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学静立站桩功时,因未掌握全身放松的要领,两腿僵持地 承受全身的重量,时间一长就会感到酸胀,肌肉绷紧,甚至还会全 身颤抖。继续站立会不胜其苦,好容易熬到收功时间,想迈步时, 两腿却举步艰难。
这种情况多是由于练功时身体重心偏后,意念过于紧张而引起 的。在意念活动掌握不好时,可将注韋力先集中到涌泉穴上,这样 站立能使身体重心前移至脚心,由于脚心涵空,可将全身传导下来 的浊气均匀地散开。如果在静立姿势中不好寻找意念通过涌泉的感 觉,釆用两手的动作引导着内气自头顶的百会穴轻轻落至涌泉穴, 意念随手而行,引导内气的流通就容易多了。这样坚持行功日久, 就会体验到气jfii周流全身的舒适感和恬静感,两腿外围似有气团包 裹,就不会有负重的感觉了。
练功初期,腿部难以放松时,可在收功后用两掌轻叩大腿四周 和小腿肚。拍击时要自上而下进行,两掌心要虚涵凹进,拢住气顺 势拍向腿部,在手拍向腿的瞬间,要有使腿中的僵滞气向四处发散 的意念参与拍击的过程。
技击类
何谓技击“五要”?
.昔日练习技击有“五要”之说,即“眼尖、手快、胆坚、步 稳、力实”。
眼尖:“眼为蓝旗,心为主帅。”在技击中要有尖锐的目光方 可。•必须手到哪里眼到哪里,足到哪里眼到哪里,手到足到眼到,即手如流星眼似电。如若不然,自己进攻时则难以击准目标,防守 时则难以看清敌之招法,从而无法疾速有效地还击取胜。
手快:“出手莫手慢,手慢使敌变。倘若敌一变,我心忙似 箭。”在技击中要讲究出手快速,以快制慢,快速方能取胜。如若 手慢,再神妙的手法也难以奏效。故技击家有言:“手快打手慢, 神仙也难战。”
胆坚:“一胆二力三功夫。”在技击中一定要有胆量,有胆量 则不畏强手,坚强勇猛,进退自如,猛攻巧打,以己之长,克敌之 短。否则势必怯场退阵,为人所胜。故技击家有言:“临敌不怯场, 胆大胜胆小。”
④步稳:“步定如磬石,稳固敌难摧。”在技击中要有稳固的步 势才行。若步势不固,则根本动摇,上重下轻,动之欲跌,最易为 人所乘。故技击家有言:“未习打,先练粧。”
*实:“力实莫轻视,一力降十会。”在技击时必须体力充 沛,劲力刚劲,否则难以取胜。武术中虽有“四两拨千斤”之说, 但重视力量的训练,却是各家相同的要求3故技击家有言:“拳无 力,一场空。”
如何理解“技击两不破”?
拳谚曰:“百打百破,一快不破,一硬不破攻防手法尽管众 多,然而胜负之数,却决定于“一硬”、“一快”两因素。
所谓“一硬不破”,并非指身手硬,而是指劲硬。
拳术之用尚弹力,而不取直力。限于肩背者为直力,能通达于 四肢者为弹力,即劲。劲不能久有,而能用时不竭;直力可以持 久,而不能通达于四肢,故不适于应敌。
劲不外乎“阴、阳”二劲。阴劲纯柔,阳劲纯刚,能正确运劲 法,是习武者最难之事。当劲大于彼,用之不当,反会为彼所用, 用之过早,则劲已出而彼未著;用之过迟,则彼已人而肘不得伸,因而劲不能达,凡此种种都授人以隙。欲克此病,必以静为先,彼 无论以何种手法向我攻击,我无论以何手法应之,均宜及身而紧, 紧即发,必使彼之手不得曲,而我手已压彼境。能破人之劲者,乘 人之劲路也。
所谓“一快不破”,不是指进退快,而是指转换快。
双方交手时,各以避正面攻击为第一要义,这就形成了技击中 进退转换诸法,俗称“跑拍子”。技击中进退不能不快,但决之胜 负,却不在进退而在转换。交手时,下盘功夫极为紧要,盘腰卧 腿,随机应变,身形起伏转折不定,在运动中出技法,周身是打, 且具为绷弹之劲,诸法之中都有个“内”字在内。常技击者,在此 等情势中,更极善乘势。乘势,则神安而眼捷,以窥敌隙,出手似 电,举手必得,方圆莫测。 '
技击不尚进退,道理甚为简单:进时短一分,即击不中敌;退 时缩一分,即可以避敌。尤其远步进退时,给人以可乘之隙。临敌 有转换,无进退,转换即进退。所谓“有进无退者,进退合一也”, 即指以攻为守之道。
如何理解“手是两扇门,全靠胭打人”?
手法的作用有如门户,担负着防守的重任,但不是只守不攻, 手的技击法最多,有屈伸直冲、上下劈撩、左右摆掼等典型打法, 实效性很强。
人的上肢最灵活、活动幅度大,在对方进攻时用上肢来格挡拨 架,远比用腿方便。上自头部,下自膝,均可防护。又拳靠近对方 的头面,可直接正面击打,要发挥手的防守和御敌作用,须逐步强 化手臂的力量和坚硬性,达到“两柄(前臂)似钢”。在技击时, 出手之臂要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护住自己的中线,使对手无机可 乘。
上面已说过,手不只是管“守”,自然进攻击打就不是全凭腿。
此处谓“全凭”是对腿法的高度重视。大腿法一长二重,攻击距离 远,力度大;小腿法一暗二快,暗中出击,短快有力,防不胜防。 且大小腿法相互为用,灵活多变,回环自如,可组成许多打法,可 罩住人体上、中、下三路,攻击性非常强。
再者,就是告诫练武者必须苦练下盘功夫,不然脚下无根,全 身空洞,手脚没劲,于技击是无实用的。
如何理解“硬打不如巧躲闪”?
躲闪术是散手中的基本技术,又是很难掌握的一种上乘功夫, 它是应付对手的爆发性进攻所采取的躲闪兼守兼打的技击方法。
用躲闪法可躲开对方的进攻,使其进攻失效,如能疾速反击对 方薄弱环节,即可化被动为主动。躲是避,闪是打,躲闪术是以退 为攻、以守为攻的积极进攻之术。躲而闪之,躲而打之,躲中有 闪,闪中有躲,躲是手段,打是目的。
交手中最忌用硬劲对硬劲,死拼硬打,应学会以柔克刚,刚柔 相济,以软接硬,以巧取胜。躲闪是身体痩小者和武艺高超者克敌 制胜的高招。
躲闪分定步和活步两种,定步躲闪有原地缩身躲闪(下蹲躲 闪、吞身躲闪)、原地晃身躲闪、原地侧身躲闪(正身侧闪、吞身 侧闪和仰身侧闪)等;活步躲闪有单步躲闪(退步吞身、退步侧身 让位、提膝让位)、双步躲闪(退步让位、左右让位、腾空让位、 换步让位、侧身让位、三角步、蛇形步、梅花步)等。
如何理解“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 静待,知拍任君斗”?
此语出自明代战将俞大猷所著《剑经》,是技击实战的精妙之 论,历来为武士所推崇。
在技击实战中,不待对手发力使招,就先发制人,谓之“刚在他力前”;避敌之实,击敌之虚,见隙而进,乘敌旧力已过,新劲 未发之际,我已后发先至,谓之“柔乘他力后”。
“彼忙我静待”,指正确处理好动静关系。静才能知机,洞察对 手虚实。从己之虚(主动的虚招),应敌之实;从己之实,击敌之 虚(被动的虚处)。正如拳谚所言:“能动能静,拳道之圣;动而不 静,拳道之病。一弛一张,活世之道;一动一静,拳技之用也。夫 动以制敌,静以待敌,有动有静,无往不胜,此之为上乘,故誉为 圣。初人门者,动而不静,多为人乘,故曰病也。”
“知拍”是了解拍击的部位。在进攻前、反击时拍击对手的肩、 髋、膝、肘等根节处,可改变对手肢体的运动方向,削弱其攻击劲 度。如运用得妙,可一拍制胜。在实战时,你如能静而知机,审时 度势,“知拍”及时、准确,那么任凭对手穷凶极恶,也是无济于 事的。
如何理解“近人先进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拳论说:“能在一分进,不思一分存。”临阵对敌,如一味消极 防守,其结果只能是处处被动挨打。主动进攻,有机会就攻,才是 最有效的防御,也是取胜的关键。而要进攻,就必须“贴身”,利 用灵活的步法、身法靠近对手。如能做到身到、手到步到,身手步 之位一体,周身一家,势必可摧枯拉朽。
“进身”在实战中意义重大。一者,进身可助势,使招法之劲 力倍增。二者,突然进身可令对手冷不防,有招使不出,我则可胯 靠身挤,肘击膝撞。再者,进身可以破解敌的来招,破敌擒拿。有 利于发挥摔技,可解群敌围攻等。
“手脚齐到”是指拳法的关键在于手脚密切配合。交手时必须 做到手领脚发,脚出手到;手防上,脚攻下。如正面卡脖膝顶裆, 擒手踢肋等均为手脚齐到的战例。
浏览1,7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