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晋、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与道教.对武术的发展有着一 定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得到巨大 发展,形成了儒、释、道三教互相争夺、互相吸收又互相配合的鼎 立局面。寺院、道观不仅经常接受信徒的财物施舍,而且已开始从 事经营土地及其他各种营利活动。这种强大的寺院经济,使僧人习 武成为必须,又使武僧的出现成为可能。宗教寺院的环境也有利于武术的演练和发展。宗教寺院、道观 固然遍布各地,但多在远离城镇村落的深山名胜之处,生活条件往 往较为艰苦。登高爬山,需要脚力;砍柴担水,需要臂力;夜黑风 高,需要胆气;蒲团从禅,需要毅力。为了对付禽兽或歹徒、强人 袭击,僧人习武是很正常的。而开阔宽敞的庭院,也正是练武的理 想胜地。在那种自然环境下,观察禽兽动作,思考某些令禽兽长寿 之奥秘,并受启发编制出一些模仿性的武术动作,是非常可能的。中华武术史的大量资料表明,许多闻名遇连的宗教大师都是武 林高手。如:北齐时少林寺曾慧光与稠禅师,唐代少林寺以昙宗为 代表的十三棍僧,宋代编撰第一套《少林拳谱》的少林寺方丈福 居,有“少林第一武尼”美称的智瑞等,他们对中华武术的普及与 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做出过贡献,他们是中华武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两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的昌兴时期。寺庙林立,僧侣众 多,习武之事在僧众中多有开展,有的甚至武艺超群。《续高僧传》 载,明恭和尚,臂力过人,能将巨石“独拈之如小土块也曾有 寺庙僧人参予反叛朝廷的活动,据《魏书•释老志》载,北魏太武 帝时,曾在长安一寺庙发现大量武器,并因之怀疑寺众参与叛臣谋 反。《宋书•王僧达传》也载:“沙门释昙标、道方与株陵民兰宏期 等谋为乱。”《魏书•肃宗本纪》则载:••沙门法庆聚众反于冀州。” 显然,和尚习武活动,早在少林寺僧众习武之前.就已开展得较为 普遍了。少林寺为印度高僧跋陀创建,但在史籍中未发现有跋陀尚武的 记载。其弟子僧稠与慧光,却会些武术。据《高僧传》载:“少年 慧光出家前在天街井栏匕,反踢喋• 一连五百。”能在狭窄的井栏 上反踢键一连500,若无一定功夫,恐难办到。又据唐代张鬻《朝 野佥载》云:“僧稠为小和尚时,能横塌壁行,自西至东飞数百步, 又跃首至于粱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勇,动骇物听。”能够 “横塌壁行”,表明其会轻功;“引重千钧”、,•拳捷骁勇”,自然是说 其武艺过人。可见少林寺僧在建寺之初即有习武活动。晋代著名道士葛洪,亦精通武艺。他在《抱朴子•外篇自序》 中写他少年时学过射术,后来在军旅中,“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 杀二贼一马。”足见其射术之精。葛洪..又曾受刀及单刀、双戟, 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 者对•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 刃,取大戟由此可知,葛洪不仅善射,还精刀、棍、戟等多种 -t*. -4 +- 忒乙。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亦能武能文。据《华阳隐居先生本起 录》载:陶弘景祖父陶隆“有气力,便鞍马,善骑射”。其父陶贞 宝“亦闲骑射”。陶弘景幼承家传,精于兵法,亦便马善射。陶对 刀剑的铸造亦有精深的研究,并著有《刀剑录》,记载了自夏、商、 周至汉、魏历代帝王所铸宝剑名称、剑身铭文以及剑的尺寸和特色 等。《刀剑录》中还载“弘景造神剑十三口,用金、银、铜、铁、 锡五色合为此剑,长短各依洞剑术法。”《南史•陶弘景传》亦载: “陶曾炼宝刀两口,具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佳宝。”唐武德年间,少林武僧帮助秦王李世民活捉了隋末割据势力代 表王仁则.击败了王世充,使李世民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少 林寺由此声名大振。后来李世民为此颁发了嘉奖令,赐予少林寺大 量银两、田地,并准许他们习武招僧兵,少林寺的僧徒一度达 2000余人,少林武术名扬天下,广受习武者推崇。通观整个武术史,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是以自然现象创编武术 的・明末清初的王朗就是其中的一个。王朗曾在少林寺学艺,学成 以后,经常以武会友,每每挫败,仰天而长叹,终日寻思破敌 之法。一天黄昏,他来到一处高粱田旁.在树下休息片刻,忽看见一 只大螳螂攀缘树叶而下,无聊之中,王朗以草秆逗引,只见螳螂轻 舒螳臂,进退有度•擒纵得法.似深寓武术技巧,王郎顿有所悟。 于是,他抓住螳螂,拿回去仔细观察。日复一日.他从螳螂的自然攻防动作中悟出“拘”、“搂“、“采“、“挂”等力的发挥。此外,以自然现象阐发拳理的例子也为数不少。如:王宗岳说 太极拳是“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世”,不仅说明了太极 拳的技术特点,也表明了演练时还要注意养成“腹内松静气腾然” 的内心活动,皆是以江海之势喻拳势。又如:长拳的“十二形” 说:“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 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也是以12种物 象来说明对演练时动作12种变化的要求,其中绝大部分也是取自 然界的物象来喻拳势。“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和谐、重 整体的思维特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就是 说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内外三合”,即“心与 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这实际上是要求由内在的心、意、气到外在的四肢、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达到相互协调。应该看到:协调既是人的一种本能.又是人们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使动作达到完美的一种能力。“合”是武术特有的技术要求和独具特色的理论。另一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决定了中国哲学主张人的道 德原则和自然原则一致。张载肯定“天人合一”是因明致诚,因 诚致明“诚”是最高的道德修养.‘'明”是最高的智慧。这种“诚”表现在武术中就是武德,“明”则表现为技艺超群。这也正是 古往今来,德高望重的武术家不断追求自我道德完善和技术完美的 原因。

四、阴阳需证观与武术

(-)太极思想与武术

《周易•系辞上》一书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的 两仪即阴阳,太极则以阴阳为内涵,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因 此,《周易•系辞上》提出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朱熹也认为: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在探索太极义理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阐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目的的“太极图”。太极图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最 初由五代至宋初的道士陈拉传出,原名叫《五极图》。它是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 律的高度概括。整个太极图呈圆形,象征着事物永恒、循环式的运 动状态,也象征人的生命起源。太极图图面黑色为阴,白色为阳, 黑白相依,相抱不离。白鱼黑眼代表阳中有阴.黑鱼白眼则代表阴 中有阳。古人认为:阴阳互不相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由此产 生了万物。据史书记载:陈技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 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又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 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 所传的。太极图中白鱼与黑鱼之间由一条反“S”形曲线分开,以此说 明事物的阴阳双方并不是截然以直线的方式分开的,而是彼此相互 依赖、互为所用的。同时也指出事物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另一方而 单独存在,事物的阴阳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彼此协调和谐.而又相 互制约,共同维持事物阴阳双方的动态平衡。此外,太极图也表示 事物是不停运动的,或者阴消阳长.或者阳消阴长,处于不断变化

浏览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