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研究中有 学者发现,原来武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民族传统体 育专业的发展,其培养模式应由培养一专多能(“一专”指以掌 握武术知识、技能为主,“多能”指同时掌握传统养生体育、民 间民俗体育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模式,逐渐向三个 单一方向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过渡。同时,认为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含套路、散手)专业方向培养高水平 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长学制教育模式”符合未来社会体育市场 需要,有广阔的前景。其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思想的研究。有学者根据民族 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方向3个方面提 出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科学指导思想:坚持改革方向,主动 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动态需要,又要考虑 人才就业的需要;要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有利于学科发展;要 突出重点,以创新求发展,形成专业特色。要采取一种多文化的 知识观,促进那些来自不同民族、民俗文化背景的体育活动方式 的提高……不应一味强调用西方理性来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的 发展。其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方面的研究。对专业改革 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早在1994年,有学者以传统理论为基础, 依据现代教育学的要求,吸收了现代教育科学的概念,按照一定 的教学程序要求对武术学科知识(实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进行 了初步的研究,将武术学科划分为4个知识群:基础理论知识 群、专业技术知识群、技术理论知识群、应用理论知识群。基础 理论包括:武术教学法、武术训练学、武术竞赛学、组织管理 学;技术理论包括拳理学原理、技术流派概论、技击学原理、功 法学原理;专业技术包括套路技术、散打技术、武术功法;基础 理论包括武术概论、阴阳五行概论、内功养生学、技击心理学、 武术史、武术科研方法论,描述了各课程科目的性质和讲授 内容。在对课程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还在选修课、选修课的 比例以及专业课程的学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武术专业 学生对课程选择态度的调查实践中发现,武术专业的学生较为重 视本专业的理论与技术课程,而对其他学科不予重视;学生偏重 于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和课程。有研究者认为:专业课程应在实用 性上下工夫,要广泛涉猎与武术相关的中外技击内容课程,诸如 摔跤、拳击、擒拿、格斗、太极推手、短兵、跆拳道、自由搏击 等项目。其五,武术专业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在武术专业课程评价 方面,各院校专业理论和技术考试采用的是笔试、口试、技评和 达标4种方法。课程评价的方法单一。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研究工作在相关人士内已引 起了高度重视,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在逐渐扩展和深化。但是,对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研究却所见寡少,因此, 调查我国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的现状,研究其课程体 系改革,建立符合新世纪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新的课程体系、成 为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该课题对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人才,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 的建设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实践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我国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课程。
(1)文献资料法。收集了近10年内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30 余篇,查阅了 1。所招收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民族 传统体育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它们分别是北京体育大学、上 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 阳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河南大学、集美大学、西北师范 大学。
(2)问卷调查法。2007年6月,对10所招收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 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1份,有效问卷276份,有 效回收率为90%。
(3)专家访谈法。对12名专家学者(均为教授、副教授) 进行了信函调研或面访,对武术专业课程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2. 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处理。
(5)综合分析法。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全局出发, 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和趋势,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武术 专业课程体系,从客观上对武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论述和设计。
(=)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等院校变革的基本态势和应该明确的几个基本观念
21世纪,是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主导地位的世纪,国家的综合实力、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该国高等教育和掌握高科技人 才的实力:“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 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纪 要》)。面对21世纪新技术革命的形势,审视21世纪对人才需求 的要求与特点,用瞻前性眼光来研究适应经济时代武术专业人才 的培养模式和途径,全面规划武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了 解高等院校整体变革的态势和几个基本观念,这是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前提条件。
(1)我国高等院校变革的基本态势分析。为适应科学技术的 竞争和民族素质竞争的新形势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全教会后,已经和正在进行 深刻的自我改造,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守旧的教育思想正在发生根 本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这是我们应该认清的 新态势。我国高等院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催动下所发生的变革,主要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办学模式社会化的变化:原有旧的相对封闭、与社会 脱离的办学模式,逐渐被开放、积极争取社会参与、与社会实践 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所替代;其二,教育管理体制一体化的变化:原有高等院校隶属关系 造成的条块分割、封闭保守的现状,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和调整, 已逐渐为条块有机结合、适应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一体化体制所 替代;其三,新的教育目标的认可变化:实用主义和专才教育已逐 渐被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和相当一部分教职工所否定,理性主义和 通才教育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的理念和 注重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教育辨证观,已成为大多 数国民的共识;其四,办学指导思想的变化: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 结合欧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各类高等院校在 办学思路上已经大致统一为“三个坚持和一个中心”的指导思 想。特别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目标,要求学校科学、有序 地进行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改造,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活动与能力锻炼,对培养“全面发展”、“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 放的人”,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价值。
(2)高等体育院校需要明确的几个观念。
质量意识观:高等体育院校要持续发展,必须把质量效益意 识贯彻始终。要以质量效益观统帅改革发展的总方向。需要发展观:根据高科技社会需要和高校改革的趋势,体育 院校人才培养仍应以体育教育战线的师资和全民健身运动的组织 者、实施者为重点,要根据体育师资和社会体育工作者的培养要 求,建立和健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特色生存观:特点就是个性,个性是生存发展的依据。各类 或者同类高等院校的竞争除了总体的质量意识外,其办学特色是 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许多教育家认为:“有特色就有生命 力,就有生存发展的空间”,树立特色观念是教育市场发展的必 然结果。特色办学要以多年的办学成果、基本条件、社会需求三方面 为依托,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针;总体指导思想是“人 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主要特色领域应表现在三个方 面:即多领域、多能化发展方向;直接服务于奥运的发展方向; 培养和扩展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的优势,形成“山不在高,有仙 则鸣”的品牌。素质人才观: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当前市 场经济环境下人才适应能力的基本要求。“融体育、科技、人文 为一体”、“集道德、知识、技能为一身”的教育理念,就是综合素质人才观的最精辟的总结。
浏览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