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技法原理与功法特点

以技击为核心的武术技术,无论徒手、器械,套路、散打等,都体现并遵循着高度吻合自身 项目特征的一些基本原理。从各种武术技术中概括出武术根本性的技法原理,抽象出具有普遍 性的武术技法基本规律,于武术的传习与运动实践,有着非常现实的综合意义。

一、中国武术的技法原理

武术技法原理较为丰富,主要可归纳为下述几类:体现武术本质特征即技击性的技法原 理;以辩证对立统一为指导的阴阳变化原理,如动静、虚实、开合、进退等;从人体结构特征出 发所要求的原理,如肢体动作姿势、力量方向与力度、打击部位等;与器械形制特点相适应的 原理,如长兵短用、短兵长用以及刀枪剑棍以及各种特色武术器械运用等;攻防实战中的战机 把握、战术运用原理等。对于武术技法原理的理解与学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而 言,可以从“阴阳为根” “攻防有度” “力发整体” “以圆破直”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阴阳为根1

中国武术是一门以传统阴阳学说为指导、以技击为本质的博大体系。传统阴阳学说不仅构 成了中国武术的理论源泉,同时也是武术技术的总体规范。


  1. 关于阴阳哲理的认识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易经》是我国最古老 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被尊为“群经之首”。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 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 适变的大法则,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 学”,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易经》, 八八六十四卦,几乎都是讲阴阳搭配的关系,根据《易经》学说,阴阳变化的几种规律主要有: 阴阳的对应、对立性;阴阳的互包、互根性;阴阳的全息、消长性;阴阳的渐变、有序性;阴阳变 化的螺旋性与莫测性等。

  1. 阴阳学说对武术技击的指导与影响


阴阳对立统一观全面渗透于中国武术的拳理阐释、技法原理、技击原则等系列核心理念之 中。较早使用阴阳思想描述技击制胜之道的是庄子,《庄子•人间世篇》说:“且以巧斗力者,始 乎阳,常卒于阴,大至多奇巧。”阴阳学说奠定了武术传统理论的哲学构架。在阴阳思想指导下 衍生了一系列武术对应概念:动静、攻防、刚柔、虚实、开合、进退、显藏、屈伸等。这一系列描 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武术技击理论中。王宗岳《太极拳经》开首就指出太 极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为基础。从中国武术的运动状态和 运动属性来讲,阴阳也有着广泛体现,如拳谙讲究“出手为阳,收手为阴”,“进为阳,退为阴”。 这种攻守、进退之势遍寓于中国武术的各种动作中。从战术原则来说,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 是技击中克敌制胜的秘诀所在。著名的“阴来阳破,阳来阴破”,“静中用乱,乱中用静”,“以 柔克刚,以刚制柔”等拳谱口诀,均为武术技击中的基本原则。“拳法阴阳”的技击理论形成既 是武术运动深受传统古典哲学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影响之体现,也是传统阴阳哲学观念对于武 术技击指导与影响作用之例证。笼统地讲,中国武术从劲力运用、技击法则、演练风格到战术思 想等诸方面都深深地彰显着阴阳学说辩证法思想的烙印。

武术技击主要应用于攻防格斗实践之中,无论是徒手搏斗还是器械形式的技击技术,都毫 无例外地以攻防为核心;无论是武术技击训练还是技击实战应用,攻与防的辩证统一也贯穿于 其过程始终。中国文化讲究凡事有“度”,这一特点在武术的发展历史中也突出体现为“攻防有 度”的传统技击法则。

  1. 武术技击技术的运用要合法度


“攻防有度”首先是指对于武术技击技术的运用要有法度,符合相应的动作要领。武术技击

技术的载体一般可分为徒手与器械两大类别,其中前者以人体的头、手、肩、肘、膝、脚等为武 器,后者则有单器械、双器械、软器械、长器械、短器械等之分,也有专业的武术术语分别称其 为“单兵”“双兵”“软兵” “长兵”“短兵”等。不管是拳脚等徒手技击形式还是各种手持兵器 的器械较量,都必须要符合自身相应的技术要求。就技术方法而论,武术理论有“三节要明” 之说,把肢体分为“首节、中节、未节”三个部分,讲究“远踢、近打、贴身摔”,其手、脚的动作 方法各有规格要领,常见于贴身近战的肘、膝运用又明显与手、脚有不同之处;武术器械与徒手 技术则迥然相异,刀术的劈、砍、斩、抹与剑法的点、刺、云、撩,以及枪法的拦、拿、扎等多种器 械之间的技术差异更无须表述。因此,武术技术动作首先要符合相应的技击法度。虽然不同形 式的武术招法在技击应用中可以自由发挥,但是,这种情况也必然要以遵守技术法理为前提, 无论是即兴发挥还是技术创新,都要如理如法,有理有度•,举例来说,如果把刀法与双节棍的 技术混为一谈,从武术技法原理上面议显然将难称合适。

  1. 武术技击实战应用的对立统一


攻防有度还指武术技击实战中进攻与防守技术的辩证分析与合理运用。表 面上看,攻与防是一对矛盾,但是二者之间又是辩证统一的。武术技击通常“攻 中有防,防中有攻”,攻守一体,变化莫测。传统武术强调招式不能用“老”,

“出手似火烧",快打快收,一击即回,即意在说明进攻的同时不能忘记防守,

要攻中有防,著名的“连消带打”技法,实际就是用防守化解对方来力的同时兼 有进攻的意念与动作。武谚曰:“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

说的也是此意。另外,传统武术技击还讲究“后发先至”,这种理念一方面是防守反击的战术原 则运用,另一方面也是防守反击的动作技术要求。李小龙创造的截拳道以截击知名,这种技术 在阻挡对方进攻的同时往往也会给对方攻击部位的受截击处产生巨大杀伤力,实质上也是以守 为攻、攻防一体的技击原理体现。

(三)力发整体

武术技击的另外一个方法特点是强调整体发力。力发整体也是中国武术与国外诸多武技 的一个重要区别。传统技击的这种原理认为,就武术发力的作用效果而言,单纯某一身体部位 释放的力量显然是有限的人体整体的发力效果自然远非局部之力所能比拟。所以,武术技法 的训练和运用都以周身一体、整体发力为原则。传统武术技击理论中著名的“六合”“三节”之 说,即为“力发整体”的理论阐释,一些著名的武术拳种对此亦有经典的演绎。

  1. 武术技击的“三节”“六合”


传统武术理论体系中将人体和四肢分称“三节”,即梢节、中节、根节。就全身而言,头为梢 节,腰为中节,腿为根节;就上肢而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就下肢而言,足为梢节, 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武术中“合”的含义是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即发力瞬间身体各部位所 在的各自相对位置,必须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科学要求。武术强调“三节要合”之理,意即掌握 好运动规律和动作顺序,如此方能实现传达各顺,必发整体。在具体技法运用中,冲拳要求梢 节起、中节随、根节催;蹬腿则要由根节到梢节,节节贯穿。“六合”指的是,在拳法演练时人体的内外“三合”。其中,“内三合”指“心、意、气”三者相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指“手脚、肘膝、肩胯”三者相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合一, 即为六合。只有明白人体“三节”的分法,通过各节的协调运动来体现“四体百骸总为一节”的 整体性.再配合“内外三合”的技法训练,才能够具备力发整体的综合基础。

  1. 武术拳种的突出例证


上述"三节”“六合”理论,除了各武术门派均强调“三节”之说以外,也有部分拳种在对 于“六合”的称谓上略有分别,如长拳运动中以手、肘,肩、脚、膝、跨六个部位的配合为“六 合”,六合门则以手、眼、身相合为“外三合”,精、气、神相合为“内三合”。但是,总体上看,几 乎所有的传统武术拳法关于内外“三合”'的认识都是一致的,通过长期科学、系统的训练而实现 “力发整体”的技击追求,也可以说是所有传统武术门派的共同理念。

“三节”“六合”话少林。众所周知,少林武术是在中国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拳 种之一。从少林武术基本功,到拳法、拳理、拳术、各种器械及对练实士等,内容丰富,有着深邃 而广博的历史积淀。少林武术中关于“三节” “六合”的理论也有着独特而精辟的论述。例如,少 林武术的拳法第一要诀即为“明三节”。由于身体发力过程中,力的瞬间传递关系非常重要,所 以,少林武术将身体分为三节,明确各自力的发放和传递功能显得尤为突出。该门武术的技击原 理强调“根节追,追要追上”,“根节催,催要催出”——因为根节是攻击力的根本来源,故根节 要发于始,动于先;“中节随,随要随定”——中节与根节的运动方向、路线和速度要高度衔接, 中节是力的传递的重要枢纽,又是力进一步加强的中转环节;“梢节起,起要起去”——梢节要 按照根节和中节既定的运动方向、路线、速度发出,梢节是针对攻击目标,力的最终释放和表达 部位;“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句武谚说明大三节中,根节、中节、梢节 三者之间,力的传递是自下而上的关系过程。据少林拳谱记载,清代少林寺高僧留有一首七言绝 句:“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横行。掌心力在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这首诗是对武术 徒手格斗技术练到“明三节”高境界的综合描述。它充分强调了大、小三节之间的贯通合一,又 明确指出梢节之力,均来自根节蹬地、辗地之脚。即借助大地的反弹,威力无比。1

形意拳论与大成拳桩。在传统武术门派中,形意拳与大成拳堪称是“力发整体”原理 的积极倡导者与成功实践者。中国武术官方教材中有关“六合”的描述即主要参照形意拳论内 容,该门武学以五行学说为基础,拳理深奥而精致,如《形意拳术抉微》指出“内外相关,统之 曰六合”,《形意五行拳图说》有关于内外“三合”的进一步论述,“内三合”意指动作时,以中

以意识引导呼吸,以呼吸配合发力。也有以“身无偏倚,心平气和,意不他动, 动作自然,谓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者。“动作时两手扣劲,两足后 跟向外扭劲,是曰手与足合;两肘往下垂劲,两膝往里扣劲,是曰肘与膝合;两 肩松开抽劲,两跨里根抽劲,是曰肩与跨合;此外三合也。”大成拳是以形意拳 为根基,广泛吸收各家之长而创立的一门实战武术,注重人的本能和自然力修 练,通过以站桩为核心的长期训练养成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争、浑然一体的

整体力,其独特的训练体系与出众的整体浑圆力享誉武术界,也是武术“三节”“六合”理论的 成功实践者,被视为展现传统武术技法“力发整体”原理的杰出范例。

(四)以圆破直

中国武术巧妙地吸纳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圆” “空”生发出自然而 然的技击理念,形成了拳势的神、意、气、劲、形,在实战中通过划弧走圆、绕圆走圈而达到以 柔克刚、以圆破直的技击特效,这一特点与国外其他武技以直来直去为主的技击原则形成了鲜 明对比。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属太极拳、八卦掌以及峨眉武术等。太极拳技术的非弧即圆、环 环相扣自然不必多说,与太极拳同为内家武术代表的八卦掌也是一种以绕圆走圈为主的奇特功 法。顾名思义,八卦掌是一门以八卦学说立论、以换和打称道的传统武术,其技术体系中的换 和打实际都是从绕圆走圈中派生来的。绕圈走转同时又是加强腿力的极有效的功法,八卦掌重 点训练两条腿,发挥腿的主动作用,在进退攻防中利用步法的转移闪让,诱敌扑空,出其不意, 侧面迂回,突击进攻。圆形循环无端,往返无滞。在圆形转动中,自己的目标始终在转移,使对 方难以击中。对方目标常在我的圆形中心,体位转移幅度小,容易命中。进行游身连环活步训练 时,行走中不断进行各种动作变化,一动即变,一变再变,以此训练应变技能。这种功法奇特、 灵活机动的转走训练,被人称为“活桩步”,更因配合呼吸,又称作“活步气功”。所以绕圆走 圈被认为是八卦掌的基本功和核心功法,同时也是八卦掌区别于其他武术最明显的外在特征。 在这种绕圆走圈的技击理念引导下,八卦掌的动作设计总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使对手不知 所措;其力法也总是一触即变,从来不与对手拼蛮力,稍一接触,如果感到对手的力比自己的还 大,立刻改变力法或招式使对方落空,同时P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后续打击。这种具体技术 上的“圆活灵动”,也是八卦掌在中华传统技击上贏得“奇妙莫测”之誉的重要因素。

这方面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圆”“空”之理在峨眉武术中的应用有研究指出,“圆空法生, 大小开合,惟妙于心”高度概括了峨眉武术的理法,在“圆”“空”“心”三字的经典统摄之下, 峨眉武术中一切运功的方法,都由“圆”和“空”生发而来:该门武术认为,形体运动只有在圆 的理论基础上,才能来去变化无碍,故能循环无端。因为圆而又空,故能生发武术功法技术的 活泼自在、吐呐运行、变化无穷。在“圆”“空”理念的指导与运用之下,拳术运动中的大小、开 合、屈伸、往来等诸多要素能够依拳势的变化而自然顺随、得心应手。另外,气、形圆而又空的 话,唯有靠“心念”来调动,所谓的“拳从心发”即高度概括了拳学“随心所欲”的艺境。

以圆运动作为武术动作之要求和运动轨迹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天道观”的体现和反映。 以道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天地万物的演变发展始于 “道”,最后又返回于“道”,而世界顺进的演变过程说明道的运动规律是一个圆圈。对此,中 国武术传统理论深为赞同并据此认为“圆”与“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因而也是武术 运功的最佳方式与境界。2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能做到活泼自如、循环无碍、变化无穷。武术运动要达到防身健身的效果,自然要选择这一代表宇宙运行、极具生命力的 优化模式,这正是武术重视圆圈运动的根本所在。武术运动从拳法到器械,从有形到无法,均 重视以圆弧运动轨迹作为基础,以阴阳转化、五行生克、八卦化生为运行机制,这一特点反映 到技击实践中即为典型的随曲就伸、以圆破直。

浏览4,7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