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徽州程子颐,为程宗猷侄,其因武而被征召为军,又因战绩 卓著,有“程将军”之称 因其素有习武之艺,又有为军治军实践,所 撰著的《武备要略》可谓是其军事武术思想、技能的集中体现。因此 研究《武备要略》是探讨明清徽州武术与军事关系的重要方面.程子颐明代万历时期休宁人, 因天启壬戌年东鲁榆关狼 烟四起,津门李邦华差官征聘其为 守备,后于崇祯年间被封为将军, 故有“程将军”之称。其年幼时, 就对兵书钟爱有加。虽攻读儒学, 但爱好骑射,并且不惜金银,访海 内名杰,习武术技艺“据程宗猷记 载,程子颐曾与其一同前往少林学 艺侯安国在任休宁县令时,程子 颐携其叔父程宗猷所著《耕余剩 技》前来拜谒,并且在侯安国府中, 携程氏族人现场演练武艺,得到侯 安国的赞赏和肯定对此,侯安国 在《武备要略》序中记载道:“程氏 十余人,各持器,至刀戟犀利,鞭简 皆重数十斤,始命之独舞,再对舞,继之群舞“飘若飞雪,问若旋风。 余不觉拊掌曰:弄丸乎,承蜩乎。妙哉,技至此乎!”在其征召为军后, 因军功卓著,得到圣旨之封,曰“义勇可嘉”。右司马毕懋康在《武备 要略》序中记述了程子颐戮力行伍间后,才能未能完全发挥,转向 著述.程子颐《武备要略》著成后,李邦华、侯安国、毕懋康、金凤文均为 其作序,对该著评价很高。兹征引如下:
当斯世而能如程公之议召募练艺,之议制器用人,之议战诀 阵法,其言简而旨已远矣,其制人而不制于人矣。何悯边警,何 忧内患。谓之武备要略,正持世之第一药石也。余不忍置之无 闻,令其镌木以行,使天下后世,有能玩其书,尚其说,而以实地 树功者,断不以程公之议为虚。知程公则知余矣。
——李邦华序
余开卷览之,其法玄论卓,较之耕余剩技,删补更精,武备之 绝伦矣。有程生之艺勇,而酋首可授也。
——侯安国序
而武备要略成,诸如火攻水战,车步骑阵之法,刀戟鞭简,枪 笫叉棍弓弩之器,日月风雨,刑德奇用之数,罔不嗅括。是犹弈 者之有谱也。
——毕懋康序
遂发幼时师授,并吐胸中独悟之奇,绘为图,详为释而刊 之。……自有将军之要略在,何难为之树功乎?
——金凤文序
同时金凤文、邑人张祖房在《武备要略》后各撰一跋文。张祖房 说:“程将军所著,悉其玄奥,是编当与铜柱勒燕之铭并传,大有功于 后世矣。程将军初以儒术起家,今是编以樽俎而兼折冲之妙,斯可与 王文成公比隆也。
《武备要略》全书共十四卷,既有程子颐所辑他人之述,也有程子 颐所著。卷一“论十二篇”,为李邦华审定,程子颐著,主要内容涉及 军事武术中的战略战法,有选将、将权、召募、练艺、器械、火器、军礼、 战诀、将秘、阵法、舟战、奇正伏、车步骑。卷二“火攻总论图说”“旌
旗金鼓图说",为李邦华审定,程子 颐著,涉及西洋炮、大将军炮、威远 炮、佛狼机、鸟铳、六合炮、百子铳、 火箭、飞天喷筒、火砖、火药桶等热 兵器。卷三"车步骑阵图说”“攻法图说”“射礼图附传”,为李邦华 审定,程子颐著,对箭法、箭的制 式、骑射姿势均有阐释与图解。卷 五“步阵图说” “旌旗金鼓图说”, 为戚继光所撰,程子颐所辑。卷六七“天时风雨总论”“天文风雨赋” 图十七《武备要略》日期书”等,为程子颐所辑他人 (四库禁毁书丛刊)之著述。卷八“鞭法图说” “大刀为李邦华审定,程子颐 著,涉及上述各类武术器械的制式、招势,以及徒手拳术的招势,均有 阐释与图解。卷九”蹶张弩图说”“制盔甲图说",为李邦华审定,程 子颐著,涉及制弩、上弩、发弩等方式方法。卷十“单刀法图说"、卷十 一“长枪法图说"、卷十二“少林棍法图说”均为程宗猷著述,程子颐 辑校。卷十三“九边备倭图考”、卷十四“野谈兵谈八阵”均为程子颐 辑校他人著述。从各卷内容看,程子颐结合自己习练武术的经验,从军事武术出 发,涉及战略战术、武术器械使用等军事武术主要内容。因其辑校的 程宗猷武术著作,已在前文论及。其所辑校他人著述,亦不做讨论,这里仅讨论程子颐自著的武术内容。根据其所著情况,可以将其武 术著作内容分为有关武术器械、拳术、习武理论二个方面,去,方能称手。制以鞭鞘,免使上 锈。铁要炼熟,其节不宜太深,恐 易伤损,整磨如镜之光者为佳。或 造为单铜,如鞭之尺寸,四面起视槽者,尤妙,又可无损坏之虞矣.
程子颐共列出十六种使鞭招势和单鞭套路图―每种招势均有注 解,配以图谱,,这十六种招势为:单提鞭势、埋伏鞭势、左看鞭势、右 看鞭势、左勾鞭势、右揽鞭势、拗步鞭势、从鞭势、左撩鞭势、右劈鞭 势、左定膝鞭势、右定膝鞭势、朝天鞭势、倒拉鞭势、背打鞭势、收鞭 势“其对每招势的解释细致明了.如“左看鞭势”:“此开右边门户, 肩面俱空,饵彼枪劄入,将鞭往右,格开彼枪,进左步,上右步,即压一 鞭,复勾一鞭,剪步抢人击杀。”“背打鞭势”:“此先立外看势,开右边 门户,彼枪劄入,将鞭往右,推开彼枪,进左步,偷右步,转身横打一 鞭,复搅一鞭,剪步抢人击杀。”
关于使鞭的理论及其运用注意事项,程子颐也作了深层次的阐 释勺提示:“夫鞭之用,莫究其所而敬德之鞭.亦不见于史传。予 少时甚慕焉,遍访不得其传一习单刀于冲斗公,得其法,则知刀 与鞭,大同少异也其单刀轻利.用者便捷若遇坚甲之兵,难制胜 矣,鞭体重,有力者自能运用,惟以身法为要,手法便捷,步法快疾, 诱而击之,乱而取之,心手俱化,方可言技:若遇坚甲连架击之,无有 不毙者。且利于马战,马上惟以身法、手法,无过左右闪躲,及勾搅撩 劈,盘旋击刺数法尽矣。今选数势,绘图于后.述其势可以与枪相敌 拧若遇别器,圆转击杀,制胜之机在我矣”这段文字阐述了鞭的特 点及对使用者的要求,指出使鞭时关键在心手但化鞭法运用的核 心要素是身法与手法。同时程子颐特别强调鞭法运用到马战中,有 很高的击杀效果如果遇到其他兵器,则和使鞭者的临场运用与善 于变化有关口
画戟画戟在当时,很少仃使用者.因此关于画戟的使用方法, 亦少见.程子颐将对少林棍法技久的体悟与认识,运用到师戟中,从 而总结出画戟的制式与招势:“盖画戟之器,有傍枝,便于勾推,与钩 镰枪同类,短枪似不及也。其用法有单手劄,有拿、有捉、有四平、跨 剑骑马、披身悬脚、梁戟通袖、披身穿袖、韩信磨旗、吕布倒拖戟、跨剑 定膝诸势一如棍法用.乃能尽善以与他艺试,与棍法上着大同小 异耳,亦利于马战程子颐选取画戟卜招势,并且绘图以说明。这十 势分别是:高四平戟势、中四平戟势、低四平戟势、跨剑戟势、骑马戟 势、披身戟势、逋袖戟势、穿袖戟势、定膝戟势、吕布倒拖戟势:,最后 他还绘制了画戟套路图。
蛾眉铲这•武术器械技艺是程子颐从江西吕月崖那里学习而 来使用时,招法。枪相近.“夫蛾眉铲,南北未有其艺,惟江西教师 吕月崖,昔时曾负此器至新安,余家君见其技,勾推快利,进出便捷, 因传其艺,且用法,长枪少异阴阳手持铲,圈里有拿,圈外有拦,有 边拿,有边拦,仃勾,有推,有搠劈.有搅压沉铲,有圈里圈外,跟枪用
之,可称无敌。”蛾眉铲运用时的优 点在于快捷,其与长枪配合运用, 则效果更加。同时程子颐也指出 蛾眉铲要比月牙铲更有用。程子 颐将习得的蛾眉铲招势总结为八 势:四平铲势、边拿铲势、边拦铲 势、搠劈铲势、圈里搅沉铲势、圈外 压沉铲势、圈里沉铲势、圈外沉铲 势,并对各势进行解释,配以图谱 呈现。
狼牙棍此器在制式与用法 上完全由程子颐独创。程子颐指 出:“夫狼牙棍,只传其名,而未见 其用者。余昔曾制此器,头长二尺 四寸,靶长四尺,共有六尺四寸,用 法类大刀、阴手棍。若马上用,如 左边一棍打击,倘右边敌至,要将棍稍提于右方,能打得去,焉得便? 故今制,头长三尺四寸,靶只一尺六寸,共有五尺,与拦马撅同类,用 法类铁鞭、单刀。以马上用之,左右砍打,再无妨碍,及前后搅绕撩 劈,无所不便,此为马上之利器,而步下用之,又便。”程子颐指出了狼 牙棍的招法与铁鞭、单刀相近,最适用于马上交战。他还罗列了狼牙 棍十种招势:左看狼牙棍势、右看狼牙棍势、左搅狼牙棍势、左独立狼 牙棍势、右独立狼牙棍势、拗步狼牙棍势、右定膝狼牙棍势、朝天狼牙 棍势、左撩狼牙棍势、右撩狼牙棍势。最后还附有狼牙棍总势套 路图。
长柄斧该器从宋将王德那里传来,时此器的用法,及使用要 求,程子颐阐释到:“此艺当授勇敢之士,其用法,不必花哨,只用勾 砍,缠搅撩劈,兼以馒头五花,数法尽矣他总结出长柄斧十种招势:
勾斧势、砍斧势、提斧势、右看斧势、撩斧势、劈斧势、搅斧势、剪斧势、 看斧势、背砍斧势。最后还附有长柄斧总势套路图。其对每一招势 采用解释与图谱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如砍斧势:“其斧勾在后,左肩 胁向敌,彼枪劄人,以斧望左,斜砍开彼枪,再搅一斧,颠步进砍。”又 如劈斧势:“以斧藏在后,左肩向敌,彼枪劄人,将斧自上斜劈下,进右 步,搅一斧,颠步进砍。”天蓬叉 程子颐从叉的分类,持叉姿势,使叉方法,基本叉势等 方面进行阐释与介绍:“夫叉有阴手叉,阳手叉;阴手叉长不满六尺, 右手持叉向前,或以叉前钻后,或有埋头献钻,与枪相敌。以叉格开 彼枪,再以叉把,或提或压,加以滚身,方能进得去,若迟缓反被彼枪 劄矣,何能取胜?阳手叉名天蓬叉,长有七尺六寸,左手向前,阴阳手 持叉,法有拿拦提压,有单撒手劄,及颠步剪步诸法,与枪相敌,进退 疾便,类于少林棍势。惟身法手法步法兼全者,则得其奥矣。此叉极便于抵马,彼马奔来,将叉钻入地,叉紧抵住马之咽喉胸膛间.彼若闯 进,自着叉伤,否则亦难进矣程子颐共列出八种叉势:天蓬叉势、高 四平叉势、骑马叉势、伏虎叉势、锁口叉势、倒拖叉势、朝天叉势、尽头狼髡程子颐认为,狼髡之技 传于戚继光,主要用于军事程子 颐从对狼髡制式的改进人手,介绍 其使用方法,并列出基本招势:“狼 髡之法,竟以杨家枪架势用之,便 无别技接翼,亦能御敌杨家枪三 号重者八斤,宪重者不满六斤 今以五六斤为度,用者轻便其用 法左手向前,阴阳手持髡,一仰一 延,宜进宜退.有门拿进步挨枪劄, 有门拦进步挨枪劄,有铁扫帚,以 究放于地,彼枪劄入,不拘圈里圈 外,惟以两足颠步而用”程子颐所 列的十二招势为:中平势、骑龙势、 钩开势、闸下势、架上势、拗步退 势、高四平髡势、中四平髡势、低四平髡势、憎旗髡势、足头第势、朝天髡势
藤牌程子颐主要:从藤睥与标、腰刀的结合使用,以及适用对象 等方面进行介绍:“用牌之间,复有所渭标者,所以夺人之而为我 之疑兵,所赖以胜人者矣 ,牌无标能御,而不能杀,将欲进步,然后起 标,勿轻发以败其事腰刀用于发标之后,以杀敌,非长利轻泛,则不 能接远其习牌之人,乂须胆勇气壮,轻足便捷者.然后可授之”同 时,他还强调藤牌在军事战场上的功用程子颐列出八种藤牌招势: 开扎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牌势、跃步势、低平势、金鸡畔头势、埋伏势。其中“金鸡畔头势”尤为重要,其解释道:“畔头势,最为 良,枪上头从牌下藏,进步如风,人莫变,刀钱牌闸为难当。”而其所总 结的“藤牌势总歌诀",更是简易明了,便于习练掌握。射箭程子颐从“步骑射法图说”和“射礼图附传”两个方面进 行著述具体内容有射艺小引、射论、射礼三部分。从其“射艺小引” 中可以看出,这是关于古今射艺的一部集成著作。因其对射艺的重 要性、流变、个人习练论述详尽,故兹征引如下:夫射者,乃六艺之一,继礼乐而为用,圣王之所以威天下也。 故弦木为弧,冽木为矢之义,首载之易矣。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射 有三:一为大射;二为宾射;三为燕射,则礼经载之。司弓矢,掌 六弓四弩八矢之法,则周礼又载之。轩转黄帝之臣,挥作弓,夷 牟作矢,自邃古而然矣。孔子习射于矍相之圃,而观者如堵墙 焉,则文修武备并重。射何诅不为圣贤事耶。我圣朝功令学宫 之旁,各有射圃,今强半艺蔬矣。季公集郡国材官良家子,试之 先骑射,后文艺。今饮羽贯革者几人,此岂射之尽不善哉。抑射 法之不传耳。……余自弱冠时,从师问友,常会南北之善射者相 讲求,凡射中之立法、身法、手法、挽法、审固法、撒放法,皆选择 古今要旨,合纂成编,加以参考,绘图注于左,使览者按法研习, 熟自生巧,所谓其中非尔力者,庶有裨于万一焉。故忘其寡陋, 用公同人,使幸而当路见采,以颁诸郡县材官及良家子,则人人 皆挽强之选也。昭义步兵,雄边子弟,将复见于今日矣。即偶有 一隅不靖,小丑蠢动,奚虑哉?
浏览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