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是由“神”发出的思想活动。用意念控制精、气、神进行 修炼,能起中间媒介作用。所以丹经常称意念为“媒”,为“土”。 媒的含义是介绍阴阳交和,精气合和,所以又称作“黄婆”。黄色 暗示属中央土,婆即媒婆,比喻配合阴阳的介绍者。《悟真篇》说: “华岳山头雄虎啸,扶桑海底牝龙吟,黄婆自解相媒合,遗作夫妻共 一心。”“雄虎”“牝龙”指精神而言,以意调配精、神合炼,谓之“夫 妻共一心”。.气功锻炼十分重视意念,认为真意的重要作用始终贯 彻于练功的全部过程。《青华秘文》说:“意者,岂特为媒而已,金 丹之道自始至终作用不可离也。”

意念发功法

意念发功法,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发放外气的方法。即不用伸 手做任何动作,而用意念发功到患者的一定经络穴位或病灶部位, 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其主要特点如下:

用意念发功比用手掌发功治疗作用快而疗效明显。

对发功者来说,用意念发功比伸手做动作发功要有力,且 使患者不知不觉中就受益得到了治疗。尤其适用于害怕接受治疗 的儿童及拒绝治疗的各类患者。

可以超距离、超越障碍发功,不受空间物体的限制。

意守丹田

意守丹田,是指练功时用意默默地想着丹田部位。人身上有 上、中、下三个丹田。我们平时所说的意守丹田,一般都指下丹田 而言。意守丹田对于练功、祛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睡不厌缩,觉不厌神

指养生法中对人睡觉姿势的要求。也就是正确的睡觉姿势应 侧卧如弓,以避免精气的走失。《养生密旨》中有“睡如猫,精不 逃,睡如狗,精不走”的名言。醒时应两腿伸直,全身舒展,以使经 脉气血更好地流通。

静功

静功,也称内功。练静功时姿势处于安静状态,同时进行呼吸 和意念锻炼。静功在我国早有记载,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上 古天真》中即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 若一,故能寿敝天地……”的论述。这是对静功方法的具体描述。 历代的练功方法中有不少是以练静功为主的,如吐纳、打坐、打禅、 炼丹、静坐、内养功、虚明功、松静功、真气运行法'等。

凝神

凝神就是精神集中,“内守”。孔子谓之“静而后能定”,孟子 谓之“不动心”,无论是动式还是定式都应如此。要求“心定神宁, 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缘,绝缘觉明”。

主要事件

老子著《道德经》

时间:春秋末地点:中国

老子,姓李名耳,字佰阳,谥曰聃(前580—前500年)。春秋 末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作《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经》,简称 《老子》,成书于战国扨期。本书包括《道经》(通行本1 一37章)、 《德经》(38—81章)两部分。气功家认为《道德经》属于养生、修 道的著作。老子所论的“遣”指本体,“德”指本体的功用。从道之 体用及其规律建立了道家气功观。其基本精神为清虚无为、主静、 生柔。书中所指道为“有物”,先天地而生,后天地而存,无始无 终,“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寂然不动,独立不改,“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认为道的根本是万物之本源,“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书中 认为道之德性不居功:“道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 宰”•/‘道法自然”,以无为为法则;柔弱,不争:“弱者道之用”,“守 柔曰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 善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主静主虚,“静胜燥、寒胜 热,清静为天下正”,“虚而不屈(屈,竭也,虚而不可竭也),动而愈 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冲也,有中空之义,象征虚静无为之 道体);淡而无味:“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 闻,用之不足既”,无惊世骇俗之显。老子还指出道体现于物则有 规律可循,“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随,恒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 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等是为对立转化规律。书中还 论述了体道、修道的原则——从无、有两面观察:“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损思、减虑、少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 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气功言, “民”可做身心解)啬神,主静:“活人事天,莫若啬”(活人,指治国, 事天,指修身,少费之谓啬),可上公注“治身者当爱精气不放逸”; 致柔、处弱,八十一章中五论婴儿,九论柔弱,“柔弱者,生之徒”, 其益显见;致虚守静,虚心实腹:“是以圣人之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从气功言,虚其心以修性,实其腹以修命,妄言守 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形神相抱,强调神气相守形神合一而 不离于道。真气内敛,如婴儿之和柔,心如明镜,无所不照而无瑕 疵。《老子》道德之理一直为后世气功养生家所遵奉、引申和发 挥,今日仍具有实际意义。

《周易》对古今气功的影响

时间:春秋末地点:中国

《周易》是僧家的重要经典。与道家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与 《老子》、《庄子》合称为“三玄”。此书虽以古筮书的形式出现,但 却是我国第一部哲学著作。其核心内容是反象的阴阳变化,传统 气功。历代气功名家无不深研《周易》,付诸实践且收获甚丰。历 代气功名著如《悟真篇》、《性命圭旨》等无不贯穿《周易》精神。 《周易》贵阳而贱阴,反对亢奋,有节制,得其平,其理与内丹术的 抽铅添汞,终期阴尽阳纯而成丹的道理相通,为气功理论的渊薮。

佛家修禅观的创立

时间:汉代地点:印度

佛家学说创立于印度,创始人为“悉达多”(义为吉祥),尊称 为释迦牟尼(义为释迦族的圣人),今通称“佛陀”(义为觅者、智 者)。于汉代传人中国,在隋唐时期臻于极盛,宋后渐衰。佛家学 说初传中国限于小乘大乘经典的翻译,晋以后逐渐形成宗派。佛 家修持法门的核心在修“禅”、“定”。“禅”义为“思维修”、“静 虑”、“止观”,“定”境为修禅所得。“定”音译为“三摩地”或“三 昧”,意译为“等待”,实是最好的法门。禅、定往往并称。禅修有 坐禅与参禅之别。至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集其大成创“止观”理 法,故可以天台止观为代表;参禅是自唐代禅宗开派后,推达摩为 初祖,又称祖师禅,以六祖惠能所说《坛经》为依据。“禅”,梵文音 译,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静坐法精义》载:“妄想不生为禅”, 实即入静。但又非以人静为能事,修禅应以“静虑”,在静中虑, “沉空滞寂”,非禅之本旨。坐禅法门,思维活动主张因势利导,御 之以道,渐修顿悟。参禅法门提倡“直指人心”、“明心见性”、重在 自悟、顿悟、“顿悟渐修”。但今禅宗僧众因不能“顿悟”,也改为由 思维人手以求达到顿悟,实际亦变为“渐修顿悟”。在佛家一般无 性功、命功之说;坐禅、参禅,虽主要在于精神境界的修持,但因生 理和心理是统一的,修持结果可以引起生理变化,甚至死后肉身不 离,如南华寺惠能遗体,日本善异遗体皆已历时一千多年。佛家修禅虽不言命,但命在其中。

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

时间:汉代地点:中国

魏伯阳,东汉上虞人。自号云牙子。《周易参同契》,为丹经 之祖,他最早把《周易》八卦学说引人炼丹术,参合“大易”、“黄 老”、“炉火”(丹术)三说,故名。主要论述内丹术,但借用外丹术 术语,借助八卦学说等,为内丹术周天功建立了数学模型,建立了 周天功理论,但繁琐神秘。书中指出“上德无为”,“下德为之”,要 练好功,必须将“下”、“闭”之而“称无”以“禾者”而“奉上”。练功 原则应该是“若有若无”、“乍现乍浮”,此为“真人之妙”。独立守 神做到“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难以推移,心专不纵横”。此 为成功之关键。上《参同契》被道家气功各派奉为经典,在我国气 功史也有深远意义。

浏览2,4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