 舒宽,腹部沉实,即为做到了 “气沉丹田”。久练,在运动时随动 作变化即能做到“气宜沉”的要求。如出拳、推掌时呼气,小腹有 沉实鼓动的感觉。也就是武术中“气沉丹田”的具体表现。
练武术中发声有什么作用?
练拳时一定要用发声来催力吗?
练武术发声的作用,可概括为以声助威、以声助势、以声助 力、以声吐气等四点。其中以声助力最为技击家所重。
以声助威:借助发声壮己神威,惊破敌胆。
以声助势:借助发声,加强拳势的韵味。象形拳多以模仿动物 的叫声,增强动作的象形性。如蛇拳发吱、呵、哈等音,猴拳发嘘 音等。
以声助力:借助发声,激发人体潜能,加强发力。发声前的憋 气,能加固肩带肌群,增加胸腹腔内压,反射性地加强骨骼肌的张 力;发声时以短促吐气配合动作,能“以气催力”,加强动作的力 度。还可以用忽启声门发声,又突然紧闭声门鼓气抵抗强击。在练 习中,还能以声音来检查发劲质量,一般声洪则力刚,声憋则劲 憋。
以声吐气:借助发声,加强废气的排出,为多吸入一些氧气、 多蓄一些劲打下基础。
练拳时不一定非要以发声来催力。这是因为发声时必然要有呼 气,练拳者要想使动作完成得干脆、有力,劲力实足,只要在动作 发力的同时配合以短促的呼气,就能达到“气与力合”,“以气催 力”的目的。这里着重强调呼气与发力要配合协调、完整一致。呼 气时可以伴随着发声,也可以不发声,由练拳者根据自己的习惯去选择和决定是否要发声。一般来讲,大多数拳种在运劲发力时都不 发声,只有个别拳种(例如南拳)有时出现吐气发声的现象,从武 术动作力要整、气要实的要求出发,练拳时还是不发声为好。
怎样才能做到“敛神聚气“精神贯注”?
“敛神”,就是要使精神贯注。精神是否贯注是由客观刺激物的 特点和个人主观状态决定的。对习武者来说,所学习的武术内容就 是剌激物,学习一个新颖的套路,往往精力集中,有很高的积极 性,但是如果周而复始地重复练一个套路,就会产生厌烦之感。因 此在习武中,,要使精神贯注,仅依靠客观刺激是不行的,应发挥个 人的主观努力。
武术动作,一般都具有攻防含意,要“敛神”,就必须加强攻 防意识的训练,通过对攻防动作的理解,提高注意力。这样就能使 精神状态始终处于振奋之中,做起动作来,手眼相随,眼到手到, 动作协调而富有生气,技法准确而有力。另外,要敛神,还必须以 坚强的意志努力去排除内外干扰,克制自己不良情绪,养成专心致 志,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
“聚气”是“敛神”的一部分。因为气息松懈,则无法敛神。 但聚气也有自己的内容,即正确、合理地运用呼吸使武术技法得到 有力的发挥,而不是简单的呼气或是吸气。聚气应为运动中“气沉 丹田”的腹式呼吸法,只有善于“聚气”,而“蓄气”,才能使劲力 饱满,运动持久。 '
何谓“拳禅一体”?
在众多的武术拳法中,少林拳具有“拳禅一体”的特点。拳与 禅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拳”指拳法技术的本身,人们通过拳法锻 炼,可以达到强健体魄、防身自卫的目的;“禅”属佛教经法,在 佛门中又称“禅宗”,主张以“寂修”为本,“明心见性”,即而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但人既生活在社会中,就 不可能达到“忘我无为”的境界(除气功锻炼过程)。从实际讲, “禅”就是对于自我精神的修养和锻炼,对于所习拳法深度的悟性。
“禅”不仅包括少林佛门中的“十大戒规'以修炼武德,明其 习武以及通过气功“坐禅”的练习,达到养心修性、培养元气、修 其性命之根的目的,为拳术的运用逐步打下牢固的功法基础,而且 在少林拳法中还素以“智、仁、勇”为其禅法的宗旨:“智”指人 的智慧灵性,使其习武者要明其拳意,知其拳理,懂其法度;“仁” 为习武者的道德修养,高尚情操.•“勇”即临危不惧,见义勇为, 体现其崇高的志向和不屈的精神。通过对于“禅修”的悟性,能够 客观地认识自己,增强信心,使思维和行动更具有严谨性。通过对 于武术和坐禅的深入理解研究,会逐步体会到悠久文化遗产的博大 精深,增强自己的民族感和爱国心。在这种情趣的陶冶和精神内涵 的指导下,对于拳理和功法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学拳过程 中才能有信心,练拳才能刻苦,行拳(实战)才有坚强的意志和必 胜的信念,才可能发挥出“来去风速,劲力奇出,斩钉截铁,势如 破竹,登堂人室”的功夫。因此拳法的“悟性”只有与髙尚的精神 品德、心理情操,即“禅”的内涵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人体生活 潜能(包括心理因素)与拳法威力的统一,进而达到武学的高深境 界。
什么是武术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武术运动的一大特点a也是习武练 功者所必须达到的一种高境界要求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人内在心志活动和气息运 动。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许多拳种 和流派都十分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例如:查 拳强调“精、气、神”;华拳强调“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太极拳则强调“以心使身”,“用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强调“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南拳 强调“内练心、神、意、气、胆,外练手、眼、身、腰、马”;通 背拳则强调“势要稳,气要沉”。这种要求与练功方法,对外能够 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够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 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如何理解“内外合一”?
“内”指的是内气、气血、血脉、精神、灵感,“外”指的是皮 肉、筋骨、劲力。这两方面都有许多不同的传统功法练习,仅以 “十大功法”为例,其中桩功、眼功、伸展法、气功等主练意气, 属内功练习;而排打法、沙袋功、桩靶功、腰跨功、铁臂功、掌指 功等主练筋骨、劲力,属外功练习。在武术练功中,内功与外功不 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作用,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没有深厚的 内功基础,仅凭借单纯筋骨、肌肉的力量是很难发挥出拳法应有威 力的。因此拳法中十分注重“神聚则气聚,气聚则力发”的原则, 使内、外功法练习达到“外有强健筋骨,内有坚实脏腑”的理想功 效,即身体内部与外部更加协调统一。实践证明,内功的锻炼可以 意养气,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促进精神灵感,加强内气的储备, 使因拳法演练及实战过程的“耗能”得到补充。例如内功练习过程 中的“意守”,可以加强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大脑皮层是调节 全身各部器官的神经中枢〉,由于“内气”现象的产生,并加以% 效地“导引”,可以使人体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提高其生 理机能,改善体内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意守丹田”功夫的加 深,将使人产生“腹实胸宽”的良好状态,减少人体在练拳实践过 程中因精神紧张而造成的胸腔紧张、严重缺氧而造成胸部憋闷、呼 吸短促和心跳加快等现象。“意守丹田”可做到“引气归元,降气 归根”,进而达到“意至则气至,气至则力充”的效果,使意念、呼吸、劲力三者合一,通过一体,即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 气与力合”的拳法境界。这种意识、灵感和体能功夫的增强,对培 养武术上乘功夫,是十分必需的。
浏览1,5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