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柔道

柔道是两个人的徒手搏斗。它以“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行为文化和独特 的健身、自卫功能,以及“以柔克刚,修道磨心”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底蕴, 在全球普遍开展。其比赛是按照规则把对方摔倒、制服。

柔道的原理和作用在于“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精力善用”不仅是锻炼身 体的原理,而且是顺从自然、符合宇宙规律的合理之道;“自他共荣”是人类社会 生活的最高目标。柔道是在人与人的直接对抗中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在教 学训练中,首先要贯彻育人的思想,既要使学员的身体正常,健康的发育和成长, 还要使他们在体能、心理、智商、情商、思维、道德、意志以及柔道技能等方面获 得全面发展,使学员成为德才兼备的健康人才。

第一节人为本

柔道是个人对抗项目,首先是一个人独立参加比赛,因此它的练习具有很强的 个人成分,有时需要一个人单独练习;其次还是对练项目,与举重、体操的个人练 习不同,需要有人陪练、对练才能练好。

柔道运动员是合群的人,他应该善于与各种不同的同伴练习、比赛。在人与人 的交往中知情达礼,尊重他人,恪守伦理道德。

一、人是能动的

柔道是人与人的直接对抗。柔道不像有些运动项目使用器械、器材(如杠铃、 单杠、双杠、篮球、足球等)进行比赛,较量高低。器械、器材是死物,本身不 能动,需要靠施技者应用它、控制它进行比赛。例如,举重是以运动员试举杠铃的 重量来进行比赛,杠铃是死物,不能动,它的重心不变,施技人的用力点也是固定 不变的。而柔道是有思想的人与人的相互对抗,人的能力通过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来。柔道运动员依据自身关节的灵活性、肌肉钿带的弹性及思维反应能力,随时发 出大小不同、速度不同、方向不同的力量,调控身体重心,随意移动,克制对手, 制服对手。所以柔道比赛要求运动员随时克服活动的阻力。

在柔道的教学、训练、比赛中,既要发挥运动员的能动性、积极主动性,又要 考虑对方也具有这种能力。我们提倡“以我为主,以攻为主”的战略,是要发挥 主观能动性,但不是不考虑对方的能动性。我的一切行动都是在对方能动的情况下 采取的对策,不是简单的、盲目的、一厢情愿的行动。所以在技术教学训练中需注 意技术动作的条件性、灵活性、应用性,要在战术要求下练技术。

技术按战术的需要而使用。战术需要什么技术,才能使用什么技术。比赛中不 能不顾客观条件,强硬使用某个技术,再好的得意技不具备应用的条件而施用,也 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柔道技术的教学训练,从教授初学者开始,就应讲清楚每个技术的应用条件, 中、高级的技、战术训练除了改进技术外,还要练习各种技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运 用,怎样变化,怎样将各个技术动作衔接起来,把技术练活。

二、 柔道技术的基本结构与动态

每个柔道技术动作的设计,都是根据人体的结构,按照稳定重心的要求,施加 合理的支点和力点构建的,教学时应按照这种结构去教授。首先使学员掌握技术的 基本原型结构。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敏捷程度不同,在不 同时间内支配身体、应付客观环境时做出的反应和动作也不相同,因而在教学训练 中,教授同一个技术对于不同的学员不要强求一致。要因人、因时而异,因势力 导,采用不同的教学训练手段,练出个人技术特点。

三、 二人角斗

柔道是个人对个人的比赛,不是团队与团队的比赛。比赛时队员孤军作战,没 有同队队员间的协同、配合行动,不可能互相补救,这就需要学员个人单独处理比 赛场上发生的一切问题,独立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即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随机应变地去战胜对手。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要给学员独立练习的机会,使学员由 被动练习向主动练习转变,不能做“保姆”式的教练。教学、训练既有组织纪律, 做到令行禁止,又不能把学员的活动规定得太死,要给学员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员的自觉性、自治力、独立比赛的能力,培养具有孤胆英雄独来独往的 精神和胆量。

柔道教学训练需要像培养艺术家那样,特别注意个别对待,要对个人的技术、 战术精雕细刻,从比赛出发,从难、从严要求。要掰着手教,精心的指导,对学员 每次的训练要“精力善用”,不能全队一锅熬,一刀切,一个模式。

柔道虽然是个人对个人的比赛,但是在训练时不能一个人练,要有同伴陪练, 要与更多不同技术类型的同伴进行对练,与同伴一起切磋技艺。所以,柔道运动员 要有与人团结合作的品德,即是嘉纳治五朗讲的“自他共荣”精神,成为善于学 习他人长处和听取他人意见的人。

第二节重礼仪

学习柔道首先学习做人,做人先明礼。礼者,宜也。礼就是人的行为“合理 性”。柔道的教学、训练、比赛是从礼开始的,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互相学习,切 磋技艺,共同提高。以礼结束,增进友谊,广交朋友。内心有礼,外在近礼,这是 非常良好的修养。柔道的教学训练要把礼仪文明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要求学员见 到教练、老师、长者要行礼,以示尊敬,有礼貌,讲文明;对同学、队友也要相互 敬礼,以示互敬、互爱、和睦友好,养成以诚、以礼待人,遵守社会秩序,爱护自 然的好习惯。

第三节先接壯

一、手先接触

柔道与散打、拳击、跆拳道不同,柔道不许用手、臂击打对方,不许用腿和脚 踢、踹对方,只许抓握对方之后再摔倒对方,所以柔道比赛中要想进攻,就要先抓 握上对方。

手先要抓住对方的柔道服,或者手臂握抱住对方的手臂、头颈、躯干,然后拉 带对方、控制对方,再配合步法和身法施技。所以,手法是柔道技术中的重要一环,应把手法技术及其训练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我国的散手摔,需要多练手法、 练好手法。在教学训练中不能忽视手法的训练,以免造成队员的“手傻”。

手法是柔道运动员用手臂抓握对方、拉扯对方、控制对方和阻止对方的抓握、 解脱对方的抓握及了解对方进攻意图的手上技术动作,它是柔道技术中的基本技术 之一,它与步法、身法共同组成柔道的攻守技术。柔道的手法复杂繁多,但是它的 基本动作是抓、握、抱,拉、提、推、扭、按、格挡、解脱、化解等各种形式,各 有各的做法。其共同的要求是:手臂的触觉敏感,指、腕、肘、肩关节的灵敏度 高,手臂伸缩自如,抓握准确、迅速、有力,解脱有效。

二、全身接触

两名柔道运动员在对摔过程中,不仅是手与对方接触,双方全身的各个部位都 可能互相接触。投技中的小内刈、大内刈、扫腰、体落、扫踢等都是手臂、腿脚与 对方接触。而背负投、肩车、鞠投等是手臂、身体与对方接触,或者由手臂到腿 脚、由头颈到躯干全身各部位都接触到。寝技全身接触的机会就更多。

运动员在站立、抓握对方、与对方身体接触、身体在空中的翻转,或是倒在垫 子上,身体的位置和姿势是凭借身体触觉、本体感觉、平衡感觉等感知能力—— “听劲”,判定自己的处境,同时判断对方的动作意图,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技术 动作。凭这种感知力而做出的行动,会取得进攻者施技的效果和受技者防守的效 果。

所以,在教学训练中要培养、发展运动员的“听劲”。要让运动员知道“甩 脸”(转头)的“颈反射”作用,这样做既能充分发挥技术动作效果,又可以防止 受伤,还可以避免因施技时向下扎头而受罚。“头也是一把手”,它能起到顶、枕、 挤、压的作用。

三、接触不是触摸

接触要有震动对方的作用。接触不只是用手抓到对方的柔道服或握抱住对方身 体就行了,而是在抓握中要有力度,但不像拳击、散手那样单纯地击打。例如,抓 胸襟时要有冲、顶、提、坠对方胸部的力度,使之感到震动。而且抓住了就拉、 推、扭、按、提,动作不停,使对方身体重心失去平衡,创造进攻机会。抓握是为 了进攻,抓住了不能静止不动,而要即刻积极施技进攻,否则要被判罚消极。

身体与对方接触,不仅是贴靠对方,而是要挨、帮、挤、靠,对对方身体有冲 撞力,要把对方“撞斜” -一~使对方身体重心失去平衡,站立不稳。

四、反抓握

被对方抓住时不能消极地被控制,要积极处理。

(一)借手施技

借手是施技者借对方的抓握施技。例如,对方右手抓我左领时,我借对方的右 臂施用右边的“一本背负投”;再如,对方左手抓住我右袖向回拉时,我顺势上步 左边用大外刈、体落等。这种借手的手法是一种出其不意、大胆快攻的手法,适合 我国的散手摔。

(二) 解脱

被对方抓握住感到不合适,就要解脱开被抓住的把位,再重新抢手,施技进 攻。

(三) 反控制

被抓住后要用“套手”的手法反过来控制对方。例如,对方右手抓住我左胸 襟时,我左臂屈肘,由内侧向上、向外、再向下压迫对方的右臂——扒肩出肘,迫 使对方抓胸襟的右手失去把位控制力,并控制对方的右臂,以便施技进攻。

浏览6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