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八卦太极拳?

旧时武林中,曾传有八卦转圈、太极画圆、形意点“点”的歌谣,也有的称之为八卦步、太极腰、形意“拳”。这几句老话,可谓高度概括了八卦、太极、形意三门内家拳种的基本特色及其各自的优长。

然而,号称上三门的八卦、太极、形意拳,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 样,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完美无缺的。相比之下,无疑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若论身法、步法之灵活性,太极、形意皆不如八卦;论腰 及周身之松柔,八卦、形意均不如太极;而论崩拳发力内意之阴冷、 狠毒、刚烈,八卦、太极又皆不如形意。故而,早年即有“太极十年不 出门,三年的形意揍死人”一说。八卦太极拳可以说是一种集三家所长、补三家之短、融三家之精华于一体的内家功法。

1.八卦太极拳的源流

八卦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鲂来说法不一。据说八卦太极拳不是 出自某个人的独创,而是几个深得八卦、太极、形意之功法精髓的人 集体创编的。那么,这几位武林前辈究竟是谁呢?据传言,它是由杨 露禅的女婿夏国勋与刘德宽(人称“大枪刘”,董海川之弟子)、李存义(以精形意拳著称,程廷华之把兄弟)等,在相互交流各示精华的 基础上联手秘创的。八卦太极拳问世后,几经修改完善,最初仅限于得意门生中内授,随后稍有放宽,然直至四十年代末也未在社会上公开传习。建国后,该拳由京、津、济一带流传至云南、东北等地,倍受武林朋友推崇。

传习八卦太极拳,始自程海亭(程廷华之子,李存义之徒)一郭铸山(1901—1968,程廷华之徒,李存义之义子)一张万英。

张万英先生9岁时在山东军阀马良“技术队”拜常秉章为师,初 习少林6年,曾于1934年山东省国术大赛中获“银盾”奖;1936年以磕头递贴仪式转拜郭铸山先生为师,改习八卦、形意和八卦太极拳。张万英系郭铸山先生在济的开门弟子,深得其功法真传,数十年朝夕苦练不辍,至今习武生涯已逾60个春秋,功臻上乘,授徒甚众。

2.八卦太极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八卦太极拳在功法上取太极之松柔,功架上寓八卦之掌法与步法,内意上吸收取形意的行功心法,共计128式。其功法、要领、招式及风格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均有很大差异。 尤其是掌型、步型、功架及行功心法与其他太极大相径庭。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功架典雅古朴。该拳在功架上,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武术的 风味,造型舒展,衔接紧凑,一招一式端庄、沉稳、凝重。观其演练,松 静空灵、飘逸俊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颇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淳朴感,不知不觉中恍若远离了现代都市之喧闹,忘却了世间纷争之烦恼, 仿佛将人带回了典雅、古朴、宁静、悠远的武林圣境。

二是技击特色鲜明,该拳从始至终无一闲招空式,即连起势都可伤人。所有式子,无不内含吞吐卷放、吸化击打之意。如:肩靠、肘捣、胸襟打、指戳、胯击、膝顶、脚踢、足蹬、掌削、指抹、旋腰、隆背、收胯、前铲、后踩、上穿、下按、左掖、右挤、明掌暗挂、跪膝锁腿等等,无处不发,无招不打,128式、128招,前进后退、左捋右撩,一动是招一 扭脸身形一转又是一招,所有式子均可用于两人对拆对练。整套拳, 几乎是囊括了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的精华技法,堪为三大内家拳 的技击之荟萃。

三是身法奇特。该拳在行功线路上,无直来直往的运动,多为时正时斜、时东时西、时南时北、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身法飘忽不定。 运行中,犹若蛇之蜿蜓、雀之翔飞,旋进旋退,指左打右,点上击下, 虚实莫测。尤其是进退转换之际,无不内寓“如鸡踏雪、似马甦泥”的八卦步,动作异常轻灵敏捷。不少式子看似太极的外形,而抽招换式、脱身换影中,却渗透着“穿掌如梭、回身似猴、换掌如鹰、翻身如 鹄、行走如龙”的八卦味。身形腾起时,节节而动,盘旋而起,犹若雄 鹰展翅,翱翔万里太空,如摘星换斗、喜鹊腾空、燕子三戏水等式;而 身形落伏时,则是节节而收,犹若雄鹰栖枝,羽翼收缩、神气内敛,状似捕鼠之猫,蓄而待发,如海底寻针、海底抱月、黄莺落架、卧虎听风等式;而在托枪打鸟、老妈妈纺线、进步吸肘、翻背捶、问心捶、上步盖马捶、翻掩肘等式子中,则蕴含着劈、崩、钻、炮、横之阴冷刚烈之 内意。所有这些无不于潇洒中内隐杀机,缠绵中内寓刚意。

四是功法怪异。该拳除遵循一般太极顺项贯顶、松肩坠肘、含胸拔背、内外合一等要领外,所不同的是讲究“以四肢带动躯干,走梢节”的独特行功心法,此乃《太极拳论》中“其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等要诣的具体应用和展现。行功中,有时一动无有不动,上下齐动;有时则走上不走下或走下不走上,走左不走右或走 若不走左;时而,以指带腕、带肘、带肩、带身;时而则以腰催肩、催肘、催腕、催掌、催指;进退旋转起伏中,均含腰、胯、肘、腕、指相反相 成的螺旋力,以及上下左右前后争裹的对应力和弹簧劲。所有式子皆可左右练习,而且每个式子演练起来,都可具备整个套路的典型内意,择其三五式即可组成一种自成体系的功法套路。

五是高难度大。该拳纯系以心行气,以气催力之上乘内功,身形招式方位多变,行功内意异常复杂,故而学之难记,习之难练。就求其技击的角度而言,多适应于具备一定功力基础的中、青年人练习。 即便如此,初学乍练这一套路,也常常会因下盘功力不及,难以承受。如其步型小、功架低,且多为松腰吸胯、前凸后坐的单桩步和不丁不八、前撑后拧、里合外摆的小马步,倘若功力不具,则实难支撑上肢复杂的内意动作。再如,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的原地变换身形方 位的动作,虽说是在缠绵柔缓中完成,然这些式子恰恰最要紧的就是要像拧螺丝、搓绳子上劲一样,节节而进,切忌断力破劲。所有这些,均离不开腰、肩、肘、胯等各部关节的松柔。否则,韧性不足则敏性不备,而敏性不备则灵性不出。

二、搂膝拗步的进拳为什么用无名指领进?立掌时又为什么用食指引立?

这是从人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出发,符合太极拳运动原则的。

1.意念由点逐渐扩大到面,是符合太极拳由虚逐渐变实的原则搂膝拗步进掌前为五指自然前下松垂,这时无名指垂下的位置,恰恰对正下动进掌的方向。根据太极拳虚实逐渐转换的原则,进掌时意念完全集中在无名指尖上。待重心移到前脚,需要立掌时,意念再由无名指尖扩展到中指尖,继之再扩展到食指尖,由食指立掌,意念由五指指尖下达于掌心,整个掌指才由虚逐渐变实。从推手角度看,进掌时意念集中在无名指尖,可以避免臂部的神经与肌肉紧张,防止上肢僵硬。集中于无名指尖,上肢的其他各部门可得到放松,使知觉灵敏(听劲),便于“沾、粘、连、随”。立掌时由一指达于各指,最后再全掌变实。这样变换的好处是使自己处于十分有利的情况,得机得势,去制动对方以取胜,(即所谓“合即出”)。

2.符合太极拳动作呈弧形变化(即螺旋形运动)的原则进掌之前腕部向前下侧垂(掌心向下),由无名指引进逐渐到食指立掌的过程,是掌指由侧下垂向前上方旋转前进的过程。意念由虚到实的过程,也是掌指连同前臂向上方呈螺旋形逐渐旋转的过也程。从劲的表现上(螺旋劲)也同样符合推手应用的原则。

三、揽雀尾变单鞭,右立掌变钩时,腕部为什么要向前外微微舒展?

因为做揽雀尾时,右手立掌时意念在掌心;变单鞭时,右腕部放松,五指虚拢变钩,意念换在右腕。如果原地不动的由掌变钩,显然,钩的位置较原掌心的位置后退许多(在立掌时掌心与腕部距离相差约寸许)。所以当右立掌变钩时,掌指应微向前外方舒展,以使变钩后的腕部微上前进到原来掌心的位置。目的为了换转意念轴 维持身体前后姿态的平衡及重心稳固。如果变钩时不向前外方舒展掌指,那么变钩后则腕部后退,就会影响原来已经构成的平衡(练拳的术语叫“弱”),重心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对练“体”来说不合适,对练“用”的推手也不适合。当自己身体不稳定时,极易被对方拿放,所以微微向前外舒展掌指,这个极为细微的动作,也是不应忽视的。

浏览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