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帘桩”(乾坤桩)的主要功用是通气之法。 内家拳讲求练气,但必须有渠 道,有方法。 所谓通气,一是要使气顺畅地疏通于周身经络。 由丹田下行,谷道 上提,气达命门后,沿后背像一串串珍珠一样向上行,至颈椎第七节微缓上至双 耳,清气还于脑,再向下用鼻子将气排出,再吸气,通鹊桥回归丹田,周而复始,正 是逆时针运行,故称“珍珠倒卷帘”。 二是通耳鼻气道,真气补还于脑。 按照此桩 的姿势,气行至双耳后,由耳通过鼻子将气向地下45°方向排出,练者感到气达脑 时,整个头部均有震动感,脑毛细血管被气一冲,防堵通堵使整脑空明、清晰。 三 是通四肢。 前文已述,气乃生命活动之动力,四肢及周身部位的血管、神经经络 类似管道,根据动作需要,要集中浑身劲力于一个方向一个点,气必须先通,以达 到气与力合。 同时,使四肢气力充盈,何时用何时省。 因其上通脑、下通双脚涌 泉,异于正常人呼吸,故以此命名。“五五桩”(天王托塔),是尚氏形意的合气之法。 研究内家拳的人都知道,人 体的气是散乱的,吸气和呼气并非只有鼻子和嘴,外气的吸进怎样与内的气汇 合于膻中? 如何使下行与先天之气相融合? 于丹田产生真气,必须在一种特定 的,利于形成真气的姿势下才能便于气的相合,这个姿势就是“五五桩”。 “省 (醒)气桩”(落地三盘),这个桩的主要功能是练内劲儿。 形意拳最难求的除“翻 浪劲”外,就属“挣、崩、摘”三个劲儿。 拳谱“挣崩摘豆角”,知者甚众,但怎样练出 来的,却少有人知晓。 “挣”即人体以脊椎为中线,两侧是对称发劲,既有左右发 劲,还有对称的肢体发劲,就是所谓“前手打人,后手发劲”,也称“拳打一阴反一 阳”;“崩”,是意指人身体似一张弓,弓满箭(手、脚)发,主要是前后发劲,尤其值得品味和重视掌握的是“好似还弓一力精”,就是箭发出后弓还原的速度和劲; “摘”,全身上下加肋腹共十五处打法之劲,俱不脱丹田之气和长腰、缩腰、抖腰的 主宰,又是人体中盘,就像烈日晒干的豆角,一摘,豆角皮突然炸翻卷,将豆子弹 发出壳,丹田聚气蓄力,腰一动,内力才能突然得发,加之发劲时双足五趾像摘东 西一样突然抓地一下,故视为“摘”。 历史上尚老先生,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李 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编写高等院校武术教材时,一个崩拳技惊四座,在场的体 育、武术界权威人士无不拍手称绝。 其技,都得益于此桩。“推船桩”(行桩),主要功用正如李先生所论:“悟灵性为至上。”用精气神 运化周身,无微不至,“感至遂通”。 达到无处不有,无时不然,触之即应,不思 而得和“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不意而发,沾哪哪有(空中妙有)的 境地。 五种桩法既是分割的,也是统一的。 单独练哪个桩都会受益匪浅,但想 达到高超妙境,真正弄懂练会成为形意名家,必须循序渐进,沿着这条路子走, 别无他径。什么是太极拳内功心法? 由于太极拳来源于道家文化,所以其内功心法的 表述多与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梯进程有关。 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 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 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 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 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 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懂得太极拳的真 谛。 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 意气之内含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 就缺少了物质载体;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 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我们应该明了,神意气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修道达真的修炼内 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 对于太极拳来说,神、意、气也同样是构成传 统太极拳艺之内功3个要素。 所以,如果给内功心法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 这样认识: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动及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训练方法;内功是通过 这些途径和方法训练所积蓄而成的能量及内向性的体验。 或者可以这样表示,内功是指和太极拳形体动作(阳面)互孕的神意气所积蓄的能量,而心法则是积 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径。

一、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方略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 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 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和“四分五裂”状态,进入内心宁静(心中一静)、 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通畅(气遍周身)、形体放松(松稳慢匀)的境界。 如何 做到这些呢? 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养过程———“修”是修正、修 改、修复不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养”是培养、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极 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这个过程要贯彻太极拳锻炼的始终,这其中,身心调 整是进行内功心法修炼的前提条件。 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几 个方面。

1 .无中生有

许多人都知道“无极生太极”这句话。 但是,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呢? 所 谓无极者即“无”,所谓太极者即“有”,无极生太极即“无中生有”之意。 此外,道 家所说的“无极”也有身体的意思。 身体这个无极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就是 “无”。 如果这个“无”有了运动。 比如,我们的心(头脑)发出指令,所谓的“心为 令”———念头(意念)一动,这就是太极的动,也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有”,这个“有” 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发轫点)意(意念)气(内气和外气)的变化及运动。 这就是 无中生有。 这个“无中生有”也是指太极拳爱好者通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而产生 一种特异能量、一种新生物质的过程———太极拳老前辈所说的“身上有了东西”, 或者说“功夫上身了”———通过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导引这种特异物质的产生和 聚积过程,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无中生有乃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

2 .神为主宰

太极拳强调神为主宰。 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发轫点。 比如,任何太极拳 都必须做到松散通空。 意念想“松散”,想“通空”等都是神为主宰,也就是意念在 里面起主导作用。 主宰就是要发挥主导的作用———让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意念的 发轫点做主人、发指令。 神为主宰,主宰谁? 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运动。 也就是练拳的过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气。 气是被姿势催发出去的。 一开始练太极 拳就以神为主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则“阶及神明”的境界就有达到的一 天。 如果不养成“神为主宰”的习惯,而是“形体主宰”“气为主宰”,就会是真正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调整虚实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分清虚实———重心所在为实。 怎么调节呢? 主要从两个 方面努力。第一,从形体上调整虚实。先要把两只脚的重心调一调(往中心调),使身 体左右平衡;用脚来调整,根据具体情况把重心放在脚掌、脚心或脚后跟,使身 体前后平衡;通过整个身体的平衡调整虚实。不同的动作当中有不同的姿势 来互相平衡。第二,要从意念上调整虚实。 意念往哪放,气就跟着过来往哪儿集中,哪儿 就是实;相反的方向气少了,就是虚。 意念所在处为实,意念不在处为虚———在 锻炼的过程中多注意这个问题。 此外,在运动的时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则意 念要向后;如果有往后的力量,则意念要往前。圆活绵连一般来说,圆有几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在动作构成上,每个动作的运行过 程中要有圆的内容在里边。 第二,形体各个部分之间要圆。 若不圆就容易僵,一 僵气就停滞了,就不通了。 这就是所谓的“圆空法生”。 怎样才能做到圆的呢? 按照太极拳“腋窝像夹着个热馒头”“勒腰束气把裆撑”的要求调整好身形。 绵连 不断的内涵主要有3点:动作的绵连——动作绵连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 姿势无论怎么动在运转过程当中要绵连不断,也就是动作要均匀;绵连的另一个 意思就是动作间的转换要绵连。气的绵连——每做一个动作,不能光想着形 体,还得考虑气。 意的绵连。 太极拳为了把两手的气练成,主要采取的方法就 是两手一合一开的同时,想着手里边有球,跟着胀大,撒手就掉了,这么连着动, 意的绵连就容易养成了。

浏览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