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地域性特征

随着丨9世纪末期地域文化研究的勃兴,中国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 以地域武术文化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构成了 21世纪武术文化领域的一个突出热点。中国武术文 化的演变进程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风格各异的地域武术文化现象从宏观上折射并反映了中 国武术体系的地域性特点及其历史发展规律:

_、地域与武术的地域性特征

“地域”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批有着重要影响 的传统地域,如燕赵、齐鲁、陇右、荆楚、关东等,以此为根基,逐渐演化、衍生出了相应的地域 文化。从概念上讲,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又称区域文化或 地缘文化,是指因人类地理分布而形成的地域性群体文化,其研究主要指以文化地理学、历史 地理学为中心而展开的文化探讨。地域文化史研究的活跃是学科建设的一大成效,起步较早的 吴越、楚、巴蜀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后起的齐鲁、燕赵、湖湘、闽粤文化从点到面铺开,它伴随 着文化史研究的复兴而成为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近年来,随着‘文化 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以及21世纪文化学热潮的涌起,我国的地域文化学研 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1在这个背景下,作为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 地域间文化交流与民族融汇的产物,作为一种承载不同地域武术丰富内涵与发展归属的文化形 态,中华武术具有的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开始进人人们的视野,随着“文化旅游”现象的兴起与 推动,不同地域的武术发展状况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武术工作者开始更 加积极地进行了地域武术文化与地域文化发展关系的战略思考和探索。

二、地域武术文化特征的宏观解读2

追溯历史,中国文化地域的产生犬约起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历经新石器时代乃至夏、商、 周的发展、演变,最终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从削石为兵的原始萌芽一路走来,跨过上下数千 年的漫漫时空,中国武术的历史进程也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伴着地域文化传统的熔 铸、熏陶,中国武术一路走来,淋漓尽致地演绎着中华地域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同时也 展现出与地域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的水乳交融。武术属于中国地域传统的非物质文化, 1陈振勇.巴蜀武术文化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06: 9.

2申国卿.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转型机制[J].中国体育科技,2011 (6):64-68.

目前,我国已经把包括武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人立法规划,虽然武术地域文化特 征研究于20世纪末期方才起步,但披阅相关文献,审视武术史迹,我们还是能够从浩瀚的文化 长河中感触到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宏观发展规律的吉光片羽。

(一)“陇上拳家存古意”——地理环境对地域武术文化特色的影响1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创造武术文化的自然基础。”从文化发 生的角度来看,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往往决定了一个独立文化体系的最根本性质和特征,即使 在同一文化体系中,内部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往往促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生成。“中华文化自 发生起,即因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特点对于相应地域 武术文化的风格形成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武术中一贯盛行的“南拳北腿”之说,可谓恰到 好处地概括了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南北武术的地域性差异,北方地势平坦,自然环境相 对恶劣,人的体质较为强壮,其燕赵、齐鲁等地域武术以刚为主,大开大合的腿法运用较多,南 方气候温润,地形多样,故其荆楚、吴越等地域武术多以灵巧、柔化的拳法闻名,因此,正如前 人所言:“技击之有南北二派,实由于天时地理之关系,出诸天演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

地处五岭之南、内涵粤港澳三地的岭南武术发展,可以说就是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地理环 境特点的一个例证。岭南地区是我国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处,因位于五岭之南而得名,古称 “化外之地”。五岭地区层峦叠嶂,奇峰幽谷连绵不断,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屏障,在极 大程度上影响了与北方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客观上 也保障了传统岭南武术文化的原真性和整体性特质,时至今日,在中原等地域武术文化大多随 着时代与环境的演进而剧烈变迁甚至濒临消亡的同时,岭南武术仍因较多地保存了古朴的传 统面貌而倍显珍奇。另一方面,广东等地海洋环抱的地理环境特点则又赋予了岭南武术进取务 实的发展特点,伴随着岭南人民越洋过海到世界各地通商谋生的脚步,南拳等岭南武术也开 始在东南亚、美洲大陆等四方流传。“至今,海外练习的中国武术拳种中,广东南拳仅次于太极 拳,每年都有大批海外习武者来广东‘寻根问祖’。”岭南武术中的五祖拳、蔡李佛拳、咏春拳 等也在国际武坛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中,与岭南武术情况相同的还有陇右 武术等。陇右原指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之地,包括今甘肃省和宁夏、青海、新疆等部 分区域。陇右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由于地理环境之限,尤其在 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所以一向与外界交流甚少“正是由 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才使得陇右武术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法击技的原有风貌,形 成了其古朴的地域武术特色。至今有些民间拳术仍然是‘躲在深闺人未识\ ”而“陇上拳家存 古意”,也正是陇右地理环境特点对于该地域武术文化特色影响的真实写照。

(二 > “荆楚长剑天下奇”——兵戈纷争对地域武术文化发展的推动

在漫长的发展史上,军阵杀伐中的兵戈纷争一直构成了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历代军 1张胜利.陇右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 2.

事典籍中的一些武艺记载如戚继光《纪效新书》、俞大猷《剑经》等,也一贯被奉为传统武术. 的经典。毫无疑问,持续不断的军事战争对于中华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及其特征形成起到了 积极推动作用。

以中州武术为例。古河南之地俗名中州,也称中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 下”之说与“逐鹿中原”等成语更证明了这一地域的军阵杀伐之久。据《中国历代战争史》记 载,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2061年间,华夏各地域共有重要战役721 起,其中北方548起,占76%,而北方的战事中,发生在中州的有120起,位居榜首。一省战事占 全国的六分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州地域的兵戈纷争前后延续近60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持 续400多年的战乱动荡是中州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民族劫难,中州大地“久经寇贼,父死兄亡,子 弟沦陷,流离艰危”,“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频繁动乱之下,民众不得已习武图存,磨练 出了尚武强焊的勇健之风,影响所至,发源于这片土地上的少林武术与陈氏太极拳驰名中外, 成为中州武术中两张如雷贯耳的文化名片,其精湛的武功技法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各地 脍炙人口。

类似的代表性地域武术还有陇右、荆楚等。频繁的战争促成了陇右的尚武传统,《汉 书•地理志》《通典•州郡四》中都有陇右各地“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多尚武 节”“名将多出焉”等文字记载;历代咏陇诗词如“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等也充 分反映出了战争对于陇右武风的影响。兵戈纷争对于作为南方地域重要代表的荆楚武术文化 发展同样影响甚巨。严峻的军事形势迫使楚“在开国之时就重视武力,以求得国势的巩固和 发展。周王朝的不断征伐,促使了荆楚武术的迅速成长。” “由于战争的需要,青铜被大量用 来制造武器”,“因此生产出脊部和刃部分铸的复合剑,既坚軔抗折又刀口刚劲锋利”,从而 使得楚国长剑独步群雄,“成为天下瞩目的利器”。近代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长期使用青铜兵器,后期逐渐使用铁兵器,它的武库是最庞大而且最先进的”,“工艺 之精,皆居列国之首”。而荆楚地域这种短剑加长的用法,不仅丰富了该时期的武艺体系,同时 也为后世“短兵长用”的武术技法奠定了基础。持久的战争对于巴蜀武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显著 影响,大量出土的兵器文物显示,古代巴、蜀两国的兵器形制与中原兵器有明显差异,其技法 也有所区别,特别是三国著名的“蜀刀”,鲜明地显示了当时军事武艺的兴盛和格斗技术的沿 革。明朝末年,由于吴越地域遭到倭寇的严重侵扰,以戚继光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军事家先后 被派赴吴越定倭,残酷的军战启灵着这些武艺高强的军事将领,纷纷开始了对武术的研究以 及针对性极强的军事武艺训练。因为抗倭涉及国家荣誉,国内其他地域一些著名的武术家也主 动开展了围绕日本刀法的中日武技比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武术技法总结、探讨。而平倭之战 所引起的军队将领与民间高手的武技交流与《耕余剩技》《阵纪》等各种武术著作的大量涌 现,以及少林武僧与倭寇铁棍对长刀的疆场搏杀等,则作为吴越武术史上的一道亮点至今仍 使后人津津乐道。“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些有关武术论述,不仅在这个时期相继问世,而且数 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秦汉以来未曾有过的。”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史》中 收录和介绍明代兵家所撰的10部著述有8部出于吴越地域,这场战争对于吴越地域乃至中国武 术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浏览2,0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