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技击本色与文化特质

关于当代武术的概念表述,整体上都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 质”的整体框架之内,因此,相关的主流文献更多地把其视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类型。但是, 这丝毫不排斥或者忽略武术一脉相承的传统技击本色及其民族文化特质。

一、中国武术的技击本色

在武术的概念认识上,虽然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关于原始社会环境下武术的起源与萌芽问 题,各界人士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无论从原始丛林法则下人与兽斗的残酷生存竞争还是原 始部落争斗中你死我活的客观现实状态而言,武术的格斗搏杀与自卫防身功能都是其能够得以 代代相传的重要保障。从最初人类产k的那一刻起,由于生存和自卫的需要,武术便与个体之 间的搏斗以及军事对抗冲突密切联结在一起。回眸历史长河,“从战争文化的发生起始来看,便 可发现,远古萌芽状态的武术正是构成原始战争文化的主体,二者可以说是同源之水,同本之 木。这一历史现象,是由武术与军事武艺有着最本质的共同特征技击性所决定的”、而所 谓技击,即武术特有的杀伐击刺之术,其萌芽、演进的促成因素也不外乎人与兽斗和人与人斗 两个方面。不难想象,在野兽当道、猛禽横行的原始自然环境下,处于弱势的原始先民要求得生

存就必须学会战胜野兽猛禽的方法,众多古籍的相关记载都表明,远古先民曾经主要以原始木 棒、石块作武器而进行生存战斗,他们一开始使用武器,便同时产生并积累使用武器的各种经 验,这些武器使用经验的不断积累与升华便是技击的萌芽,也即武术的发源。到了原始社会后 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部落、氏族之间的冲突逐渐演化为规模日渐扩大 且组织形式日益完善的原始军事战争,原始技击之术也同样转化为军事训练与军事武艺中最为 重要、最为基本的内容。

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武术的技击元素始终是军事武艺的源泉。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将 领统帅等均十分注重从社会各界物色与选拔武技杰出者来充实军旅。春秋时齐桓公亲自责令 各地荐举武艺出众的人才:“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告,谓之 蔽贤,其罪之。”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为练兵强国,曾经访请民间杰出的剑术专 家“越女”到军中传授剑术。汉代皇宫的禁卫部队,主要从各郡县精通武艺的良家子弟中选拔, 有的还是职业性武士世家,如飞将军李广便是“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射,杀首虏多为郎”。 三国时武术高手魏文帝曹丕遍访四海武林名师,学得剑术并在军中推广,成为武术史上的一段 佳话。宋朝名将岳飞非常注重士兵的武技训练,经其严格操练的军队战无不胜,令南侵中原的 金国军队不由得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广泛收集整理当时 天下各家拳法,汇其精华而成《拳经捷要》,并以拳法作为军士训练的基本功。明代另一抗倭名 将俞大猷对棍法有精深研究,其著作《剑经》是指导军队习武的重要文献,经俞大猷回传少林 寺的棍法也在抗击倭寇的战场上威风八面。即使到了近现代,武术对提高有新式装备的部队 的战斗力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证是,抗日战争时期,以传统武术刀 法为主的西北军大刀队就曾经令不可一世的日军士兵闻风丧胆。这些典型的例证,都有力地说 明了武术技击在历史发展特别是军事武艺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历朝历代精 通技击的武士、武将和武术大家们,如正式见诸史册的三国时期蜀汉五虎将、五代十国著名的 “十三太保”等,也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武术技击本色的时代印记。清末到民国时期出现的一 大批武林高手,如杨禄禅、郭云深、孙禄堂、李书文等,皆是叱咤风云的技击名家。这一时期内 忧外患的特殊时代语境也造就了以霍元甲、韩慕侠、王子平等为代表的民族英雄,他们以高超 的武功战胜诸多世界大力士的擂台传奇也突出地彰显了武术源远流长的技击本色。

综上所述,古往今来•,尽管在中国武术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称谓,如古代的“技 击”“武艺” “手搏”“相扑”“拳脚” “拳棒”,近代的“国术”“国技”“武术” “功夫”“散 手”“散打”等,这些名词,虽然在称呼上不尽相同但是从其含义上来看都涵括并表述出了一 个共性的主题,即中国武术一脉相承的“技击本色”。这一特点说明,不管从“技能”“技术”还 是“技艺”“道艺”等各种相应层次来看,中国武术首先应该是一种以技击为本质的体育技能或 者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围绕中国武术所进行或展开的概念、内涵、功能、意义等相关 探讨,显然也不能离开武术技击本色这一重要根基,至于从文化层面关于武学乃至武道的相关 研究、探讨,无疑同样也应该考虑到这一基本特点。

二、中国武术的文化特质

技击本色构成了我们认识中国武术的重要基础,与技击本色同样引人嘱目的则是中国武术 所融摄并体现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当然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展现与缩影,因此,有研究 认为,武术技巧、武术器械、训练手段以及武术规则等都是中华民族经过悠久的历史选择而形 成的优秀的精神创造物,并且物化为动作程式符号标志,“通过这些程式复现和符号传播,进 行纵向和横向传播,这就是武术文化的实质”、整体来看,中国武术的文化特质首先体现并反 映出其赖以生存、繁衍传播的中华民族历史环境与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因素;其次,这种特质承 载并展现着以武术为载体和纽带而产生或联结的诸多个体、群体意识、行为,包括与之密切相 联的制度、组织、形式、方法以及传播手段、实践过程等;第三,这种特质还包括与武术有关的 个体、集体意识、行为等所蕴含并发散的文化功能、社会价值、思想意义、历史影响等综合体 系。具体而言,以技击本色为基础,以神州大地为沃土,中国武术的文也特质则又可分化为技击 与军事(兵家)文化、武术与保健养生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宗教文化等。

从武术的技击本色出发,有学者根据文化现象学的理论提出,武术文化是关于物质文化、 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文化综合体现物,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 化”。旷文楠的《中国武术文化概论》同样指出,武术文化既不属于纯“精神理念”的文化,也 不属于那种“物态化”或“制度度化”的文化,而是一种“技” “艺” “术”的文化,并且是围绕 “武”的本质属性和内涵价值而存在和延伸的。因为技击,武术又与军事领域长期发生着极为 密切的联系,由此又导致武术与后兵家文化的交叉与互渗。军事技术变革与武术器械发展互相 促进,充分体现了华夏先民的科技成就;兵家谋略思想和武术克敌制胜理念相辅相成,处处闪 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武术技击方法的实现要求习练者拥有强健的体魄,各武术拳种也都普遍强调身体素质的 锻炼以及健康体魄的养成,这个特点自然与传统的保健养生文化发生了共融与共参。历史上, 武术动作具有的健身康体作用得到了保健养生领域的密切关注与广泛应用,武术也积极地引 进、吸纳一些保健养生领域的功法与技能丰富自身的技理体系。在武术的功法和技术体系中, 气功向来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神秘的武术内功实际上也就是气功在武术 中的运用,这一特点不仅决定了武术中的诸多功法论述均与气功理论精华高度一致,而且也造 就了武术中的许多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大成拳等一大批以内练、内壮、内养等知名的练养 一体武技的诞生。即便是刚猛称雄天下的少林武术,其中也包含了“易筋经”“心意把”等系列 秘不外传的内练养生功法。上述诸家拳种,既是精妙的技击之术,又是杰出的养生之功。特别 是太极拳,因为对于传统中医理论以及道家养生功法的糅合、吸纳与创编,其独特的健身养生 价值早已为世所公认。武术界一向有“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这句格言生动地说明了道家 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的养生理论不仅构成了武术体系技理基础,而且对于武术的历史发展发挥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武医不分,不少武术家既精武术,又通中医,尤其是在跌打损伤与按摩

治病方面,一些武术家往往还能自成体系,相应地,也有不少中医大家兼习武技,武医皆能,令 人肃然起敬。另外,武术与气功理论和道家思想等的相通,不仅使武术具有突出的养生、健身 功能,而且使武术与人体特异功能产生了某种联系。历史上,不少武术家不仅以武艺高强知名, 而且也留下了不少与“神技”有关的轶事于坊间流传,他们的种种非凡本领令人惊叹不已,同时 也生动地反映出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

武术的文化特质在娱乐休闲以及宗教文化等众多方面也都有着广泛的展 现。武术传统意义上的娱乐休闲性既包括长期习练武技而使人们内心产生的独 特的心理感受,也包括各种武术活动给人们带来的综合娱乐休闲享受。武术练 习的长期性与艰苦性,对于个体性格磨炼的同时也往往使其内心收获一种无言 的充实愉悦感觉,从而使得身心内外都得到了娱乐与放松。武术竞赛活动所具 有的激烈性与对抗性通常也是深受各界关注的娱乐休闲活动内容。历史上数不 胜数的比武较技事例积极地丰富了武术文化的内涵与积淀,也鲜明地彰显了武术文化特有的精 神气质与涵化作用。武术演艺形式与地方戏曲等的结合又使得武术以武打戏的方式呈献出别 具一格的艺术气息,尤其是京剧,其中的武打戏吸引了一代代不同年龄的人们,中华“武味”十 足。另外,中华武林的一些门派如著名的少林武术、武当武术等,本身又与佛家、道家有着直接 而深入的联系,这些拳种流派的技术理论体系以及历史实践活动自然也直观地反映出相关宗 教文化的色彩与氛围,凡此种种,都折射出中国武术的综合传统文化内涵与特质。

浏览1,1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