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引气发放法,又叫拉气发气法,或聚气发气法。就是通过 拉气或聚气的方法,把体外的混元气凝聚在两掌之中再发人出去。 这个气是经过意念聚集、浓缩而来的,是天地间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精微之所,经过气功师的加工(拉气、聚气),使之有序化,作 用于人体后,可阴可阳,可虚可实。这种发气方法,首先要求发功 者要有坚定信心,发出的气才能冲透病所;其次要求患者意念配 合。这不仅是心理作用,而且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这种外气发 放法的最大优点是不损伤发功者自己的气,不会使自己的身体气 体发生紊乱,也不会导致患者的病气进入自己的体内。
丹田运转法
丹田运转法是指以意引气在小腹部运转的方法。具体的练法 是:吸气时提肛缩肾,以意引会阴之气至命门,再人丹田;呼气时, 再由意念将丹田之气引至会阴穴。如此反复运转9次,坚持练习, 就会逐渐使丹田、会阴、命门之气形成三角连线并使这三个部位产 生温热感。此法不仅有助于丹田之气的调动和运转,而且还有助 于精气的锻炼,对于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如遗精、阳痿及妇 女月经不调、不育等病有一定疗效。
双盘坐式
双盘坐式是坐式练功的一种常用姿势。练习时,将左脚掌置 于右腿之上,然后再将右脚掌置于左腿之上,此即双盘坐式。坐双 盘时,两膝必须完全紧贴地面,和臂部构成身体的三个主要着力 点,上体保持端正、挺直。此种坐式为盘坐之最完善者,佛家称为 “趺坐”。
心诚则灵
练气功有“心诚则灵”的说法,过去常把这个说法归结于封建 迷信。经验证明:“心诚”是取得功效可忽视的因素。心诚反映 了一个人的“信念”和“信心”。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信心十足,其 心必诚;若将信将疑则无心诚可言。心诚,是人们赖以从事实践活 动的精神支柱,是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力量源泉。心诚在练功中 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练功的效果。过去的“心诚”借助了神话 传说,把“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等作为练功者追求的目标,使 “心诚”带有迷信色彩。现在的“心诚”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 立在对气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只有懂得了气功的理论与方法, 以及其防病治病的道理,及时消除疑虑,坚定自己练功的信心,练 功者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克服困难,坚持练 功,这样的“心诚”必然“则灵”,经过日积月累,定会获得满意的 效果。
内养功
内养功是静功的一种。它通过特定的姿势、呼吸和意念的调 练,实现形体松适,呼吸调和、意念恬静等要求。
内养功强调默念字句、呼吸中有停顿、舌体起落,气流丹田,具 有大脑静、脏腑动的锻炼的特点。内养功对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
疡、胃下垂、肝炎等内脏疾病有显著疗效。
以意领气
以意领气是练气功的基本要求。孟子说:“志一则动气。”精 神集中,排除了一切杂念,气自然要跟着意走。《圣济总录》上说: “其有宿疾,以意并气,注人患处,不过三五日必愈。”这具体说明, 气功治病,非以意领气不可。能以意领气,才能以一念代万念,使 大脑皮层得到抑制性的保护。能以意领气,才能旺盛血行,通疲导 滞,解毒散结,才能气遍身躯而面泽神丰。
内静
内静是指练功者要心静、神静,要神不外驰,一尘不染,气定神 安。只有内静才能长久地清净。古人说:“地静不如身静,身静不 如心静。”练气功主要追求的是自然而然的内静。
外静
外静是指练功时周围的环境要安静,有利于更好地进入气功 状态,而不受外界干扰,以提高练功效果。
外丹
外丹,道家也叫“金丹”。它是用铅汞及其他药物配制后,放 在炉中烧炼而成的化合物。成品分“点化”和“服食”两种。初步 练成的叫“丹头”,只能作点化之用,是不能服食的。继续再炼,便 成服食用的丹药,即道教所谓的“仙丹”或“金丹”,道教中人相信 是可以服食的。《抱朴子•金丹篇》说:“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 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练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 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外丹术,初创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是 外丹术的发展时期,唐代外丹术臻于成熟,自唐代以后逐渐衰败。 随着宋元内丹派的兴起,外丹术更加衰败,最后为社会所摒弃。但
长期的烧炼实践,对我国药物学和古化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穴位
穴位,是经络气血在身体表面聚集、输注或通过的重点部位。 它可以通过经络的联系对身体内部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生一定的 反应,也可以接受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如针灸、按摩等,以达到调 整体内机能治病健身的目的。
电子气功
电子气功又叫生物回授疗法,是气功疗法与电子仪器显示相 结合的一种现代化气功疗法。它是一种借助于现代化的电子仪器 来显示体内各种下意识的生理功能变化,并强调用意志、意识活动 来控制下意识,由植物神经支配生理活动,从而治疗疾病的自我
疗法。
电子气功与一般气功的不同之处是,练功时,能将体内生理变 化引出体外变成生物回授计的信号,再被自己的“外感受器”,即 耳、目所听到、看到。而一般气功不能将体内生理变化引出体外, 只能利用“内感受器”靠自己的体会,没有客观的指标显示供检 查。电子气功的要求与气功锻炼要相同,即放松、人静、意守、 呼吸。
古代养生法中的“十二多”
十二多”指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语、多愁、多乐、多喜、 多怒、多好、多恶。《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指出:“多 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 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志昏错昏乱,多怒则百 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 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可见情志太过、欲念无穷、疲劳过
度,则耗散人体的精气,是气功养生的禁忌。
外导内行
练气功时,手在体外导引,意气在体内运行。如两掌心向下经 胸前(体外)向下引至下丹田,而意识、真气也随体内往下运行至 下丹田。意随动作走,真气也随意念运行。手在体外导引到什么 部位,意气在体内也就运行到什么部位。意、气、形,三者合一,即 形到、意到、气到,就叫外导内行。
四象
“四象”是指练气功时,对眼、耳、鼻、舌的特定要求。目卩“含眼 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金丹四百字序》)。即要求眼似垂 帘,两眼仅露一线之光;要求耳要忘声返听,即所谓“听而不闻”, 不为外界声音所干扰;要求鼻息深、长、细、匀;要求舌抵上腭,平息 宁心。“四象”是气功人静的基本要求。
地之三宝
古人把水、火、风称为地之三宝。地之三宝,承天地而生万物, 以保持生态平衡。
阴阳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的事物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本质特 征的概括。一般来说,凡是外在的、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 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 暗晦的、机能衰减的都属于阴。
就人体能说,人体的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 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就脏腑来说,六脏 属阳,五腑属阴。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断进行着“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的过程,以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一切组织器官的生理 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人才能正常无病。一旦平衡失调,阴阳偏 盛或偏衰,人就会生病。
《素问》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这种通过阴阳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来调节的理论,就是祖国医学 的阴阳学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始,阴阳离诀精气乃绝
中医的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相对的,是相互消长的,又是相 互转化的。人体阴阳平衡与否对疾病的影响很大,阴阳平衡(阴平 阳秘)则无病;阴阳分离(阴阳离诀),或只有阴而无阳,或只有阳 而无阴,人就可能生病或死亡。
浏览2,3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