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必修课、选修课的 平均学分比大约是3 : 2,有些学校达到了 8 : 2。专家认为,当前 武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太恰当,必修课所 占的比例太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86. 3%的学 生认为现行课程体系中必修课所占比例太大,需要进行调整。因 此,在课程结构上恰当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扩大专 业口径、设置各种柔性专业方向,以选修课为实验的突破口,逐 渐形成课程的综合化成为改革之必需。必修课程设置。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理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 课3部分组成。公共课是指全体大学生普遍修习的专业以外的共 同内容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该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关于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专业课是专业的学科理 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其改革思路是:其一,公共课应增加课程门类。我国对大学公共课程是统一 管理。在公共课程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外语和计算机 等必修课程,不仅规定开课科目,而且对于学时、学分都有严格 而具体的统一规定。课程数目、学时或学分占很大的比例,缺乏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课程。根据构建现代武术专业人才模式的要求和武术专业自身的特殊性,本课题建议:将政治理论的部分课程改为选修课程,在此 模块中减少学时、学分数,增加一些专业急需的课程门类。其二,专业基础课应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 主要安排一级学科(体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理论主干 课。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级人才,也是当前武术专业的培 养目标之一。从调查中发现,各高等院校对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不 够重视,反映在教学计划中一般都是1〜2个学分,仅18〜36个 学时。建议在此模块中增加科研理论课学时和习作锻炼时间,突 出学生的“厚基础”和“创新思维”的自我实现和发展。其三,应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武术作为我国一项历史 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属于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负载着深邃厚重的传统文化,这种无形内涵, 隐含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背后,需要人们去用心领会和捕 捉。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的中国武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价值和功能越来越被人 们所认识,逐步被世界人民所接受。中国武术完全可以成为今日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与途径,通过武术这类传统文 化的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虽然在各校的 课程中有“中国文化概论”、“古汉语”等文史类课程,但人文社 会历史课程较少,文史学科的不足,使整个课程体系缺乏深度。 因此,本课题认为:必修和选修课中应增设文史类课程,如中国 古典哲学、美学、兵学、文学等内容,使学生对中华传统体育文 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夯实理论基底,促进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理 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其四,重视专项课程教学。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武术专业均 较重视专项技战术训练,学时数较多,300〜800学时不等,学分 数12〜32不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设的时间长短不尽相同,在调查的10所学校中,有5所学校在四学年8个学 期中都开设专项课,有2所学校开设6个学期专项课,有1所学 校开设4个学期专项课,1所学校开设5个学期的专项课。说明 各高等院校均比较重视专项知识的教学,这与教学目标“培养能 从事武术教学、训练工作的人才”相符,很多武术专, 41. 4%的学生认为开设8学期的专项课 较好。因此,建议各高等院校开设8学期的专项课,各校可根据 实际情况调整每学期的学时数。选修课程设置。选修课程一般分为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两部 分。限选课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条件而开设的,旨 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任选课是为发展学生个性,扩大学生知识 面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开设的课程。选修课程体系与结构主 要应体现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和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的 原则,便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新型知识结构体系、扎实的专业技术 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从目前各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本科的课程计划看,选修课课程 占总学分的30%左右,大部分学校可选修的课程偏少,最少的仅 二十几门,供选择的课程门数和学分相当有限,除综合性大学可 再选修公选课外,许多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 程很少,选修课中专业方向模块课实际上仍是必修课内容。课程改革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度,其出发 点就是让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专业选修课程 的设置正是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 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还要根据各校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 如专业教师队伍的配置、场馆、设备、器材等客观物质条件等, 决定对有关学科知识的取舍和组合,形成本专业特有的知识结构 (人体科学知识、现代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能力结 构(武术教育活动能力、训练能力、指导和管理能力、科研能 力)。考虑到社会体育领域对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可扩大任意 选修课学习的范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意向, 可以跨专业甚至跨学校,选择多门学科进行辅修模块的学习,可 在下面三方面进行考虑。其一,要增加可供选修课程分类。据调查统计,63. 7%的学 生认为,选修课门类少且选择余地小,学生负担过重,缺少满足个 人志趣的时间,缺少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工作意向中需要掌握的 课程和当今社会新兴的课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院校选修课开 设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而且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门类相当多,如日 本鹿屋体育大学选修课有10。多门,且选修学分大于必修学分; 筑波大学体育系开设的选修课多达200多门。因此,在制定武术 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选修课程的作用,开设的课程要 科学合理。其二,应增设其他运动技术类课程。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 武术专业的毕业生还是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不能只是掌握单一的武术方向的术科课程,而应该掌握更多的其 他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丰富学生的运动能力,以适应学 校体育教学训练的需要,因此,在编制课程时应增加除武术体系 外的其他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 外,还宜选择性开设外来搏击项目,如跆拳道、空手道、拳击、 泰国拳、柔道等,每门课程的学时数可适当控制,以掌握基本的 知识和技术为宜。其三,开设跨学科类选修的课程。课程设置中要考虑到未来 一段时期内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开设灵活性和实用性较强的 跨学科类选修课程,通过设置适当比例的跨学科类选修课程,进 一步改变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开阔思维、增强 适应能力,培养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 神。在“拓宽专业,打好基础,加强实践,培养能力”的教改原 则下进行课程体系重建时,建议开设包括武术旅游、汽车驾驶、 体育新闻、体育市场营销、安保理论与技能训练、秘书学概论等 课程,促进培养模式由以体育专才向辐射其他相关领域的“体育 通才”的转变。实践课程设置。实践课部分主要是指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 包括军训、毕业论文、实习、劳动实践、社会调查、俱乐部训练 等内容。调查显示,在实践课程这项特殊的课程编制中,课程设 置数量、所占比例、课程内容上,各院校的差异不大。实践教学 形式单一,一般只有极少课时的教育实习和军训、劳动教育等, 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厚深奥的传统文化积淀、多姿多 彩的实践内容和纷繁复杂的技术体系,决定了武术专业人才需要 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建议课程设置 应增加此模块的学时,丰富实践课的内容和类型,提高学生的实 践能力。
浏览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