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七分练,三分想”,是说学武术,不光要练,还要学会 思考。如果一个人练武,不去加以思索、分析,而一味蛮练下去, 那么他的功夫一定长进不快,甚至会较长期停留在某个水平而得不 到发展。
那么,怎样做到“七分练,三分想”呢?
加强训练。既然“七分练”,说明“练”仍很重要,任何一 种拳法、腿法、身法都要亲自去做,去反复实践。一些人技术不过 关,动作不到位,甚至错误,说明练得不够,实践太少了。
善于思索。每学一个技术动作后,都要反复思考这个动作技 击价值在哪里,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这一技术动作的细节,从而 更快更好地掌握这个动作。有的朋友练武不求甚解,一个动作大致 比划几下,就以为掌握了,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因为没有做 到“七分练”和“三分想”。因此练习——思考——再练习,这才 是练武提高的基本步骤。光想不练是纸上谈兵,光练不想,是蛮 练,只有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思索,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然后再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而少走弯路。
学武要思考,是因其在比赛中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 散手比赛不仅是较技斗勇,也是斗智。有人说,比赛时,哪里还来 得及思索,都是凭着感觉打,这实在是犯了兵家大忌。说这话的 人,即使他打羸了,只能说明,要么他技术和勇气过人,要么他羸得十分艰苦。因为在激烈的比赛中,如果不边打边想,而是凭着勇 气打,那么遇上善于思索总结的对手,你打得越狠,就会被对手还 击得越狠。假如你的腿因为打不着对手,就更加频频出腿,不但体 力消耗过大,还会被对手看准机会摔得你四脚朝天。而自己还不知 为什么呢。所以,习武练功要提倡勤练、勤想、勤问、勤分析,这 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
如何理解“练拳”与“想拳”的关系?
打拳不仅仅是伸拳踢腿,下场子开练,平时生活中处处可以练 拳,可以站着练、坐着练、躺着练,只要意念一动,身虽无拳之 形,心却有拳之意,这就是以意行拳。所以,要做到在练拳的同 时,还要认真地想拳和悟拳。武谚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 拳容易练心难'
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是内功拳,它是以外动引内动,以内动 带外动,逐渐达到内外相合,意气相随,功到深处,心意一动,内 劲猝发,无坚不摧。然而,初练拳时,由于丹田内气尚未形成,经 络还不畅通,所以很难体会到内气潜能、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的 体内感觉。这时,只要多练无极桩功,培养丹田浩然之气,循规蹈 矩盘拳架,疏通经络,引气归元,经过三年五载的锻炼,丹田内气 从无到有,从散到聚,从弱到强,自会渐渐充盈全身。这时,无论 是站桩还是行拳走架,只要气静神凝,就会感到体内气机萌动,丹 田开合,气血充盈腑脏,达于四梢。至此,可以默拳、想拳了。默 拳时,以意行气,体会丹田内气随着每一拳势起承转合,开合鼓 荡,虽无棚、撮、挤、按、采、例、肘、靠之外形,内气却在意识 的导引下起伏跌宕,或收或放,收时百脉倶合,合于丹田;放时百 脉俱开,达于四梢,体现出太极八法之意,一趟拳下来,也会感到 气血畅通,四肢发热、发胀,口舌生津,气息绵绵。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注重练内的功夫,通过这种以意行拳的锻炼方式,更能体会内劲,练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 合。老拳师们常说:“练外三合较易,练内三合就难了。”练拳时, 如果先以意行拳,把内劲的虚实转换、内气的开合收放想透彻,再 结合外形动作的变化,先内后外,内外结合,就很容易做得圆活自 然,上下相随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在练拳上就是: “练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练则殆。”练拳和想拳是相辅相成的,光练 不想,拳艺难精;光想不练,功夫荒废。只有练想结合,以练为 主,才能提高拳艺,进人高级境界。
练拳时步法和手法不协调怎么办?
怎样才能做到“劲由腰发”?
初学者练武时常犯的毛病就是上下肢配合不好,这有一定的客 观原因,武术中的多数动作都是上肢的动作多,路线复杂,用的时 间也就多些。而下肢恰恰相反,动作简单、路线短,所以往往是下 肢先完成,上肢后完成,违反武术中的“一动无不动,一停无不 停”和“上下相随”的要求。改正的办法是通过每个拳种的主要基 本动作,比如长拳中的弓马步冲拳、弹腿击掌、仆步穿掌等动作练 习时,反复改正上下不协调的毛病,简单动作会做了,再逐步在拳 术套路中反映出来,这个缺点不难解决。
完成武术动作,腰是主宰,无论是上肢的冲拳、击掌,还是下 肢的点、踹,都需要通过腰的拧转变化来完成。因此,“劲从腰发” 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技术问题,首先要了解武术动作 的发力过程。一般来说,武术的动作有发力顺序,如上肢:手是梢 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下肢.•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 节。上肢发力时,应“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下肢则“起于 根,顺于中,达于梢”。但只掌握这个顺序是不够的,因为上下肢 是一个整体,只有通过腰做媒介,才能使上下六节都贯串起来。如左弓步冲拳时,在上肢三节向前运动的同时,要立即拧腰/切胯、 挺膝、左脚跟蹬地,以送肩、顺肘达至拳面。如果没有拧腰切胯的 拧转动作,只有上肢三节,那就会出现动作飘浮不稳,发力不顺的 情况。,
要提高“劲由腰发”的水平,必须经常进行涮腰、左右拧腰、 前俯后仰等练习。还可以结合动作进行左右弓步冲拳、左右仆步穿 掌、左右乌龙盘打等练习,久而久之,腰部的灵活性就会提高,发 力时,就自然会“劲由腰发”了。
练拳中怎样才能做到“柔而不软”,“刚而不僵”?
柔而不软,刚而不僵,是武艺高超的重要标志。怎样才能达到 这样的标准呢?拳谚说:“柔而不软在于韧,刚而不僵在于松。”又 说:“臂有力而肩僵,拳之挥动何能自如,犹同角弓之无弦,箭从 何发?”说明习武要在“韧”、“松”二字上下功夫。那么“韧” /‘松” 功夫如何获得呢?武术前辈们告诉我们:“柔在静中取,韧在动中 求。”意思是说,要达到人体各部既柔软,又坚韧的效果,应采用 动静结合的训练方法。比如:练腿功有压、耗、劈等静止性和踢、 摆、弹等活动性之分,练腰功有控、耗、下等静止性和翻、转、甩 等活动性之别,运动的实践证明,在武术训练中,如能将动与静很 好地结合起来,就能踢腿生风、快速有力;翻腰如轮,坚韧圆活, 收到柔而不软、刚而不僵的效果。
“气沉丹田”的作用是什么?
练武术非常强调“气沉丹田”。武术运动的实践证明,“气沉丹 田”不仅对技击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健身也有着良好作用。
“气沉丹田”是用意=识导引气血下沉至小腹部,要求全身放松, 意识活动似守非守地寄于小腹部。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增进呼吸功能
“气沉丹田”主要是采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以膈肌的运动 为主当用意识导引气血下沉时,膈肌的运动幅度随之增大,这样 胸腔的垂直径增大,因而增加了肺活量。
促进血液循环
由于“气沉丹田”是“实腹畅胸”状态,即能使腹内压增大而 使胸内压相对减小,腹内压的增大有利于静脉血回流,胸内压减小 能使心脏搏动轻松而有力,利于血液的回流与输出。又由于“气沉 丹田”时全身放松,血管的外周阻力减小,能使血液顺利地流向全 身。因此,“气沉丹田”能促进血液循环,营养周身。
坚实内脏促进消化吸收
由于“气沉丹田”主要是膈肌的运动,而且增了腹内压,这样 内脏各器官的活动幅度也必然增大,互相之间产生按摩运动,这 样,内脏器官就得到了锻炼,同时消化液分泌增多,营养吸收加 快,内腔变得越来越坚实。
降低重心利于技击
由于“气沉丹田”•使内脏器官自然向下松垂,这样就能使身体 重心下降,低重心有利于武术技击时的灵活变化和发力。
浏览9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