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泰拳
许多人认为泰拳是世人所创造的最有效的站立式的武技体系。它是泰国的全民运动,并已经成为全世 界流行的运动。然而,泰拳不只是一种搏斗体系,也不只是一种拳台运动,而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古老方 法。历史证明,泰拳是一种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因此,在比赛中击败对手并不能与训练和练习过 程中身体、心理、精神的成长相提并论。参加泰拳技艺训练是一次文化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拳手试图开 发自我、服务他人、服务世界。
本书包括泰拳的各个方面,包括从未出版过的拳场获胜策略。有经验的泰拳手和新人门的学生都将大 大受益于本书关于泰拳的探究。各种武技的习练者也会发现本书论及的经实践证实的技术、战略与战术具 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来看技术。目前关于武技技法方面的书籍可谓浩如烟海。技术固然很重要,本书也包括基本的泰 拳技术,然而仅有技术并不能够保证拳台比赛的胜利——甚或街头打斗的胜利。战术也是必需的,而且更 加重要的是,必须运用格斗战略。
人们经常混淆“战略”与“战术”的定义,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技术”的含义。技术仅仅意味 着以某种方式所做的某个身体动作。拳击、肘击、脚踢、膝击、格挡、步法只是泰拳的几种技术。
战术与战略常常被误解。理解战术与战略的真正定义,对于理解本书中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这两个 概念都来自古希腊。下面的定义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这两个关键性的术语。
对希腊人来说,taktikos的意思是“适于安排或调遣”,它指的是战斗中调动兵力的艺术。3比£11%〇3是 指“将军”。因此,strategy的原意是“将军的艺术”,或者是战前教练兵力的艺术。作为军事术语,这些 定义现在仍然适用;了解了这些定义,你会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在军事背景下,战略必须先于战术。在葛底 斯堡作战之前,你必须先到宾夕法尼亚州进行侦察,以确定战略(S.E.Heiman,D.Sanchez,and T.Tuleja, 1998)。
战略是准备作战的事情,而战术是指调兵的方式和战中所做的一切。战略是拳手在战前计划做的事 情。没有战略,再好的技术也毫无价值。而没有战术,技术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这三个要素都很 重要,但是战略是在任何形式的战斗中成功的真正关键。
正如在战争中一样,鸯泰拳中和任何以竞技、自卫、生存为目的的武技之中,战略都必须先于战术。 因此,只有在战前采用明智的战略,战中运用杰出的战术,技术才能体现其最大的价值。本书的主要内容 包括泰拳基本技术、原则和泰拳战略与战术概观,其重点在于如何在泰拳比赛中实施技术、应用战术以获 得成功的战略。
泰拳简史
泰拳技术、战略、战术源于何处?泰拳的历史丰富而悠久,它既是身体又是精神的进化史。要完全 理解泰拳,必须深人钻研它的历史。也许最好的出发点是简要地探究它的一个根源,即今天世人所知的 暹罗拳。
暹罗拳
正如今天世人所知的,泰拳是由古泰国的一种使用器械和徒手搏斗的技击术演化而来的,它的名字很 多,包括暹罗拳。古代暹罗(即现在的泰国)军队教授平民军人暹罗拳和它的徒手拳击部分。
暹罗拳技术在凶残而致命的古代格斗现实中不断提高、发展并日臻完善。泰拳技艺广泛传习于平民大 众,随着时间的推移泰拳已发展成泰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仍有人在练习暹罗拳。一些西方人,包括维拉罗勃斯,已经被批准教授这一古老的技艺。维拉罗 勃斯的泰拳技艺研究所的学生学习暹罗拳技艺,包括它的徒手体系,有时被称为“奔南”泰拳。
奔南泰拳
奔南泰拳是20世纪早期泰国政府对这一技艺进行管理之前,泰国存在的各种泰拳体系的统称。据维 拉罗勃斯说,奔南泰拳是现代泰拳的前身。因此,暹罗拳的徒手搏斗系统是古代奔南泰拳。在泰国技艺研 究所练习的古奔南泰拳,无疑是暹罗拳的一部分,不可能将维拉罗勃斯的奔南泰拳与暹罗拳分割开。
古泰拳的历史很粗略,这是因为暹罗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历经许多战乱、政治变革以 及朝代更迭不断演化。在暹罗拳出现的年代,历史主要靠口头传递。只有极少幸存下来的文字记载证实了 口头历史的存在,包括至少8世纪以前的历史记录。
维拉罗勃斯说暹罗拳的徒手体系(奔南泰拳)仿效古代战争的武器,应用了人体的天生“武器”。例 如,两臂被用作剑,胫骨被训练得可像棍棒一样击打,肘和膝像战斧,拳像矛头,脚像箭或长矛,头像 铁锤。
在古代,如果士兵在战场上失去了武器,他会应用自己天生的身体武器继续作战。同时,平民练习 奔南拳,是把它作为一种武技和团体娱乐方式> 久而久之,暹罗拳的徒手拳击变成泰国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
据史料记载,公元12世纪素可泰国时期,奔南拳击已经成为暹罗人民喜爱的一种消遣方式。在当时,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泰拳冠军。人们为泰拳比赛打赌,或是赢得或是输掉大量钱财。口传历史中讲到各行 各业的年轻人投奔暹罗拳大师,希望训练、搏斗从而获得荣誉和认可。据传说,当时在全国各地的乡村兴
起大量古泰拳馆。
这种个人拳击比赛的传统从素可泰国时期、大成王朝时期和吞武里王朝时期到20世纪早期一直延续 了几百年的时间。几百年来,泰拳手经常用空拳搏斗。有时他们用绳子缠绑双手,主要是为了保护指关 节。有时,为了增加比赛的危险性、血腥性和兴奋性,缠绑绷带会蘸上沙子或玻璃。
在过去,头撞、击打腹股沟、挖眼睛,以及其他许多危险的、极具毁灭性的技术完全合法。数世纪以 来这些破坏性的甚至致命的技术一直被应用于奔南泰拳比赛。
现代泰拳一直被西方观众认为有些野蛮。事实上,与古老的泰拳相比,现代泰拳已完全文明化了。奔 南泰拳竞赛真正是无限制格斗赛事,拳手常常被致残或杀死。奔南泰拳不仅仅是野蛮的,它还是致命的。
许多来自奔南泰拳实践中的智慧幸存到今天。由古老的拳手和教练在格斗中得来的经验教训被一代代 传了下来。如今泰国的泰拳教练仍旧教授古老的奔南泰拳格斗与无限制格斗竞赛技巧。少数非泰籍教练, 像维拉罗勃斯一样,在西方也教授这一古老的泰拳。
新泰拳
在20世纪20和30年代,泰国政府为泰拳比赛制定了规章制度。慢慢地,古泰拳变成“新”泰拳, 成为今天众所周知的泰拳。一段时间后,规则规范化了,拳场条件也标准化了。
泰拳手最终被要求佩戴手套、腹股沟防护用品等。而头撞、挖眼、击打腹股沟,以及其他极其危险的 技术都被限制使用并最终被取缔。新的泰拳馆的落成为展示这一新的运动提供了场所。新的受政府控制的 泰拳运动一度繁荣了几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泰拳的复苏进程得以迟滞。但是,战后不久,新泰拳的声望得到了恢复,新泰拳再 度复苏。曼谷迅速成为现代泰拳竞技活动中心。
现在每天都进行泰拳比赛,每场比赛的现场有成百h千名拳迷观众。从拉恰达姆农拳场和仑披尼拳场 等重要泰拳馆转播的泰拳比赛是泰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泰拳终于为外界所知,并且作为一项国 际运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喜爱。
国际泰拳
泰拳迷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包括美洲和荷兰、芬兰、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世界泰拳协会(WMC) (网址 http://www.wmtc.nu/),是在全球推广泰拳的主要管理机构。另外,现在至少还有两个业余国际泰拳 联合会,一个是国际业余泰拳联盟(IAMTF)(网址 http://ww.iamtf.org/),该组织于1995年组织了第一 次世界业余泰拳锦标赛;另一个是国际泰拳业余联合会(IFMA)(网址 http://www.wmc-ifma.com/),它因 举办“2000世界杯”泰拳比赛而赢得了声誉。
国际泰拳业余规则要求拳手佩戴头盔、防护衣。在美国,州法律有时规范业余和职业比赛。有时候肘 在竞赛中被限制使用或被取缔使用。
在其他场合,要求肘上必须佩戴护垫,但不允许戴头盔。根据美国不同州采用不同的限制条件这一事 实,可以有把握地说,美国还是没有下决心接受泰拳。
同时,泰拳继续获得国际声誉。一种对泰拳可以安全练习的普遍认识正在兴起。例如,泰拳已经纳人 亚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人们正在努力将泰拳纳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毫无疑问,泰拳对整个武技界都有极大的魅力。每年,随着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泰拳学校的开设,练 习泰拳的人数也在飞速增长。.世界各地的武技家都在寻找真正的泰拳技术指导。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希望通 过泰拳训练使他们的技术更加全面;另一些人则希望训练成为泰拳手。由作者所做的一项对几十位综合武 技家的非正式访谈结果表明,泰拳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站立式进行的格斗术。
除了许多综合武技学校和其他教授泰拳技术的学校外,一些传统的泰拳学校现在也对西方开放。维拉 罗勃斯的泰国技艺研究所就是这样一所传统学校。
泰拳战略概观
对泰拳历史和如何正确练习泰拳存在多种不同解释,认识到这一事实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大师使用 不同的训练方法、战略和技术。在一本书中包括所有优秀的训练方法是不可能的。本书教授的方法完全是
真实的,而且已经在拳击台上被证实是有效的。
每位拳手最终都要形成自己的搏斗风格,而且不会有两位拳手具有完全相同的风格。每位泰拳学生都 有责任发掘自己的搏斗风格。本书作者的目标是详细解释并与读者分享一种已经被证实的有效的方法,同 时也尊重其他在泰国和全球已被证明有效的方法。
本书论及的泰拳技术、战略与战术是佩德罗•沙拉拿•维拉罗勃斯教练采用的。降低或否决由其他教练 使用的训练方法和体系,决不是我、更不是维拉罗勃斯的意图。泰拳技艺太复杂多样了,不能简单地将训 练方法归类或作出类似“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让我们一起进人泰拳世界。下一章将介绍泰拳上身攻防技术。
第二章上身攻防技术
泰拳的上身武器包括拳和肘,与其他搏击术相比,类别相对较少的几种拳法和肘法构成泰拳全部的上 身武库。有些情况下,泰拳手允许用肩。在正式的泰拳比赛中不再允许使用头撞。
泰拳有六种基本拳法:(1)短直拳,(2)后手直拳,(3)前手摆拳,(4)后手摆拳,(5)前手 上勾拳,(6)后手上勾拳。这六种基本拳法有许多变化形式,其技术简单而且极其多样。对于旁观者, 泰拳看上去与西洋拳非常相似。然而,二者之间却存在许多显著的差别。
泰拳手必须防守的攻击形式不止一种,因此他们的防守姿势和反应都不同于西洋拳手。例如,与西洋 拳手相比,泰拳手经常将双手抬得更高、倾斜角度更大。在泰拳的基本防守姿势中,双手高与眉齐:一些 拳手的右手拇指落在右眉骨之上,左手保持相同的高度,通常在面部前方3~4英寸(1英寸=2.54厘米); 双肘要离开身体,距离躯干大约一拳头。这一姿势可以最大限度地防守对手袭来的拳、肘和脚等进攻。在 防守姿势中,手和拳棱面对目标,下颌内收,身体完全直立,便于拳手发动任何身体武器之后都能很快恢 复防守姿势。
拳手由远距离到近距离,手的位置应随之变化,知道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泰拳中有四种距离:踢击距 离、拳击距离、膝撞和肘顶距离、缠抱距离。
在踢击距离,拳手双手间距较大。在拳击距离,双手间距略微缩小,以便更好地防护面部。在膝撞和 肘顶距离,双手拉近,紧靠面部和身体,肘紧贴身体。在缠抱距离,不存在防守姿势,拳手双方利用身体 之间出现的一切空隙抓住对方的颈部。
在泰拳防守姿势中,较有力的腿在后,另一条腿略向前。身体面向对手,双手高与眉齐,向下向外形 成前后犄角之势,手臂的角度类似陡峭的屋顶。另外,双臂微微相合,便于泰拳手全力、全速出击并且快 速恢复防守姿势。
搏击时,泰拳手双手缠绑绷带并戴拳击手套。他们出拳发力攻击时,尽量使拳面受力均匀,这样易于 在进攻后把拳收回来。拳击中时,手腕都略内旋。 1
泰拳手拳击的力量来自地面对他的反作用力,经身体各部的协调传递到胯部和肩部。在返回防守姿势 时,拳并不沿直线运动。前直拳、后直拳、摆拳都以向下的动作结束。在发力之后,拳沿弧线返回防守姿 势。为了防止动作姿势变形,肘的位置在整个拳击过程中保持稳定。
按照大多数泰拳协会的共同规则,拳手可以使用拳、肘、肩、胫骨、脚来进攻和防守。在现代泰拳比 赛中不允许使用头撞,但在过去头撞却是很普通而且绝对合法的。
泰拳中的极个别非法攻击目标比合法攻击目标更容易识别。例如,不允许拳手故意袭击腹股沟,因为 这会引起比赛暂时中断。也不允许拳手袭击颈后部,因为这会导致比赛结束,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踢击背部、臀部、尾骨、肾部都是合法的。不允许拳手故意猛刺脊柱。但是,大多数泰拳裁判认为击 打脊柱是被击者的过错,因此并不特别重视这些犯规,在比赛中这样的犯规可能只会失去很少的一分。事
实就是这样。一般来说,拳手可以击打任何别的部位,甚至膝盖。
扫踢也是允许使用的,但有严格的限制。拳手可以钩住对手颈部再挥拳、出腿;抓住对手的手臂,从 下方向外踢对手的支撑腿是合法的。抓住髋部摔倒对手或扫踢对方的踝部是不合法的。拳手不能以摔跤手 和制服格斗手的方式,急速冲向对手,从下方抓住他的一条或两条腿将其摔倒。通常情况下,泰拳摔跌技 术是依靠改变对手劲力的方向来实现的。因此,泰拳摔跌技术更接近于合气道的技术,而不同于那些常用 于摔跤、现代柔道、柔术中的技术。在实战中做出符合这些限制条件的摔跌技术需要很高的技能,特别是 自从要求拳手戴拳击手套以来。
影响泰拳劲力的七个因素
多数泰拳劲力中必须包括以下七个因素:(1)移动,(2)速度,(3)旋转,(4)弹抖,(5)扭 转,(6)沉劲,(7)重力。如果协调适当,这七个因素能够产生令人惊异的爆发力。为了进一步阐述, 思考在下面的例子中,拳手是如何出后手拳攻击对手的。
动作开始于从一点到另一点的移动。移动是整个身体的水平运动。身体向前、向后、向侧面的运动能 产生移动。泰拳手在向对手移动以缩短间距、同时出拳或出腿时,应用的就是向前的移动。
杰克•登姆普西在他的权威性著作〈湿军搏斗——爆炸性拳击和攻击性防御》中,也提到同样的概念, 他这样写道:“你可以使身体快速运动起来,并冲向对手发出像炸药爆炸一样的攻击力,产生令人震惊的攻 击效果 ” (Dempsey, 1950, 7)
移动
移动有助于生成动量。韦氏词典对动量的定义是:“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的动量等于它的质量与速度的乘 积。”为了理解动量,请设想有一个人站在太空中,身穿太空服,双脚被捆在国际空间站。他手里握着两 个球:一个棒球和一个密实的大金属球。在地球上,金属球重100磅(1磅=0.4536千克)。然而在太空, 两颗球重量都为零。设想在20英尺(1英尺=0.3048米)之外,另一个人站在国际空间站,双脚也被捆 好,准备接球。第一个人投了一个无重量的棒球,第二个人轻松地用戴手套的手抓住了球。
现在第一个人准备投手中抓着的大金属球,记住在地球上它重100磅。这个人投了这颗没有重量的大 金属球,第二个人伸出双手去接它,但是他却被砸得躺在地上。为什么重金属球有这样的效果而棒球没有 呢?因为大金属球的动量在太空中与在地球上一样存在。每个物体都有质量,大金属球质量比棒球大得 多。所以在扔的时候,即使在没有重量的太空,大金属球的速度和质量生成的动量比棒球的动量大得多。 因此,在太空接球的经历与在地球上是相似的。
速度
泰拳劲力的第二个影响因素来源于速度。韦氏词典给速度下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由于质 量乘以速度等于动量,因此在这个太空站的例子中,所扔的大金属球的质量与速度都增加了接球人接到的 能量。没有速度的移动,动量最小。没有质量的速度传递动量最小。因此,前两个因素,移动与速度合在
一起产生、增强动量。
旋转
泰拳劲力的第三个影响因素叫做旋转,它来自跨部。根据韦氏词典,旋转就是“绕着或使绕着中心点 或轴的转动”。现在想象下面这个例子中的拳手向前移动逼近对手。当他向前出拳时,转动跨部和上身, 就会增加更多能量。这种胯部和躯干的逆时针旋转,在速度很快并与向前移动同步的条件下,会大大地增 加右拳的作用力。
弹抖
泰拳劲力的第四个影响因素弹抖,是指拳手甩肩或转髋时增加的劲力。所有上肢的攻击方式,其弹抖 的劲力来自肩部。大幅度的横扫踢的弹抖劲力,来自脚部。韦氏词典这样描述弹抖,“突然打破、分开或 释放的,特别是伴有尖锐的咔嚓声的劲力”。这种弹抖给已经很快的拳击增添了鞭子般的速度。在本例中 的这一时刻,移动、速度、旋转、来自肩部的弹抖已经为拳击提供了能量。
扭转
泰拳劲力的第五个影响因素是扭转。在韦氏词典中,扭转的定义是:“一种扭动或猛拧的力矩,等于作 用到物体上的力与从物体旋转中心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的乘积,扭转出现在拳手旋转手腕,使拳心 水平向下、拳面转人攻击目标的时候。
在上例中的这一时刻,拳手拳面的劲力达到了最高值,包括前五个劲力因素提供的动量,并且这些动 量全部作用到攻击目标上。事实上,来自地面的这种作用力通过拳手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活动,从脚传到胯部,到肩部,再到臂,最后传到拳面。在上例中的这一刻,泰拳劲力的七个影响因素中的五个得到了运 用,这一拳已经非常有力而且可能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然而,考虑一下,如果拳手的拳面只汇集了上述五种因素的动量,那么拳手击中目标之后,这些动量 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如果拳手直接攻向目标,动量便会直接向前推进或者可能被弹回。如果动量直接向 前,特别是如果拳手没有击中目标时,拳手会处于与拳一同前冲的危险之中。这五个因素产生的巨大动量 会使拳手的身体前倾,甚至可能使拳手失去平衡。如果拳手击中了目标,结果可能是目标塌陷,但拳手仍 可能有瞬间不平衡的前移;但是,如果目标很硬,作用力就会被反弹回来,并有可能会震伤拳手的手臂。 为了避免这些局限,在击中目标时拳手可将拳向下摆动。这样拳面就会产生泰拳劲力的第六个影响因 素——沉劲。
沉劲
为了理解沉劲,有必要回到上例中动作开始的状态。拳手准备出拳时,首先后脚蹬地,地面对他的反 作用力推动他迅速向前移动,这种前移的速度加大了出拳劲力。在前脚蹬地的同时,拳手扭动胯部,将劲 力传到背部,然后快速弹抖肩膀来增加出拳劲力。在拳手拳面击中目标之前,转动手腕以增加拳面扭转劲 力。为了防止劲力以直线前进,拳手在击中目标的瞬间下沉拳面,以此增加第六种劲力——沉劲。这样, 拳手就能将劲力完全作用到攻击目标,并使劲力通过被攻击拳手的身体导人地面。
泰拳手的拳像波浪一样弧形向下攻向目标,然后又像鞭子反弹一样迅速恢复到防守姿势。这样,泰拳 的攻击劲力作用路线便形成一个三角:从拳手的脚向上穿过身体、肩,再穿过臂与拳向外进人对手,然后 向下作用到对手脚下的地面。在这里,从理论上来讲,这种作用力会反弹回来。
英语中解释“沉劲”意义最贴近的词是“下降”。韦氏词典这样给“下降”下定义:“突然落下、降低、 倒下或减少。”沉劲不仅仅是使拳下降,而且是把劲力向下导入目标并通过地面再反作用给对手的身体和 心理的努力。沉劲也可能被认为是杠杆作用的一种形式。其中,甲点是拳手的脚,乙点是拳手的拳和对手 的接触点,丙点是对手脚下的地面。
下面是一个纯粹的“沉劲”例子,在这里可以容易地看到杠杆中的作用点。试想柔道或无限制拳手骑 在对手身上。在这个居高临下的位置,他骑在对手的躯干上,用他的大腿紧紧按住、困住胯下的对手。设 想拳手一拳打在胯下俯卧着的对手的脸上。劲力穿过他的头,使他的头盖骨撞击在拳击台的地板上。即在 拳手击倒、揪扭、跨骑对手的姿势中,劲力从拳手的臂向下作用到对手的面部,然后进人地下,这样劲力 就形成一个三角。这种打击的结果是可怕的,几个这样击碎头盖骨的沉劲式打击会使裁判中止大多数无限 制搏斗。
从站立的姿势打出沉劲,要比从跨骑的姿势要难得多。然而,站立式发出的沉劲也能产生如此有效的 攻击效果,因此真正学习泰拳的学者一定不能忽视或者不去充分发展这种劲力。沉劲是泰拳手必须培养的 众多高水平的能力之一,也是使泰拳与许多其他拳系相区别的技能之一。
重力
泰拳劲力的第七个必须协调运用的影响因素就是重力。韦氏词典这样定义万有引力:“每一团物质、微 粒、甚至包括光子与另一团物质、微粒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当然,地球引力在上述所有泰拳例子中都起 作用。不需费力便能理解地球引力的作用和协调利用地球引力对拳手的益处。地球引力和它对拳手的影响 将在下一章节中详细讨论。
泰拳劲力的七个影响因素——移动、速度、旋转、弹抖、扭转、沉劲、重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现 在大多数泰拳攻击技术之中,为了方便查阅,描述这些劲力的图表如下:
劲力描述
移动 从相对于对手位置的位移中获得的能量(例如,走向对手)
速度 身体和身体武器靠近攻击目标时获得的速度
旋转 当发出进攻时胯部的拧转(例如,转动胯关节为拳击增加劲力)
弹抖 当拳击或出肘时,肩膀的快速向前的甩抖运动(也指泰拳手踢击时脚的快速甩转)
扭转 拳击时击中目标之前手的旋转(这种劲力只有拳击时才产生)
沉劲 击中目标的瞬间,使手、肘、脚迅猛向下的沉转劲力(例如,在拳击结束时向下的劲力)
重力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所有泰拳技术成为可能的关键力量)
泰拳的基本技术和它们的劲力源泉,即上述七种可能的劲力影响因素,在下面将详细论述。在以下所 有搏斗例子中,都以右撇子拳手为准。
短直拳
泰拳的短直拳是由前手发出的。对于一个右撇子拳手,短直拳是由左手发出的。只有少数拳手有能 力发出严重损伤对手面部的真正强有力的直拳。大多数拳手把它用作刺探调整动作,以便发动威力更大 的后直拳,肘、膝或踢等后续进攻。短直拳的特点是很快,毫无疑问,它是泰拳手全套技术中极其重要 的一部分。
如果拳手是右撇子,在他的防守姿势中左脚、左手略微领先。左手在面部前方3~4英寸,拇指高与眉 齐。左肘距离身体大约3英寸。
通常情况下,拳手快速移动靠近对手时,发出短直拳。短直拳的速度至关重要。因为泰拳手身体始终 面向对手,胯部与躯干顺时针旋转时产生第二种能量——旋转,因前手已经在前面了,所以旋转的角度也 就很小。在这里,正如在多数拳击中一样,在出拳时,泰拳手还要迅速甩抖肩膀。在左拳快要结束时,拳 面迅速水平旋转,增加扭转劲力,以提高打击力。
左手的整个拳面击中目标时,拳手将拳面迅速下沉,使劲力从打击点下沉到对手脚下的地面。这样不 仅加大了劲力,同时使左手有足够时间快速、弧形返回到防守姿势。发短直拳时,肘几乎不动,这样可以 控制攻击姿势、守住中线和保护头、上身的左侧。
泰拳手在发出短直拳或其他任何攻击时,都要呼气、发声。泰拳手认为随着拳打、脚踢呼气发声,可 以释放能量,使身体不会过度疲劳。发声随拳手的不同而不同,典型的发声有“嗒,除,噢,呵”等。据 维拉罗勃斯回忆,他在泰拳馆看到的所有泰拳手在发拳时都发出与上述类似的声音。
呼出肺部的气体,从防守的角度来看也是很重要的。当肺部气体被快速呼出时,腹肌绷紧。但是如果 拳手受到攻击时,肺部充满气体,就会产生非常有害的后果。肺部气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当身体被击中 时,气体受到挤压从而震动内脏器官,有时甚至会导致击倒。因此当拳手发出短直拳和其他所有泰拳进攻 时,包括拳击、膝击、肘击和踢击时,都应呼出肺部气体。
后直拳
泰拳后直拳威力很大。它是由有力的手从防守姿势打出来的。右撇子拳手左脚在前,因此右手到攻击 目标的距离更长,后直拳要用更长时间,但它的劲力比短直拳更大。
维拉罗勃斯的后直拳的打法是,在防守姿势中右手抬得很高,拇指靠近或轻轻贴在右眉之上。右肘距 离身体大约3英寸。出拳之前,拳手通常靠近目标,产生向前移动的动量。然后速度、拳手胯部和躯干的 旋转又进一步增强了这一动量。同时,拳手甩抖肩膀,向对手发动后直拳。
拳手右手腕略微旋下,保证打击劲力均匀落在拳面上。就在击中目标之前,拳迅速旋转为拳心水平 向下,为打击加上扭转劲力。击中目标之后,拳手的拳立即下沉,将打击能量导人对手脚下的地板下产 生沉劲。
右手为减轻沉劲的影响顺势以弧形运动收回,这时,这只攻击手并不是迅速沿直线抽回,相反,它沿弧 线返回。右手返回的动作就像击中目标的鞭子的动作,这时肘保持在合适的位置以控制拳手中心。当右手返 回防守姿势时,后直拳的击打过程全部完成。泰拳劲力的七个影响因素在泰拳后直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前手摆拳
前手摆拳是用来绕开对手的防守姿势进行攻击的拳法。它可以在拳手前进或后退的运动中发出,它的 劲力非常大。右撇子的拳手可能用左手发出前摆拳。前摆拳可用于攻击头部或其他身体目标。
像所有泰拳的拳法一样,前摆拳从防守姿势发出。左手在面部前方几英寸,大栂指高与眉齐。当拳手 向前或向后移动获得速度时,手下落,扭动胯部,迅速甩抖肩部,在水平面上发出打击。拳转向与地板水 平的位置,手腕略向下沿曲线运动。左手拳面均匀打击目标。在击中目标时,拳手向下沉拳产生沉劲,然' 后手沿曲线快速恢复到防守姿势。
在前摆拳的发劲过程中也受到上文所述的七个因素的影响。拳手通过前进或后退产生移动劲力,增加 速度劲力,顺时针旋转身体产生旋转劲力,迅速摆动肩部产生弹抖劲力,旋转拳产生扭转劲力,然后击中 后拳下沉产生沉劲。前摆拳像和所有其他拳法一样,也是完整而协调的全身活动,决不是孤立的手臂运 动。只用手臂发出的摆拳几乎毫无用处。
在发出前摆拳时,拳手以前脚为轴内旋,结果是在旋转过程中,双脚脚尖相对。充分利用了泰拳劲力 的七个影响因素而发出的摆拳很难被对手察觉。前摆拳能发出令人惊异的劲力,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浏览1,1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