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要领常识


五、什么叫粘手?|太极拳推手要领常识





枯手(粘,音年),又名“乱环”,是一种近似散手的推 手,比四正、四隅推手为难。因为四正、四隅推手都由若干式配 套成龙,有一定的程序,而粘手不拘于何式。但在千变万化 之中,不可违反沾、粘、连、随的要点。全身上下以“粘” 为主,可以随感随化,随化随发 但一般不发大劲,通常以 粘动对方的重心为止,以使运动能继续为原则。由于这种练 习方法突出表现在双方上肢或身躯的粘依不脱,所以叫做“粘 手”。粘手的动作必须圆活,任何手法都呈大小、角度、方向 和路线不同的环形,纷乱之中无不是环,所以又名“乱环”。



学习粘手,必须待四正、四隅等各种定、活步槌手熟练 以后。如果锻乏推手基础,直接学习粘手,则不只招法根空, 或有招无劲,而且关节僵硬,往往只会搭着人家腕部划圈, 作一些毫无攻守内容的盲目运动。能牯腕虽也必要,但如只 会粘腕,两人相距很远,如何运用各种招法呢?这不符合“拳 打拢”的要求。所以粘手必须粘人中节(肘、膝)、根节(肩、



髋),直至全身上下处处能粘。因此,全身关节必须松沉,否 刚动作倕硬,感知不灵,粘劲就差。拳谚说:“关节不松,处 处被动”。这是很有道理的。而在整个粘手运动过程中,意识 与动作都不离攻守的技击意义。《孙子兵法 势篇》说:“纷纷 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环就 是这样,在外观纷乱的手法中,无不是具有攻守意义的动作> 而这些攻守动作,似乎是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是随机应变 的,好像不是刻意去支K动作的,仅仅运用“形圆”的阴阳 辩证原理,来使自己不断地化逆处顺,达到自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借用兵法来作为“乱环”的注脚,也可说“拳兵相通” 的一饲了。所谓“斗乱而不可乱”,也即“形乱而实不乱”。如 心怠、手法或阵脚等都不可乱:心意一乱,指挥失度;手法 一乱f盲R运动棚阵脚一乱,更易失重,那就必败无疑了u 又由于动作圆活而呈环形,才能取得“形圆而不可败”的效 果。反之,若动作带有棱角,那行动就滞涩不灵,同时,由 于外形不圆。内劲势必相应地出现缺陷一凹凸、断续等情况, 这样就会被对方乘隙而进。清 武禹襄( —八0)《十三 总势说略》:“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 这话也有强调动作要“贯串一气”、“转接要一线串成”之意。 因此,在外彤上也就出现“太极图”式的各种环形了。乱环的 环,先练大,后练小 然后使大小结合,随意运用。这点也 与太极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练习程序相一致的。练 粘劲功夫精深时,其感知与应变能力极高,能随化随发, 使化发合一;有时外形似无环,而意中始终有环,这是注重 意识锻炼的结果。即使意、气、劲三者合一,“始而意动,既 而劲动”,使中枢神经系统指挥自如,全身传导反应灵敏,这 样就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至其有环、无也重在用意



环小则外形不显,故似无环,如环大而节节间断,则外形为 环,实际无环关于环之形圆,那不是专指正圆形,而泛指 各种各色一气贯串的弧线,且纯是因敌变化,随意而动的。 正因为如此,乱环功夫的深浅,往往因师承和实践等原因致 使各人功夫差距很远。《乱环诀》也说:“乱环术法最难通”,说 明要精通乱环,是非下苦功不可的。





浏览2,2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