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要”是指一要有意,意是用意识来引导动作,用心志活动指导形体活动, 把意识贯注到动作的攻守、劲力、意向中去。 意也引导呼吸,做到以意领气,以气 合力,即意、气、力的结合。 二要有气,气足呼吸,“腹乃气根,气似云行”,八卦掌 运动时必须运用腹式呼吸,气沉肘坠。 又须像空中行云那样,徐徐地调息,不可 猛吸猛呼。 三要有拧,八卦掌技法术语讲“拧旋走转”,要求腰要拧,臂要拧,手要 拧,使头、手、腰、臂拧转朝圆心。 四是要有塌,塌是腰和腕都须有向下塌坐的内 含之劲。 五要有提,提是提肛,将尾闾向前微微提起。 六要有裹,裹是肘臂抱圆 向里含有裹劲,将两臂绷紧。 七要有垂,垂是肩垂、肘垂,肩垂则臂长而灵活,肘 垂则肱自圆,能护两肘。 八要有棚,棚是棚撑劲,身躯和四肢在“四坠”的基础上, 具有棚撑之劲。 九要有松,松是周身关节要松开,关节不松,动作就僵硬不活,因 此,动作势势既要有棚,含蓄着绷撑劲,又要关节节节松开,使动作灵活自如。 十 要有顺,顺是身顺首,脚顺膝,膝顺胯,胯顺腰,指顺手,手顺肘,肘顺肩,上下顺 随,不逆不亢。“三病”是努气、拙力、腆胸,八卦掌最忌这三病。 努气就是憋气,容易使气血 不和;拙力即僵硬劲,容易使动作滞涩;腆胸突肚,则易促呈身法不活。
一、少林拳的由来
少林拳源于少林寺,拳因寺而得名,故名少林拳。 少林拳是少林拳术和器械 的总称。 少林寺位于我国河南省登封市西北约13公里处,是公元495年北魏孝 文帝为来中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跋陀所建造。 由于寺建立在嵩山支脉少室山阴的 密林丛中,故名嵩山少林寺。关于少林武术的产生,世人有许多说法,但真正有据可信者应从隋唐讲起。隋末唐初(620),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了争霸天下,与盘踞在洛阳的隋朝大将 王世充交战。 在战斗的紧要关头,以昙宗为首的少林寺僧,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 王仁则,并将其捆绑送至唐营,立了大功。 李世民登基之后,“嘉其义烈,颁降玺 书宣慰”(少林寺碑)对立功和尚各有赏赐,其中昙宗被封为大将军。 这次战斗, 给了少林武僧习武成名的机会,揭开了少林武术光辉灿烂的一页。 少林寺发展 很快,名声日隆,贞观以后,少林寺僧“昼习经曲,夜练武略,修文不忘武备”(西来 堂志善碑),修佛习武成了少林寺世代相传的独特宗风。北宋年间,福居和尚做少林住持时,曾邀请全国武术名流云集少林寺,虚心 与各派切磋技艺。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少林寺武僧宗印受命率“尊胜队”和“净 胜队”两军,进发潼关,与金兵对战,报效国家。 元朝,崇尚释教,少林寺与皇家关系也十分密切,元世祖命福裕大和尚为少林寺住持,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 此时的少林寺,众常两千。 寺僧习武队伍中,如智庵、智聚、子安、党训等,都是当 时身怀绝技的名僧。明代,少林武术蓬勃发展,誉满天下。 少林棍在少林武术中占有重要地 位,少林僧所使用的兵器以棍最为闻名。 《武备志》作者茅元仪对少林棍给予 了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 特别是在抗倭卫国的战 争中,以棍为杀敌武器的“本寺武僧屡经调遣,奋勇杀敌”(少林寺万历二十三 年七月碑)。 “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 临阵,辄用为前锋……抡棍破敌,与者即仆,顷刻毙数倭。”(《上海学故丛书- 吴淞甲乙倭变志》)少林僧为国为民的英烈壮举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可歌可 泣的雄壮诗篇。清代,少林寺习武之风极盛。 今之少林寺毗卢阁(又名千佛殿)内青砖地面 上尚存的当时寺僧练功形成的48个凹陷脚窝,就是少林寺武僧长期从事武功训 练的有力佐证。民国时期,少林武术曾是“国术研究馆”主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之一。 然而 由于当时军阀混战,给少林寺带来了灭顶之灾。 1928年,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 石友三与建国军樊钟秀战于河南,石友三攻占少林寺后,为泄私愤,便纵火焚寺, 大火持续40余天,殿堂楼阁等古建筑全被夷为平地,大量珍贵文物也一同化为 灰烬。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又获得了新生。 政府不但拨专款修复少 林寺,而且对少林武术的发展也十分重视。 特别是1982年,香港中原影业公司 拍摄的功夫片《少林寺》的公映,使少林武术兴旺空前。少林拳是中华武术中一大派系,其内容丰富多彩。 目前社会上广为流传 的典型拳路就有大洪拳、小洪拳、炮拳、罗汉拳、朝阳拳、梅花拳、通背拳、长拳、 关东拳、长护心意门、七星拳、心意拳、柔拳、少林太极拳等,以及各种器械、对 练。 另外,还有与养生功、医学、气功等有关的内容,都是十分宝贵的传统 文化。
二、少林拳的特点
少林拳朴实无华、立足实战,其运动特点也具有鲜明的技击性。 少林拳套路 繁多,结构紧凑,短小精悍。 演练时,起落进退多在一条线上运动。 众多少林拳 家认为,从实战角度出发,真正交手相搏无非几步之距,直线运动最为有效,方寸之间便有胜败之分。 这充分体现了少林拳不受场地大小限制,随时随地均可施 展解数和发挥威力的特征。少林拳要求刚健有力、迅速激烈,即所谓“起手连珠炮,拳打一气连”,“使势 千着,以快为先”。 在套路演练过程中,要求几个或十几个动作连贯快速,一气 呵成。 少林拳虽以刚为主,但同时也要求刚柔相济。 “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 后”,动如风,站如钉;重如山,轻如毛;守之如处女,犯之若猛虎;静则以逸待 劳,动则使其无喘息之机;等等。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富有弹性。 就手法而言,少林拳要求两臂保持一定曲度,冲拳推掌,须蹬腿转腰、抖肩发 力。 “身以滚而动,手以滚而出”,反对僵直拙力。 在完成动作的一瞬间,依手 臂的自然反弹力,使手臂形成曲非曲、直非直的态势,为继续攻防创造便利条 件。 滚出滚入,更是攻防技术的科学反映,旋动可增强攻击力,滚动也有利于 化解对方之力。注重内外三合的协调配合,以气催力。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少林拳整体动 作的特点。 每个招式都必须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周身各部位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 由于少林拳动作紧凑,不易大开大合,所以对身体也有相应的具体要 求,“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所谓“外三合”。 少林拳把思想比作心, “心动勇气生”,“心一颤,四梢皆至,内劲即出”,“心动必形随”,“心与意合,意与 气合,气与力合”,即所谓“内三合”。 少林拳谱中称:“法是拳,力是气,练气行动, 送去必用呼,接来必用吸,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气在先行,力在后随。”实际 上是讲技击格斗和套路演练中意识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三、少林养生八段锦功法实践
坐式八段锦对身体素质比较弱的人,如久卧病床的人、行动不便者和老年人 等有特别的功效,有助于提高体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不论男女老幼,常年坚 持坐式八段锦练习,对保持精力充沛,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都有极实用的保健功 效。 坐式八段锦实际上是由12小节组成,故又称为“十二段锦”。 下面就按节分 释一下:
1 .十二段锦一
歌诀: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动作:端坐或单盘坐式,正头竖颈,目微闭下视或视前方,松肩虚腋,腰脊正 直,两手轻握置于小腹前,全身放松,意守丹田,逐步改用腹式深呼吸,松静自然 坐3—5分钟。十二段锦二歌诀: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动作: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叩齿36次,舌抵上腭或搅动,待唾液充满,分3 次咽下,谓之“吞津”。 随后将两手交叉,自身体前方缓缓上起,经头顶上方将两 手掌心紧贴在枕骨处,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时枕骨后用力,使后头部肌肉产生 一张一弛的运动。 反复20次,俯呼仰吸,动作要慢,伴有颈椎病或肩周炎者更要 慢柔。昆仑:养生术语。 部位所指,说法不一。 此处具体指枕骨下的椎骨部位。
浏览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