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与静物平衡有所区别,因为人体运动中可以通 过调整肢体各部分的活动来维持平衡状态,即使有时重垂线 超出底盘,也有挽回使之重新纳入底盘的余地.通常采用平衡 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稳定平衡:不论定步或动步,只要做到上下相随。全 身肢体协调一致地保持相对的稳定,都属此类。
不稳定平衡:凡出现不稳定平衡状态,除了通过 动步相随以外,还可以运用旋转、弹跳、窜蹦等各种方法, 使一脚或全身腾空,并争取在落地时,使自己的重垂线重新 纳入底盘范围。
撞碰平衡:在自己出现不平衡状态时,运用“手明、 捋、挤、按、采、棚、肘、靠”太极八法,通过适度发劲,
从而因“撞碰”对方而产生反作用力,既能把对方发故出去, 使 己转背为顺、转败为胜,又可使自己的重垂线重新纳入 底盘。不过这里“撞碰”不是指“搐膝”或“冲撞”,而是借 用物体通过撞碰来维持平衡这一基本原理,去达到积极的技 击效果和恢复自身平衡的目的。像就像一只陀螺原来已快要跌 倒了。但通过与另一只陀螺的掩碰,竟使另一只原来旋转稳定 的陀螺先行跌倒,而自己倒反而继续稳定了一阵。再如,当你 面对墙壁站立,中间相隔半米左右的距离,然后你直身向墙壁 方向倒下,等到快触及墙壁时,迅即用手推按墙壁,借反作 用力便自己恢复到稳定的直立状态。撞碰平衡的原理,与此 大同小异。
(四 )依托平衡:用单向依托或双向依托构成联合底盘, 来取得暂时平衡。但由于推手运动是不准搂抱或抓人的,因 此,对依托平衡的应用范围远不如摔跤来得广泛,而且必须是 应用得宜的。同时要防止对方“放空劲”,促成自己的跌仆。
以上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 第四种方法为辅。而实 际上第三、四种方法也属“不稳定平衡它与第二种一样, 是处在不稳定状态中转背为顺的具体方法。从原则上说,推 手中的平衡是以相对的、积极的平衡为主,而把重心置于底盘 正中的那种平衡是不可能保持经常的。拳谚说平衡之中有 攻守”,拳术离汗了攻守,就都成了 “花架子”,推手自然也不 例外。积极平衡,处处主动;消极平衡,处处被动。这是推 手的人所不可不加以注意研究的。
什么叫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古代武术术语,一般泛指采用康式呼吸能
使内气行沉于丹田部位而不至于飘浮于胸部。具体迪说, 当人们在吸入外气时,内气就收敛入脊骨,即所谓“气贴脊 背”;当人们在呼气时,内气就沉于丹田,即所谓“气沉丹田”。 但若以内气流行于四梢(即四肢)来解析,则仍以丹田为中 心,当人在吸入外气时,四梢的部分内气收回至丹田;当人 在呼气时,丹田的部分内气又贯达四梢或向外发放。这是传 统武术的习惯说法,在目前恐怕还很难用现代科学来进行 解释的。至于要做到气沉丹田,那还必须通过武术站桩和走 架中的养气、炼气,逐渐来加厚其攻底的。因此,传统武术 强调“开呼合吸”那是不错的。但有的人认为:“太极拳推手 与走架,若结合技击来说必须采用腹式逆呼吸棚如采用腹式 正呼吸法的话,则向外发劲时恰好小腹部内收,与发劲方句 相反,这明显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凡是久练推手的人,大都 懂得和能够掌握正、逆呼吸法的,在太极拳推手发劲时,究竟 采用哪一种呼吸法,可据各人平素习惯而定。由于正、逆呼 吸法的横膈膜升降形式有所不同,因而造成呼吸时小腹部起 伏的方向恰好相反。但呼吸则一,只要符合“开呼合吸”的原 理,则呼气时都属“气沉丹田”和“劲贯四梢”,并不会因为小脸 部动向与发劲方向不一致而有所妨碍。何况发劲有向前、向 后、向左、向右之别,向里采、捋,作为引劲可用吸气;而若用采 劲、捋劲发放,也可转化为呼气。因此,不论釆用正、逆呼吸法, 都无法使小腹部的趋向与发劲方向取得完全一致。总之,不 论采用腹式正、逆呼吸,只要能持之以恒和循序渐进地注重 养气、炼气,那是同样能练出气沉丹田的功夫来的。
浏览9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