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初级篇

第一节热身运动

关于热身运动的知识n,'

热身运动最训练前必不可少的准备练习。它对于消除习 者相对静止时运动器官、肌肉、韧带、关节的僵化状态,提 高习者身体柔韧性,避免运动伤害事故有重要意义。热身运 动还可以使习者心身放松,以最好的活性状态进入正式训练, 因此能提高习者对剧烈训练的良好适应性,能更好地促进训 练效率。

一般,热身运动以活动至身体微微出汗为宜。无基础的习者 的活动时间可稍长些。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跳绳或慢、中速跑步 来代替热身运动。初练时,可能有些动作做不到位,习者可降低 动作要求,以自己能承受的限度尽力去做。即每次做都要尽量做 到充分,绝对不能应付了事。平时,习者也应尽量利用空闲时间 多多_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适应时间。一般,柔韧练习的适应 期需2〜3个星期。

提示:热身练习前,最好先跳跳绳,或跑步暖身(300〜500 米)。记住:无论任何时候进行训练,都要注意热身!

练习1头部运动

两脚开立同肩宽,双眼盯视一小目标(如墙上一点)。

然后,颈部做前(图19)、后(图2〇)、左(图21)、右 (图22)的摆动练习。动作过程中双眼始终不离盯视的目标,摆 动幅度尽量充分。

也可做颈部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圆周环绕练习。

图片16 图片17 图片18

练习2左右体侧拉伸运动

双手开掌贴放于体侧。左手顺势下伸至左膝部附近,右 手上提至右肋下,拉伸上身右侧(图23^

右手下伸,左手上提,拉伸上身左侧(图24),反复进 行数次。

提示:①上身侧屈振拉要充分。②双腿不可弯曲。

练习3扬肘伸臂运动

双手放在体侧,左手轻松的屈肘向前上扬起,同时右手 伸臂向后上扬起,伸展肩关节(图25)。

图片19

再以右手屈肘前扬,左手伸臂后扬伸展肩关节(图 26),如此左右交换练习。

提示①手上扬时,应借膝部弹力使手轻松上扬,动作幅度 尽量大。②手臂上扬时,同侧足跟随之提起(图27)。

图片20

练习4前倾挺身提踵运动

双足开立,右手轻握左手大拇指,上身向前倾身,以双 f-掌触地面(图28)。

上身随之挺起(图29)。

当上身几乎直立时,双脚足跟提起,同时双手借膝部弹 力向上扬(图30)。

图片22 图片21

练习5左右俯扭扣腿振压运动

双脚左右劈开,双臂侧平举,然后上身前俯扭转,以左 手触右脚尖(图31) ◦

上身反向扭转,再以右手触左脚尖(图32)。

左右扭转触脚尖数次后,以左手抓住右脚踝,尽力倾身 以前额接近右腿胫部,腰手同时用力振压数次(图33),拉伸小 腿后侧韧带。

反向扭转,以右手抓左脚踝以同样方式反复振压数次 (图 34)。

图片25 图片23 图片24

提示:①动作时双腿不可弯曲;②振压时以自己能承受的幅 度为限,不可用强。

练习6提膝、抱滕运动

双脚开立,双手轻松高抬,然后左脚跟踮提,同时右腿 屈膝竖直上提撞胸(图35)。(2)不停,踮右脚跟,屈左膝靠撞 胸部(图36) (3)如此左、右腿交替练习数次。(4)然后,右 腿独立,双手抱左膝贴胸数秒(图37)。(5)左腿独立,双手抱 右膝贴胸数秒(图38)。

图片28 图片26 图片27

提示:①初练,可稍放慢速度,使动作一致。②支撑腿和上 体不可弯曲。③可以按4/4拍的节奏进行,动作的流畅性最为重 要。④膝撞不到胸部的初学者,在保证身体不弯的前提下,应尽 力抬膝到一定高度。亦即动作必须做充分。

练习7坐地收腿俯身运动

席地而坐,两脚掌相对紧贴,上身挺直,双手握足(图39) 。

双手握住脚趾用力向体内紧收,同时上体屈背弯腰前 俯,尽力以前额靠碰脚跟(图40)。

图片29


  • 如此反复练习。


提示:①前俯做不到位时,应以做到能忍受限度为标准;② 每次俯身到极限时,也可静止数秒耗腿。

练习8伸腱压足运动

双足轻松开立,足跟踮起,以前脚掌支撑身体(图41)。

上体略向前俯,重心移至脚跟,并将前脚掌提起,以脚 跟支撑身体(图42)如此重复数次锻炼双足跟腱。

双足脚尖绷直,臀坐脚跟,跪坐于地,上体重心后移, 先轻轻振压数次(图43)

上体慢慢向后仰倒,压伸足背韧带(图44),静耗数 秒。如此重复数次。

图片31 图片32 图片30

提示:①跟腱运动注意保持平衡。②跪坐足时比较痛苦, 习者应咬紧牙关尽量坚持,逐渐增加跪压时间。

 

练习9正压伸展运动

右腿支撑,左脚勾脚尖置于同髋高(或稍高)的横杆或 其它物体上,双手抓握横杆,上体收髋前俯做压振运动数次,再 在动作极限处静耗数秒(图45)。

换右腿同样练习。

提示:①双腿在运动过程中不可屈曲。②前俯时,需挺胸、 塌腰、收髋。③振幅可逐渐加大。

练习10侧压伸展运动

身体侧对横杆,右腿支撑,左脚内侧平放杠上,上体挺 直用力侧屈压髋(图46)。振压数次,静耗数秒。

换右腿振压。

也可将同侧手扶于双腿膝上,支撑脚屈膝做上下压振和静耗。

提示同前。

图片33

第二节无限制泰拳格斗势标准训练

无限制泰拳格斗势是最常见、最科学、最简单实用的格斗基 本架势。它不仅有利于攻击,亦便于防御和反击,而且它所暴露 的空档最少。其本身就是无懈可击的防御姿势,在格斗攻击之前 或攻击之后,都必须时刻保持。作为无限制泰拳攻击和自卫一切 变化的基础,它将贯穿于整个训练及实践中,对于习者切实掌握 应用无限制泰拳技术,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密切的联系。 我们首先必须正确、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无限制泰拳格斗势。

一般人们多习惯左手左脚在前的姿势(俗称“右拳粧”),在 本书中将以此姿势为主。

图片35 图片34 图片36

双足站位及重心分配

双足开立比肩宽稍窄。左脚舒适的前跨一自然步,脚跟提起 (约4〜5厘米),以前脚掌点地,脚尖指向对手。膝关节微微内 扣。右脚脚跟微欠起浮于地面,脚尖外展。两足左右间距1〇〜 15厘米,前后约同肩宽(即以自感舒适自然为宜),双足指向约 呈90度角(图50)。

身体重心在双足之间,体重均匀落于双足前脚掌内侧的重心 点上,同时双膝自然放松,轻微弯曲,使身体处于一种弹性的随 时攻防的灵活状态。

双拳与躯干姿势

上体右内转,左肩,左胸,即身体正面部分呈45度角侧对 对手(图51),身体放松,含胸、拔背,上体直而腹内收,左右 两肩同高。左拳为先锋拳,屈肘略大于90度置于左眼侧前,高 与额平。右拳后置于右眼侧前(或右眼佃旁,高与太阳穴平,图 49),双肘距离肋部10〜15厘米,双手拳腕、小臂应成一条直 线,双拳轻松半握(如握鸡蛋状),或打开成掌(图48),腋下 含空,沉肩垂肘,轻松自然。

图片37

(3)头部姿势

前额稍稍下低,下颏尽量内收,自然合嘴扣齿,双眼从双拳 间平视前方,高度集中注意力。

提示:①前脚脚掌点地,脚跟提起的姿势有如动作的活塞, 富于弹性,有利于直接起脚阻截,也有利于动作间的转换。在实 战中,前脚的踮起和放下,需视情况而定。一般在原地做攻击动 作时,出前手招式不必放下足跟。②双手时时保持高护是很重要 的,因为自卫中对方袭击重点是头部。③姿势自然,身体放松, 精神集中。

训练方法

在地上画“井”字图形(图50),按格斗势各部分技术要 求,在其上试做正确姿势。要求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检查调整, 直到姿势正确,然后轻松自然的静站数秒,体会正确感觉。反复 解散,反复进行数次。也可以平行站立姿势,迈出右足或左足, 分别反复进行右足在前或左足在前的格斗势练习。最好是对镜练 习,或有同伴帮助。

提示:在基本掌握的前提下,习者应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快速 解散和恢复格斗势,以及左右势互变的练习。为强化收颏姿势, 可以下额夹一拳套或小皮球进行练习。为强化双手高抬以及一手 出、一手护的习惯,可用一条布带或毛巾缚双手搭在后颈练习左 右拳。

- 实用指南.•无限制泰拳格斗势的圆通应用——

(1)在无限制泰拳体系中,除标准格斗势外——相对适 于发挥踢脚的姿势一还有适于擅用拳肘习者的姿势(圈 52),此姿势其它方面与标准势相似,唯左右横距更宽些,并 以后脚脚跟提起,作为攻防活塞。

(2)每一位泰拳习者都应将泰拳格斗势当做最佳的防御 技术来加以勤练。双足前后站立,左右保持适当横距;双膝 微屈,肌肉放松,保持足够的弹性;头略低收下巴藏于肩后; 身体以2/3或1/3部分面向对手;双足略内扣,胫骨平行面 对对手,重心保持两腿之间;双手(肘)高举。前拳高举至 前额高度,后手应高举在头侧太阳穴部位(或垂肘护住中部 身体,拳头约与前拳中部高),随时准备出击或做为防御对手 重击的强劲有力的盾牌来使用。(图53)就是为泰拳大师所 推崇的一种防御较严密,又利于攻击的适于无限制格斗的实 用格斗势。

图片38 图片39

(3)(图54、55)所示为泰拳所特寶的格斗势——单足 吊鸟势,属“致命三宫步^的鸟步之一。即从基本格斗势点 地提膝而成的一种攻守兼备的格斗势。类似中国武术的金鸡 独立,但在实战运用方面却存在很大不同单足吊马势做为 一种格斗势对敌时,常常有让对等无从下手之感,而当对方 扑击之时,拳芋可直接出朧蹬踏阻击或落步打击,在一定程 度上,可抑制对手的突然袭击或快攻。当然,此给在实战只 宜随机采用,而不宜长久保持。

图片40

(4)格斗势虽有基本的标准,但由于习者本人身材条件、 个性特征以及实战风格时代特征等各方面的別,常常奮 产生出各种具有个人特色的自由格斗势,历史土的泰拳大师 的格斗势往往都各具特色而,万变不离其宗,任何格 斗势的前提最必须#合善本的攻守两便要求,并有利于个人 袼斗技战术水平的顺利挥。所以,当习者熟练掌握标准格 斗势后,可在今后的长動实践中,摸索息结出最适于自我的 格斗势来。

(图56)是进型开放式的格斗势;(图57)则是御反 击型的开放式格斗姿势。两类格斗势都有开放诱敌,迷惑对 手的战术意味,但对运用者的判断、反应和应变能力有较高 要求。(图58)为蹲踞型,利于进战或重拳岀击的格斗势。 (图59)则是当代最流行的泰拳擂台高桩格斗勢。

 

在街头巷尾或公共场所,习者如果发现有不怀好意 者,通常不宜一开始即摆出格斗势,所以习者应变連使用。 比如你在对方直接攻击到的位置上时,可采取侧身,双足 重心置于重心眼,双手叉腰的自然灵便,不露声色的姿势 (图60);如对方离得较近,为防对方突袭,可按“老不离 须,少不离领”的江湖防范要领,采取(图61)以双手捏住 衣领(或故作整理衣领状),侧身迎敌的姿势。

图片41 图片42 图片43

第三节无限制泰拳基本拳法标准训练

— 关于拳法的知识?

拳法是无限制泰拳格斗体系不可或缺的攻击武器。在格 斗中,拳法要达到有劲,首先要的是动作姿势正确,用劲得 法和适时发力,才能收到得心应手的效果。

1.学会正确握拳——任何拳招,必须有正确的握拳,才可 能有较大的打击力,否则力度不能集中,更严重者,将使手指或 拳腕关节受伤,因此握拳正确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图62、63、 64)。其方法为紧握四指,拇指屈曲横叠于食指中间,不要露出 指头。拳招接触力点在中指、无名指至小指根部,击中目标时, 拳背、腕部应成一条直线(图65、66)。

图片46 图片44 图片45

2.发劲的方法——用拳时拳头不宜长时间鼓劲,拳未动应 虚握,拳、臂、肩尽量放松,当拳头发出,手臂即适当贯劲,拳 头将达到目标瞬间,才骤然捏紧加速,全身劲力!»间集中拳面, 劲力即在目标点爆发。此乃“松握紧发”之要领,拳握紧则劲 聚,肩松则招快而灵活,同时也有利出拳后快速的弹性回收,如 此松紧结合,方可发挥拳头最大威力和耐力。

在击打目标瞬间,不庳将攻击为只停在目标表面,还应有竭 力将目标击穿的意念,以产生更大&穿透破坏力,与之相配合的 就是要求在发力瞬间,飞速的将拳头收回。

打直拳时,在拳头击中目标瞬间,腕部和拳头应迅速向内拧 转,使拳心向下地以拳面接触到攻击目标(图67)。这样做有如 来福枪射出的旋转子弹般,可以保证出拳方向稳定一致,||髙准 确性,同时亦有利于瞬间令所需肌肉紧张,有效提髙集中力的爆

图片47

发和向目标内部的螺旋透力。

流畅协调整体的动作——除单纯的速度碰击外(如快打 的刺拳),几乎所有出拳都是全身整体协调作用的结果,即蹬地 —转腰—顺肩—催肘—旋腕—击拳。

初练时,习者应在放松的慢速的分解练习中,首先练习好正 确动作姿势,然后再细心体会其中劲力层层传递、汇聚、加速、 爆发的要领,务必每个动作细节能做到协调完美。

攻守兼备,精简直接——实战的拳法应是攻守兼备,精 简直接的。因此出拳时,拳在何处就应从何处出,切不可有预先 的后撤、拧身等多余动作。出击时,必须养成一拳出击,另一拳 保持防护的良好习惯。完成攻击后,攻击拳臂应迅速的从原路返 回,恢复格斗势或连接后续动作。

切记:正确动作姿势和技术的养成,必须从细节处着手。

主攻上段一一无限制泰拳的拳法和肘法以对方上段为主 攻击目标。

练习1前后手直拳分解练习

准备——格斗势

右脚轻微蹬地,身体略向右拧转,左肩前送,重心稍移 前,随之手臂前伸,左拳直线击出,左前臂内旋,在左拳完全伸 直瞬间,使拳心拧转到向下的位置,同时轻轻用力握紧拳头,呼 气发力,意念力达拳面,眼视前方。此时右手应收护于右面颊的 侧方,下颏内收,藏于左肩后,左拳、腕、臂、肩应成一条直线 (图 68、69)。

左手臂松弛的原路收回,恢复格斗势,预备下动。

右脚蹬地,上体左转,右肩前送,重心移至左脚上(左 脚跟落地,全脚掌支撑),同时右臂右拳内旋前冲,至完全打出 时,呈拳心朝下动作,呼气发力,意念力达拳面,眼视前方。此

此时左拳应收护于左颊侧,下颏收护宁右肩后(图70、71)。

右拳右肩原路收回,恢复格斗势,预备下动。

如此反复进行前、后手直拳分解动作练习。

图片49 图片48

练习2前后手直拳完整练习

准备——格斗势

以前手直拳要领,左拳以适宜速度向前击出,呼气发 力,不停,马上收回,恢复成格斗势,预备下动。

以后手直拳要领,右拳以适宜速度向前击出,呼气发 力,不停,马上收回,恢复格斗势,预备下动。

如此前后手直拳完整动作反复练习。

提示:①在掌握了正确的前、后手直拳动作之后,练习在3 〜6秒钟内(在动作不变形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前、后 手直拳的极限次数,如此反复练习若干组,每组中间休息30秒。 以练就流畅、快速、有力的实际化前、后手直拳。②每一动作完 成发力时,均呼气发“咝”声配合。③以下各技术动作的速度练 习方法均与此同。

练习3前、后手摆拳分解练习

准备——格斗势

左膝微屈,上身略向左后转,重心稍稍偏前,左拳顺势 下降,拳心朝下,大小夹角约为90度左右(图72)。

左脚掌蹬地辗转,上体腰、肩右转,重心移至右脚,左 拳随上体动势由左向右前方(人体中线方向)沿弧线摆击,同时 手腕外旋使拳眼朝上,直臂(肘微屈),以压指拳型击打,意念 力达掌底等肌和四指第二指节形成的打击平面。此时拳高约与眼 平(图 73、74)。

恢复格斗势,预备下动。

从格斗势起,双膝微屈,上体略右转,重心偏向右脚, 右拳成压指拳(拳心向下)顺势下降(图75)。

右脚蹬地辗转,重心移至左脚,以身带拳从右向左弧线 旋拳摆击(图76)。

直接回收手臂,恢复格斗势,预备下动。

图片50 图片51

如此前、后摆拳反复练习。

提示:本书的摆拳打法,借鉴了日本少林拳法的“振突” 打,其握拳系以大拇指平压在食指第二指节上,以掌底和指节平 面击人(图74),多攻敌人太阳穴和头侧目标,其猛烈鞭打劲 力,杀伤力极大。

练习4前、后手摆拳完整练习

基本程序和完整练习方法同前。要求动作时充分顺肩旋 臂,出收流畅。

应在动作正确的前提下,以适宜的速度,反复进行。

提示:(1)熟练后,练习在3〜6秒钟内,快速完成前、后手摆拳正确动作的极限次数。(2)在动作不变形前提下,反复进 行数组。

练习5前、后手勾拳分解练习

准备——格斗势

双膝轻微弯曲,上体略向左侧倾转,左肩稍沉低,左拳 略下放约5〜8厘米,拳内扣,拳眼朝上(图77、78)。

图片52

左脚足跟外旋前掌蹬地,伸左腿,转腰抬上身,重心移 至右足,同时,左拳由下向斜前上方,左臂大小臂夹角保持90 度角,拳眼由上转向外,拳心朝里击出,高与嘴平,意念力达拳 面,眼视前方(图79、80)。

身体略前侧倾,微偏右方,同时右拳顺势稍下放5 ~ 8 厘米,贴近身体(图81)。

右脚跟抬起,外旋,右脚掌蹬地,重心移至左腿,扣膝 合髋转腰抬上身,同时右拳由下向斜前上方呈弧线击出(图 82)。

图片55 图片53 图片54

恢复格斗势,预备下动。

如此前、后手上勾拳反复练习。

练习6前、后手勾拳完整练习

基本程序和完整练习方法及要求同前。

提示:熟练后,前、后手勾拳实际化练习方法和要求同前。 肘、膝、踢法的实际化练习方法和要求与此相同,将不再专门提。

第四节无限制泰拳拳法互逆合成训练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有“一击必杀”的说法。自卫格斗时, 能够“一击必杀”,只需一击便停止对方的非法侵害——那是最 好不过,但现实.中能实现“一击必杀”的可能性只有三个:一是 你先下手为强,在较近距离突然袭击对方要害;二是你实力超 群,力技胜过对手一筹;三就是对方技术水平、反应实在太差。 在大部分情况下,无限制泰拳习者赖以制胜的杀手锏是什么呢? 是迅猛连发的合成攻击技巧!用流畅协调的合成攻击压制对手, 迫其被动,在敌防不胜防中夺取速胜,就是无限制泰拳最基本的 “一发三连”自卫格斗战法。因此,每个无限制泰拳习者必须掌 握娴熟的合成攻击技术,努力培养自由变化的互逆合成意识。

无限制泰拳三拳合成可以任意一种拳法在前或在后互逆组合 搭配,加上目标变换等变数,其组合变化是无限的,因此拳与拳 之间连接的流畅性和准确性,以及拳与拳之间组合变换的自如 性,是每个习者在训练中首先要注意的。

切记:初练不必求快!流畅、协调、准确才是至关重要 的。

图片57 图片56

练习1前引式三拳合成练习

此合成拳法练习系以前手拳引动,故称“前引式”合成练

准备——格斗势

完成前手直拳

完成后手直拳

完成前手勾拳

完成后手勾拳

完成前手摆拳

完成后手摆拳 如此反复练习。

练习2前引式三拳合成逆向练习

此组练习为前组合成顺序的逆向进行。

请参照前组练习顺序,按前手摆拳—后手摆拳—前手勾

拳4后手勾拳—前手直拳—后手直拳的顺序反复练习。

练习3后引式三拳合成练习

此合成三拳练习均以后手拳作为第一动,故称“后引式”合 成练习。

准备——格斗势

完成后手直拳

完成前手直拳

完成后手勾拳

完成前手勾拳

完成后手摆拳

完成前手摆拳 如此反复练习。

练习4后引式三拳合成逆向练习

此组练习为练习3顺序的逆向进行。

按相同顺序,进行后手摆拳—前手摆拳—后手勾拳—前 手勾拳—后手直拳—前手直拳合成反复练习。

练习5自由式三拳合成练习

此练习由习者自行安排合成顺序和方式。

练习按每组3拳〜6拳的方法自由组合进行。(比如3拳 一组:前手直拳-后手摆拳-前手勾拳,等等。

请在练习中多思考、改进和完善,力求形成自己流畅、 多变、实效的组合拳风格。

实用指南:必倒的拳法组合法则

在格斗中一旦采用组合式拳法打击,就不能仅仅局限于 进攻对手某一个目标,那样做的话,对宇易于防御,也易于 转守为攻。

如何让自由合成的拳法密如疾雨,防不胜防呢?那就是 在出拳时,双拳(或肘)善于“变角度立体多点进攻”。习者 平时应多进行类似练习,直至达到节奏控制娴熟、多点变向 组合连贯流畅的水平方可谓成功,这样你在无限制格斗中就 多了一手“必倒杀手锏”。

何谓变角度立体多点进攻法呢?就是向对手身体上下、 左右同时进行交叉互逆的合成打击,使对手无法准确判断你 下一拳将从何处击来,叉将攻向何处。在此种出拳中,上一 拳总是对下^拳的奏效,产生着蒙骗掩护作用。实际用例如 (图83、84、85、86)当我第一拳从对方左侧诿人时,对手 防左,此时左面无疑成为对手防御重点,我立即以另一拳从 对方中路以上击拳攻人。当对方本能的加强中路防御时,我 另一拳变角度从对方右侧攻入,使之防守始终跟不土我的变 化。这仅仅是举出_个例芋实际运用时可有更多的变化, 如何項单拳遂到立体多点攻击效果呢?如何_化出你自已得 心应手的合成拳法呢?这都需要习者并动脑筋,到卖际练习 中去求得答案。

第五节无限制泰拳基本步法训练

—— -关于步法的知识一-

所谓基本步法,指的就是无限制泰拳体系的五大基础步法。

李振藩宗师说:“一个人的武艺高低全在其步法运用上。” 因为步法是格斗最重要基本功和基础技能,是上体及全身动 作的要基和移动的依据。在格斗中,灵活的步法可以弥补拳 脚功夫的不足,而拳脚技能却无法弥补步法技能的欠缺。传 统武谚有云:“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步不快则拳慢, 步不稳则拳乱”。指的正是步法的高度重要性。每个无限制泰 拳习者必须娴熟掌握无限制泰拳五步,它们是所有攻防复杂 步法变化的基础。

无限制泰拳步法运用时,需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在移动过程中¥身体应放松,保持平衡,重心除了移动 瞬间,向移动方向稍加偏移外,其余时间应始终注意保持在两脚 之间。

移动时,体重应平均分布在双足前掌内侧的“重心眼” 上,双足跟平浮地面,以前掌轻巧的贴地滑行,尽量避免做跳跃 动作。

首先移动离移动方向最近的那只脚,且一足移动,另一 足跟随。比如向前移动时,前足先动,后足跟;向后移动时,后 足先动,前足跟随,依此类推,切忌双足同时离地或滑动,这是 无限制泰拳步法移动最基本一点。

 

双足移动步幅应相等,不吋一足移动过大,一足移动过 小。-般宜多采取小步移动,以保证平衡和灵活变化。

在整个滑步移动过程中和移动后,要始终保持基本格斗 势,或及时恢复格斗势站位。双足切忌站成一条直线,或双足站 位过大或过小。

记住:在步法上多花些功夫,将使你攻防更敏锐。

练习1进退滑步练习(图87)

图片58 图片59

准备——格斗势

后足蹬地,重心稍前移,前足以前脚掌擦地前滑半步, 后足随即跟上半步,前足脚趾点地。恢复格斗势,预备下动。

前足掌蹬地,重心稍后移,后足擦地后滑半步,恢复格 斗势,前足脚趾点地。

如此进退反复进行。

练习2进退滑步连动练习

准备——格斗势

连续做前进滑步三次,足尖弹性点地三次。

连续做后退滑步三次,足尖弹性点地三次。

如此进退组合连动反复进行。

提示:(1)熟练后,重点练习斜向的斜进和斜退滑步。(2) 注意前足脚趾点地的弹簧触地般弹性感觉。同时整个格斗势应能 形成放松自然,一触即发的临战警觉状态。此势有助随时弹性进 退或增加提膝攻防速度,保持跃动式攻防节奏。

练习3进退剌步练习

准备——格斗势

后足用力撑地,前足急速向正前方迫进一大步,根据个 人身高不同约30〜45厘米,后足随即跟上相同一步,恢复格斗 势,前足脚趾点地,预备下动。

前足脚掌用力蹬地,后足急速向后退跃一大步(约30 45厘米),前足随即跟进,脚趾点地,恢复格斗势。

如此进退刺步反复练习。

提示:(1)前刺步时,前足不可凌空跨进•,后刺步时,后足 可稍离地面跃退,这是两者间的不同点。(2)应避免进退时,双 足间距过大。(3)注意重心的偏移在移动中的作用。

练习4左右侧步练习(图88)

准备——格斗势

右(后)足内侧脚掌用力蹬地,左(前)足掌擦地向左 横滑一步(25 ~ 35厘米),右(后)足随即跟上,恢复格斗势, 前足脚趾点地,预备下动。

以左(前)足“重心眼”部位用力蹬地,右(后)足擦 地向右横滑一步(约25〜35厘米),左(前)足迅速跟上,脚趾 点地,恢复格斗势。

如此左右侧步反复练习。

练习5进退转折步练习(图89)

(1)准备——格斗势

 

后足擦地从前足内侧前上一步,上体随之左转,前足以 前脚掌向外辗转变换成右足右拳在前的格斗势,预备下动。

前(右)足擦地后撤一步,上体右转,后(左)足以前 脚掌向内辗转,恢复左足左拳在前的格斗势。

如此进退转折变换格斗势,反复练习。

提示熟练后,可练习身体以某一足为轴转动时,另一足任 意选择不同的角度落步,体验其中的闪转角度变化。

练习6左右旋绕步练习(图90)

准备——格斗势

前足向左侧斜前弧形滑出一步,后足随即同样左滑跟 进,恢复格斗势,预备下动。

重复前述步法动作,直到完成一个圆周移动。

按左旋绕步同样顺序,后足先向右侧弧形滑出,前足跟 进,完成一个圆周移动。

如此左右旋绕步反复练习。

:可假想自己围绕对手做圆周移动,动作时双拳位置保 持不变,而双足前后站距亦应保持不变。

浏览1,27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