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由西向东依次是山地、平原、海洋,是一个半 开放式的自然环境。在最初时期,平原地区孕育了史前文明。浙江沿海地 区内的两块平原地带就为此处的百姓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农业生 产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靠近海的居民因地理环境因素不能从事农业生 产,而以捕捞为业,另外海上贸易的产生和兴起逐渐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在 宋时期随战争、迁都、移民的影响下浙江沿海地区的文化进一步变得丰富多 彩,原有的越文化和外来的各种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强 的地方特色文化。浙江沿海地区不仅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古越文化和精神,唐代佛教的传 播,宋代儒家思想的介入等,共同的作用之下呈现了浙江沿海地区的人文 文化丰富多彩的景象。浙江沿海地区文化在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鲜明的社 会环境下初步成形,经过漫长的朝代更替、战争暴乱、宗教信仰同化的一系 列反应,逐步的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沿海地域 文化。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历史的发函过程中长期积累、世代相延而成的, 他们都有各自的特性。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朝代的更替、战争的爆发、生 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宗教的传播对当地的社会民风习俗都会有影响。浙江原属越国地区,是越族的后裔,浙江境内生活的民众在社会生活和 风俗习惯都留有古越民族的映像。“断发文身”是古越民族的首要标志,是 源于原始社会的古老遗风,是古越族的重要的外观特征,与中原地区的束发 习俗迥然不同。“贯头左衽”是古时中原人对越族服饰最重要的印象,即穿 衣服像穿被单一样,从中央穿进入,制作比较简单,穿着简便,而左衽指的是 越人穿的裳不缝边,穿的衣是前襟左扣的。越人以水稻生产为主,以捕鱼为 副业,所以越民以稻米为主食,以鱼鲜为佐食。越民居住地近水,所以越民 以善于舟楫而闻名。越人崇信鬼神,常以天地山川祖灵宗庙的祭祀,并盛行 占卜。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为时代的主旋律,越地民间崇尚武功,轻死之风 的习俗盛行。越人的尚武精神表现在爱剑,崇尚剑道,其中以“越女论剑”最 为著名。从秦汉时期开始,越人有汉化的趋势,由于政治、经济和通婚等多种原 因,北方民俗和信仰在浙江开始与地方民俗相融合,并开始接受中原儒学的 教化。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政权的交替、移民、佛教道教的传播对浙 江民俗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多种文化融合的情况之下,越民族风俗 习惯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并受到等级、家庭、宗族和原有风俗习惯的 约束和影响。在宋元明清时期,浙江是宋朝时期经济发达地区,在全国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纺织、酿酒、造船、陶瓷、冶铸等手工业都达全国先进水平,是 较为繁荣的时期。浙江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多海港,海上贸易繁盛,与浙江内陆的风俗习 惯有很大不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善于传承、有创造性等特点的风俗特 色,但也形成了比较浮夸、喜欢结社注重商业的特点。①在社会经济、文化 技术的发展和外来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的影响下,越民的社会生活发生 了很多变化,地方民俗文化与汉民族文化完全相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 现象。浙江沿海地区特有的靠山临海、半开放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特色;原有 越地文化与各朝代涌入的汉文化、蒙清文化融合的具有包容的文化特色; 深入民心的越人尚武的风俗习惯、战争武技、抗倭战争、退兵还家的武风民 俗;沿海居民的多种多样的生存生活方式等共同构成了包容、开放、务实的 浙江沿海地区人文自然环境。使浙江沿海地区拥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语 言、习俗、饮食、信仰成为浙江沿海地区独特的区域特色。这不仅是由于浙 江沿海地区背靠山川、面向大海的环境特点,决定了浙江沿海地域文化的 独特性。而且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便显出的浙江沿海居民的生活中 勤劳务实、包容性强、开放性高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浙江沿 海地区浑厚的本土文化和外来的中原儒孝文化、蒙清少数民族文化、海外 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开放、创新、包容的社会民俗文化特色,显现出突出 的地域文化特色。浙江地域的文化一般归为吴越文化之中,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 和社会风俗的影响,浙江东部沿海地域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浙 江东部沿海多为沿海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而且在沿海地域的天然港湾使 之成为了海外贸易的发达地区。所以地理结构的开放性也决定了文化特征 的开放性。沿海地域成为比较发达的海外贸易区后,本土文化受到各种外 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得到了新的元素加入,这便决定了沿海地域文化的包 容性。在明末清初时期,宁波、台州、温州受到较为严重的倭患,这也是沿海 地域文化的重要影响之一。所以沿海地域文化比内陆地区较为理性务实耿 介刚强,并且讲究经世致用、追求实事实功的精神。武术文化是文化的外 延,综上所述可将浙江沿海武术文化界定为:浙江沿海区域内,不同历史时 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综合文化特征影响下的,产生的一切与武术活动相 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由上图可以看出浙江沿海地区的拳种以浙江南拳为主,这些拳种或土 生土长于浙江沿海地区,或是在某一历史时期传入浙江沿海地区并与当地 拳种相融合形成了特色拳种。这些拳种的特点是大多具有短打架式。其动 作、功劲、气势、刚猛、绵柔等都有浙江沿海的地方特色,能够适应浙江沿海 地区内的地理环境特点,都包含在浙江南拳(浙江短打)这一大类中。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地战争和朝代交替过程中演进的。现 在凡传统武术存在的地方,古时必为兵营所在,或者因兵营驻扎多年而形成 的城镇。随着各朝代军都裁撤,卫所更置,营汛布局变化,营武技艺传到 民间。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三年事吴的奴仆生活使勾践下定决 心重整旗鼓,振兴越国,报仇雪耻,对越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越国君臣对 军队的训练十分重视。请越国民间女子“越女”在军队教习剑戟之术,国陈音教习弓箭的射击,于国都五里射浦建步兵练习场,于国都十里高平建 水军练习场。范蠡改革军制,建立舟师和步兵。《国语•吴语》中对笠泽之 战的描述中可以显示出吴越两国的这场生死之战是通过“舟战于江”决出胜 负的。另外在《墨子•鲁问》中也有对这场战役和越军善“舟战”的记载。越 国也正是利用着有利的特点在水上屡败楚军。姑苏之战,勾践围吴王夫差 于姑苏台,拒绝吴王求和,答应保吴王性命,将其安置在甬东(今舟山),以度 余年。夫差自知穷途末路,又不愿屈辱偷生,“遂自杀”,越终灭吴。由此囚 禁夫差于甬东可知在当时浙江沿海地带也都有军队驻扎。唐代,武举制度的建立推动了武术的社会发展,宋朝因多民族政权存 在,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所以各个政权都比较重视加强武备和军事训练, 此时宋朝的海运及海上贸易发展迅速,宋朝对于沿海(尤其是港口)的驻守 较为重视。到了明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常遭受倭寇侵扰,抵御倭寇在明 朝后期成为重要的军事问题,对军事的重视也必然导致了对武艺的重视。 明代时期不仅仅延续了自唐开始的武举制度,而且还设立了武学,讲究文武 并重,在明朝末期的武举和武学的内容比较偏向于武技方面,与当时北方蒙 古瓦剌部的威胁和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有很大关系。在明武宗时,曾举办 过南北兵的比武,南方获胜,后来的浙江沿海地区的抗击倭寇时,俞大猷、戚 继光等将领都是用南方的士兵。浙江沿海地区在明朝时期饱受倭寇侵扰的 危害,浙江沿海地区一直是明朝时期军队驻扎的重要之地。永乐年间浙江沿海地区的千户所从洪武年间的6个增设至35个,此时 的海防和海禁比较严密,来犯的倭寇,一般都落得覆灭的下场。明代后期, 浙江沿海地区受到了更加严重的内外勾结的倭患,著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 戚继光等人在浙江沿海地区驻扎多年,练义乌兵,抵抗倭寇,保卫百姓。清 代时,在占领浙江沿海等地后,因沿海地区与部分反清组织、台湾岛有联系, 又实行了惨无人道的迁界禁海政策,对浙江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 俗习惯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三府沿海军民遭 受了空前的重大的灾难。顺治八年,在浙江沿海等地建立水师,设水师提 督、总兵、副将、游击将军等将官,并开始设造船厂。康熙十八年,清政府在 浙江沿海地方紧要,专门设立巡海官兵。雍正年间,在浙江增设沿海流动巡 逻的水师。在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十八般武艺的出现、武术 流派的形成、武术套路的形成等都与兵营武术、退兵还家有关。浙江沿海地 区素来为军事重地,浙江沿海地区内流行的传统武术,多为兵营驻扎后在当 地流传开的。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抗倭战争、清代迁界禁海等措施,对浙江 沿海区的武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浏览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